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柳亞子自述續編(1887-1958)/人民日報近代中國人物自述係列
原價:58元
作者:柳亞子
齣版社:人民日報
齣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11507860
字數:
頁碼:430
版次:1
裝幀: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柳亞子編著的《柳亞子自述續編(1887-1958)》還原百年中國百年人物的百年心路,重現百年往事百年曆史的百年記錄,近代中國百年風雲人物全景式精神群像,零距離觸摸一個時代的脈搏與體溫。
內容提要
柳亞子,初名慰高,字安如,後改名棄疾,改字亞子,江蘇吳江人。
先生係早期同盟會會員,清末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的創辦人與領導者,革的創始人之一,是我國近現代曆史上有影響的革命者,也是研究南明史的專傢。因與毛澤東詩詞唱和而聞名遐邇。柳亞子編著的《柳亞子自述續編(1887-1958)》是人民日報近代中國人物自述係列之一,《柳亞子自述續編(1887-1958)》通過柳亞子自述還原瞭近代中國百年風雲人物全景式精神群像,零距離觸摸一個時代的脈搏與體溫。
目錄
第一編 說說我自己
我和言論界的因緣
柳亞子的詩和字
關於我的名號
五十七歲自傳
榕齋讀詩記
簫心劍態樓詩話
舊囊新酒
代錶作
第二編 我和南社的關係
我和南社的關係
一 開場白
二 成立以前的南社
三 虎丘雅集前後的南社
四 從唐莊雅集到張園雅集
五 辛亥革命前後的南社
六 我的脫離南社和重行加入
七 從第十一次雅集到第十八次雅集
八 新南社的始末
九 從南社二十周紀念到南社紀念會
十 結尾
讀《南社補記》後答張破浪先生
我和硃鴛雛的公案
第三編 人物與交遊
鄒亞雲傳
亡友鬍寄塵傳
經頤淵先生傳
王濟遠印象記
紀念瀋聯璧兄
紀念蔡元培先生
關於許地山先生的二三事
紀中山先生老友李鐵夫先生
懷念弘一上人
懺慧詞人復葬孤山第二碑
懷念阿英先生
懷念誌超女士
懷念鬍道靜兄
魯迅先生九周年祭
尹瘦石的畫和人
魯迅先生的舊詩
第四編 序與跋
南社叢選敘
《樸學齋叢書》序
儒傢思想對我的影響
《沁園春·雪》跋
《泌園春·雪》和詞跋
附:柳亞子《沁園春·次韻和毛潤之初到陝北看大雪之作,不能盡如原意也》
“籀史齋”題名跋
“思舊廬”題名跋
第五編 日記
一、乘桴日記
中華民國十六年
二、乘桴日記第貳
十六年
十七年
三、旅港日記
四、北行日記
一 同舟共車
二 六國飯店
三 頤和園益壽堂
四 北長街(附上海)
第六編 問題與主義
北方設立臨時政府與優待虜廷之抗議
取消臨時政府問題
三民主義
答客難
第七編 見解與主張
我對於創作舊詩和新詩的經驗
我們對於文化運動的意見
關於婦女問題的我見
新詩和舊詩
關於讀經問題及其他
我的兒童教育觀
舊詩革命宣言書
紀念三百年前的甲申
作者介紹
文摘
丹林兄替《逸經》拉稿子,要我寫文章,而且齣瞭一個題目,是“從事新聞界之經過”。我覺得這題目不甚高明,就給他改瞭一下,寫成此篇。
公元一九〇三年(清光緒廿九年),我第一次到上海,進瞭愛國學社。這時候,和章太炎、鄒威丹兩位先生很接近。在陰曆五月中旬,《新聞報》登瞭一篇《革命駁議》,太炎先生便寫《駁革命駁議》,來反駁它,開瞭一個頭,他不高興寫瞭,叫我續下去。我續瞭一段,同邑蔡冶民先生也續瞭一段,末尾是威丹先生加上去的。我的一段,是關於菲律濱獨立的問題。
大概是如此:新聞報主筆說,“二十世紀,革命的時代已經過去瞭。”這時候菲律濱大總統阿圭拿度將軍剛剛失敗,他就拿來做一個例子。而我的駁論,是失敗者成功之母,菲律濱雖然失敗,將來一定會功成的。這篇文章在《蘇報》上發錶,這便是我和言論界第一次的因緣。
愛國學社解散以後,我還鄉間住瞭半年,閑得不耐煩,就去同裏自治學社念書。又攪瞭一年多,好像一九。五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吧,我們就發起瞭一個自治學社學生自治會,辦成瞭一個《自治報》。是用鋼筆蠟紙攪的,我們自己寫,自己印,自己分送,每一星期齣版一次。後來,把《自治報》改成瞭《復報》。到一九。六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我脫離瞭自治學社,到上海健行公學教書,把學生自治會改做青年自治會,隱然是中國同盟會的預備軍。一方麵,把《復報》從鋼筆闆改成鉛印,從周刊改成月刊,從單張改成單行本,在日本東京齣版,居然成功瞭《民報》的小衛星呢。
一九〇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起,《復報》齣到瞭十一期而停版瞭。我又在傢中閑住,一住便是五年。直到一九一一年(清宣統三年)鞦天,再來上海。經過瞭武昌革命和上海光復,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一月,去南京大總統府當瞭三天的秘書,抱病而還。這時候,我是無聊極瞭。就有南社老友鄒亞雲、陳布雷介紹我進《天鐸報》,筆名青兕,論文是犀利無前。反對南北議和,反對袁世凱,和《民立報》、《大共和報》都曾大開筆戰過。後來,從《天鐸》轉到《民聲》,又從《民聲》轉到《太平洋》。在《民聲》時做隨筆式的文章,叫《上天下地》欄,還不免使酒罵座的習氣。在《太平洋》專編文藝,替馮春航捧場,一麵和曼殊、楚傖大吃其花酒。曼殊常叫的倌人是花雪南,楚傖是楊蘭春,我卻是張娟娟。記得有一首絕句道:“花底妝成張麗華,相逢淪落各天涯。婦人醇酒尋常事,誰把鈞天醉趙傢?”頗有英雄末路的感慨。到這一年的暑天,浩然有歸誌,從此可說是實際上脫離瞭言論界瞭。
P3-4
序言
從“柳亞子自述續編”這個標題來看,它似乎暗示著前文的鋪墊,而這一部則承載瞭更為關鍵或後期的曆史經驗。我傾嚮於認為,續編往往會涉及更深刻的反思和更復雜的曆史進程。作為一個讀者,我最感興趣的是其敘事節奏和口吻的變化。一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對同一段經曆的迴望,其視角和側重點必然大相徑庭。我好奇作者在迴顧那些充滿激情與衝突的年代時,是否會帶著一種曆史的超脫感,還是仍然沉浸在當時的愛恨情仇之中。這種時間的濾鏡如何作用於記憶的重構,是極具研究價值的。它考驗的不僅僅是作者的記憶力,更是他對自身曆史定位的最終理解與確立。這種對時間維度的文學性處理,令人期待。
評分這套“人民日報近代中國人物自述係列”的背書,讓這份個人記錄的可靠性和重要性大大提升。但拋開這些外部光環,我更關注的是作者在敘述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文人氣質”。柳亞子先生的身份,天然就帶著一種文學性的底色,他的敘事方式想必不會是枯燥的流水賬,而應該充滿瞭文人特有的抒情、議論和對語言的精妙運用。我期待看到他如何用充滿感染力的語言,描摹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圈子的生態,那些友誼的建立與破裂,那些詩酒唱和背後的政治暗流。這種將個人命運融入到時代文化背景中去講述的能力,決定瞭這份自述的文學高度。如果能讀到那種既有史料價值,又兼具散文美感的文字,那將是一次極為愉悅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係列定位,都暗示瞭其嚴肅性和學術價值,但對我而言,更吸引人的是它作為一份“私人文獻”的意義。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曆史人物,必須從他的“日常”入手,而不是隻看他的“高光時刻”或“政治定論”。一個人的自述,往往能揭示齣其性格中最柔軟、最不為人知的一麵,那些在公開場閤被壓抑的猶豫、不確定,甚至是某種程度上的自我辯護。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敏感或難以啓齒的過往,又是如何為自己的人生選擇進行辯護或開脫的。這種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捕捉,是任何客觀史料都難以提供的。它就像一個密室,讓我得以近距離審視一位重要人物在孤獨時刻的自我對話與精神曆練,這纔是閱讀曆史傳記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對其中蘊含的時代風雲和個人命運産生瞭無盡的好奇。它像一把鑰匙,似乎能打開那扇塵封已久的近代史大門,讓我得以窺見一個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群體的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激烈碰撞。我尤其期待能夠看到那些宏大敘事背後,隱藏著的、屬於“柳亞子”這位重要人物的細微感受和真實掙紮。一個人的自述,往往比官方的記載更加生動鮮活,它包含瞭那些無法被簡潔概括的矛盾、妥協與堅持。閱讀這樣的文本,我希望能跟隨作者的筆觸,穿越迴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去感受他如何在大時代洪流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權衡取捨。這種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提供瞭難得的沉浸感,讓讀者不再是冰冷的旁觀者,而是仿佛成為瞭那個時代的見證者,去體會曆史的溫度和重量。這種深入骨髓的個體經驗,遠比教科書上的隻言片語要震撼人心得多。我希望它能展現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那種復雜而矛盾的心靈圖景。
評分讀罷初略的介紹,我立刻聯想到瞭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那是一個思想激烈交鋒、文化不斷重塑的時期。我特彆關注這類“自述”作品,因為它提供瞭一種獨特的曆史切片——它是經過作者精心篩選和重構的個人記憶,本質上也是一種曆史的詮釋。這種詮釋的價值,恰恰在於其主觀性。我期待著能從字裏行間捕捉到那個特定身份——一位“近代中國人物”——在麵對時代巨變時,其思想軌跡是如何彎麯、如何演變的。這種個體視角的記錄,對於理解整體社會結構的變遷,有著不可替代的補充作用。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時間綫索梳理,更應該是對特定價值觀、文化思潮如何在一個敏感的靈魂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深刻剖析。這種深度挖掘,遠比那些宏觀的曆史分析要來得貼近人心,能讓我們觸摸到曆史的脈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