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连环画创作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连环画:一种叙事的图像艺术、图像语汇与交互体验、叙事艺术的形态与逻辑分析、叙事的延伸与升华、叙事的拓展与再创、中国连环画名家名作概览等。
作者简介
汪晓曙,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广东省漫画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其连环画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六、七、八、九、十一、十二届美展。连环画作品曾获文化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创作二等奖,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银奖,中国连环画创作“十佳”奖,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奖,首届中国美术创作大奖。出版专著六部,总计200余万字,出版连环画233套。
汪甍,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日本伊丽莎白音乐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动画音乐以及动画、连环画图像叙事学研究。曾在《连环画报》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2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滥觞与前行
第一章 连环画:一种叙事的图像艺术
第二章 图像语汇与交互体验
第三章 叙事艺术的形态与逻辑分析
第四章 叙事的延伸与升华
第五章 叙事的拓展与再创
第六章 中国连环画名家名作概览
附录 我国1949年之后历届连环画获奖情况介绍
后记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议连环画,近年来史多论少。大多将连环画列为“过去时”。本为通俗普及的“小人书”历史经过充分整理,不料反响骇世。应了莎翁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怀旧中生出很多新的启示。以至于有人把连环画拿去“申遗”,反倒令人困惑。
汪晓曙先生这本论著,重在“现在时”,是将连环画放在发展中的理论铺垫,培养新人的教材,并言传身教,于今是难能可贵的。
本论著定位“连环画,一种叙事性的图像艺术”。其中对叙事性艺术的语汇、形态与逻辑、延伸和拓展诸多层面,通过自身实践体会和个案分析,以及历史由来、优秀作品解读,构成了完整的理论框架。
叙事,本是文学功能中的强项,然图文并茂,倒也相得益彰。说来,文有文道,图有图径。文走界定、诠释、逻辑;图走感觉、感情、感悟,也称形态学。图文携手,实质上是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取长补短,矛盾统一,实现理想意境。
意境,意为文,境为图。意断笔连,笔断意连,使得文图间的领域变得十分宽广。图说、图史、图志、图鉴、图传、图画小说,还有今日流行的绘本云云,其中文本画种界限十分模糊。即便是经典的《水浒叶子》,本是酒牌,并非插图。而儿时玩香烟片子,要买够多少香烟才能凑齐一百单八将。这可真是笔断意连。近年贺友直创作的《老上海三百六十行》,无疑大不同于他的连环画代表作《李双双》,能说是非连环画吗?
跨越世纪的叙事: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流变与革新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图像叙事中的连环画创作技法或特定历史时期的连环画发展脉络,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视觉艺术领域——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百年探索与风格演变。我们试图通过梳理自二十世纪初“新艺术运动”传入中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版画如何融入社会现实主义思潮,直至改革开放后技法与观念的多元化进程,展现版画这一独特艺术门类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生命力与转型。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全面而深入地勾勒出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壮丽图景。 --- 第一部分:萌芽与引介——西方思潮下的东方木刻(约1900-1930年代初)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现代版画的起源阶段,主要探讨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尤其是德国表现主义和俄国早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木刻传统)如何通过留日学生、文化精英的引介,在传统中国绘画和民间木刻的土壤上生根发芽。 重点分析了“为人生”的艺术观如何塑造了早期木刻家对新兴媒介的偏好。我们将详细考察“西洋画研究会”等早期艺术团体的活动,以及《真相画报》、《美术生活》等早期刊物对木刻传播的作用。不同于连环画注重故事性叙事的特点,本部分着重于探讨早期木刻家如黄映之、李桦(早期)等,如何运用版画的“刀法”和“黑白对比”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强烈情绪和批判精神。 我们分析了鲁迅先生在提倡“新兴木刻”运动中的关键作用,将其定位为一种战斗的、面向大众的艺术形式,而非单纯的室内观赏品。研究对象将集中于这一时期木刻作品的形式语言特征:粗犷的线条、强烈的明暗对比、对体积感的追求,以及它们如何在有限的媒介中实现对宏大社会主题的初步表达。这一阶段的版画,其核心价值在于其先锋性和思想的锐度,而非情节的铺陈。 --- 第二部分:战火中的熔炉——新兴木刻的现实主义转向与群体化(1930年代中后期至1949年) 第二部分是现代版画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转型期,即“新兴木刻”运动与民族解放战争的深度融合。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版画的社会功能被推向极致。 本部分将细致考察全国木刻家协会的成立及其对创作方向的引导。我们着重分析了版画如何成为一种高效的宣传工具和鼓舞士气的“行军的战士”。研究对象不再是零散的个人探索,而是以群体性、主题性创作(如《呐喊吧!》、《铁与火的歌》系列)为代表的集体成果。 详细分析了以李桦、王树艺、陈烟桥等为代表的中坚力量,如何将早期的表现主义手法熔铸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叙事框架之中。版画的风格开始向更具清晰度和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转变,例如,对“劳动者形象”的程式化塑造、对“光明”与“黑暗”的明确对立处理。我们将探讨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下,木刻家们如何利用粗糙的纸张和有限的材料,创造出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这一时期的版画艺术,其价值在于其史诗性叙事和对时代精神的即时反应能力。 --- 第三部分:建设时期的拓展——从黑白到彩色,从批判到歌颂(1950年代至197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版画的创作主体从革命队伍转变为国家主流艺术体系。本部分考察了版画艺术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的结构性变化。 我们分析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等专业院校对版画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创作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重点探讨了套色木刻技术的成熟与推广,这是本阶段版画艺术在技术层面上最大的突破。彩色版画的引入,使得版画在色彩运用上开始模仿绘画的丰富性,试图摆脱早期黑白木刻的“斗争感”,转向对“建设成就”、“人民幸福”的描绘。 细致分析了这一时期代表性艺术家(如彦涵、力群等)的作品,考察他们如何在坚持写实主义的基础上,融入民间年画的装饰性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化”风格。与连环画的线性叙事不同,这一时期的版画往往追求“全景式”的构图,将复杂的建设场景压缩于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画面中,强调宏大叙事和积极向上的基调。 --- 第四部分:观念与媒介的解放——当代版画的多元探索(1980年代至今) 改革开放为中国版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技术革新。本部分重点关注版画创作如何从“再现”回归到“表现”和“观念”层面。 首先,我们梳理了“八五新潮”对版画领域的影响,探讨了艺术家如何挑战传统题材和刻板技法,引入了照相写实、抽象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观念。我们考察了丝网印刷、凹版蚀刻(尤其是铜版画)等非木刻媒介的大量涌现,标志着版画作为一种“多元媒介艺术”身份的确立。 重点分析了当代版画如何关注个体经验、社会反思以及媒介本身的物质性。例如,艺术家如何运用拼贴、拓印、甚至数码技术介入传统版画的制作流程,探讨“原作”与“复制”之间的界限。这一时期的作品,其核心不在于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在于激发观众对媒介本体、视觉语言以及社会语境的重新思考。 总结而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独立于连环画研究之外的、聚焦于中国现代版画艺术本体语言演变、技术革新和社会功能转化的专业研究。 它关注的是刀口与纸张之间的张力,以及黑白灰世界如何与中国近现代的剧变同步呼吸与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