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正版全新
南懷瑾著作權閤法擁有者颱灣老古公司授權
南師生前多次親加審定,風行大陸三十載,今以全新版本推齣平裝版——大陸完備、經典的南師作品集!
上下五韆年,縱橫十萬裏。經論三大道,齣入百傢言。
>
《楞伽經》是唯識宗的根本典據“六經十一論”之一,也是早期禪宗依奉的重要經典(早期禪宗代錶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師”),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它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捲,由劉宋求那跋陀羅於元嘉二十年(四四三)譯齣。經中通過佛在南海之濱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薩一百〇八問的方式,論述瞭“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四種禪”等義,而以“如來藏識”(即“阿賴耶識”)為歸結點。
本書為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經》全本的大義今釋。內容包括:原文、今譯和串講(用括號、另段的方式標齣)。全書深入淺齣,文句流暢,是一部將學術性和通俗性融為一體的彆具特色的《楞伽經》讀本。
茲經版權方颱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復旦大學齣版社將老古公司二〇一一年十月第二版校訂齣版,以供研究。
>
>
《楞伽經》在全部佛法與佛學中,無論思想、理論或修證方法,顯見都是一部很主要的寶典。中國研究法相唯識的學者,把它列為"六經十一論"的重心,凡有誌唯識學者,必須要熟悉深知。但注重性宗的學者,也勢所必讀,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讀者
捲一
問題的開始
大慧大士所提齣問題裏的問題
什麼是識
識的現象
現識與分彆事識的互相因果關係
如何恢復真識
其他學派與宗教理論的批判
一般哲學宗教思想的偏差
離心意識證取心物同體的如來實相
心理狀態為形成五法的根源
心意識生起作用的境界現象
離心意識的修行重實證
如何纔能覺悟自心
成佛次第之道
心物有無二見之辨
虛空與形色的分析
頓漸法門的指示
法報化佛的三身內義
兩種聲聞的境界
常不思議與義的境界
生死與涅槃心量
五乘種性的分類
無佛種性的一闡提之說
五法三自性
人無我和法無我
誹謗正法的原因
空、無生、不二、離自性相等的涵義
捲二
一切佛語心品之二
如來藏有定相和實體嗎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意生身的境界
心理狀態的分析
言語理論的真實性
關於哲學和邏輯學的幾個問題:同異、真假、虛實、有無、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
禪的類彆
什麼是涅槃的真義
如來神力和正修菩薩道的關係
緣起性空的理論實際
理論言語是根據什麼
一切言語理論的原始
萬有現象就是唯心現量的境界
三乘種性的基本原因
種性的定義
幻有的現象和定義
自性無生的真諦
自性的定義
如幻的涵義
名辭章句的文字理則
佛為什麼隻說齣世法
宇宙萬法無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四種羅漢的果位境界
兩種智覺的境界
菩薩境界
形而上的心物同體觀
色塵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諦
身心的五陰原理
外道學派四種涅槃的辨彆
八識的互相關係和心王的能所因緣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則分類及其真義
如何是佛法的真義和一乘道的道理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齣世的
捲三
一切佛語心品之三
意生身的分類和原理
五種無間重罪的反辭巧譬
如何是佛境界的知覺
佛為什麼說生前的因果事跡
佛證得什麼道和說的什麼法
有和無兩種錯誤見地的分析
宗通和說通
心理意識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彆
言語和語意
識與智的差彆
世間緣起的空見
束縛與解脫都自一心
自性空有之辨
佛法宗綱的說明
什麼是智慧的實相
宗通和說通的意義
世間理論辯證和文詞的觀點
內學和外道的辨彆
如何是究竟涅槃和各種外道不同的見解
捲四
一切佛語心品之四
證得如來和身心內外的關係
真理的究竟歸屬是什麼
言語文字和真理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異同
一切法無自性但覺自心現量
關於諸法無常的分辨
三界唯心心外無法
大小乘入滅盡定的差彆境界
大乘菩薩道十地境界的真義
如來是否常住
佛法是否常存
唯識的精義
四禪的滅盡定
詳說“五法”等名相的內義
三世諸佛的有無
佛與恒河沙的譬喻
生死的邊際何在
刹那空和八識的現象
六度的差彆目的
關於佛的存在和佛法與唯識的幾個懷疑問題
素食的理由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貫珠解
八識規矩頌法相錶
八識規矩頌總錶
南懷瑾先生著述目錄
《楞伽大義今釋》問題係統錶
南懷瑾先生著述目錄
>
楞伽經乘性宗頓教四十一法門
浙水慈雲沙門續法 述
一諸識生滅 二藏識境界 三有無妄計 四頓漸淨流
五常不思議 六建立誹謗 七空無生性 八如來藏性
九四大修行 十諸法因緣 十一言說分彆 十二遠離四句
十三大般涅槃 十四分彆緣起 十五常聲依幻 十六四果差彆
十七聖智一乘 十八意成身相 十九五無間業 二十諸佛體性
廿一四等密意 廿二依二密法 廿三法離有無 廿四宗趣言說
廿五虛妄分彆 廿六善於語義 廿七迷執解脫 廿八智不得境
廿九勿習世論 三十涅槃差彆 卅一如來覺性 卅二不生不滅
卅三揀彆無常 卅四入滅現證 卅五常無常義 卅六蘊處生滅
卅七四法差彆 卅八佛如恒沙 卅九諸法刹那 四十如來變化
四一遮斷食肉
頌曰: 四十一門離 一百八句遣
法相非非盡 真性頓然顯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浙等路製置鹽礬
兼發運副使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蔣之奇 撰
之奇嘗苦楞伽經難讀。又難得善本。會南都太子太保緻政張公施此經。而眉山蘇子瞻為書而刻之闆。以為金山常住。金山長老佛印大師瞭元持以見寄。之奇為之言曰。佛之所說經總十二部。而其多至於五韆捲。方其正法流行之時。人有聞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蓋不可為量數。至於像法末法之後。去聖既遠。人始溺於文字。有入海算沙之睏。而於一真之體。乃漫不省解。於是有祖師齣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為教外彆傳。於動容發語之頃。而上根利器之人。已目擊而得之矣。故雲門至於罵佛。而藥山至戒人不得讀經。皆此意也。由是去佛而謂之禪。離義而謂之玄。故學佛者。必詆禪。而諱義者。亦必宗玄。二傢之徒。更相非而不知。其相為用也。且禪者。六度之一也。顧豈異於佛哉。之奇以為。禪齣於佛。而玄齣於義。不以佛廢禪。不以玄廢義。則其近之矣。冉求問聞斯行諸。孔子曰。聞斯行之。子路問。聞斯行諸。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說豈有常哉。救其偏而已。學佛之敝。至於溺經文惑句義。而人不體玄。則言禪以救之。學禪之敝。至於馳空言玩琦辯。而人不瞭義。則言佛以救之。二者更相救。而佛法完矣。昔達磨西來。既已傳心印於二祖。且雲。吾有楞伽經四捲。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此亦佛與禪並傳。而玄與義俱付也。至五祖。始易以金剛經傳授。故六祖聞客讀金剛經。而問其所從來。客雲。我從蘄州黃梅縣東五祖山來。五祖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成佛矣則是持金剛經者。始於五祖。故金剛以是盛行於世。而楞伽遂無傳焉。今之傳者。寔自張公倡之。之奇過南都謁張公。親聞公說楞伽因緣。始張公自三司使翰林學士齣守滁。一日入琅琊僧捨。見一經函。發而視之。乃楞伽經也。恍然覺其前生之所書。筆畫宛然。其殆神先受之甚明也。之奇聞。羊叔子五歲時。令乳母取所弄金鐶。乳母謂之。汝初無是物。祜即自詣鄰人李氏東垣桑木中。探得之。主人驚曰。此吾亡兒所失物也。雲何持去。乳母具言之。知祜之前身為李氏子也。白樂天始生七月。姆指之無兩字。雖試百數不差。九歲諳識聲律。史氏以為篤於纔章。蓋天稟。然而樂天固自以為宿習之緣矣。人之以是一真不滅之性。而死生去來於天地之間。其為世數。雖摺天下之草木以為籌箸。不能算之矣。然以淪於死生。神識疲耗不能復記。惟圓明不昧之人知焉。有如張公以高文大冊再中製。舉登侍從。秉鈞軸齣入朝廷。逾四十年。風烈事業。播人耳目。則其前身。嘗為大善知識。無足疑者。其能記憶前世之事。豈不謂信然哉。故因讀楞伽新經。而記其因緣於經之端雲。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