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026

战争事典0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
图书标签:
  • 战争史
  • 军事
  • 历史
  • 战争
  • 军事史
  • 典籍
  • 参考书
  • 战争文化
  • 战略战术
  • 冷兵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22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92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争事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支军事组织尚处在中世纪末期水平的旧军队,如何击败一支装备相对先进但人数不多的西方雇佣军?

  农民PK十字军,平民PK皇帝,结果如何?且看胡斯战争的来龙去脉。

  看似驯服的党项人自立一国,北宋早期西北战略是如何失败的?


海报:

内容简介

  17 世纪中叶至 17 世纪后半叶,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在遥远的东方,两个东北亚的陆上强权,正围绕着黑龙江流域肥沃的土地和丰饶的物产,在林海雪原和白山黑水间进行着旷日持久的较量和拉锯。这就是《龙与熊的较量——17 世纪黑龙江畔的中俄战争》一文所要讲述的。

  在600年前的捷克,曾经爆发过一场超大型农民战争——胡斯战争,。这场从1419 年持续到 1434 年的战争,是欧洲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决定性事件,也敲响了十字军运动的丧钟。战争中,火器的使用、战术的革新让欧洲的军事艺术开始发生巨变。而战争结束后,欧洲王权被进一步削弱,宗教改革的脚步逐渐临近整个西欧,欧洲开始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若想了解这其中的具体历程与事件,还请一览《五败十字军骑士的车堡——胡斯战争与 15 世纪捷克宗教改革简史》。

  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兴庆府正式称帝。这是党项人在西北长达数百年盘踞经营的结果,也标志着北宋王朝自太宗以来西北战略的失败。《白高初兴傲宋辽——党项人的西夏立国记》一文将抛开所谓宋廷“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及“怯懦惧战”等简单批判性言论,从党项民族的发展历史入手,探究北宋早期西北战略失败的真正原因,从而透视党项人崛起的真实历程。

作者简介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资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四十余本,其中包括《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四款MOOK系列丛书,以及《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倭寇战争全史》《明帝国边防史》《拿破仑战记》《秘密战三千年》《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等专题性图书。

  原廓: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资深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资深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专业的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战争故事。

  何俊宏:90后历史爱好者。闲暇之余除爱好射箭格斗外,专好阅读古代军事史、中国边疆史以及游牧民族史的相关书籍,主要学习研究方向为中国东北及西北边疆史地。遍观中外著作,颇有所得。

  李楠:热爱历史、军事、文化,历史作者,书评人,特别对欧美历史感兴趣。已出版著作《火神咆哮:世界火器兵》。

  乐小鱼:历史爱好者,主攻宋代政治、军事史。由于专业的原因长期接触经济学,常以“理性人”角度,从涉及历史的诸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并进行综合性分析。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龙与熊的较量——17世纪黑龙江畔的中俄战争
五败十字军骑士的车堡——胡斯战争与15世纪捷克宗教改革简史
白高初兴傲宋辽——党项人的西夏立国记

精彩书摘

  确切地说,零星的军事行动在1683年12月就已经开始。最先投入战斗的就是那些生活在俄国人控制区的土著民众。这些不堪忍受俄国人盘剥的沦陷区人民,得悉天朝大兵将要征讨罗刹,都争先恐后地行动了起来。先是牛满河一带奇勒尔氏族的奚鲁噶奴等人“杀十余罗刹携其妻子来归”,接着鄂伦春的朱尔监格等人也在精奇里江“杀五罗刹并获其鸟枪”。牛满河的部分哥萨克见势不妙,在一个名叫米哈洛夫的头目率领下,退往黑龙江下游。1684年1月,他们在恒滚河附近,和另一股活动在鄂霍次克海岸的哥萨克队伍会合,随即与费雅喀人武装发生冲突,结果被费雅喀人击退。

  之后,萨布素根据康熙的指示,派遣鄂洛诚等军官,率兵300人和4门火炮,前往剿灭俄国人。走投无路的米哈洛夫与部下21人向清军缴械投降。萨布素派人将俘虏和缴获枪支一起押送回京,鄂洛诚等300名官兵则于伯力就地驻扎,黑龙江下游各处再次被肃清。很快,俄国人在此地区的据点就只剩下雅克萨一座孤城而已。1685年3月,清军和土著武装的小股部队开始到雅克萨附近活动,截杀或俘虏落单的哥萨克,以获取更准确的情报。

  其时的雅克萨,城防体系是切尔尼戈夫斯基任总管时,在斯捷潘诺夫修的城堡旧址上建成的。这是一座长18俄丈、宽13俄丈的四角方城,四周围以木墙和2俄丈宽的壕沟。在靠陆地那一侧的墙上,修起了一座高塔楼,塔楼下开辟了一座出入的城门。塔楼的上层是议事房,房中安设哨岗,从那里可以监视敌人靠近。在临河的那一侧,修建了两座带有住房的塔楼。后来在城里增建了粮仓和带钟楼的教堂。当开始有商人前来阿尔巴津之后,该处又盖起了进行交易的店铺。军役人员的住处位于城外,护以拦马栅和6排刺障。此后不久,根据哥萨克自己的意愿,在阿尔巴津附近建筑了一座斯巴斯基修道院。到 1670年(清康熙九年),切尔尼戈夫斯基又在城堡周围增修了一层木障壁,此后再无大修。

  清军即将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消息,被雅克萨派出的信使传到莫斯科。意识到事态严重性的俄国宫廷不愿就此放弃黑龙江这头“奶牛”。在沙俄当局的指令下,西伯利亚各个俄国城堡都开始行动起来,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总共凑出了600多人的队伍,由来自德意志地区的退役军人阿法纳西·拜顿担任团长,增援雅克萨。在他们赶到前的1685年年初,来自托博尔斯克的军役贵族阿列克谢·拉·托尔布津已经抵达雅克萨。他带来了莫斯科朝廷关于将“阿尔巴津”城堡升格为“阿尔巴津督军区”的命令,而督军就是他本人。他在城内聚集了包括军役人员、农民和猎人在内的450名哥萨克,算上妻儿老小等非战斗人员在内,接近1000人。他们的武器是3门火炮和300支火绳枪,弹药则来自猎户和商人的供给。就这样,雅克萨据点里的俄国人在一片风雨飘摇中,等待着清军的到来。

  1685年6月10日,水陆并进的清军部队抵达雅克萨城下。或许是为了彰显天子的宽仁,或许也是为了留出部署攻城的时间,刚升授都统衔不久的清军总指挥彭春在阵前向俄国人发布了用满、蒙、俄三种文字写成的最后通牒:

  “前屡经遣人移文,命尔等撤回人众,以逋逃归我。数年不报,反深入内地,纵掠民间子女,构乱不休。乃发兵截尔等路,招抚恒滚诸地罗刹,赦而不诛。因尔等仍不去雅克萨,特遣劲旅徂征。以此兵威,何难灭尔。但率土之民,朕无不恻然垂悯,欲其得所,故不忍遽加歼除,反复告诫。尔等欲相安无事,可速回雅库,于彼为界,捕貂收赋,毋复入内地构乱;归我逋逃,我亦归尔逃来之罗刹。果尔,则界上得以贸易,彼此安居,兵戈不兴。倘执迷不悟,仍然拒命,大兵必攻破雅克萨城,歼除尔众矣。”

  妄想凭借城防固守待援的托尔布津傲慢地无视了清军的最后通牒,于是战斗终于23日正式打响。

  为了给俄国人一个大教训,康熙皇帝用了两年的时间打造了这支远征军。主要指挥官郎坦、彭春、温岱、瓦哈纳等人久经沙场,先后参与过灭三藩、平台湾等重大战事,并颇有战功。配属他们的作战部队包括:来自关内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各自选派的火器兵250名,总数1000名;其他官兵400名;福建藤牌兵400名①;黑龙江本地官兵500名;满族上三旗官兵170名;杜尔伯特、扎赉特两部蒙古兵共500名。远征军总数3220人。如果算上随军夫役、水手等后勤运输人员,以及负责屯田的黑龙江、宁古塔、盛京本地驻军等,则此次边境作战清帝国动员的人员总数达到近万人。这对于当时道路、驿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的东北地区而言,实属不易。

  这支清军单兵火器数量不多,全军仅携带了100杆鸟枪。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器不如人。为了攻克雅克萨城,他们带来了43门火炮(不含水师战船配备的火炮)。其中包括4门铸造于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1门用于攻坚、名为“冲天炮”的臼炮,以上两类火炮主要负责轰击城墙及城内建筑。余下的12门铸造于1681年的“神威将军”炮、21门子母炮和5门龙炮等轻型野战炮,则用于攻击出城反扑的俄国人。上述五种火炮还有45门存放在瑷珲各处的军火库以资调用。相对于雅克萨城里只有区区3门火炮且只能依靠木城防守的俄国人,清军在重火力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虽然实际上,即使是体量较大的将军炮系列,所配备的最重的实心炮弹也不过10磅左右。放到同时代的西方,这个级别的火炮只能承担野战火力支援任务,若是用它对巨石与厚土构成的棱堡打攻坚战,结果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过,这些火炮用来轰击雅克萨的木城,却是绰绰有余。

  6月25日傍晚,清军开始炮轰雅克萨城。次日凌晨,正式的进攻开始。副都统雅钦和营门校尉胡布诺等统领鸟枪手、弓箭手等,在城南设大盾牌、堡篮,虚张声势作攻城状。在他们的后方是携带龙炮和子母炮的护军参领马世基部。两翼是携带12门神威将军炮,并隐蔽起来的护军参领博里秋、营门校尉乌沙和藤牌兵左提督何佑部。副都统温岱、护军参领瓦哈纳等则率一部,携带4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1门冲天炮出奇兵,趁夜色搭乘由汉军镶白旗出身的黑龙江水师提督刘兆麒率领的运输船,秘密过江,潜伏于城北伺机而动。副都统雅齐纳、镇守达斡尔提督白克等率黑龙江水师部分战船于东南,以备水战,严防俄国人走水路逃跑。城西山林一带,清军也秘密隐蔽了杜尔伯特、扎赉特两部的蒙古骑兵,以警戒和堵截尼布楚方向来援的哥萨克队伍。

  这一布置果真迷惑了托尔布津,这位督军大人见南面清军没什么重火力武器,遂放心大胆地组织了一次出击。100多名手持火绳枪的哥萨克在己方炮火的掩护下,猖狂地从城堡里钻了出来。他们一边前进,一边向清军射击。雅钦和胡布诺率军佯退,俄国人则见状发起追击。在此时,清军后军和两翼的野战炮兵就掀去火炮上的伪装物开始射击。遭到三面攻击的哥萨克猝不及防,数十人当场毙命,余者狼狈逃回城内。

  与此同时,奉命率部携带火炮潜进至城北的温岱所部,已经构筑好了炮兵阵地并随即向城内轰击;城墙被“神威无敌大将军”轰得千疮百孔,城内的许多塔楼、房屋等建筑物和一门火炮则被拥有曲射能力的“冲天炮”炸毁。其他方向的清军也对雅克萨发起强攻。大队福建藤牌兵遵照副都统郎坦的指示,在汉军镶黄旗建义侯林兴珠带领下,到附近的山林里收集了一大堆柴草枯木,准备用来直趋城墙下放火。其时的雅克萨在俄国史家的笔下,已经是一片地狱般的景象:

  “攻城炮弹重量分别为十二、十五、甚至二十俄磅,破坏力很大,城中建筑物被火药箭射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十天轰击的结果,真是令人惊惧:一百人被击毙,塔楼与城堡破坏无遗,商铺、粮仓以及教堂,连同钟楼,统统被火药箭烧毁。除此以外,全部火药和铅弹,皆已告罄。”

  城内的修道院住持赫尔莫根和神父费奥多尔·伊凡诺夫等人见此惨状,知道负隅顽抗下去绝没好下场,于是向托尔布津请愿,请求督军大人去找清军谈判,有条件投降。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又传来了消息。一支从尼布楚派来的小股援军见雅克萨城外清军炮火猛烈,竟然不战而退。在又进行了几天无效的抵抗后,求援无望、内外交困的托尔布津,派使者赴清军军营,提出献城。但他要求清军答应一项条件:允准雅克萨全体俄国居民携带私人财物、牲畜和各种储备物资返回自己的国家,而不扣留他们作为俘虏,不使他们妻离子散。

  ……

前言/序言

  17世纪中叶至17世纪后半叶,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在西欧,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正雄心勃勃地要成为“太阳王”。而在世界的另一端,遥远的东方,两个东北亚的陆上强权,正围绕着黑龙江流域肥沃的土地和丰饶的物产,在林海雪原和白山黑水间进行着旷日持久的较量和拉锯。它们一个是仅用了数十年就征服了大半个西伯利亚的沙皇俄国;另一个则是同样仅用数十年就崛起于东北地区并最终入主中原的满清帝国。这也就是《龙与熊的较量——17世纪黑龙江畔的中俄战争》一文所要讲述的。

  在600年前的捷克,曾经爆发过一场超大型农民战争——胡斯战争,当时除北欧诸国外,其他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参加了这场战争,因此其又被称为“第一次全欧战争”。这场从1419年持续到1434年的战争,是欧洲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决定性事件,也敲响了十字军运动的丧钟。战争中,火器的使用、战术的革新让欧洲的军事艺术开始发生巨变。而战争结束后,欧洲王权被进一步削弱,宗教改革的脚步逐渐临近整个西欧,欧洲开始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若想了解这其中的具体历程与事件,还请一览《五败十字军骑士的车堡——胡斯战争与15世纪捷克宗教改革简史》。

  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正式称帝,国号大夏。西夏由此建立。这是党项人在西北长达数百年盘踞经营的结果,也标志着北宋王朝自太宗以来西北战略的失败。《白高初兴傲宋辽——党项人的西夏立国记》一文将抛开所谓宋廷“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及“怯懦惧战”等简单批判性言论,从党项民族的发展历史入手,探究北宋早期西北战略失败的真正原因,从而透视党项人崛起的真实历程。


《烽火照汗青:帝国崛起与文明碰撞》 引言 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其中最能激荡人心的,莫过于那些塑造了时代、改写了格局的伟大战争。它们是文明的熔炉,是力量的较量,更是人性最深处的映照。从冷兵器时代的铁蹄铿锵,到热兵器时代的炮火轰鸣,每一次战争的爆发,都意味着旧秩序的瓦解与新纪元的开启。本书《烽火照汗青:帝国崛起与文明碰撞》并非是孤立地描绘某一场战役的血与火,而是试图深入剖析战争背后宏大的历史脉络,探寻那些驱动帝国崛起、引发文明碰撞的关键因素,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穿越时空,凝视那些伟大的帝国如何崛起于战火,又如何在文明的熔炉中淬炼升华,或者最终在剧烈的碰撞中走向衰亡。 第一篇:帝国崛起的动力——征服与扩张的逻辑 任何一个伟大的帝国,其诞生之初往往伴随着军事上的辉煌。本篇将聚焦于帝国形成过程中,征服与扩张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我们将从地理、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维度,解析帝国扩张的驱动力。 地理禀赋与战略要冲: 地理环境并非是被动的背景,而是主动塑造历史的力量。我们将探讨那些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自然资源的文明,如何利用其优势,通过军事手段实现对外扩张,构建起最初的霸权。例如,地处交通要道、易于组织防御或进攻的区域,往往更容易孕育出强大的军事力量。我们将分析古希腊城邦为何能在狭小的土地上迸发出惊人的活力,进而影响地中海世界;红海与地中海之间的连接,又如何促使埃及成为强大的帝国;以及中原地区为何能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并不断向外辐射。 经济基础与军事支撑: 战争是经济的延续,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支撑长期、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基石。我们将深入研究,农业的集约化生产、贸易网络的拓展、资源的垄断与掠夺,如何为军事机器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和人力支持。例如,罗马共和国从一个小小的城邦,成长为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其背后离不开对意大利半岛乃至整个地中海区域的经济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控制。我们将分析罗马的奴隶制经济、道路网建设以及税收体系,如何支撑其庞大的军团开疆拓土。 政治动员与社会结构: 强大的军事力量并非凭空而来,它需要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高效的社会组织以及全民的战争动员。本篇将剖析不同文明在政治组织上的特点,分析中央集权、部落联盟、贵族议会等政治形态,如何影响其军事决策与执行效率。我们将研究古埃及法老王权的神圣性如何驱动其对外征伐;斯巴达严酷的军事化社会如何塑造了其无畏的战士;秦朝郡县制的建立如何实现对全国资源的有效动员,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军事技术的革新与战术的演变: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军事革命的催化剂。我们将回顾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从弓箭、长矛到攻城器械的演变,分析这些技术革新如何改变战争的面貌,为新兴势力提供超越传统强国的机会。同时,我们将探讨不同文明在军事战略与战术上的独到之处,例如希腊方阵的严谨、波斯弓骑兵的机动、汉朝骑兵的冲击力,以及这些战术如何适应其地理环境和作战对象。 第二篇: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战火中的文化交流 战争并非仅仅是杀戮与破坏,它更是文明之间最直接、最激烈的对话。在征服与被征服的过程中,思想、信仰、艺术、科技得以碰撞、交流,并最终走向融合或对立。 信仰与价值体系的冲击: 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是构成一个文明的灵魂。当不同文明相遇,其信仰体系往往会发生激烈的冲突。我们将探讨,当一种强大的信仰体系(如早期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随着征服的脚步传播开来时,它如何挑战和改造原有文化,又如何在新环境中被本土化。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伊斯兰教在中东和北非的传播,如何深刻改变了这些地区的社会面貌和文化基因。 知识与技术的传播: 战争是技术传播的“加速器”。被征服者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往往会在征服者的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传播。我们将研究,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过程中,希腊文明对东方世界的文化影响,以及东方技术(如造纸术)如何通过战争传入西方;蒙古西征虽然带来了破坏,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在科技、贸易、地理知识上的交流,例如阿拉伯数字和指南针的传播。 艺术与语言的交融: 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破坏,更是文化元素的交织。我们将分析,当一个强大的文明征服另一个文明时,其艺术风格、建筑形式、文学语言会如何相互影响。例如,罗马帝国在其征服的土地上推广拉丁语,但同时也吸收了希腊艺术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罗马艺术;波斯帝国的艺术风格如何在中亚和印度地区留下深刻印记。 抵抗与独立: 并非所有文明都会在征服面前屈服。许多被征服的民族,会以各种方式抵抗外来统治,并在抵抗过程中,淬炼出更坚韧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觉。我们将探讨,那些在强大帝国统治下,仍然顽强地守护自身文化传统的民族,以及他们如何为后来的独立复兴奠定基础。 第三篇:战争的遗产——文明的塑造与重塑 每一次伟大的战争,都会在人类历史的版图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们不仅改变了政治版图,更深刻地塑造了后世的文明形态。 政治格局的重塑: 战争直接导致了帝国的兴衰更替,新的政治实体应运而生。我们将回顾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例如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分裂时代;蒙古帝国瓦解后,四大汗国各自发展,影响了欧亚大陆的政治走向;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如何改变了中东和巴尔干的格局。 法律与制度的演进: 战争往往伴随着新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原有制度的革新。我们将分析,战胜国如何将其法律体系推广到被征服地区,以及战争的经验如何促使政治家们改革和完善治理制度。例如,罗马法对后世欧洲大陆法系的影响;秦朝统一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后世中国历代王朝的蓝本。 民族国家的形成: 许多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都与长期的战争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息息相关。我们将探讨,战争如何激发出民族意识,并最终促成了独立民族国家的诞生。例如,英法百年战争对英格兰和法兰西民族意识的塑造;中国在近代反抗列强侵略的过程中,民族主义的觉醒。 对后世的启示与警示: 战争是人类历史中不可回避的篇章,从中我们能够汲取经验,也需要反思教训。本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那些反复出现的战争模式,以及战争带来的痛苦与代价,从而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应对未来挑战提供深刻的启示。我们将反思战争的非人道性,以及人类为了和平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结语 《烽火照汗青:帝国崛起与文明碰撞》并非仅仅是对战争史的简单罗列,而是力图从宏观视角出发,揭示战争与文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对历史上伟大帝国崛起、文明激烈碰撞以及战争深刻遗产的解读,我们希望能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感受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壮丽篇章,理解战争在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并从中获得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更深刻洞察。每一次烽火的照耀,都留下了汗青的印记,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去铭记,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战争事典026”,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审视人类冲突的全新维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战争史实,而是以一种哲学的思辨精神,探究战争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和人性。书中对“权力”与“欲望”在战争中的作用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永恒的博弈。他通过分析不同文明、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战争的认知差异,揭示了战争观的变迁,以及人类在追求和平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最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全书的结尾,并未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留下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关于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避免冲突,如何在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持久的和平。这种开放性的结局,反而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持久的思考和回味,仿佛它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激励着我去继续探索和追问。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战争事典026”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因为“事典”两个字总给人一种严谨、百科全书式的感觉,而“026”则暗示着这是一个庞大系列中的一员,背后有着深厚的积累和系统性的梳理。当我翻开第一页,便被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所吸引。作者似乎没有选择聚焦于某个单一的战争,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战争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与分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战争的起因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剖析,不仅仅是表面的政治冲突或者领土争端,更是深入到了社会结构、经济利益、意识形态甚至宗教信仰等多个层面。他用大量的史实和引述,构建了一个个逻辑严谨的论证链条,让我看到了战争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对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导火索,如何在大背景的烘托下引爆全球性冲突的描述,让我耳目一新,颠覆了我以往对战争的简单认知。这种对根源性问题的挖掘,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战争过程的记录,而是上升到了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非常值得细细品读。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另一大震撼,是对战争技术发展与战略演变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展示了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并反过来驱动着战略思想的革新。从冷兵器时代的战术阵型,到火药武器的出现,再到飞机、坦克、核武器的问世,书中清晰地勾勒出了技术进步的脉络,以及每一步革新如何让战争的规模、烈度和破坏力呈几何级数增长。让我感到尤其精妙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技术描述成独立的推动者,而是强调了它与战略的相互塑造。例如,他详细阐述了在特定技术条件下,如何催生出闪电战、海空协同作战等全新的战略思想,而这些思想的成功又反过来刺激了对更先进技术的追求。这种技术与战略的螺旋式上升关系,让我对战争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战争的可能性充满了警惕。

评分

在我看来,“战争事典026”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它对战争的“代价”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作者并未将目光局限于战场上的伤亡,而是将视角拓展到了战争对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的深远影响。书中关于战争经济学的内容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通过翔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揭示了战争是如何摧毁繁荣、滋生贫困,以及战争结束后漫长的重建过程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更让我警醒的是,作者还探讨了战争对文化传承和人类精神的创伤。无论是城市被毁、艺术品失传,还是 generations 之间的隔阂与仇恨,这些都是战争留下的难以磨灭的伤痕。他甚至触及了战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描述了某些地区因长期战乱而变得寸草不生,生态系统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这种对战争多维度“负面效应”的深刻揭示,无疑是对和平价值的有力注解。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作者对于战争的“非人化”过程的描绘。他并没有回避战争带来的残酷和血腥,但更着重于分析在战争机器运转之下,个体是如何被剥夺了自主性,成为集体意志和命令的执行者。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现了宣传机器如何扭曲人们的认知,将“敌人”妖魔化,从而为杀戮铺平道路。这种对个体心灵的审视,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寒意。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士兵心理变化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长期高压和生死考验下,个体心理防线的崩溃与重塑。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士兵描绘成无情的杀戮机器,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的恐惧、迷茫、麻木,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扭曲与坚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战争不仅是国家间的较量,更是对每一个个体尊严和人性底线的挑战。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也正在以某种形式经历着类似的“非人化”过程,只是表现形式更加隐蔽。

评分

@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各个不平等条约,渐渐攫取了整个长江江段的航行权和沿线通商特权,悬挂着各国旗帜的炮舰在长江上横行霸道。这其中就有美国长江巡逻队。  自灾难性的哈丁会战以来,基督徒军队di一次与萨拉丁在旷野对垒。那么,身为英国国王的“狮心王”理查是如何远赴千里与宿命般的对手萨拉丁一决雌雄的呢?两雄相争,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评分

你的职业规划在不在未来的潮流中?

评分

你的行动会不会得到那个“新物种”的认可?

评分

孙膑的奇谋决断,桂陵马陵之战!!!

评分

想买这本书很久了,难得碰上活动,赶紧下手了,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

追了好多年的专业军事历史期刊,内容一如既往的好,京东配送也很快

评分

“八王”之外,有多少宗王和利益集团卷入“八王之乱”?其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诉求和朋党关系?以淮南王司马允为线索,梳理其中关键!

评分

“八王”之外,有多少宗王和利益集团卷入“八王之乱”?其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诉求和朋党关系?以淮南王司马允为线索,梳理其中关键!

评分

这个系列的书不错,打折下来很便宜,送货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