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電子材料》較為全麵地介紹瞭電子信息技術和産業中涉及的電子材料的製備方法、結構特徵,電、磁、光等方麵的性質,電子元件設計、開發應用所需的材料基礎知識。對電子材料的基本理論進行瞭敘述,介紹瞭電子材料的性能、應用和發展趨勢。《電子材料》共13章,包括電子材料概述、材料的分析與錶徵、薄膜、厚膜,以及陶瓷等基本工藝、超導、導電、半導體、電阻材料、介質材料、磁性材料、光電材料、敏感材料與封裝材料等內容。
《電子材料》可作為微電子與固體電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半導體、光電子等專業的基礎課教材,也可供冶金、物理、化學、化工等相關學科的大學生、研究生、教師及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李言榮,1962年7月生於四川省射洪縣,1992年博士畢業於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現為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傢重點實驗室主任,曾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國傢傑齣青年基金獲得者,973項目技術首席專傢。長期從事電子材料與元器件的研究,主要包括超導薄膜、鐵電薄膜、熱釋電薄膜、半導體集成薄膜及器件應用等,發錶重要刊物論文200餘篇,獲國傢技術發明二等奬2項,以及省部級奬8項。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林媛,1999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後分彆在中科院北京物理所、美國休斯頓大學、美國LosAlamos國傢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2006年起任美國Intel公司封裝測試技術研發中心高級工程師。2008年入選教育部第九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迴國後到電子科技大學工作。研究領域是電子材料及薄膜微結構工程,在使用新工藝、新方法對薄膜微結構進行調製,以及在鐵電、高溫超導、巨磁阻和應變矽的薄膜生長等方麵取得瞭一係列創新性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Angew.Chem.Int.Ed.、Advanced Materials、Appl.Phys.Lett.等國際刊物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SCI他引超過700次;獲中國發明專利3項,美國專利2項。
陶伯萬,2003年獲得工學博士學位,2001年、2008年先後在德國Karlsruhe研究中心(FZK)和美國LosAlamos國傢實驗室做訪問研究。自1997年以來,一直從事多元氧化物超導薄膜材料和器件應用研究,解決瞭3英寸雙麵YBCO薄膜的均勻性和一緻性問題。發錶學術論文40餘篇;授權中國發明專利4項;獲得國傢技術發明二等奬2次,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奬、國防科技進步一等奬、國防科技進步三等奬、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奬各1次。2008年評為新世紀優秀人纔,2009年獲得中國青年科技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電子材料概論
1.1 電子材料的分類與特點
1.1.1 電子材料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1.1.2 電子材料的分類
1.1.3 電子材料的環境要求
1.1.4 電子材料與元器件
1.2 無機電子材料
1.2.1 晶體的特徵
1.2.2 同構晶體和多晶型轉變
1.2.3 固溶體
1.2.4 金屬間化閤物
1.3 實際晶體、非晶體和準晶
1.3.1 實際晶體
1.3.2 非晶態材料
1.3.3 準晶體簡介
1.4 電子材料的錶麵與界麵
1.4.1 錶麵的定義和種類
1.4.2 清潔錶麵的原子排布
1.4.3 實際錶麵的特徵
1.4.4 晶粒間界
1.4.5 相界和分界麵
1.5 電子材料的應用與發展
1.5.1 現代社會對電子材料的要求
1.5.2 電子材料的選用原則
1.5.3 納米材料
1.5.4 復閤材料與梯度功能材料
1.5.5 超常材料
1.5.6 電子材料的發展動態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電子材料的分析和錶徵
2.1 電子材料化學成分分析方法
2.2 電子材料結構分析方法-X射綫衍射分析法
2.3 電子材料的顯微分析法
2.4 電子材料錶麵界麵分析技術
2.5 掃描探針技術
2.6 光譜分析技術
2.7 熱分析技術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薄膜工藝
3.1 真空技術概述
3.1.1 真空
3.1.2 真空的獲得
3.1.3 真空的測量
3.2 真空蒸發鍍膜工藝
3.2.1 真空蒸發原理
3.2.2 熱蒸發
3.2.3 脈衝激光蒸發
3.2.4 分子束外延
3.2.5 其他蒸發鍍膜方法簡介
3.3 濺射鍍膜工藝
3.3.1 直流二極濺射及其原理
3.3.2 射頻濺射
3.3.3 磁控濺射
3.3.4 反應濺射
3.3.5 離子束沉積
3.3.6 濺射沉積技術的特點
3.4 化學氣相沉積工藝
3.4.1 化學氣相沉積過程
3.4.2 熱CVD
3.4.3 等離子體CVD
3.4.4 光CVD
3.4.5 有機金屬CVD(MOCVD)
3.4.6 錶麵氧化工藝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厚膜工藝
4.1 厚膜漿料
4.1.1 厚膜漿料的特性和製備
4.1.2 導體漿料
4.1.3 電阻漿料
4.1.4 介質漿料
4.1.5 電感及鐵氧體磁性漿料
4.2 厚膜圖案形成技術
4.2.1 絲網印刷
4.2.2 其他圖案形成技術
4.3 厚膜的乾燥和燒成
4.3.1 乾燥
4.3.2 燒成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陶瓷工藝
5.1 概述
5.2 粉體的錶徵
5.3 粉體的混閤與粉碎
5.4 粉體的化學製備
5.5 成型技術
5.5.1 粘閤劑
5.5.2 造粒
5.5.3 成型方法及工藝
5.6 燒結原理和種類
5.6.1 燒結過程
5.6.2 燒結中的有關現象
5.6.3 燒結過程控製
5.6.4 燒結種類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6章 導電材料和電阻材料
6.1 導電材料的性質與分類
6.2 金屬導電材料
6.2.1 金屬導電材料的標準
6.2.2 銅
6.2.3 銅閤金
6.2.4 鋁
6.3 電極及電刷材料
6.3.1 電容器電極材料
6.3.2 引齣綫
6.3.3 電刷與彈性材料
6.4 厚膜導電材料
6.4.1 厚膜導電材料的要求
6.4.2 貴金屬厚膜導電材料
6.4.3 賤金屬厚膜導電材料
6.4.4 導電膠
6.5 薄膜導電材料
6.5.1 鋁薄膜
6.5.2 鉻-金薄膜和鎳鉻-金薄膜
6.5.3 鈦-金薄膜
6.5.4 多層導電薄膜
6.5.5 透明導電薄膜
6.6 電阻材料概述
6.6.1 電阻材料的主要性能
6.6.2 電阻材料的分類
6.7 綫繞電阻材料
6.7.1 賤金屬電阻閤金綫
6.7.2 貴金屬電阻閤金綫
6.8 厚膜電阻材料
6.9 薄膜電阻材料
6.10 精密金屬膜電阻材料
6.10.1 鎳鉻閤金係電阻薄膜
6.10.2 鉻-矽電阻薄膜
6.10.3 鉭基電阻薄膜
6.10.4 金屬-陶瓷電阻薄膜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7章 超導材料
7.1 超導的發現曆程
7.2 超導材料的基本性質和應用
7.2.1 超導材料的主要特性
7.2.2 臨界磁場與臨界電流
7.2.3 超導材料的應用
7.3 低溫超導材料
7.4 高溫超導材料
7.5 新型超導材料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
第8章 半導體材料
第9章 電介質材料
第10章 磁性材料
第11章 光電材料與熱電材料
第12章 敏感材料與吸波材料
第13章 電子封裝材料
前言/序言
《電子材料導論》自2000年齣版以來,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與歡迎,還被一些學校選作教材。讀者和教師們通過清華大學齣版社或者和我們直接聯係,對該書提齣瞭一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對此錶示衷心的感謝。
《電子材料》是以《電子材料導論》為基礎重新編寫的。本書以《電子材料導論》的主要內容為框架,刪除瞭一些較老的和比較專門的內容,將材料常用錶徵方法和電子材料製作中的常用工藝等從原書各章中分離齣來專門敘述;在更新內容的基礎上,增加瞭光電材料、熱電材料、吸波材料和封裝材料等章節。這樣,基本上囊括瞭電子信息材料中的主要材料。由於電子材料涉及麵非常廣,需要的知識也很寬,為瞭便於自學和講授,這次修改的原則是“實用、新穎,廣而不深,圖文並茂”。
本書由李言榮院士主編,林媛教授和陶伯萬教授任副主編;惲正中教授主審;惲正中教授和黃文副教授統稿。參加編寫人員都來自教學和科研第一綫。編寫分工為:第1章,陶伯萬,惲正中;第2章,曾慧中;第3章,陶伯萬;第4章,蔣書文;第5章,賈利軍;第6章,羅文博;第7章,熊傑;第8章,黃文;第9章,袁穎;第10章,周佩珩;第11章,黃文,惲正中;第12章,張胤,其中吸波材料為張輝彬;第13章,林媛。
電子材料是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編寫時考慮到各校的具體情況,各章有一定的獨立性。選用本書為教材時,各校可根據各自的專業特點,對書中內容加以取捨,來組織教學,以適應不同專業對電子材料的不同深度和廣度的要求;有些章節也可讓學生自學,以擴大知識麵。本書也可供材料、冶金、化工、物理等相關學科領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惲正中教授仔細地審閱瞭各章內容,提齣瞭許多修改意見,並同參編人員進行瞭深入的討論。為保證本書的可自學性和便於教學,本書在定稿前曾請一些學生和老師閱讀書稿並徵求他們的意見。為此嚮全體參編人員、惲正中教授和閱讀本書書稿的同學和老師們錶示感謝。
四川大學的肖定全教授,電子科技大學的王恩信教授、餘忠教授和曾娟老師等對本書提齣瞭寶貴的建議,在此一並錶示誠摯的感謝。
由於編寫此書時參考的資料眾多,限於篇幅,未能一一列齣,在此嚮原作者緻敬。限於我們的能力和學識水平,書中不當之處,歡迎讀者及同行專傢們提齣寶貴意見,以便今後改進。
《光影織夢:從像素到心靈的奇幻之旅》 序章:像素的低語 你是否曾好奇,那些在屏幕上流淌的色彩,那些構築起虛擬世界的點點滴滴,究竟是如何誕生的?你是否曾被一段流暢的動畫所驚嘆,被一張逼真的圖片所吸引,卻又不禁想要探尋其背後那些看不見的奧秘?《光影織夢》並非一本探討電子元器件、芯片製造或是半導體工藝的枯燥手冊,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數字藝術殿堂的入口,一麯獻給人類創造力與科技交融的贊歌。 本書將帶你踏上一段跨越維度的旅程,從最微小的“像素”——數字世界的基本單位,齣發,去探索它們如何匯聚成令人驚嘆的視覺奇觀。我們將褪去冰冷的科技外衣,用充滿溫度的筆觸,描繪齣光影在數字畫布上跳躍、融閤、變幻的魔力。這不是關於“電”的學科,而是關於“影”的藝術,關於如何用二進製的語言,譜寫齣七彩斑斕的篇章。 第一章:像素的起源與演變——點亮世界的微光 故事始於那些構成我們眼前一切的微小光點。像素,這個聽起來樸素卻蘊含無限可能性的基本元素,究竟是何時、如何誕生的?我們將迴顧曆史的長河,追溯早期成像技術的萌芽,從單色網點到RGB色彩模型的演進,瞭解像素是如何從一個技術概念,逐漸成長為現代數字視覺的基石。 我們不會深入研究像素的物理構成,而是側重於它作為“信息載體”的本質。想象一下,每一個像素都像一個微小的畫筆,承載著特定的色彩和亮度信息。當成韆上萬個這樣的畫筆協同工作時,便能描繪齣我們所見的萬韆景象。我們會探討不同顯示技術,如CRT、LCD、OLED等,如何以各自獨特的方式“點亮”這些像素,以及這些技術的演進如何一步步提升瞭圖像的清晰度、色彩的飽和度和視覺的沉浸感。 我們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像素密度(DPI)、分辨率等概念,並非從技術參數的角度,而是從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看到”世界的角度。高分辨率的屏幕,就像擁有無數根更為精細的畫筆,能夠描繪齣更加細膩、逼真的畫麵,讓虛擬世界栩栩如生。反之,低分辨率則可能讓畫麵顯得模糊、失真,仿佛隔著一層朦朧的薄紗。 第二章:色彩的魔法——從光譜到屏幕的色彩奏鳴麯 色彩,是視覺的靈魂。從自然界的繽紛多彩,到數字屏幕上的光影變幻,《光影織夢》將深入探究色彩的奧秘,但不是從化學反應或是光學衍射的角度。我們將聚焦於色彩在數字世界中的“錶達”方式。 我們會從人類視覺感知的基礎齣發,理解紅、綠、藍(RGB)三原色是如何協同作用,模擬齣自然界中我們所能感知的大部分色彩。這並非復雜的色彩理論,而是通過形象的比喻,讓你明白為何這三種顔色如此重要。如同音樂中的基本音符,RGB構成瞭數字世界色彩的基石,而它們之間不同的比例組閤,則奏響瞭韆變萬化的色彩樂章。 本書將探討色彩空間的概念,例如sRGB、Adobe RGB等,並非冗長的技術規格,而是用生動的例子,說明不同的色彩空間如何影響屏幕上色彩的“純粹度”和“廣度”。某些專業級顯示器能夠呈現齣更寬廣、更鮮艷的色彩,這使得它們在藝術創作和影像後期等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仿佛擁有瞭更豐富的顔料調色盤。 我們將還會提及色溫、白平衡等概念,並非從物理學原理齣發,而是從它們如何影響我們“感知”到的色彩“溫度”和“真實性”。為何同一朵花在不同的光綫下,顔色會略有差異?這正是色彩動態變化的魅力,也是數字屏幕需要模擬和還原的挑戰。 第三章:光影的雕塑——勾勒現實與幻想的輪廓 光影,是塑造形體、賦予空間深度的關鍵。在數字世界中,光影不再是物理現象,而是通過算法和渲染技術精心“繪製”齣來的藝術。本書將帶你領略光影如何在虛擬空間中被“雕刻”。 我們會介紹“紋理映射”(Texture Mapping)這一概念,並非深究其算法,而是將其比喻為給3D模型“穿上”一層精美的“皮膚”。光滑的金屬、粗糙的岩石、柔軟的布料,這些不同的質感,都通過紋理映射被逼真地呈現在屏幕上。你看到的每一個物體的錶麵細節,都可能源於一張精心設計的“貼圖”。 我們將深入探討“光照模型”(Lighting Models)如何模擬光綫在虛擬物體上的反射、摺射和散射。並非探討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用生動的場景來解釋,為何一個物體會有陰影,為何高光會齣現在特定的位置。從簡單的平行光、點光源,到更加復雜的全局光照(Global Illumination),每一個技術的進步,都讓虛擬世界的“光感”更加真實,如同在現實世界中一樣,光綫在大氣中傳播、反射,最終落在我們的眼中。 本書還將觸及“陰影渲染”(Shadow Rendering)的藝術。陰影並非簡單的黑色塊,而是隱藏著物體形狀、光綫方嚮和環境信息的重要綫索。逼真的陰影能夠極大地增強畫麵的立體感和真實感,讓虛擬世界仿佛擁有瞭真實的物理定律。 第四章:動態的生命——將靜態圖像編織成流動的詩篇 如果說靜態圖像是數字世界的“靜止肖像”,那麼動畫則是它的“生命流動”。《光影織夢》將探索如何讓靜止的像素“活”過來,展現齣動態的魅力。 我們將從“關鍵幀”(Keyframes)的概念講起,並非深入骨髓的技術細節,而是將其理解為動畫製作中的“裏程碑”。動畫師通過設定關鍵時刻的畫麵,然後由計算機智能地“補間”(In-betweening),從而生成流暢的動作。如同畫傢繪製一幅畫的輪廓和關鍵色彩,然後由助手填充細節,動畫的誕生也充滿瞭協作與創造。 我們會介紹“骨骼綁定”(Skeletal Animation)和“形變動畫”(Morph Animation)等技術,並非枯燥的算法解釋,而是用直觀的比喻來理解。骨骼綁定就像給一個木偶安上瞭關節,通過控製骨骼的運動,帶動整個角色的形體變化。而形變動畫則更像是橡皮泥的塑形,讓物體的形狀本身發生變化,從而産生蠕動、膨脹等效果。 本書還將討論“粒子係統”(Particle Systems)在錶現煙霧、火焰、爆炸等動態效果時的作用。每一個細小的粒子,都像是微小的“火星”或“水滴”,匯聚成宏大的動態場景,讓虛擬世界充滿生命力。 第五章:虛擬的現實——拓展我們感知的邊界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世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拓展著我們感知的邊界。《光影織夢》將展望數字視覺在未來可能的形態,以及它們如何重塑我們的生活。 我們將探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並非從硬件設備入手,而是從它們如何改變我們“觀看”和“交互”世界的方式。VR讓我們沉浸於完全虛擬的環境,而AR則將數字信息疊加在現實世界之上,模糊瞭虛與實的界限。這些技術不僅僅是娛樂工具,它們正在改變著教育、醫療、設計等諸多領域。 本書還會提及“計算機圖形學”(Computer Graphics)的廣泛應用,從電影特效、遊戲設計,到建築可視化、産品建模,以及科學研究中的數據可視化。它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光影和像素,幫助我們理解世界、創造未來。 終章:創造者的低語 《光影織夢》的旅程即將抵達終點,但數字世界的創造力卻永無止境。我們並非在講述電子硬件的性能,而是在贊頌人類的想象力、藝術傢的巧思以及工程師的智慧。是他們,用光影和像素,編織齣瞭一個又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世界。 這本書,獻給所有對視覺奇跡充滿好奇,對數字藝術心生嚮往的人們。它希望點亮你心中對“看見”的理解,讓你在每一次屏幕的亮起時,都能感受到那背後不為人知的,卻又如此迷人的光影織夢。這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更是關於我們如何用數字的語言,來描繪夢想,來連接彼此,來創造一個更加絢麗多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