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意象之美

書法意象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斯舜威 著
圖書標籤:
  • 書法
  • 意象
  • 中國書法
  • 藝術史
  • 美學
  • 文化
  • 傳統藝術
  • 書法欣賞
  • 文學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ISBN:978751534571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8417
品牌:中國青年齣版社(CHINA YOUTH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字數:186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古人雲,世間無物非草書。其實,何止草書,書法的每一種形態都源於自然。韆姿百態的意象,古代書論給我們的是一筆豐富的寶藏,它們如同春風風人、夏雨雨人,用無窮的美感,對人們進行美的熏陶和啓濛。

內容簡介

  《書法意象之美》是作傢、書法傢、浙江美術館館長斯舜威論述書法意象的隨筆,共收錄隨筆一百餘篇。這些隨筆,分彆對古代書論中提及的穹隆恢闊、危峰阻日、明月入懷、韆裏陣雲、懸針垂露、繁霜搖落、高峰墜石、海水揚波、龍跳天門、天馬行空、平岡走兔、春鷺窺魚、麒麟鬥角、鶴舞交影、若縈春蚓、上林花發、萬歲枯藤、長鬆倚鬆、輕如蟬翼、五味一和、魯廟之器、無祿代耕、火箸劃灰、抱琴半醉、擔夫爭路、婢為夫人、插花美女、古釵倚物、病人扶杖等意象進行歸納整理和思辨式的闡述。古代書論留給我們的這些韆姿百態的意象,是一筆豐富的寶藏,它們如同春風風人、夏雨雨人,用無窮的美感,對人們進行美的熏陶和啓濛。

作者簡介

  斯舜威,現為浙江美術館館長,國傢一級美術師。曾任《美術報》總編輯達十年之久,長期從事書畫理論研究及創作。齣版的書畫學術著作有:《學者書法》《名傢題齋》《百年畫壇鈎沉》《中國當代美術30年(1978-2008)》《海上畫派》《陳之佛緻傅狷夫手劄69通釋評》等。另齣版小說集、散文集多部。係《書法報》《書法》《青少年書法》《光明日報》《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等多傢報刊的專欄作者。

  係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本社已齣版其書法隨筆集《隨性論書》《書法矛盾之美》。


目錄

自序:書之微妙,道閤自然

一、日月星辰,穹窿恢廓

穹:穹窿恢廓

日:危峰阻日

月:明月入懷

星:流星疑燭


二.風雨雷雲,霞霧煙霜

風:飄風忽舉

雨:擿如雨驟

雷:驚雷掣電

雲:韆裏陣雲

霞:馀霞照人

霧:煙收霧閤

露:懸針垂露

霜:繁霜搖落


三.山川巨石,江河湖海

山:華嶽三峰

石:高峰墜石

海:海水揚波

波:顛波赴壑

江:江漲瀑聲

泉:飛泉漱玉

漿:蕩漿撥棹

魚:遊魚得水


四.龍跳天門,丹穴鳳舞

龍:龍跳天門

鳳:丹穴鳳舞


五.佛道鬼神,入佛入魔

佛:入佛入魔

禪:野狐禪

神:入廟見神


六.亭颱樓閣,聚材堂構

堂:聚材堂構

颱:崇颱重宇

屋:屋漏痕

七.天馬行空,飛禽走獸

馬:天馬行空

雞:傢雞野鶩

禽:溺水之禽

豬:墨豬多肉

兔:平岡走兔

狗:韓盧宋鵲


八.陸斷犀象,猛獸搏噬

象:陸斷犀象

獸:猛獸搏噬

猊:怒猊抉石

熊:玄熊對踞

麟:麒麟鬥角


九.翱翔弄翮,鴻鵠弄翅

翮:翱翔弄翮

鷺:春鷺窺魚

鳬:海上雙鳬

鶯:翰飛鶯哢

鶴:鶴舞交影

鸞:迴鸞返鵲

雁:猶當雁行

燕:飛燕相追

鵬:鵬羽未息

隼:隼尾之勢

鷹:鷹望鵬逝

鴻:鴻鵠弄翅

鵲:急則鵲厲

鳥:竦企鳥跱


十.騰蛇赴穴,神龜負書

蛇:騰蛇赴穴

蚓:若縈春蚓

龜:神龜負書

蝦蟆:踏死蝦蟆


十一.上林花發,萬歲枯藤

花:上林花發

藤:萬歲枯藤

樹:隆鼕枯樹

鬆:長鬆倚榖

葉:雙樹交葉

竹:煙凝修竹

芙蓉:芙蓉齣水

葡萄:葡萄蔓延

茅:拔茅連茹

蓬:孤蓬自振


十二.蟲穿古木,輕如蟬翼

蟲:蟲穿古木

蟬:輕如蟬翼

蜂:山蜂使毒

蠖:屈擬蠖勢

蛾:齣繭之蛾

蚊:蚊腳偃波


十三.譬猶烹飪,五味一和

烹飪:譬猶烹飪

味:五味一和

饅頭:厚皮饅頭

蒸餅:如蒸餅大


十四.金戈鐵馬,楚漢攻戰

陣營:下營登陣

攻戰:楚漢攻戰

武庫:武庫矛戟

十五.魯廟之器,銀鈎蠆尾

器:魯廟之器

鈎:銀鈎蠆尾

算子:狀如算子

俎豆:郊廟俎豆

綖綉:馀綖綉彩

明珠:明珠陸離

針芒:細如針芒

遊絲:長空遊絲

發條:鍾錶發條


十六.無祿代耕,如讀諸子

代耕:無祿代耕

讀書:如讀諸子

劃灰:火箸劃灰

戲麯:戲麯太極

自身:反觀自身

歌聲:歌聲繞梁


十七.遁世之夫,王者之氣

半醉:抱琴半醉

爭路:擔夫爭路

硃亥:硃亥錘晉

傖父:新亭傖父

遁夫:遁世之夫

辯士:辯士對揚

夫人:婢為夫人

公子:風流公子

美女:插花美女

倒載:倒載山崖

王者:王者之氣

倚物:古釵倚物

病人:病人扶杖


後記


精彩書摘

  一、日月星辰,穹窿恢廓

  中國有句古話,叫“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天文地理在古代是很高深的學問,帶有某種不可知的神秘色彩,又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充滿敬畏之情和探索的欲望。屈原的《天問》就是一件奇崛韆古的經典作品,通篇是屈原對於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全篇從天地離分、陰陽變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說乃至聖賢凶頑和戰亂興衰等,錶現瞭屈原的大膽懷疑精神和不倦的探索精神。

  天文學所研究的對象涉及宇宙空間的各種物體,古代的認知,主要針對日月星辰,籠統稱為“天象”。“地理”一詞最早齣現於《易經》,主要研究地球錶麵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在古代書論中,涉及日月星辰和浩瀚地理的意象也很多。

  穹:穹窿恢廓

  衛恒《四體書傳並書勢》論隸書雲:“或穹窿恢廓,或櫛比針列。”

  穹窿,中間隆起,四周下垂貌,常用以形容天的形狀。揚雄《太玄》雲:“天穹隆而周乎下。”範望注:“穹隆,天之形也。”隸書如同穹窿一般寬闊、恢弘,又如細針、梳篦齒般密集排列,這真是大到無限,小到極緻,無所不包瞭。這意思與“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差不多,不過那“疏”要厲害得多,如同長天般寬闊、舒展,“密”得也不能再密,細針排列一般。寫隸書,常有心胸豁然開朗之感,又必須小心收拾,凝神屏氣,原因可能就在此。

  日:危峰阻日

  楊泉《草書賦》雲:“應神靈之變化,象日月之盈虧。”用神靈變化來比喻草書用筆的神齣鬼沒,尚可理解,那麼,日月盈虧呢?這是從大的方麵來說,草書要應閤陰陽變化,虛實盈虧,閤乎規律。再如韋續《墨藪》雲:“宋文帝劉義隆書如叢裏花紅,雲間白日。”你能引發關於太陽和書法之間的聯想嗎?從“叢裏花紅,雲間白日”前後連貫來看,韋續要強調的並不是書法之形,而是一種光彩照人的神韻。輕雲之間,太陽噴薄而齣,那光芒,那亮堂,那氣勢,書法創作要的就是這種效果。神韻有瞭,書法之形已不在話下。

  那麼,“危峰阻日”呢?先看例句:

  “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鬆一枝,有絕望之意。”(袁昂《古今書評》)

  “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鬆單枝。”(梁武帝《書評》)。

  “蕭子雲書如危峰阻日,孤鬆一枝,壯士彎月,雄人獵虎,心胸猛浪,鋒刃難當。”(梁武帝《書評》)

  這裏實際上有兩個意象組閤在一起,這就是“危峰阻日”與“孤鬆一枝”,構成瞭一個獨立蒼茫的景象:高峰聳立,遮天蔽日,一枝孤鬆傲立於天地之間。你能從這一景象中感受到什麼?或者說這一景象象徵著什麼?這正是崔子玉書法或者蕭子雲傳遞給我們的信息。古人的高明之處恰恰在這裏,他不直接評論書法如何如何,而是提供一個形象化畫麵,讓你自己感悟。那麼,為什麼說“孤鬆一枝”“孤鬆單枝”,而不說“鬆樹一片”呢?論者要突齣的就是這種“孤寒”的意象,而不是蓬勃的畫麵,或許崔子玉、蕭子雲的書法體現的就是這種“危”“孤”“單”的氣韻。

  皎然《陳氏童子草書歌》雲:“夏室炎炎少人歡,山軒日色在闌乾。”亦可作如是觀。至於王羲之《筆勢論》以“玉燭明而日月蔽”喻戈,也隻能意會而無法言傳瞭。日光、月光黯淡下去瞭,燭光卻明亮瞭起來,“戈”要的就是這種味道。

  月:明月入懷

  有關“月”的書法意象,以“明月入懷”為基本點。

  如李嗣真《後書品》雲:“若草行雜體,如清風齣袖,明月入懷。”

  “明月入懷”語齣南朝鮑照《代淮南王》:“硃城九門門九閨,願逐明月入君懷。”本意是錶達後宮怨曠,後以“明月入懷”比喻人心胸開闊明朗。如清代袁枚《與鬍書巢書》雲:“香亭佐劉太守於徐州,見之者都有明月入懷、清風投座之意。”亦形容神容俊秀清朗。如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雲:“時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懷。”這兩層意思,用來藉喻書法,都是形容書法的風韻、神韻,應該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月”的意象,又以“初月”最為引人矚目。

  孫過庭《書譜》雲:“縴縴乎似初月之齣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

  歐陽詢《八法》以“似長空之初月”喻戈。

  初月,新月。漢樂府雲:“碧樓冥初月,羅綺垂新風。”楊萬裏詩雲:“茅亭夜集俯萬竹,初月未光讓高燭。”初月一彎,既有形狀上的相似性,更體現瞭清新的意韻,尤以後者為傳神。河漢間新月一彎,如同書法傳神的一筆,精彩到萬眾矚目的程度,也讓人有豁然開朗之感。

  其它如霞催月上、明月開天、瑤颱之月、月晃淮水、鏤金素月等意象,萬變不離其宗,都是著眼於錶達一種意韻。如:

  唐代韋續《墨藪》:“鄭虔如風送雲收,霞催月上。”“張越書如蓮花齣水,明月開天,露發金峰,雲低玉嶺。”

  《金壺記》評衛夫人:“書如碎玉壺之冰,爛瑤颱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

  硃長文《續書斷》評蘇舜欽:“花繁上林,月晃淮水,光彩浮動雲。”

  梁武帝《書評》:“李岩之書如鏤金素月,屈玉自照。”

  看到這些美得無法言說的有關“月”的意象,所有闡釋都是多餘的瞭,還是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想象關於“月”和書法的關係吧!

  星:流星疑燭

  還有“星”。王瑉《行書狀》“爛若列宿之麗天”,以喻行書。庾肩吾《書品》“流星疑燭,垂露似珠”以喻書法之收筆。不妨設想,燭光般的“流星”、珠玉似的“垂露”,該是何等光景?那收筆,肯定是圓潤的、豐滿的,而不是鋒芒畢露的。

  李嗣真還以“陰陽四時”來形容書法,他在《後書品》中說:“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岩廊宏敞,簪裾肅穆。”這段話,請留意“調暢”二字,四時風調雨順,寒暑調暢,自然景物和美,令人心曠神怡,書法如此,美已經不在話下。

  ……

前言/序言

  象形文字是人類社會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四大文明古國都曾從原始社會最為簡單的圖畫和花紋中衍生齣象形文字係統。漢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就有許多象形字。唐韋續著《五十六種書》,薈萃瞭上古五十六種書體,都是象形文字,分彆為:龍書、八穗書、鳥跡書、雲書、鸞鳳書、蝌蚪書、仙人形書、龜書、鍾鼎書、倒薤書、虎書、鳥書等等,每種書體都是一種意象。隻是因為世上有大量的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無法全部畫齣來的,纔逐步形成瞭“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藉六種漢字造字法。但是,不管如何,“意象”在漢字係統中仍然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而且對書法的發展産生極為深遠的影響,這是毫無疑問的。

  中國文字和書法肇始於大自然,倉頡造字,恰恰是受到瞭大自然各種意象的啓發,這是曆代論者的共識。鍾繇雲:“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見萬類皆象之,點如山頹,摘如雨綫,縴如絲毫,輕如雲霧,去者若鳴鳳之遊雲漢,來者若遊女之入花林,粲粲分明,遙遙遠映者矣。”李斯雲:“夫書之微妙,道閤自然。”“蒼頡象山川江海之壯,龍蛇鳥獸之跡而立六書。”蔡邕雲:“書肇於自然,陰陽生焉,形勢立焉,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虞世南《筆髓論》雲:“文字經藝之本,王政之始也。倉頡象山川江海之狀,龍蛇鳥獸之跡,而立六書。”項穆《書法雅言》亦雲:“天圓地方,群類象形。聖人作則,製為規矩。”這些觀點,有高度的一緻性,這就是錶明書法是最具象形特徵的藝術,它取法於大自然,從大自然韆變萬化而生動活潑的一個個形象中汲取靈感,凝練、概括成高度抽象的綫條,上升為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書法又是最抽象的藝術,簡潔的綫條,蘊涵著無窮的哲理、思想、內涵。書法的形象性與抽象性宛若一個硬幣的兩麵,不可分割,書法的形象性有賴於其抽象性,抽象性源自於其形象性。書法的意象之美,就介於抽象與意象之間。

  漢字象形文字的屬性決定瞭漢字與大自然具有韆絲萬縷的關係,而書法的綫條和造型同樣離不開從大自然中尋覓無窮無盡的意象。古人雲“世間無物非草書”,其實,何止草書,書法的每一種形態都源於自然,可以說,“傍及萬品,動植皆文”,世間萬物,皆是書法。

  蔡邕雲:“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縱橫可象,方得為書”,這八個字道盡瞭書法藝術的本質特徵,一言以蔽之,就是象形性。這一特徵,也恰恰是“書畫同源”的理論依據所在。李陽冰雲:“學書者之得力,不徒在書也,於山川天地可以得方圓流峙之形,日月星辰可以得昭迴經緯之度,雲霞草木可以得捲舒秀拙之態,衣冠文物可以得周鏇揖讓之容,眉目口耳可以得喜怒哀樂之情,蟲魚鳥獸可以得屈伸飛動之趣,骨角齒牙可以得安排分閤之方,雷電風濤可以得驚馳洶湧之勢。”蔡邕與李陽冰的觀點是一緻的,這就是書法離不開錶現大自然,大自然的各種意象在書法創作中起著無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那麼,何謂“意象”?《周易》明確提齣瞭“象”和“意”兩個概念,並大緻錶述瞭兩者的關係:“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係辭焉以盡其言。”“立象以盡意”,指的是通過觀察萬物之象來瞭解和掌握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這裏的“象”,指跡象、錶象、現象,也自然包括意象。蔡邕《筆論》雲:“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這裏的“象”,是“意象”之意。直到劉勰《文心雕龍》提齣“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意象”纔開始作為一個詞語、一個概念齣現在人們的視野裏。張懷瓘《文字論》雲:“探彼意象,入此規模,忽若電飛,或疑星墜。”則正式將“意象”一詞用到書學理論之中。

  事實上,古代齣色的書法傢在習書與創作過程中,無不直麵自然萬物,陶冶心靈,汲取靈感。鍾繇小的時候隨劉勝入抱犢山,學書三年,“每見萬類,皆書象之”。雷簡夫雲:“餘偶晝臥,聞江漲瀑聲,想其波濤翻翻,迅駃掀搕、高下蹙逐奔去之狀,無物可寄其情,遽起作書,則心中之想盡在筆下矣。噫,鳥跡之始乃書法之祖,皆其狀也。張旭觀飛蓬舞劍,懷素觀夏雲,顔公竪牽法以釵股不如壁坼漏痕,斯師法之外皆自得者。不專為草,但通論筆法也。”

  古代的書法傢、書論傢都是齣色的散文傢、詩人。他們的書論,哪怕隻字片語,無不充滿新奇的意象,都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抒情詩,比喻奇警詭妙,新穎彆緻,美若珠玉,啓人心智。這些意象,或許與技法本身沒有多少關係,而是如同春風風人、夏雨雨人,用無窮的美感滋潤書傢的心靈。也就是說,從根本上對書法傢進行美的熏陶和啓濛。這樣做,比單純進行技法教育更重要。正因為如此,我們大可不必對這些比喻進行過多的闡述和解說,這樣做隻能是畫蛇添足。我們隻須靜靜地享受,靜靜地品味就行瞭。

  書法意象包羅萬象,囊括天地,極大地拓展瞭書法的藝術錶現疆域。這意象,不僅僅來自於大自然,也來自於社會,來自於人類自身。“書如其人”是大傢所公認的命題,在評論一位書法傢的書法的時候,以人來作比喻,就成瞭最自然不過的事情。魏晉南北朝盛行品鑒人物,品書與品人結閤,藝術與人格統一,也成瞭那一階段最為突齣的審美趣味,且影響深遠。書論傢們在述評書法時經常用品評人物的標準來進行比照,那些品人品書交相輝映的美妙意象,形象直觀,充滿美感,影響很大。比如抱琴半醉、插花美女、婢為夫人、古釵倚物、河洛少年、金剛瞋目、羅綺嬌春、王謝子弟、深山道人、散仙入聖、南岡士人,等等。這些人類活動的場景,人物的生動情態,為書法藝術增添瞭無窮的錶現力,反過來,書法藝術也極大地豐富瞭人生的趣味和內涵。

  鄭杓《衍極》雲:“若日月雲霧,若蟲食葉,若利刀戈,縱橫皆有意象。”他的觀點與蔡邕“書者散也,欲書先舒散懷抱,任情恣性”“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是一脈相承的。古代書論留給我們那麼多韆姿百態的“意象”,是一筆豐富的寶藏,傳承書法藝術,切莫輕易放過對各類“意象”的關注。如果說純粹的書法技法教育難免有些枯燥,而書法意象的熏陶,則是令人賞心悅目的,也是潛移默化的。

  斯舜威

  2015年4月7日初稿

  2016年2月13日改定


塵封的古籍:《宋代文人園林與精神圖景》 引言:探尋文人棲居的詩意空間 在中國古典園林的曆史長河中,宋代無疑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它不僅標誌著皇傢園林嚮私傢園林轉型的成熟期,更深刻地反映瞭宋代文人階層日益高漲的審美自覺與精神追求。本書《宋代文人園林與精神圖景》並非一本單純的園林設計手冊,而是一部深度剖析宋代精英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通過營建、遊賞和記錄他們的私人園林,來構建和投射其內心世界、哲學思想及社會理想的史學著作。 第一部分:時代的脈搏——宋代文人階層的崛起與文化轉嚮 宋代,尤其是北宋,是士大夫政治的鼎盛時期,文官集團的權力空前擴大,隨之而來的,是審美趣味和生活哲學的深刻變革。我們首先考察這一曆史背景如何催生瞭“園林”這一特殊的文化載體。 一、理學思潮對空間哲學的滲透: 程硃理學對“格物緻知”的強調,使得文人不再將園林視為簡單的享樂之所,而是將其視為進行內心反省、體悟天地自然之“理”的微縮宇宙。本書將詳細梳理宋代文人如何將“一勺水,一石子”納入其認知世界的建構之中。例如,蘇軾在黃州東坡闢地的實踐,不僅僅是解決居住問題,更是他“隨緣任性,與物同春”哲學觀的物質體現。 二、審美旨趣的轉嚮:從氣勢到意境: 唐代園林尚求雄偉壯闊,而宋代則轉嚮內斂、含蓄、注重“意境”的營造。這種轉變,與宋詞的審美傾嚮高度一緻。我們深入分析瞭宋徽宗時期米芾提齣的“尚怪尚醜”的審美趣味,以及他對奇石的狂熱,如何具體影響瞭假山堆疊的技法和審美標準。園林不再是展示財富的舞颱,而是展示品味與學識的“場所”。 第二部分:園林形製的密碼——宋代文人園林的空間語言 宋代園林在布局、建築、造景元素上都形成瞭區彆於前代的獨特風格。本書通過對傳世文獻、地方誌以及齣土壁畫的交叉考證,重構瞭這些轉瞬即逝的私人空間。 一、“小中見大”的空間魔術: 宋人擅長利用有限的空間實現無限的意境。我們細緻分析瞭“藉景”的技法在宋代園林中的精妙運用,特彆是如何通過窗欞、門洞的設計,將遠處的山川、鄰傢的竹林納入自己的視野體係,打破瞭實體圍牆的限製。例如,對李誡《營造法式》中園林部分的相關條款的解讀,揭示瞭當時建造的規範性與文人追求的非規範性之間的張力。 二、疊山理水的新範式: 宋代對太湖石的偏愛並非偶然。這些嶙峋怪石被賦予瞭人格化的意義——它們是“皺、漏、透、瘦”的典範,象徵著文人高潔不阿的品格。本書對比瞭宋代和前代對水體處理的差異,探討瞭人工湖泊如何被賦予“清、活、靜”的生命力,以模擬山野的自然情態。 三、建築與自然的融閤:亭颱樓榭的實用哲學: 宋代文人園中的建築,如軒、榭、舫、亭,功能性極強,且體量相對較小,強調與環境的滲透性。我們重點研究瞭如何通過“麯徑通幽”、“移步換景”的遊覽路綫設計,引導觀賞者在空間序列中完成精神的層層遞進,而非一覽無餘的平麵展示。 第三部分:精神的投射——文獻中的園林與心靈棲居 宋代文人留下瞭大量關於園林的文字記載,這些記載是理解他們精神世界的珍貴鑰匙。 一、詩詞、尺牘與筆記中的園林意象: 本書精選瞭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陸遊等人的相關詩文,剖析瞭他們是如何將園林中的景物(如竹、梅、苔蘚、雨聲)轉化為對生命、功名、隱逸的深刻隱喻。我們尤其關注“居士”群體如何通過營建簡樸的“野廬”,實現對官場俗務的抽離與精神上的超越。 二、園林中的“友朋之道”: 宋代的園林不僅是獨處之地,更是精英階層進行學術交流、詩會唱和的重要場所。我們考察瞭文人們如何在園林中組織雅集,通過對園中雅物的鑒賞、詩文的唱和,來確立和鞏固彼此的文化認同與社會地位。園林,是他們實踐“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理想社交場域。 三、失落的圖景與後世的重構: 由於宋代私傢園林多為木構建築,且多毀於戰火或年代久遠,其真實麵貌難以完全復原。本書最後一部分,將側重於通過後世的摹寫(如元明清的文人畫)和園林誌的記錄,來探究宋代園林精神是如何被繼承和“誤讀”的。我們試圖辨析,哪些是宋代的原創特徵,哪些是後人對那個黃金時代的浪漫想象。 結論:永恒的精神迴響 《宋代文人園林與精神圖景》旨在證明,宋代的私人園林,是這一時代知識分子應對社會變遷、實現自我價值、探尋宇宙真理的獨特“場所哲學”。它不是一片片被隔離的風景,而是士大夫們精心編碼、用以安放他們復雜心靈的,一座座微縮的“精神傢園”。通過對這些空間語言的解讀,我們得以窺見宋代文人在儒釋道交融的文化氛圍中,所構建的那個精緻、內省而又充滿詩意的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它極其不適閤速讀,更像是需要“沉浸式”體驗的深度文本。我嘗試瞭在通勤路上閱讀,效果很差,因為作者構建的意境需要一個完全沉靜的環境。書中的很多段落,尤其是關於“筆意與心境耦閤”的分析,篇幅往往很長,句子結構復雜,充滿瞭排比和遞進,仿佛是作者在書寫過程中那種一氣嗬成的氣勢被文字記錄瞭下來。當你真正靜下心來,用慢速去品味,你會發現作者對每一個動詞和形容詞的選擇都極為考究,每一個轉摺都充滿瞭設計感。這使得閱讀過程本身,成為瞭一種對耐心的考驗,但也正是在這種慢讀中,我捕捉到瞭很多初次閱讀時被忽略的微妙層次。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案頭參考書,需要你帶著一杯清茶,在某個陽光充足的午後,逐字逐句地去“消化”它所闡述的美學觀,而不是把它當做消遣讀物。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宣言。作為一本探討“意象之美”的書籍,它在視覺傳達上做得極為剋製和高級。紙張的選擇,似乎特意選用瞭一種略帶粗糲感的、能夠微妙吸收光綫的材質,這使得書中的大量作品圖片——那些原本就極度依賴光影和肌理的墨跡——在閱讀過程中呈現齣一種沉靜的質感。裝幀上極少使用花哨的色彩,黑白灰的運用達到瞭教科書級彆的精準。這種“空”的設計理念,完美契閤瞭書法藝術中“計白當黑”的精髓。我體會到,作者和設計者在製作這本書時,是抱著一種近乎偏執的匠人精神,生怕任何多餘的元素乾擾瞭主體藝術的錶達。這種對細節的苛求,讓我由衷地敬佩。它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件經過精心打磨的藝術品,值得我放在案頭,時常摩挲把玩,感受那種寜靜的力量。

評分

初翻開這本《書法意象之美》,我的內心是帶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期待的。我原以為會看到一套詳盡的、教科書式的筆法解析或者碑帖考據,畢竟“書法”二字本身就帶著一股濃厚的學院氣息。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是,它更像是一場關於視覺哲學的漫遊。作者的筆觸並非僵硬地教你如何握筆,而是引導你進入綫條背後那個流動的精神世界。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氣韻生動”的論述,它沒有給齣任何可以量化的標準,反而用瞭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摹瞭墨色在宣紙上洇開時那種不可復製的、轉瞬即逝的生命力。那種感覺,就好像作者在嘗試用文字捕捉蝴蝶的翅膀,每一個比喻都精準地戳中瞭書法愛好者心中那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玄妙之處。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些原本覺得晦澀難懂的古帖,有瞭一種全新的感知維度,不再是單純的“臨摹”,而更像是一種與古人精神的共振,非常適閤那些已經有一定基礎,渴望在藝術層麵尋求突破的書友。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經曆瞭一場顛覆性的思維重塑。我最初是衝著它名字裏那個“意象”去的,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書法如何構建空間、如何錶現自然萬物的具體案例分析。這本書確實提供瞭這樣的視角,但它處理得極其大膽和抽象。它似乎完全不屑於傳統的“結構分析”,轉而用現代藝術理論的框架去解構漢字書寫。比如,它將一筆撇畫比喻為“時間切片”,將通篇布局視為“聲波的視覺化錶達”。這種跨界的解讀方式,對於習慣瞭傳統鑒賞路徑的人來說,可能會造成一定的閱讀障礙,因為你需要不斷地拋棄既有的認知框架。我花瞭很大的力氣纔跟上作者那跳躍性的思維節奏。但一旦適應瞭,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它讓我意識到,書法不該僅僅是技藝的重復,它更是一種高維度的符號編碼,承載著作者在那一刻對宇宙、對生命最本真的理解。對於尋求哲學思辨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極具挑戰性和啓發性的佳作。

評分

這本《書法意象之美》的書評,我倒是準備瞭五份截然不同的“讀後感”,每一份都力求展現齣讀者對這本書的獨特感受和理解。

評分

京東真是說不齣的好!越來越好!總是那麼好!真的很好!

評分

好書!vvvvvvvvvvvv

評分

應該不錯,其實還沒有時間欣賞。

評分

古人雲,世間無物非草書。其實,何止草書,書法的每一種形態都源於自然。韆姿百態的意象,古代書論給我們的是一筆豐富的寶藏,它們如同春風風人、夏雨雨人,用無窮的美感,對人們進行美的熏陶和啓濛。

評分

包裝很好,京東得物流一嚮快

評分

古人雲,世間無物非草書。其實,何止草書,書法的每一種形態都源於自然。韆姿百態的意象,古代書論給我們的是一筆豐富的寶藏,它們如同春風風人、夏雨雨人,用無窮的美感,對人們進行美的熏陶和啓濛。

評分

書法理論書籍,書法意象美的探討。

評分

書法理論書籍,書法意象美的探討。

評分

不錯,功底深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