洛伦茨科普经典系列
5本小书为你私人订制的3大惊喜
★第八届文津图书奖**图书,开启“走进诺奖研究”趣味模式
康拉德?洛伦茨因其在动物行为学研究上的开拓性成就,荣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因此被世人尊称为“动物行为学之父”。但究竟什么是“动物行为学”,洛伦茨又因哪些“开拓性成就”成功斩获诺贝尔奖?
洛伦茨贴心地用这5本精彩科普读物,为广大的动物爱好者们开了5场“零门槛”讲座,通过一个个展现自然界生存法则的真实故事,带你了解动物行为学,高大上的诺贝尔奖研究,也能如此接地气!
★科普大师特别的写作方式,开启“自然零距离”享受模式
科普大师康拉德?洛伦茨的写作方式一般分为两步:提出观点,举出例子。但他所提出的每个观点都会让你拍手叫绝,因为那往往是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所忽视或者完全想不到的。
洛伦茨从不借用别人的经验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是深入自然生活的每个细节,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亲身体验、密切观察,然后用极其朴素、幽默的语言表述出来。就是这样,你跟着他走进自然,潜伏在某个角落,张开感官,安静等待一个神奇世界的出现。
★8岁到80岁都有共鸣的“科普童话”,开启“穿越时空”互动模式
洛伦茨科普经典不是童话,却是看懂所有童话的基础。作者以孩童般的纯真视角讲诉与我们相伴的鱼、狗、大雁以及其他动物,用乐观主义者的生活态度看待人类身处其中的自然世界,每个人在阅读的同时,都能触摸到只属于自己的美好记忆。
另外,在读这些故事时,你能深深体会到来自作者的谦恭——事实上,你几乎察觉不到作者的存在。洛伦茨将自己看作实验的一部分,更用这样的方式,将读者拉进书中设置的不同场景,来一次穿越时空的互动!这样的魔力,才是洛伦茨被称为科普大师的原因吧。
《洛伦茨科普经典系列》包含了《所罗门王的指环》《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人性的退化》5本,均为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康拉德?洛伦茨的经典科普著作,入选第八届文津奖**图书。分册简介如下:
《所罗门王的指环》
为什么书名叫《所罗门王的指环》呢?洛伦茨说:“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而他却需要借助一枚指环。这事我也会,虽然我只能和几种我特别熟悉的动物交谈,但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帮助!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灰雁的四季》
卡拉斯夫妇用147幅彩色照片记载了灰雁在自然环境中的家庭与社会生活,康拉德?洛伦茨则用生动的语言为欣赏这些照片的人讲述了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在他们眼里,灰雁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它们也有真挚忠实的相爱,有失意的放纵、热烈的追求、悲哀的失去、嫉妒的争斗、无怨无悔的追随……
《狗的家世》
作者从远古的石器时代谈到人与狗之间悠久而漫长的关系,详细分析了狗对人的感情、相互关系、爱心与忠诚,以及人类应怎样理解狗的复杂行为心态。作者观察细致,叙述生动,文笔风趣幽默。
《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
文明人类所犯下的罪孽不仅危及人类现代文明,而且使全人类面临毁灭的危险。作者在书中论及了八种“非人性化事件”,即地球人口爆炸、自然的生存空间遭到毁坏、人类自身的竞争、脆弱使人类所有强烈情感发生了萎缩、遗传的蜕变、抛弃传统、人类的可灌输性增加、核武器。作者对人类未来持乐观态度,并希望为减少人类面临的危险做出贡献。
《人性的退化》
文明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摧残已经达到了极限。这种慢性的死亡,比原子弹带来的毁灭更为可怕。由于人类只对技术和经济感兴趣,注重工具理性的发挥,忽略了价值理性的重要性,导致人类居住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向有害方面发展。为了人类的未来,人类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而这种奋斗应该建立在一种新的良知基础上。
[奥] 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
洛伦茨是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也是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者。由于其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洛伦茨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人性的退化》《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等多部作品。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读者可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
充满阅读刺激感、信息量极大的作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深度的文明。
——《纽约时报》
多年来关于动物及动物习性洞察力的一套书,每一位敏锐的读者都会感受到书中同时蕴含的智慧、生命力和幽默。
——W.H.索普
《所罗门王的指环》
序言
前言
章 动物的麻烦
第二章 快乐从鱼缸开始
第三章 鱼缸中的暴行
第四章 可怜的鱼
第五章 嘲笑动物
第六章 同情动物
第七章 选购动物
第八章 动物的语言
第九章 训鼩记
第十章 契约
第十一章 长年的住户
第十二章 道德与武器
《灰雁的四季》
关于此书
前言
章 约定
第二章 胜利之鸣
第三章 新生
第四章 烙印
第五章 旅行的意义
《狗的家世》
章 人与狗的渊源
第二章 忠诚的两种起源
第三章 犬科动物的性格
第四章 训练
第五章 狗的习惯
第六章 主人和狗
第七章 狗和孩子
第八章 如何选择狗
第九章 控告养狗者
第十章 真相
第十一章 栅栏
第十二章 澳洲野犬的由来
第十三章 狗不会说话,但它什么都明白
第十四章 情感的要求
第十五章 三伏天
第十六章 动物的谎言
第十七章 有良心的动物
第十八章 忠诚和死亡
《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
前言
章 生命系统的结构特征与机能障碍
第二章 人口爆炸
第三章 生存空间遭到破坏
第四章 与自己赛跑
第五章 情感的死亡
第六章 遗传的蜕变
第七章 抛弃传统
第八章 可灌输性
第九章 总结
译后记
《人性的退化》
简短前言
部分 进化的自由度
章 目的性世界秩序的信仰
第二章 物种史的无计划性
第三章 创新性的进化
第二部分 “纯”主观的真实
第四章 躯体-灵魂-问题
第五章 价值感知现象学
第六章 无目的预设的价值感知问题
第三部分 作为灵魂之对立物的精神
第七章 文化中的尴尬
第八章 原始有意义行为方式的失误
第九章 人类精神的歧途
第四部分 人类现状
第十章 技术至上体系
第十一章 青年的现状
第十二章 乐观主义的合理性
后记:自然研究者的信条
可怜的鱼
波浪中草,淤泥中光,
血脉之中,暗火涌动;
无休无止,无声无息,
本能使然,冥冥之中。
——《鱼》,鲁伯特?布鲁克
真奇怪,人们总是盲目地相信谚语,哪怕谚语是错的。比如狐狸并不比其他野兽更狡猾,而且比狼或狗要蠢得多;鸽子并不爱好和平。关于鱼的谚语,也更是胡说八道:它并非人们说的那样“冷血”,也体会不到“如鱼得水”的快乐。事实上,没有哪种动物会像鱼类这样,非常容易得传染病。我把新逮到的鸟、爬虫、哺乳动物带回家,从来不会给其他家养的动带来传染病。但是每一条新逮到的鱼,按照惯例,都要先放到一个专门的鱼缸,进行隔离检疫,要不然,不用过多久,鱼缸老住户的鳍上就百分之百会出现可怕的小白斑,那是鱼感染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病的症状。
鱼也不像人们说的那样“冷血”:我对很多动物都非常了解,熟悉它们私密生活中的举动,熟悉它们战斗中的激情,熟悉它们恋爱中的狂热。但是据我所知,除了野生金丝雀,没有哪种动物的激情能赛过雄性棘鱼、暹罗斗鱼或慈鲷(Cichlid)。没有哪种动物会像棘鱼或斗鱼那样,会因为爱情而判若两人、激情燃烧。纵然是生花妙笔,也无法描绘出恋爱中的雄性棘鱼:体侧是炽热的红色,身体变得玻璃一样透明;背上是彩虹般的蓝绿色,如霓虹灯一般绚丽夺目;眼睛碧绿,宛如两颗翡翠。按照艺术鉴赏的原则,这种颜色搭配很不协调,但在棘鱼身上,却如交响乐一般美妙,因为这首乐曲出自自然之手。
斗鱼身上并不会一直呈现出这么美丽的颜色。这种灰褐色的小鱼习惯收起自己的鳍,不动声色地待在鱼缸的角落。直到另一条不起眼的鱼游过来,双方互相打量一番,才会逐步展示出自身炫目的光彩。红光很快浸透了它们的身体,就像加热而变色的电炉丝一样。鱼鳍也像扇子一样展开,速度是如此之快,人们似乎都能听到“唰”的一声。然后一段激情四射的热舞即将上演,这不是嬉戏之舞,而是真诚的舞蹈,是关乎一切的生与死之舞。奇特的是,初很难搞清楚舞蹈的目的,这首爱的序曲究竟是以交配结束呢,还是会迅速演变为一场血战?原来斗鱼识别同类的性别时,不光要用眼睛打量,还要通过对方在这段仪式化的舞蹈中表现出的,与生俱来的反应来判断。
两条素昧平生的斗鱼见面时首先“炫耀”自己,毫无保留地点亮身上的每一块彩斑、鱼鳍上的每一道彩条。在光彩夺目的雄鱼面前,衣着朴素的雌鱼收起鱼鳍,甘拜下风。这时,如果她不愿意交配,就会立即游走。如果她心仪对方,就会扭扭捏捏地游过去,与雄鱼妄自尊大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这时,爱情的仪式拉开帷幕,如果说场面没有雄鱼的战舞那么壮观,但优雅程度足以与其媲美。当两条雄鱼碰面时,才是一场自我炫耀的真正较量。斗鱼的战舞与爪哇人等印尼民族的仪式性舞蹈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人与鱼的每个动作,哪怕是微小的细节,都符合永恒而古老的法则,每个不起眼的动作,都有它深刻的符号意义。人与鱼,有着极为相似的风格。在节制的激情中留有奇特的优雅之美。
这么漂亮精致的动作,一定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这种精美源自一种古代仪式。不过,有一点不易察觉:对于人类而言,这种仪式代代相传,已经有1000年的历史;而对于鱼类而言,这是本能活动进化演变的结果,少说也要比人类的仪式古老数百倍。学者对这种仪式的起源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相近物种的类似仪式,结果很说明问题。我们对这些动作进化史的了解,超出对其他本性进化史的了解。让我们回到正题上来,继续讨论雄性斗鱼的战舞。这种舞蹈就像是荷马史诗中英雄之间的口头征讨,也类似于阿尔卑斯山民间的对骂,即便时至今日,周末的时候,阿尔卑斯山民还经常在村里的酒吧吵架。其目的都是恐吓对手,给自己壮胆。斗鱼的战舞前奏时间过长,仪式性很强,它们还大肆炫耀亮丽的颜色和鱼鳍,在外行看来,这种舞蹈并没有浓烈的火药味儿。因为它们太美了,看上去并没有那么凶恶,人们也不愿意承认它们身上英勇无畏的气概,就像人们不愿承认“妩媚”的印尼武士竟然会猎杀人头。但是斗鱼和印尼武士都视死如归,斗鱼之间的战斗往往以其中一方的死亡而告终。准备好厮杀的斗鱼,从刺出剑开始,不消几分钟,它们的鳍就被撕开了数道伤口,再过几分钟,立即分晓。和所有会打架的鱼一样,斗鱼的攻击手段是刺剑,而非嘴咬。斗鱼会把嘴张到大,牙齿正对前方,然后用尽全身力气,撞向对手的身体。斗鱼的撞击特别有力,在混战中,如果有条鱼不慎撞上鱼缸的玻璃,你可以清楚地听到“砰”的一声。自我展示的舞蹈可以延续几个小时,但是如果进入了战斗阶段,只需要几分钟,败者就将躺在箱底,奄奄一息。
《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本书,像是一扇奇妙的窗户,让我窥见了动物世界中令人惊叹的智慧和复杂性。我一直认为,人类的智慧是独一无二的,而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在动物界,同样存在着深刻的思考和精妙的生存策略。 洛伦茨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揭示了动物并非是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机械的生物。它们拥有复杂的社会结构、精密的沟通方式,甚至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工具使用”和“问题解决”。当我读到书中关于黑猩猩如何利用工具来获取食物,或者鸟类如何通过复杂的“歌唱”来表达情感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与人类世界并行存在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王国。 我尤其着迷于他对动物“语言”的探索。他认为,动物的沟通方式,虽然与人类的语言不同,但同样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情感。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动物是如何通过声音、姿态、甚至气味来进行交流,以及这些沟通方式是如何支撑着它们的社会运作和生存繁衍。这种对动物“语言”的解读,让我对身边的宠物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对“动物本能”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并非是将本能视为一种限制,而是将其视为生命在漫长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最为高效的生存策略。他用许多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动物的本能是如何在特定环境下,帮助它们规避危险、寻找食物、繁衍后代。 《所罗门王的指环》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动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智慧、关于我们与自然界关系的哲学著作。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尊重的态度,去审视生命的多样性,去理解动物世界的奥秘。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获得了一枚“所罗门王的指环”,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动物,也更好地理解生命本身。
评分《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隐藏的阴暗角落。我抱着一种警惕和好奇的心态去阅读,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敏感且极具挑战性的话题。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框架。 我最受触动的,是作者对“进步”背后代价的揭示。我们常常赞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却很少去审视这些“进步”是如何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对社会公平的牺牲、以及对人类精神的异化而发生的。书中对“无止境的增长”的批判,让我重新思考我们所追求的“繁荣”究竟意味着什么。当我们一味地追求物质的充盈,是否会忽略了精神的贫瘠?当我们无休止地索取,是否会透支地球的未来? 作者提出的“八大罪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例如,对“自然”的傲慢,如何导致了对环境的破坏;对“历史”的遗忘,如何使得同样的错误不断重演;对“他者”的偏见,如何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冲突。这种系统性的分析,让我得以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问题的根源所在。 书中的许多论述,都充满了尖锐的批判性,但也正是这种批判,才显得尤为珍贵。它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我们不愿承认的真相。例如,对“教育”异化的讨论,就让我反思,我们所推崇的教育模式,是否真正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仅仅在制造合格的“螺丝钉”?对“集体主义”的滥用,又如何模糊了个体的边界,压制了个体的创造力? 阅读这本书,需要一种勇气,一种敢于自我审视的勇气。它不像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投入思考,甚至是与作者进行一场思想上的较量。但正是这种挑战,才使得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意义。它让我们看到,在追逐文明的路上,我们可能已经偏离了方向,而需要停下来,审视我们的步伐,反思我们的选择。 这本书并非是要否定人类文明的成就,而是希望通过揭示其中的“罪孽”,来促使我们走向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它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唤醒,提醒我们在奔向未来的同时,不要忘记回望来时的路,不要忘记那些在发展过程中被遗忘的价值。
评分《灰雁的四季》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我一直以为,自然观察只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无非是记录一些鸟儿的叫声、植物的生长。然而,洛伦茨却用他充满诗意的笔触,将自然界描绘成一个充满生命力、充满故事的世界。 他以灰雁为主角,通过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春天,它们带着希望,在严酷的环境中寻找安定的家园;夏天,它们用生命的热情,孕育着新的生命;秋天,当金黄的落叶飘落,它们踏上漫长的迁徙之旅,用集体的智慧穿越风雨;冬天,当冰雪覆盖大地,它们在南方的暖阳下,积蓄着下一次的能量。 我尤其着迷于他对灰雁社会行为的描绘。他不仅仅是观察它们如何捕食、如何筑巢,更是深入探讨了它们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群体决策是如何形成的。当我读到书中关于灰雁在面对危险时,如何通过集体协同的方式来保护幼崽,或者在迁徙过程中,如何通过轮流领航来减轻疲劳时,我感受到了生命体之间强大的连接和合作的力量。 洛伦茨的文字,充满了科学的严谨,但又带着一种文学的感染力。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自然现象变得通俗易懂。当我读到他将灰雁的迁徙描绘成一场“生命的远征”时,我便能深切地感受到那种壮丽与艰辛。 《灰雁的四季》这本书,让我对自然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之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鸟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我们与这个世界关系的哲学著作。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获得了一双“灰雁的眼睛”,能够更好地去观察、去理解、去热爱这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评分《灰雁的四季》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对自然观察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一本关于鸟类的书,无非是描绘它们的羽毛颜色、迁徙路线、或者捕食技巧。然而,洛伦茨所展现的,却是一个更加宏大、更加深邃的世界。他不仅仅是在观察,他是在“理解”,是在试图解读生命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法则,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微妙而深刻的互动。 书中对灰雁的描绘,已经超越了物种的范畴,上升到了对生命本能和群体智慧的探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灰雁在不同季节中的行为变化的细致捕捉。春天,它们带着繁衍的希望,在严酷的环境中寻找安定的巢穴;夏天,它们忙碌于养育后代,用生命的力量延续着种族的繁荣;秋天,当寒风渐起,它们团结一致,踏上漫长的迁徙之旅,用集体无意识的导航能力,穿越千山万水;而冬天,它们则在南方的暖阳下,积蓄力量,等待下一个轮回的召唤。 洛伦茨不仅仅是在记录这些画面,他更是深入分析了驱动这些行为的内在机制。他探讨了灰雁的社会结构,它们之间复杂的沟通方式,以及群体决策是如何形成的。当我读到他分析灰雁在面对捕食者时,如何通过集体恐慌和分散逃窜,来实现个体生存率的最大化时,我震惊于这种看似简单的策略背后所蕴含的智慧。这不仅仅是生物的本能,更是一种经过无数代自然选择所锤炼出的生存之道。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固定行为模式”的探讨。洛伦茨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揭示了动物行为中那些看似机械、重复的模式,实际上是生命在特定环境下为了生存而演化出的高效解决方案。他用灰雁的捕食、筑巢、甚至嬉戏行为为例,说明了这些模式的“固定性”如何保证了它们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界中,能够稳定地实现基本生存需求。这种对动物行为的深刻洞察,让我对生命体的适应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阅读《灰雁的四季》,就像是置身于一个活生生的自然实验室,洛伦茨是那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我探索生命的奥秘。他用简洁而优美的文字,勾勒出灰雁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魅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鸟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生存、关于自然哲学的启迪之作。
评分《狗的家世》这本书,让我对“宠物”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狗之所以能够与人类如此亲近,是因为它们天生就带着一种讨好和奉承的基因。然而,洛伦茨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向我展示了这段漫长而充满协商的共生关系。 他详细阐述了狗是如何从狼的祖先一步步演化而来,而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粗暴的“驯化”,而是一种漫长而微妙的“自我驯化”。他提出的“反驯化”理论,更是让我脑洞大开。原来,那些被我们视为“野性难驯”的犬种,并非是驯化失败的产物,而是在特定环境下,保留了更多原始的、与人类互动模式不同的特质。这种视角,颠覆了我以往对犬种分类的认知。 我尤其着迷于他对狗的社会行为的分析。他不仅仅是描述狗的吠叫、摇尾巴,而是深入挖掘这些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信号。他解释了狗是如何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以及声音的变化,来与同类和人类进行交流。当我读到他分析狗的“臣服姿态”,并非是单纯的恐惧,而是包含了一种复杂的社会信号,用以缓和冲突、建立关系时,我仿佛瞬间打通了与我家狗狗交流的任督二脉。 洛伦茨的叙述,充满了科学的严谨,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生物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当我读到他将狗的嗅觉能力比喻成一个“化学分析仪”时,我便能直观地感受到狗是如何通过气味来感知世界,以及这种能力是如何影响它们行为的。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狗,更是关于生命、关于演化、关于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通过了解狗的家世,我们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了人类自身的历史。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与动物建立联系,又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了彼此。读完这本书,我再看向我家狗狗时,眼中多了一份敬意,多了一份理解,仿佛看到了一位与人类共同走过漫长岁月的伙伴。
评分《狗的家世》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狗的认知。我一直以为,狗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是因为它们天生就带着一种服从和忠诚的基因。然而,洛伦茨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向我展示了这段漫长而充满协商的共生关系。 他详细阐述了狗是如何从狼的祖先一步步演化而来,而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粗暴的“驯化”,而是一种漫长而微妙的“自我驯化”。他提出的“反驯化”理论,更是让我脑洞大开。原来,那些被我们视为“野性难驯”的犬种,并非是驯化失败的产物,而是在特定环境下,保留了更多原始的、与人类互动模式不同的特质。这种视角,颠覆了我以往对犬种分类的认知。 我尤其着迷于他对狗的社会行为的分析。他不仅仅是描述狗的吠叫、摇尾巴,而是深入挖掘这些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信号。他解释了狗是如何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以及声音的变化,来与同类和人类进行交流。当我读到他分析狗的“臣服姿态”,并非是单纯的恐惧,而是包含了一种复杂的社会信号,用以缓和冲突、建立关系时,我仿佛瞬间打通了与我家狗狗交流的任督二脉。 洛伦茨的叙述,充满了科学的严谨,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生物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当我读到他将狗的嗅觉能力比喻成一个“化学分析仪”时,我便能直观地感受到狗是如何通过气味来感知世界,以及这种能力是如何影响它们行为的。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狗,更是关于生命、关于演化、关于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通过了解狗的家世,我们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了人类自身的历史。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与动物建立联系,又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了彼此。读完这本书,我再看向我家狗狗时,眼中多了一份敬意,多了一份理解,仿佛看到了一位与人类共同走过漫长岁月的伙伴。
评分第一次翻开《洛伦茨科普经典系列》,完全是出于对“科普”这两个字的信任,抱着一种“总能学点什么”的期待。然而,当我深入阅读,特别是当我的目光被《狗的家世》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的推理所吸引时,我对“科普”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狗的品种和习性,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考古,洛伦茨以一位侦探的敏锐,从狗的骨骼、行为模式、甚至对人类社会互动的反应中,抽丝剥茧地揭示了它们漫长而复杂的演化历程。 我尤其着迷于他对驯化过程的解读。他并没有将驯化描绘成一个单方面的、人类对狗的“改造”过程,而是强调了这是一种双向的、共同进化的关系。就像是在一个宏大的生态系统里,人类和狗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彼此的存在。他提出的“反驯化”理论,更是让我拍案叫绝。当我看到他分析那些“野性难驯”的犬种,将其视为一种在特定环境下选择性保留了更多原始特性的表现时,我仿佛看到了隐藏在日常宠物行为背后的深层机制。 他笔下的狗,不再是简单的宠物,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体。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我得以窥见不同犬种在社交、情感表达、以及面对挑战时的独特应对方式。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怪癖”,在洛伦茨的笔下,都找到了合乎逻辑的解释。例如,他对牧羊犬指令性的追逐行为的分析,并非仅仅归结于“天性”,而是将其与犬种在漫长历史中承担的特定职责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对生命个体行为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身边的毛茸茸伙伴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尊重它们作为独立生命体的价值。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智识上的愉悦。洛伦茨的写作风格,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他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知识。当我读到他描述狗的祖先是如何在人类营地边缘徘徊,逐渐适应与人类共存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目睹着这段伟大的共生关系的萌芽。
评分《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这本书,像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敲醒了我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盲目乐观。我一直以为,人类的进步必然是向前发展的,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都应该是积极的信号。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不安的冷静,揭示了进步背后可能隐藏的巨大代价。 作者提出的“八大罪孽”,每一个都像是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析着现代文明的肌体。我最受触动的,是对“无止境的增长”的批判。我们仿佛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驱使,不断地追求更多的资源、更大的生产、更高的GDP。然而,这种增长是否真的带来了幸福?还是让我们迷失在物质的海洋中,而忽略了内心的充实? 书中对“自然”的傲慢,也让我深感不安。我们常常自诩为万物之灵,认为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然而,当我们过度开发、过度污染时,我们正在破坏赖以生存的家园。这种短视的行为,最终会反噬我们自身。当我读到书中关于环境恶化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的深远影响时,我感到一阵恐惧。 更让我警醒的是,作者对“历史”的遗忘的批判。我们似乎总是在重复着过去的错误,无论是战争、冲突,还是对少数群体的压迫。如果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那么我们的进步又将走向何方?这种对历史的漠视,让我看到了文明发展中令人担忧的循环。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思的视角,一种对当下文明模式的质疑。它并非是要否定人类的成就,而是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去审视我们的发展方向。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不应该仅仅是物质上的积累,更应该是精神上的升华,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存。 阅读这本书,需要一种勇气,一种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它不会给你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发你更深入的思考。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社会发展中那些不那么光彩的角落,让我们有机会去改正,去超越。
评分《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这本书,犹如一把手术刀,精准而犀利地剖析了现代文明的症结。我一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了乐观,认为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清醒,揭示了这种发展模式背后隐藏的巨大隐患。 作者提出的“八大罪孽”,每一个都像是文明肌体上的一道伤疤,触目惊心。我最受触动的是对“无止境的增长”的批判。我们似乎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所裹挟,不断地追求物质的丰裕,却忽视了精神的空虚。这种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是否正在将我们引向一个无法挽回的深渊? 书中对“自然”的傲慢,也让我感到深深的忧虑。我们以征服者的姿态,肆意掠夺和破坏自然资源,却忘记了我们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短视的行为,正在加速我们自身生存环境的恶化。当我读到书中关于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造成的深远影响时,我感到一阵寒意。 更让我警醒的是,作者对“历史”的遗忘的批判。我们似乎总是在重复着过去的错误,无论是战争、仇恨,还是对弱者的压迫。如果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那么我们所谓的“进步”又将走向何方?这种对历史的漠视,让我看到了文明发展中令人担忧的循环。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一种对当下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它并非是要否定人类的成就,而是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去审视我们的发展方向。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不应该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应该是精神的觉醒,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存。 阅读这本书,需要一种勇气,一种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它不会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引发你更深入的思考。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社会发展中那些不那么光彩的角落,让我们有机会去反思、去修正、去超越。
评分《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本书,像是一次奇妙的旅行,带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哲思的世界。我一直认为,人类的智慧是独一无二的,而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在动物世界中,也存在着令人惊叹的智慧和复杂性。 洛伦茨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揭示了动物并非是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机械的生物。它们拥有复杂的社会结构、精密的沟通方式,甚至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工具使用”和“问题解决”。当我读到书中关于黑猩猩如何利用工具来获取食物,或者鸟类如何通过复杂的“歌唱”来表达情感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与人类世界并行存在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王国。 我尤其着迷于他对动物“语言”的探索。他认为,动物的沟通方式,虽然与人类的语言不同,但同样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情感。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动物是如何通过声音、姿态、甚至气味来进行交流,以及这些沟通方式是如何支撑着它们的社会运作和生存繁衍。这种对动物“语言”的解读,让我对身边的宠物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对“动物本能”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并非是将本能视为一种限制,而是将其视为生命在漫长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最为高效的生存策略。他用许多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动物的本能是如何在特定环境下,帮助它们规避危险、寻找食物、繁衍后代。 《所罗门王的指环》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动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智慧、关于我们与自然界关系的哲学著作。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尊重的态度,去审视生命的多样性,去理解动物世界的奥秘。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获得了一枚“所罗门王的指环”,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动物,也更好地理解生命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