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小说

唐人小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辟疆 著
图书标签:
  • 唐朝
  • 小说
  • 历史小说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长篇小说
  • 架空历史
  • 言情
  • 武侠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30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660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25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作为一个断代小说选本,大致涵盖了唐人小说创作的所有题材,客观反映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原貌,呈现唐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并反映了唐代小说在后世的流传。

所选篇目基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读者由各时期篇目的数量和题材的变化,可以感受唐代小说在不同阶段的演变。

对所选篇章的文学地位做出恰当评论,有学术上的扩展与延伸,并对作者、成书时间、故事源流等做了必要的考证,兼具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除了鲁迅先生的《唐宋传奇集》,《唐人小说》是“研读唐代传奇的入门书”。(傅璇琮语)


内容简介

  《唐人小说》是一部唐代小说选集。1929年左右,汪辟疆先生有感于当时流传的唐代小说文献质量低下,希望加以整理,使其恢复旧观,这促使他开始搜集、校勘、考证唐代小说。
  汪先生所取篇目以许刻《广记》为主,搜集了现存唐代小说的大部分重要作品,结合多种文献进行校勘,并于每篇后附加按语,对作者、成书时间、故事源流等做了必要的考证。本书在内容上大致涵蓋了唐人小说创作的所有题材,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原貌,呈现了唐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作者简介

  汪辟疆(1887-1966):江西彭泽人。名国垣,字笠云,后改字辟疆,别号展庵,因故乡近方湖,晚年自号方湖。近代著名的古典文献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在目录学、唐代小说和近代诗歌研究方面造诣颇深。自1928年起,任教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江苏大学、中央大学,解放后更名南京大学),主讲目录学、诗歌史等课程。其主要学术成就有目录学方面的《目录学研究》,近代诗学研究方面的《光宣诗坛点将录》《近代诗人小传稿》《近代诗派与地域》等,以及选校唐代小说的《唐人小说》。

目录

简目

序例
古鏡記
補江總白猿傳
遊仙窟
枕中記
任氏傳
離魂記
柳氏傳
李章武傳
柳毅
霍小玉傳
南柯太守傳
謝小娥傳
廬江馮媼傳
李娃傳
三夢記
東城老父傳
長恨歌傳
鶯鶯傳
周秦行紀
湘中怨解
異夢錄
秦夢記
馮燕傳
無雙傳
上清傳
秀師言記
虯髯客傳
楊娼傳
鄭德璘
冥音錄
玄怪錄
續玄怪錄

精彩书摘

  古鏡記
  王度撰
  據太平廣記校錄
  用太平御覽校補
  標題依唐人舊題
  隋汾陰侯生,天下奇士也。王度常以師禮事之。臨終,贈度以古鏡,曰:“持此則百邪遠人。”度受而寶之。鏡横徑八寸,鼻作麒麟蹲伏之象,遶鼻列四方,龜龍鳳虎,依方陳布。四方外又設八卦,卦外置十二辰位,而具畜焉。辰畜之外,又置二十四字,周遶輪廓,文體似隸,點畫無缺,而非字書所有也。侯生云:“二十四氣之象形。”承日照之,則背上文畫,墨入影内,纖毫無失。舉而扣之,清音徐引,竟日方絕。嗟乎,此則非凡鏡之所同也。宜其見賞高賢,自稱靈物。侯生常云:“昔者吾聞黄帝鑄十五鏡,其第一横徑一尺五寸,法滿月之數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鏡也。”雖歲祀攸遠,圖書寂寞,而高人所述,不可誣矣。昔楊氏納環,累代延慶;張公喪劍,其身亦終。今度遭世擾攘,居常鬱怏,王室如燬,生涯何地,寶鏡復去,哀哉!今具其異跡,列之於後,數千載之下,倘有得者,知其所由耳。
  大業七年五月,度自御史罷歸河東,適遇侯生卒,而得此鏡。至其年六月,度歸長安,至長樂坡,宿於主人程雄家。雄新受寄一婢,頗甚端麗,名曰鸚鵡。度旣税駕,將整冠履,引鏡自照。鸚鵡遙見,即便叩首流血,云:“不敢住。”度因召主人問其故。雄云:“兩月前,有一客攜此婢從東來。時婢病甚,客便寄留,云:‘還日當取。’比不復來,不知其婢由也。”度疑精魅,引鏡逼之。便云:“乞命,即變形。”度即掩鏡,曰:“汝先自叙,然後變形,當捨汝命。”婢再拜自陳云:“某是華山府君廟前長松下千歲老狸,大行變惑,罪合至死。遂爲府君捕逐,逃於河、渭之間,爲下邽陳思恭義女,思恭妻鄭氏(五字據《太平御覽》九百十二補)蒙養甚厚。嫁鸚鵡與同鄉人柴華。鸚鵡與華意不相愜,逃而東,出韓城縣,爲行人李無傲所執。無傲,粗暴丈夫也,遂刼(原作將,據《御覽》改)鸚鵡遊行數歲,昨隨至此,忽爾見留。不意遭逢天鏡,隱形無路。”度又謂曰:“汝本老狐,變形爲人,豈不害人也?”婢曰:“變形事人,非有害也。但逃匿幻惑,神道所惡,自當至死耳。”度又謂曰:“欲捨汝,可乎?”鸚鵡曰:“辱公厚賜,豈敢忘德。然天鏡一照,不可逃形。但久爲人形,羞復故體。願緘於匣,許盡醉而終。”度又謂曰:“緘鏡於匣,汝不逃乎?”鸚鵡笑曰:“公適有美言,尚許相捨。緘鏡而走,豈不終恩?但天鏡一臨,竄跡無路,惟希數刻之命,以盡一生之歡耳。”度登時爲匣鏡,又爲致酒,悉召雄家鄰里與宴謔。婢頃大醉,奮衣起舞而歌曰:“寶鏡寶鏡!哀哉予命!自我離形,於今幾姓?生雖可樂,死必不傷。何爲眷戀,守此一方!”歌訖,再拜,化爲老狸而死。一座驚歎。
  大業八年四月一日,太陽虧。度時在臺直,晝臥廳閣,覺日漸昏。諸吏告度以日蝕甚。整衣時,引鏡出,自覺鏡亦昏昧,無復光色。度以寶鏡之作,合於陰陽光景之妙。不然,豈合以太陽失曜而寶鏡亦無光乎?歎怪未已。俄而光彩出,日亦漸明。比及日復,鏡亦精朗如故。自此之後,每日月薄蝕,鏡亦昏昧。其年八月十五日,友人薛俠者,獲一銅劍,長四尺,劍連於靶;靶盤龍鳳之狀,左文如火焰,右文如水波,光彩灼爍,非常物也。俠持過度,曰:“此劍俠常試之,每月十五日,天地清朗,置之暗室,自有光,傍照數丈。俠持之有日月矣。明公好奇愛古,如飢如渴,願與君今夕一試。”度喜甚。其夜,果遇天地清霽。密閉一室,無復脱隙,與俠同宿。度亦出寶鏡,置於座側,俄而鏡上吐光,明照一室,相視如晝。劍横其側,無復光彩。俠大驚,曰:“請内鏡於匣。”度從其言,然後劍乃吐光,不過一二尺耳。俠撫劍,歎曰:“天下神物,亦有相伏之理也。”是後每至月望,則出鏡於暗室,光嘗照數丈。若月影入室,則無光也。豈太陽太陰之耀,不可敵也乎?
  其年冬,兼著作郎,奉詔撰國史,欲爲蘇綽立傳。度家有奴曰豹生,年七十矣。本蘇氏部曲,頗涉史傳,略解屬文,見度傳草,因悲不自勝。度問其故。謂度曰:“豹生常受蘇公厚遇,今見蘇公言驗,是以悲耳。郎君所有寶鏡,是蘇公友人河南苗季子所遺蘇公者,蘇公愛之甚。蘇公臨亡之歲,戚戚不樂,常召苗生謂曰:“自度死日不久,不知此鏡當入誰手?今欲以蓍筮一卦,先生幸觀之也。”便顧豹生取蓍,蘇公自揲布卦。卦訖,蘇公曰:“我死十餘年,我家當失此鏡,不知所在。然天地神物,動静有徵。今河、汾之間,往往有寶氣,與卦兆相合,鏡其往彼乎?”季子曰:“亦爲人所得乎?”蘇公又詳其卦,云:“先入侯家,復歸王氏。過此以往,莫知所之也。”豹生言訖涕泣。度問蘇氏,果云舊有此鏡,蘇公薨後,亦失所在,如豹生之言。故度爲蘇公傳,亦具言其事於末篇,論蘇公蓍筮絕倫,默而獨用,謂此也。
  大業九年正月朔旦,有一胡僧,行乞而至度家。弟勣出見之。覺其神采不俗,更邀入室,而爲具食,坐語良久。胡僧謂勣曰:“檀越家似有絕世寶鏡也。可得見耶?”勣曰:“法師何以得知之?”僧曰:“貧道受明錄祕術,頗識寶氣。檀越宅上每日常有碧光連日,絳氣屬月,此寶鏡氣也。貧道見之兩年矣。今擇良日,故欲一觀。”勣出之。僧跪捧欣躍,又謂勣曰:“此鏡有數種靈相,皆當未見。但以金膏涂之,珠粉拭之,舉以照日,必影徹牆壁。”僧又歎息曰:“更作法試,應照見腑臟。所恨卒無藥耳。但以金煙薰之,玉水洗之,復以金膏珠粉如法拭之,藏之泥中,亦不晦矣。”遂留金煙玉水等法,行之,無不獲驗。而胡僧遂不復見。
  其年秋,度出兼芮城令。令廳前有一棗樹,圍可數丈,不知幾百年矣。前後令至,皆祠謁此樹,否則殃禍立及也。度以爲妖由人興,淫祀宜絕,縣吏皆叩頭請度。度不得已,爲之以祀。然陰念此樹當有精魅所託,人不能除,養成其勢。乃密懸此鏡於樹之間。其夜二鼓許,聞其廳前磊落有聲,若雷霆者。遂起視之,則風雨晦暝,纏遶此樹,電光晃耀,忽上忽下。至明,有一大蛇,紫鱗赤尾,綠頭白角,額上有王字,身被數創,死於樹。度便下收鏡,命吏出蛇,焚於縣門外。仍掘樹,樹心有一穴,於地漸大,有巨蛇蟠泊之跡。旣而攻之,妖怪遂絕。
  其年冬,度以御史帶芮城令,持節河北道,開倉糧賑給陝東。時天下大饑,百姓疾病;蒲、陝之間,癘疫尤甚。有河北人張龍駒,爲度下小吏,其家良賤數十口,一時遇疾。度憫之,賫此入其家,使龍駒持鏡夜照。諸病者見鏡,皆驚起,云:“見龍駒持一月來相照,光陰所及,如冰著體,冷徹腑臟。”即時熱定,至晚並愈。以爲無害於鏡,而所濟於
  衆,令密持此鏡,遍巡百姓。其夜,鏡於匣中,冷然自鳴,聲甚徹遠,良久乃止。度心獨怪。明早,龍駒來謂度曰:“龍駒昨忽夢一人,龍頭蛇身,朱冠紫服,謂龍駒:‘我即鏡精也,名曰紫珍。常有德於君家,故來相託。爲我謝王公,百姓有罪,天與之疾,奈何使我反天救物!且病至後月,當漸愈,無爲我苦。’”度感其靈怪,因此誌之。至後月,病果漸愈,如其言也。
  大業十年,度弟勣自六合丞棄官歸,又將遍遊山水,以爲長往之策。度止之曰:“今天下向亂,盗賊充斥,欲安之乎?且吾與汝同氣,未嘗遠别。此行也,似將高蹈。昔尚子平遊五嶽,不知所之。汝若追踵前賢,吾所不堪也。”便涕泣對勣。勣曰:“意已决矣,必不可留。兄今之達人,當無所不體。孔子曰:‘匹夫不奪其志矣。’人生百年,忽同過隙,得情則樂,失志則悲,安遂其欲,聖人之義也。”度不得已,與之决别。勣曰:“此别也,亦有所求。兄所寶鏡,非塵俗物也。勣將抗志雲路,棲踪煙霞,欲兄以此爲贈。”度曰:“吾何惜於汝也。”即以與之。
  勣得鏡,遂行,不言所適。至大業十三年夏六月,始歸長安,以鏡歸,謂度曰:“此鏡真寶物也!辭兄之後,先遊嵩山少室,降石梁,坐玉壇。屬日暮,遇一嵌巖,有一石
  堂,可容三五人,勣棲息止焉。月夜二更後,有兩人:一貌胡,鬚眉皓而瘦,稱山公;一面闊,白鬚眉長,黑而矮,稱毛生。謂勣曰:‘何人斯居也?’勣曰:‘尋幽探穴訪奇者。’二人坐與勣談久,往往有異義出於言外。勣疑其精怪,引手潛後,開匣取鏡。鏡光出,而二人失聲俯伏。矮者化爲龜,胡者化爲猿。懸鏡至曉,二身俱殞。龜身帶綠毛,猿身帶白毛。即入箕山,渡潁水,歷太和,視玉井。井傍有池,水湛然綠色。問樵夫,曰:‘此靈湫耳。村閭每八節祭之,以祈福祐。若一祭有闕,即池水出黑雲,大雹浸堤壞阜。’勣引鏡照之。池水沸湧,有雷如震,忽爾池水騰出池中,不遺涓滴,可行二百餘步,水落於地。有一魚,可長丈餘,粗細大於臂;首紅額白,身作青黄間色;無鱗有涎,蛇形龍角;嘴尖,狀如鱘魚;動而有光,在於泥水,困而不能遠去。勣謂蛟也,失水而無能爲耳。刃而爲炙,甚膏,有味,以充數朝口腹。遂出於宋汴。汴主人張琦家有女子患,入夜,哀痛之聲,實不堪忍。勣問其故。病來已經年歲,白日即安,夜常如此。勣停一宿,及聞女子聲,遂開鏡照之。痛者曰:‘戴冠郎被殺!’其病者床下,有大雄鷄,死矣;乃是主人七八歲老鷄也。遊江南,將渡廣陵揚子江;忽暗雲覆水,黑風波湧,舟子失容,慮有覆没。勣攜鏡上舟,照江中數步,明朗徹底;風雲四斂,波濤遂息;須臾之間,達濟天塹。躋攝山麴芳嶺,或攀絕頂,或入深洞。逢其群鳥,環人而噪,數熊當路而蹲,以鏡揮之,熊鳥奔駭。是時利涉浙江,遇潮出海,濤聲振吼,數百里而聞。舟人曰:‘濤旣近,未可渡南。若不迴舟,吾輩必葬魚腹。’勣出鏡照,江波不進,屹如雲立。四面江水,豁開五十餘步;水漸清淺,黿鼉散走。舉帆翩翩,直入南浦。然後却視,濤波洪湧,高數十丈,而至所渡之所也。遂登天台,周覽洞壑。夜行佩之山谷,去身百步,四面光徹,纖微皆見,林間宿鳥,驚而亂飛。還履會稽,逢異人張始鸞,授勣《周髀》《九章》及《明堂》《六甲》之事。與陳永同歸。更遊豫章。見道士許藏祕,云‘是旌陽七代孫,有咒登刀履火之術’。説妖怪之次,更言豐城縣倉督李敬慎家有三女遭魅病,人莫能識。藏祕療之無效。勣故人曰趙丹,有才器,任豐城縣尉。勣因過之。丹命祇承人指勣停處。勣謂曰:‘欲得倉督李敬慎家居止。’丹遽命敬慎爲主,禮勣。因問其故。敬曰:‘三女同居堂内閤子,每至日晚,即靚妝衒服。黄昏後,即歸所居閤子,滅燈燭。聽之,竊與人言笑聲。及至曉眠,非唤不覺。日日漸瘦,不能下食。制之不令妝梳,即欲自縊投井。無奈之何。’勣謂敬曰:‘引示閤子之處。’其閤東有窗。恐其門閉固而難啓,遂晝日先刻斷窗櫺四條,却以物支柱之如舊。至日暮,敬報勣曰:‘妝梳入閤矣。’至一更,聽之,言笑自然。勣拔窗櫺子,持鏡入閤,照之。三女叫云:‘殺我壻也!’初不見一物。懸鏡至明,有一鼠狼,首尾長一尺三四寸,身無毛齒;有一老鼠,亦無毛齒,其肥大可重五斤;又有守宫,大如人手,身披鱗甲,焕爛五色,頭上有兩角,長可半寸,尾長五寸已上,尾頭一寸色白,並於壁孔前死矣。從此疾愈。其後尋真至廬山,婆娑數月,或棲息長林,或露宿草莽,虎豹接尾,豺狼連跡,舉鏡視之,莫不竄伏。廬山處士蘇賓,奇識之士也,洞明《易》道,藏往知來,謂勣曰:‘天下神物,必不久居人間。今宇宙喪亂,他鄉未必可止,吾子此鏡尚在,足下衛,幸速歸家鄉也。’勣然其言,即時北歸。便遊河北,夜夢鏡謂勣曰:‘我蒙卿兄厚禮,今當捨人間遠去,欲得一别,卿請早歸長安也。’勣夢中許之。及曉,獨居思之,恍恍發悸,即時西首秦路。今旣見兄,勣不負諾矣。終恐此靈物亦非兄所有。”數月,勣還河東。
  大業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匣中悲鳴,其聲纖遠,俄而漸大,若龍咆虎吼,良久乃定。開匣視之,即失鏡矣。
  按此文原載《異聞集》,《太平廣記》二百三十採之,而改題《王度》。《太平御覽》九百十二引其程雄家婢一段,而題作隋王度《古鏡記》。明刻《五朝小説》遂本之,以入六朝小説,不題唐人,故《説薈》亦未收。惟《文苑英華》七百三十七顧况《戴氏廣異記序》乃謂:“國朝燕公《梁四公記》、唐臨《冥報記》、王度《古鏡記》、孔慎言《神怪志》、趙自勤《定命錄》,至如李庾成、張孝舉之徒,互相傳説。”云云。則是此文,事雖出隋代,記則實入唐初。證以顧况所言,當可信也。作者王度,兩《唐書》不詳其生平。文中旣自稱大業七年五月,自御史罷歸河東;六月,歸長安;八年四月,在臺;冬,兼著作郎,奉詔撰《國史》。後又云,大業十年,度弟勣自六合丞棄官歸,將遍遊山水。是度固嘗爲著作郎修國史,而弟勣則嘗爲官六合丞矣。《舊唐書》一九二《隱逸傳》云:“王績,字無功,絳州龍門人。隋大業中應孝悌廉潔舉,授揚州六合縣丞,非其所好,棄官還鄉里。”《新唐書》一九六《隱逸傳》亦云:“績舉孝悌廉潔,不樂在朝,求爲六合丞。以嗜酒不任事,時天下大亂,因劾遂解去,歎曰:‘網羅在天下,吾且安之。’乃還鄉里。”末云:“初,兄凝爲隋著作郎,撰《隋書》未成,死。績續餘功,亦不能成。”據此,頗疑王勣當爲王績之誤。度或爲凝之改名。因績嘗罷六合縣丞,而凝且以著作郎撰修《隋書》未成,皆與本文所稱吻合也。惟小説事旣憑虚,撰人尤多假託。晉宋以來,此風大暢。姑存其説可也。至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類書類有《古鏡記》一卷。晁氏云:“右書未詳撰人,纂古鏡故事。”舊鈔衢本,鏡本作今。其云古今故事者,蓋取以古爲鏡之義。晁氏故取之以入類書。自當别爲一書,不能據後人誤改而强爲牽合也。
  又按此篇紀古鏡事,雖爲述異誌怪之體,要不盡無影響。篇中言蘇綽從苗生得此鏡,是此鏡固嘗在蘇家矣。劉餗《隋唐嘉話》云:“僕射蘇威有鏡,殊精好。曾日蝕旣,鏡亦昏黑無所見。威以爲左右所汙,不以爲意。他日日蝕半缺,其鏡亦半昏如之。於是始寶藏之。後櫃内有聲如磬,尋之,乃鏡聲也;無何而子夔死。後更有聲,無何而威敗。後不知所在(《太平廣記》三百三十亦引之,下注云出《傳記》,是劉餗《傳記》與《隋唐嘉話》一書而異名矣)云。”蘇威爲蘇綽子,《北史》《隋書》並有傳。是《嘉話》云云,必向來有此傳説,且亦出於蘇家也。觀於此,則王度此篇之紀鏡異,實有所本;抑或有意綜合六朝以來言鏡異之説,以恢宏其文;而又緯以作者家世仕履,顛倒眩惑,使後人讀之,疑若可信也。又按古今小説紀鏡異者,此爲大觀矣。其事有無,姑勿論。即觀其侈陳靈異,辭旨詼詭,後人摹擬,汗流莫及。上承六朝志怪之餘風,下開有唐藻麗之新體。洵唐人小説之開山也。唐人記鏡異者,尚有數事,雖不必同出一源,而辭皆可玩。酌錄數則,以資互勘。
  ……

前言/序言

唐代文學,詩歌小説,並推奇作。稽其起原,蓋二者並與貢舉爲倚伏也。宋趙彦衛《雲麓漫鈔》云:“唐世舉人,先藉當世顯人,以姓名達諸主司。然後投獻所業,踰數日又投,謂之‘温卷’。如《幽怪錄》《傳奇》等皆是。蓋此等文備衆體,可見史才、詩筆、議論。至進士,則多以詩爲贄。今有唐詩數百種行於世者是已。”景安生際紹熙,去唐匪遠,《四庫總目》嘗推其言有根據,蓋不誣也。風會旣開,作者彌衆。才傑之士,各拾所聞,蒐奇則極於《山經》《十洲》,語怪則逾於《齊諧》《列異》。於是道籙三清之境,佛氏輪迴之思;負才則自放於麗情,摧彊則酣謳於俠義。罔不經緯文心,奔赴靈囿,繁文綺合,縟旨星稠;斯亦極稗海之偉觀,邁齊梁而軼兩京者歟!雖流風所屆,藉肆詆諆,而振采聯辭,終歸明密。宋劉貢父嘗言:“小説至唐,鳥花猿子,紛紛蕩漾。”洪景盧亦言:“唐人小説,小小情事,悽惋欲絕,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兩公博洽儒宗,立言不苟,辨微知味,獨具會心;要非秉正衛道者所能夢見。惜乎小説一體,《漢志》旣别九流,宋元以還,儒者益加擯棄。逮於有明,久鬱斯起;文士嗜奇,喜窺祕册,書賈貿利,獨標異書。於是割裂篇章,詭立品目,書帕短册,充牣市朝。而唐宋僅存之古本,沈霾於砂泥糞土之中,益費爬梳;斯又唐稗之一厄也。茲爲重加董理,俾復舊觀。勘斠則諟正於舊槧,疏説則備徵諸往史。其所不知,竊附闕聞之義。自秋徂冬,凡得文若干篇,釐爲上下卷。上卷次單篇,下卷存專著。篇章先後,
則以作者時代次之。唐稗嘉篇,粗萃於此。

己巳十二月彭澤汪國垣辟疆



《山河旧影》 引言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淘洗出无数英雄的足迹、王朝的兴衰,以及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民间故事。《山河旧影》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社会为背景,深度挖掘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与挣扎的史诗。它并非聚焦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无数个平凡身影。从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到西北边陲的黄沙漫卷,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生活方式、情感纠葛,以及个体与时代、命运抗争的勇气与无奈。 第一章:初遇江南,烟雨织梦 故事的开端,我们被带到了一片如画的江南水乡。这里,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一派温婉宁静。然而,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之下,涌动着的是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 陈家小娘子,一个拥有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清丽与聪慧的姑娘,生活在镇上一个经营着绸缎铺的中等人家。她的父亲陈老爷,为人忠厚,却也精于算计,一心想将自家生意发扬光大。母亲王氏,则是一位典型的江南妇人,精明能干,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陈小娘子的生活看似安逸,却早已被父母规划好了道路——嫁给镇上一个家境殷实、品行端正的年轻商人,巩固家族的地位。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悄然转动。在一次偶然的市集邂逅中,陈小娘子遇见了来自北方的年轻书生,李怀瑾。李怀瑾身世飘零,家中早逝,全凭一腔才学在江南求学,渴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光耀门楣。他的眼神中带着一种不同于江南男子的锐利与执着,他的言谈中充满了对科举功名的渴望,以及对诗书礼仪的敬畏。 两人的相遇,仿佛是春日里初绽的花朵,带着朦胧的美好。陈小娘子被李怀瑾的才情与志向所吸引,而李怀瑾也为陈小娘子的温柔与体贴所打动。他们开始偷偷相会,在夜色掩映下的河畔,在微雨初歇的石板路上。那些羞涩的笑语,那些含蓄的眼神,如同江南的烟雨,将两颗年轻的心紧紧缠绕。 这段初遇,并非只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浪漫。它触动了陈小娘子内心深处对于自由与选择的渴望。她开始质疑父母为她安排好的“美好未来”,开始憧憬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而对于李怀瑾而言,陈小娘子的出现,不仅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慰藉,更成为了他寒窗苦读的动力。他决心要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以配得上眼前这位心爱的姑娘。 然而,封建社会森严的门第观念,如同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无形高墙。陈老爷看中了李怀瑾的才华,但更看重他的出身。商人重利,他无法接受女儿嫁给一个“穷酸书生”。而李怀瑾虽然心怀壮志,但现实的压力让他感到无力。他知道,没有功名,他连追求幸福的资格都没有。 第二章:西北风起,塞上孤旅 就在陈小娘子与李怀瑾的情感暗流涌动之时,边塞的战火却打破了江南的宁静。朝廷急需一批精壮劳力前往西北边疆修筑边关,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陈老爷因在镇上颇有声望,被地方官征召,需要带领一批青壮年前往。 李怀瑾,作为一名读书人,本不该涉足兵役,但为了生计,也为了心中的一丝不甘,他选择跟随陈老爷一同前往。临行前,他与陈小娘子在月下作别。那夜的月色格外凄凉,仿佛预示着离别的苦涩。陈小娘子将自己贴身佩戴的一块玉坠赠予李怀瑾,嘱咐他一定要平安归来。李怀瑾则将自己的心血之作——一篇写满壮志凌云的赋——托付给她,承诺功成名就之日,便是迎娶她之时。 西北的景象,与江南截然不同。黄沙漫天,风声呼啸,景象辽阔而苍凉。李怀瑾在这里,看到了与他以往书卷中截然不同的世界。他不再是那个在书斋中挥斥方遒的书生,而是成为了一个在艰苦环境中与生活搏斗的普通人。他参与修筑城墙,搬运石料,与严寒、饥渴、疾病作斗争。 在这里,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从战乱中逃离的百姓,有被征发的良民,也有一些是出身复杂、身怀绝技的江湖之人。他见识了人心的淳朴与善良,也目睹了人性的阴暗与残酷。在一次偶然的冲突中,李怀瑾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救下了一个被欺凌的年轻女子——名叫月奴。月奴身世可怜,父母双亡,在边塞挣扎求生。她被李怀瑾的正直所打动,也感激他救命之恩,于是便默默地跟随在他身边,为他照顾生活起居。 李怀瑾在西北的经历,如同烈火淬炼。他曾经对功名的幻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更加坚韧。他深知,唯有真正的实力,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生存。他开始观察边塞的军事布防,学习兵法,甚至偷偷研究一些边塞的战术。他的内心,渐渐孕育出了一种不同于单纯读书人的宏大抱负。 与此同时,陈小娘子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李怀瑾的离去,让她陷入深深的思念。而陈老爷却步步紧逼,催促她尽快与镇上另一位富商之子订婚。这位富商之子,名叫赵鹏,为人轻浮好色,对陈小娘子垂涎已久。陈小娘子百般抗拒,却难以忤逆父母的意愿。 第三章:命运轮回,情仇纠葛 岁月流转,两年光景匆匆而过。李怀瑾在西北摸爬滚打,虽然未曾功成名就,却也积累了一定的阅历和人脉。他遇到了退隐的边关将领,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兵法韬略。而月奴,也在这段日子里,对李怀瑾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就在李怀瑾准备踏上归途,回到江南去寻找陈小娘子时,他却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陈小娘子已经与赵鹏订婚,并且婚期将近。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李怀瑾的心情跌入谷底。他怀揣着陈小娘子赠予的玉坠,踏上了归途。 回到江南,物是人非。陈小娘子虽然已是赵家未来的媳妇,但她的心中依然牵挂着李怀瑾。她对赵鹏的虚情假意感到厌恶,对自己的命运感到绝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了李怀瑾已在西北历练,并且并未忘记她。这让她心中燃起一丝希望。 然而,赵鹏并非善茬。他发现了陈小娘子对李怀瑾的情意,心中妒火中烧。他暗中派人打听李怀瑾的消息,企图阻止他与陈小娘子相见。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镇上来了一伙悍匪,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陈老爷的绸缎铺首当其冲,遭受重创。在混乱中,赵鹏暴露了他懦弱无能的本性,而李怀瑾却挺身而出,凭借着他在西北学到的格斗技巧,与悍匪搏斗,保护了镇上的百姓,包括陈小娘子。 在这次危机中,陈小娘子与李怀瑾终于重逢。两年的思念,在这一刻化作了无法抑制的情感。然而,他们的重逢,却引来了赵鹏的疯狂报复。赵鹏利用手中的权势,诬陷李怀瑾为悍匪同党,企图将他置于死地。 李怀瑾陷入绝境,陈小娘子为了救他,不惜以自己的名誉为代价,与赵鹏周旋。而一直默默跟随在李怀瑾身边的月奴,也在这场风波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她暗中联络了一些在西北认识的朋友,为李怀瑾寻找洗脱冤屈的证据。 第四章:风云际变,英雄末路 随着事件的深入,牵扯出了更多的人物和往事。原来,这伙悍匪并非是单纯的盗贼,他们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势力,甚至与朝廷中的一些官员有所勾结。李怀瑾在西北的经历,也并非仅仅是修筑边关。他无意中卷入了一场涉及边疆安危的秘密行动。 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李怀瑾的遭遇,以及陈小娘子的抗争,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中的一枚棋子。赵鹏,也被卷入了这场漩涡之中,他的家族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李怀瑾深知,以他目前的身份和力量,无法与那些强大的势力抗衡。他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够让他发挥所长,甚至改变命运的机会。他开始利用自己在西北积攒的人脉,以及对边疆局势的了解,暗中收集证据,等待时机。 陈小娘子,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后,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而有担当的女子。她不再是那个只懂得依附于父母的闺阁小姐,而是成为了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并为自己所爱之人挺身而出的女性。她与月奴一同,成为李怀瑾最坚实的后盾。 故事的高潮,在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中展开。李怀瑾利用边疆的混乱,将自己掌握的证据公之于众,揭露了那些官员的贪腐和叛国行为。在这场斗争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赢得了边疆将士的信任。 然而,胜利的代价是巨大的。李怀瑾虽然洗脱了冤屈,成为了平定边疆动乱的英雄,但他却也因此失去了回到江南,与陈小娘子平静生活的机会。他被朝廷任命为边疆的要职,肩负起了更重大的责任。 陈小娘子,在得知李怀瑾的离去后,虽然心痛不已,但她也理解他的选择。她将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对李怀瑾的思念,以及对家乡的守护之中。她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陈老爷重振绸缎铺,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女性。 月奴,则选择陪伴在李怀瑾身边,成为他最忠实的助手。她从一个柔弱的女子,成长为一个在边疆战场上,能够独当一面的女将。 结局:山河依旧,人事已非 《山河旧影》的故事,并没有一个传统的圆满结局。李怀瑾,成为了保家卫国的英雄,但他却永远无法回到过去,回到他与陈小娘子曾经的江南梦境。陈小娘子,在经历了生活的洗礼后,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女子,但她也永远失去了与李怀瑾相伴一生的机会。月奴,虽然获得了爱情,但她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小说在一种略带伤感的基调中结束。它告诉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往往是渺小的,但那些在困境中不屈抗争、坚守信念的灵魂,却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那些曾经的美好,那些曾经的遗憾,都如同山河旧影,被时间定格,留给后人无尽的感慨与回味。 《山河旧影》试图展现的是,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代,普通人的情感依然是炽热而真挚的;即使是处于命运的低谷,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照亮前行的道路。它是一曲关于爱、关于责任、关于成长,以及关于在历史的变迁中,个体如何寻找自身价值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魔术师,将一个个看似不相关的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巨大而精密的网。我读到一半的时候,一度以为自己完全掌握了故事的走向,甚至在心里为接下来的情节打好了腹稿,结果下一章的转折如同平地惊雷,彻底颠覆了我的所有预设。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达到了令人心悸的深度。那些主角们,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犹豫、他们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都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偷窥一群真实灵魂的私密对话。那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依旧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抽离出来,去重新面对现实生活。书中的某些段落,我甚至会反复阅读,试图捕捉那些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寓意,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沉重而又充满张力”。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快速娱乐的快餐读物,它需要你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力。书中的冲突设置得极其巧妙,不是那种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置身于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道德困境中。我经常会思考,如果我是书中那位主角,在那种进退维谷的境地,我到底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对读者智力和情感的双重挑战,正是其魅力所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入木三分,虽然故事设定在一个架空或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但其中折射出的权力制衡、人情冷暖,却是永恒的母题。我不得不承认,阅读过程是有些费力的,但每一次攻克一个复杂的章节,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带着一种对古典美学的期待翻开了第一页。然而,实际阅读的体验远超出了我对视觉美学的想象。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敬佩,他构建的世界观宏大而又严谨,每一个设定的背后似乎都有着详尽的考据和逻辑支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线上的高超技巧。他并非简单地采用线性叙事,而是不断地在过去、现在甚至某种模糊的未来之间跳跃穿梭,这种非线性的结构,不仅没有造成阅读的混乱,反而像一幅层层叠叠的壁画,引导着读者逐步揭开历史的迷雾。这种叙事上的大胆创新,在我近期读过的所有作品中,都是独树一帜的。读完结局,我甚至产生了一种想要立刻去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的冲动,足见其构建世界的真实感与吸引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只能用“清冽”来形容。它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一切都服务于精准的表达。作者对场景的描绘达到了“所见即所得”的境界,比如对某一处古老庭院光影变幻的描述,寥寥数笔,整个画面便在脑海中徐徐展开,空气中的尘埃似乎都能被我捕捉到。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对话的方式,台词精炼、言简意赅,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未尽之意,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人物之间微妙的张力与隐藏的矛盾。这是一种高段位的交流艺术,让人不禁反思自己在日常沟通中是否也遗漏了太多潜台词。对于喜欢推敲文字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收藏,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场关于语言艺术的深度研修。

评分

初读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部标准的历史演义或某种传奇故事,但随着情节的深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宿命与自由意志”的哲学思辨录。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道德判断,而是将那些性格复杂的角色推入命运的洪流中,让他们自己去挣扎、去证明。书中关于“选择的代价”的探讨,尤其令我震撼。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决定,在后续的篇幅中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塑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这种对因果律的深刻理解,让整个故事的结构显得无比坚固。我非常欣赏这种不把话说死的叙事态度,它尊重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允许我们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事件,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而非被动接受作者灌输的单一观点。

评分

评分

没注意买来原来是繁体,这下可以慢慢读了

评分

书橱整理中,不错的京东正版书,老板很喜欢

评分

里面是繁体字,简化就更好了。

评分

此後緋衣誰复解當年紅豆已全荒

评分

我很满意

评分

文学瑰宝,值得一读

评分

还不错,值得这个价。

评分

纸张舒服,字比较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