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 实践谈:现学现用的古老智慧

群书治要 实践谈:现学现用的古老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圣贤教育学会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智慧
  • 实践
  • 自我提升
  • 生活
  • 传统文化
  • 处世
  • 经验
  • 治学
  • 群书治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528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09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9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和重视,但古老的智慧如何具体应用于现代人当下的日常生活,并提供做人的准则、人心建树的基石乃至制度建设的核心实质,则仍在讨论和探索。《群书治要》就此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尝试。
  《群书治要360》系列,我社已出版至第三册,读者口碑十分好。本书精心摘选释净空老教授、蔡礼旭老师、刘余莉教授对群书治要的解读,并补充古今真实案例,理论与实践并重。本书内容首度在香港《明报》特辟专栏连载,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瞩目与欢迎。可见其确实符合现代人的需要,确实是可以现学现用的真实智慧。

内容简介

  《群书治要》是人类老祖宗留给后代子孙极其重要的治世宝典,集数千年老祖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果,亦是《四库全书》及《四库荟要》的精华。真理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无论古今中外,一切时、一切处都能适用。这是真实的智慧!
  圣贤教育学会立志弘扬《群书治要》,2014年于《明报》开辟《群书治要》专栏,每两周一期,为时一年,摘选释净空老教授、蔡礼旭老师、刘余莉教授讲课精华,并补充古今真实案例,有系统地介绍《群书治要》。由于内容深具启发性,且理论与实践并重,推出后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瞩目与欢迎,可见《群书治要》确实符合现代人的需要,确实是可以现学现用的古老智慧。
  内容共五大类:立身治国之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从本到末,从体到用,层次分明。不但能提供政府与企业等组织领导人施政管理之参考,而且对于社会一般人士,也有很好的启示,补充现代人普遍欠缺的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圣贤教育,诚如蔡礼旭老师所说:“把传统文化介绍给亲戚朋友像救火一样,刻不容缓!”

作者简介

  圣贤教育学会,2011年成立于香港。《礼记.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社会活力,民生幸福的根源在于民众道德素质和水准的提高,而根本方法在于教育。用中华传统文化和圣贤教育启迪和转化人心,回归和弘扬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是本会宗旨。

精彩书评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全世界其他族群都没有像中国人如此重视孝道。孝是中华文化之根。弘扬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唤醒世人本有的真诚爱心,则人心净化、社会安定、冲突化解、世界和平皆可逐步达成。因此,作为中华文化之根的孝道,对今日世界人类至关重要,堪称天下太平之根本。
  ——释净空老教授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承传到今天,是因为有孝道和师道,而尊师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的。能孝顺父母的人是有福气的人。
  ——刘余莉教授

  “孝是中华文化之根,悌是中华文化之本。”有智慧的人必然致力于事物的根本,根本建立了,他的道德、家业、事业就随之而产生。根本稳固,枝繁叶茂。
  ——蔡礼旭老师

目录

《群书治要》:真实的智慧
《群书治要》确实符合现代人的需要
壹 立身治国之本
一、孝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孝是中华文化之根
刘教授:百善孝为先
蔡老师:孝—德之根,人之本
古代故事:闵损芦衣
现代案例:孝亲,人生从此温暖
二、悌之友爱手足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 兄弟友爱犹如音乐和鸣—悌是天下和乐的基础
刘教授:四海之内皆兄弟
蔡老师:同气连枝,吾之弟兄
古代故事:庾衮侍疫
现代案例:生命的奇迹
三、悌之尊师重道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成功的秘诀—尊师重道
刘教授: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
蔡老师: 尊师重道,常念师恩
古代故事: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现代案例:春风化雨的刘老师
贰 格物致知
四、惩忿窒欲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 处世顺利平安的要诀—惩忿窒欲
刘教授:惩忿窒欲—为人的基本修养
蔡老师:克制脾气,放下欲望,人生自得安乐
古代故事:曾国藩惩忿窒欲
现代案例:领导者立身行道的修养
五、反躬自省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解决难题的秘诀—自我反省
刘教授: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蔡老师: 天地间除自责自尽外,更无道理矣
古代故事:善于反躬自省的管仲
现代案例:“经营之圣”的管理哲学—反躬自省
叁 诚意正心
六、诚信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 安身立命的根本—诚信
刘教授: 诚信建设,且行且珍惜
蔡老师:有诚有信,有情有义
古代故事:失信丧生
现代案例:诚信是金—企业家张选的故事
七、仁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完美人格的养成—仁爱
刘教授: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蔡老师:仁心大爱,筑造你我的天堂
古代故事:公义变俗
现代案例:爱人兴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非洲
八、义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走正确的道路—义
刘教授:循义而治,循理而为
蔡老师:道义人生,落地有声
古代故事:瘦羊博士
现代案例:人是教得好的—一个犯人的忏悔
肆 修身齐家
九、改过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改造命运、心想事成的关键—改过
刘教授: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蔡老师:今天就改变,开启精彩人生
古代故事:纪晓岚知错改过
现代案例:浪子回头—献给勇于改造命运的人
十、积善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幸福美满的泉源—积善
刘教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蔡老师:行善不能等
古代故事:福荫后代的典范—范仲淹
现代案例:积善之家—记印尼华人企业家谢家悌
十一、女德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家国命运之源头—女德
刘教授:好妻子旺三代
蔡老师: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了整个世界
古代故事:千古班昭
现代案例:敬顺之道—涵养女德的美丽人生
十二、养生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 卫生、卫性、卫心的养生之道
刘教授: 仁者寿
蔡老师: 跟《老子》学养生
古代故事:梁武帝的养生之道
现代案例: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
十三、勤俭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刘教授: 成由勤俭破由奢
蔡老师: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古代故事:季文子勤俭持国
现代案例:一位省政府官员的勤俭作风
十四、交友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交友的学问
刘教授: 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
蔡老师: 两月相照为朋,两手互助为友
古代故事:鸡黍之交
现代案例:雪中送炭是真朋友
伍 治国和平天下
十五、尊贤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国家强盛的关键—尊贤
刘教授:得人者昌
蔡老师:兴衰关键在尊贤
古代故事:尊贤之道
现代案例:敬老尊贤的斯里兰卡
十六、道德教育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 一切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
刘教授:道德教育决定社会治乱
蔡老师:如何用道德教育营造幸福
古代故事:虞芮之讼
现代案例:道德教育的现代典范—庐江文化教育中心
十七、因果教育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挽救当今世道人心的良方—因果教育
刘教授:因果教育助你趋吉避凶
蔡老师:人人知因果,家家有教育,天下太平矣
古代故事: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现代案例:因果教育的典范—道德讲堂
十八、礼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 安身治国的良方—礼
刘教授: 传统婚礼可避免闪婚闪离
蔡老师: 一切时一切处,都离不开礼
古代故事:公乘责弟
现代案例:礼的典范—香港祭祖大典释奠典礼
十九、乐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刘教授:我们应当提倡怎样的音乐?
蔡老师:礼乐教化是重头戏
古代故事:孔子鼓瑟
现代案例:一堂令人永生难忘的音乐课
二十、纳谏与劝谏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 彼此提携的正面互动—纳谏与劝谏
刘教授:谁是我们一生的贵人
蔡老师:福在受谏,爱而劝谏
古代故事:木以绳直,君以谏圣
现代案例:善巧劝谏的胡小林
二十一、明辨
《群书治要》经句
老教授: 明辨民主、自由、平等的得失,力挽狂澜
刘教授:民主选举为什么容易选非其人?
蔡老师:人生脚步大小不重要,方向最重要
古代故事:齐威王明行赏罚
现代案例:明辨是非的企业领导
《群书治要》大事记

精彩书摘

  老教授:孝是中华文化之根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全世界其他族群都没有像中国人如此重视孝道。孝是中华文化之根,来自五伦中的第一伦父子有亲,这个亲爱的表现是父慈子孝。
  “孝”这个字是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子”字,合在一起,它的含义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所以我们的祖宗、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后代是一体的。以哲学的用语而言,孝即一体的人生观。以大乘佛法的观点而言,孝即一体的宇宙观,不但祖先与我们是一体,整个宇宙跟我们都是一体,所以大乘佛法中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中国古人说:“民之本教曰孝。”孝是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教学的根本。中国人教学教什么?就是教孝。所以中国文化可说是孝文化。孝是什么?孝就是爱自己的父母。这是天性、本性。父子有亲这种纯真无妄的亲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本性的自然流露,是天然真诚,没有丝毫虚伪。这种真爱是自性的第一德,是五伦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就在这里。
  中国古圣先贤发现了这个自性的真相,就想到,如何才能保持这种亲爱一生不变质?这个念头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源。传统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让这种纯真的爱永远保持,这是爱的教育;其次就是把这种爱扩大,爱家族成员—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伯叔兄弟姐妹;再扩大,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最后扩大到《弟子规》所讲的“凡是人,皆须爱”,那就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文化,没有不爱的。这是以父子有亲的真爱去爱世人。所有宗教都是这个爱,上帝爱世人,神爱世人,没有例外的。
  中国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对领导忠诚,爱就变成忠。对下属仁慈,爱就变成仁。对朋友信任,那个信也是爱的发扬光大。这一切道德的本质都是爱,而这一切形式的爱都起源于孝,所以彻始彻终是爱的教育、孝的教育。爱人就绝对不会有害人的念头,人人都发挥这种自性本有的爱,世界自然就安定和平了。
  弘扬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唤醒世人本有的真诚爱心,则人心净化、社会安定、冲突化解、世界和平皆可逐步达成。因此,作为中华文化之根的孝道,对今日世界人类至关重要,堪称天下太平之根本。有心推动世界和平的志士仁人岂可不特加重视!刘教授:百善孝为先
  知恩报恩《孝经》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谓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孝经》还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却去爱别的人,是和德行的要求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却去尊敬别的人,是和礼的本质相背离的。
  我们如果在家对父母不理不睬,到学校对老师却很恭敬,只是因为老师掌管着我们的分数。这个老师如果很有名,能为我们写一封推荐信,我们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们对领导很恭敬,只是因为领导掌握着我们的前程。一个人对父母不恭敬,对老师、领导很恭敬,这份恭敬一定是假的,是在以利害之心与人交往。如果恭敬是真的,这份恭敬一定是不变的。他对父母怎么恭敬,对领导、老师就会怎么恭敬,这是出于真诚之心。
  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所有的善都是以孝道为基础的。因为孝能够提起人们的感恩之心,建立起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培养的是一个人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原则。
  养父母之心、之志、之慧曾有弟子问孔夫子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如果仅仅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养狗养马同样是养,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呢?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心。孔老夫子的另一位弟子又来问什么是孝,孔老夫子回答“色难”,与父母在一起时能始终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
  孝养父母,除了养父母之身,最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在湛江走私案中,有关的很多官员被抓,只有一个官员没有被卷入。记者采访他,他说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位教师,特别好面子。如果自己东窗事发被抓进了监狱,父母家人跟着蒙羞,父亲一定受不了。一想到这点,这位官员就不敢去贪财了。不做那些让父母感到羞耻的事,才是养父母之心。
  《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很好,还要能够把这个道给大家行出来,讲出来,让后世的人记得你,让你的父母很显荣,孝才尽到了极致。当我们为国尽忠,为人民服务的时候,就是在尽更高层次的孝,因为这是父母所期望的。“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孝子在家能孝敬父母,这样的人被举荐出来做官,也一定会尽职尽责。另外,我们自己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如果让父母也能学习,就是养父母之慧,是至孝了。
  ……

前言/序言

  《群书治要》凝聚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华,为了向社会大众介绍这部重要的治世宝典,敝会在二○一四年于《明报》开辟《群书治要》专栏,每期一个主题,分成四个板块加以介绍,分别为:《群书治要》经句、老教授的理念、古代故事和现代案例。后来又增加刘余莉教授和蔡礼旭老师的文章,成为六个板块,内容更加多样化,也更得广大读者的好评。
  由于社会大众对《群书治要》专栏诸多正面反响的鼓励,遂促成本书的出版。本书除原本刊登于《明报》的篇幅之外,前面十几期的主题,也都礼请刘教授和蔡老师补足所缺篇幅,使内容更加完备。希望本书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使《群书治要》的弘扬更添光彩,让更多人能从人类老祖宗历久弥新的智慧精华中吸取精神食粮,在自己的人生中受惠获益,这是我们衷心的期盼!
  二○一五年二月圣贤教育学会敬识

《治世之道:群书中的经验与启示》 《治世之道:群书中的经验与启示》并非对某一部特定古籍的逐字逐句解读,也不是某位当代学者对某一历史时期政治实践的学术考证。它更像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一次集结了无数先贤智慧的思想探索。本书旨在从浩瀚的中国古典文献宝库中,撷取那些历久弥新、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治国理政经验和人生智慧,并尝试将其置于当代语境下进行审视与转化,希望能为寻求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之道的人们,提供一份深刻的参照与启迪。 我们深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背景、社会结构、科技水平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人性的基本需求、社会运行的普遍规律,以及道德伦理的根本原则,却在漫长的岁月中显露出惊人的稳定性。从《尚书》中对君臣之道的论述,到《论语》中对仁德礼乐的强调;从《孙子兵法》对战略战术的精辟分析,到《资治通鉴》对历史兴衰规律的深刻洞察;从《周易》对天道人事的哲思,到《道德经》对“道”的玄妙探寻……这些经典,无不蕴含着古人对于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培养卓越品格、如何应对复杂局面的深刻思考。 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其“提炼”与“转化”的能力。它不拘泥于古籍原文的字词考证,也不局限于某个特定朝代的历史事件,而是更侧重于挖掘其中蕴含的、能够跨越时空的“思想内核”与“实践智慧”。我们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古人的经验,来理解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例如,在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我们如何从中汲取《大学》中“格物致知”的精神,去辨别信息、求取真知?在社会转型、利益多元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借鉴《礼记》中关于“和为贵”的理念,去化解矛盾、促进共融?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我们如何从《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中,获得维护和平、避免冲突的启示? 《治世之道》的出发点,是认识到经典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可以被激活、被应用的思想资源。它并非要我们回到古代,而是要我们从古人的智慧中获得“鉴照”与“滋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把握未来。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古为今用”的活力。这种活力体现在,能够从古人对“仁”、“义”、“礼”、“智”、“信”的阐述中,找到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能够从古人对“民本”思想的强调中,获得对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深刻反思;能够从古人对“君子”人格的塑造中,汲取个人修身养性的动力。 本书的结构,并非按照某种单一的古籍进行梳理,而是根据主题和思想的关联性,进行横向的、跨领域的整合。我们将围绕几个核心议题展开探讨,例如: 一、 治理的根基:德行与民心 古人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论语》中“德不孤,必有邻”的推崇,都指向了治理的首要在于建立在道德感召和民心所向之上。本书将深入探讨,为何道德的力量在任何时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塑公信力,赢得民心;以及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抽象口号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实践。我们将借鉴《尚书》的“政事”,《论语》的“为政”,《孟子》的“民贵君轻”,来剖析古代统治者如何在实践中维护民生、体恤民情,从而获得长久的统治合法性。 二、 决策的智慧:权衡与远见 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个人的人生选择,都离不开审慎的决策。从《易经》的“变易”之理,到《孙子兵法》的“计”与“势”,再到《资治通鉴》中对历史事件成败的细致分析,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决策范本。本书将探讨,如何在一个信息纷繁、变数丛生的环境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何运用“道”、“阴”、“阳”等哲学思想,去理解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出更加周全的判断;以及如何在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取得平衡,避免“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我们将考察古人如何在危机时刻,通过权衡利弊,做出关乎社稷安危的重大抉择。 三、 驭人的艺术:知人与善任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离不开得力的团队。《周礼》中关于官制的分工,《韩非子》中对权谋的运用,以及《三国演义》中对人才选拔与使用的描绘,都揭示了驭人艺术的复杂性。本书将探讨,如何识别不同的人才,并根据其特长进行任用;如何在团队中建立信任与合作的氛围,激发集体的潜能;以及如何运用古代“忠”、“信”等伦理观念,来构建稳定高效的组织结构。我们将从古籍中挖掘关于“用人如器”、“知人善任”的经典论述,来反思现代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四、 修身的根本:内省与自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以贯之的逻辑链条。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实现更宏大目标的基础。《大学》中的“诚意”、“正心”,《道德经》中的“守柔”、“不争”,《庄子》中的“逍遥”精神,都为我们提供了修身养性的深刻启示。本书将探讨,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醒;如何通过“内省”不断反思自身,纠正缺点;以及如何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失精神的丰盈。我们将借鉴古人对“君子”人格的塑造,来探讨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超越与价值实现。 五、 永恒的挑战:变革与传承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如何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又能够积极拥抱变革,是永恒的课题。《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以及《史记》中对历史规律的总结,都启示我们,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书将探讨,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避免“厚古薄今”或“数典忘祖”的偏颇;如何在社会变革中,找到一条既能保持文化根脉,又能迎接新事物的发展之路;以及如何通过借鉴古人的经验,来应对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难题。 《治世之道:群书中的经验与启示》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它更希望成为一本引发思考、启发实践的“智慧之书”。我们力求语言生动,逻辑清晰,避免空泛的理论说教。书中将穿插大量的历史典故、生动案例,力求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化为读者能够理解和感悟的鲜活内容。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 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灵感: 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应对当下挑战的思路与方法。 提升个人修养与品格: 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 重拾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认识到中华文明深厚的智慧底蕴,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本书的编写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的再学习、再体悟。我们期望,《治世之道:群书中的经验与启示》能够成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一座启迪思想的灯塔,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时代洪流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汲取不竭的力量,最终抵达更加美好的彼岸。它所提供的,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无数先贤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应用、去发扬光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群书治要 实践谈:现学现用的古老智慧》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古代典籍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没想到它却像一本量身定制的“生活指南”,而且还是由一群穿越时空的智者倾囊相授。书中的观点,丝丝入扣,字字珠玑,仿佛每句话都直击我内心深处的疑惑。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我修养”的部分。它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将儒家、道家等不同流派的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提供了一套非常具象化的方法论。比如,在讲到“克己复礼”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约束自己”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礼”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如沟通的艺术、人际交往的原则、以及如何处理冲突等等。他甚至还分享了一些小练习,比如每天记录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让我觉得学习变得不再是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一点点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试着在工作沟通中运用书中提到的一些“倾听”技巧,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但读起来却异常的轻松和接地气。我原本对古代经典了解不多,总觉得它们离我们的现代生活太遥远,但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这座桥梁。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把那些几千年前的智慧,用我们都能理解的方式讲出来,而且重点是,这些智慧真的很有用! 我特别想提的是,书中关于“知人善任”和“组织管理”的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团队管理很难,常常会遇到用人不当或者激励不足的问题。这本书里,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案例,比如如何识别人才的“德行”,如何根据不同人的“特长”安排工作,甚至是如何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引领团队。他甚至分析了不同领导风格的优劣,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一下子豁然开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也更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去发掘和培养身边的人才。这本书带来的启发,远不止于理论,更在于实际操作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打开方式,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对“群书治要”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那些零散的知识点,总觉得它是一堆古老的、不接地气的玩意儿。但是,这本书的“实践谈”三个字,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本武林秘籍,但不是教你如何去打斗,而是教你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运用最古老、却又最有效的智慧,去“治”好自己的生活,去“治”好自己的事业。 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处事之道”的章节。作者没有回避人性的复杂,而是从古代的经验中提炼出了很多实用的原则。比如,在讲到“以退为进”时,他引用了孙子兵法的思想,但却将其引申到现代的谈判技巧和职业发展中,让我在面对棘手问题时,不再一味地硬碰硬,而是学会了策略性的思考。他还讲了如何“守正出奇”,如何“知己知彼”,这些听起来都是老生常谈,但结合他举的那些生动案例,让我觉得这些智慧真的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感觉我好像找到了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而且这把钥匙,就在这本书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老智慧,变得触手可及,而且是那种“即学即用”的实用性。我一直觉得“群书治要”这个名字听起来挺宏大的,像是那种只有大学问家才能啃得动的书,但这本书的“实践谈”几个字,瞬间就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去解读那些经典,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而且重点放在了如何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举个例子,书里有一段讲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之前只是觉得这是古人的道德说教。但作者却结合了现代管理学的“使命感”和“愿景驱动”,阐述了为什么一个有清晰目标和价值追求的团队,更能克服困难,取得长久的成功。他甚至举了几个现实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一个小企业如何通过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吸引到忠诚的客户和员工。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义”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约束,更是驱动个体和集体前进的强大内在动力。我真的学到了不少,准备尝试着在自己的团队里引入一些类似的理念,看看能不能激发大家更多的热情。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把那些古老的“大道理”,转化成了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小技巧”。我一直觉得那些古代贤哲的智慧,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总觉得有些高高在上,不适合我们这些普通人。但是,《群书治要 实践谈:现学现用的古老智慧》,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把这些智慧拆解开来,然后告诉你,在今天的生活中,你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受益。 书中有很大一部分,讲的是关于“人际关系”和“沟通艺术”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时候会显得笨拙,不知道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这本书里,作者引用了《论语》、《道德经》等很多经典,但并不是生硬地引用,而是结合了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套非常清晰的沟通框架。比如,他讲到了如何“听懂弦外之音”,如何“以柔克刚”,如何“保持真诚而又不失分寸”。我试着在和同事交流时,运用书里提到的一些“积极反馈”的方法,效果真的比以前好很多,大家之间的气氛也变得更融洽了。这本书让我觉得,古人的智慧,一点都不陈旧,反而是解决我们现代生活中很多难题的宝藏。

评分

跟着@的步伐,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目前没有发现错字。同事借走看了。

评分

很好。 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学习传统文化

评分

跟着@的步伐,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评分

很好。 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学习传统文化

评分

这本书不错??,看了之后明白了很多道理。

评分

跟着@的步伐,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评分

【内容简介】  《群书治要》是人类老祖宗留给后代子孙极其重要的治世宝典,集数千年老祖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果,亦是《四库全书》及《四库荟要》的精华。真理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无论古今中外,一切时、一切处都能适用。这是真实的智慧!  圣贤教育学会立志弘扬《群书治要》,2014年于《明报》开辟《群书治要》专栏,每两周一期,为时一年,摘选释净空老教授、蔡礼旭老师、刘余莉教授讲课精华,并补充古今真实案例,有系统地介绍《群书治要》。由于内容深具启发性,且理论与实践并重,推出后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瞩目与欢迎,可见《群书治要》确实符合现代人的需要,确实是可以现学现用的古老智慧。  内容共五大类:立身治国之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从本到末,从体到用,层次分明。不但能提供政府与企业等组织@施政管理之参考,而且对于社会一般人士,也有很好的启示,补充现代人普遍欠缺的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圣贤教育,诚如蔡礼旭老师所说:“把传统文化介绍给亲戚朋友像救火一样,刻不容缓!”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目前没有发现错字。同事借走看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