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进化论早在古希腊哲学的思辨中就已破土萌芽,但直到19世纪才在博物学的春风中争妍斗艳。博物学催生了两个代表性的科学进化理论——拉马克的内在复杂化趋势、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以及达尔文的随机变异、生存斗争与自然选择,后者被誉为19世纪三个*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成为人们膜拜的圣典,而前者却长期遭受封杀。现代遗传学*终选择了向达尔文主义的妥协,并用所谓的“中心法则”将获得性遗传彻底诋毁。达尔文主义并非完美无瑕:“自然”究竟意指何物?为何地球上的生命热衷于不停地创造新物种?自然界若无目的性,那么一个没有目的的选择会是什么?若无拉马克主义,人的心智何以能如此伟大,动物的本能和习性又从何而来?
哲学家对生命起源的兴趣要逊色许多,或许因为太过遥远,而可供辨识的痕迹也几乎消失殆尽,虽擅长冥想,也只得束手坐视。科学家挣扎于灰雾蒙蒙之中,但提出了各种妙想天开的假说。试问:为什么要生?何为生命之本质?何为原始生命创造之动因?生命通过何种机制实现了从单纯的(光)化学性向原始生命性再到肉体与精神之统一性(人性)的扬升?《生命的起源-进化理论之扬弃与革新:哲学中的生命,生命中的哲学》勾画了一种生命起源的新途径,包括一个细胞如何诞生、光合作用如何起源、生命如何逆中心法则演化、细胞如何开始分裂、细胞遗传机制(密码的通用性)如何形成等。其实,光能才是生命起源与扩展的根本动因,生命正是在光合系统的演化中开启了梦幻之旅!
《生命的起源-进化理论之扬弃与革新:哲学中的生命,生命中的哲学》绝不是对圣典的妄论,而是一种扬弃与革新,兼顾专业性和科普性。可供生命起源、进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哲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人类学、生命科学史、系统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师生及感兴趣的社会公众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哲学、本原与动因
一、哲学、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1.哲学
2.形而上学
3.辩证法
二、哲学家关于万物本原的认识历程
三、古希腊哲学家关于变化发展与普遍联系的世界观
1.泰勒斯——最早的西方哲学家,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
2.阿那克西美尼——气的稀散和凝聚引起物质性质的变化
3.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4.恩培多克勒——四“根”学说
5.阿那克萨戈拉——“种子”学说
6.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原子学说
7.亚里士多德——变化的不同形式
四、古希腊哲学家关于对立统一与万物动因的世界观
1.早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数与事物的对立,辩证法的萌芽
2.赫拉克利特——相反者相成,对立面在斗争中转化与发展
3.恩培多克勒——外在的“爱”与“争”导致宇宙万物的离合
4.阿那克萨戈拉——“努斯”是万物的动因
5.亚里士多德——同类物被同类物作用,相反面总在同类中
五、莱布尼茨——“有活动能力的”单子
六、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
1.黑格尔哲学的开端——“有”和“无”
2.黑格尔辩证法的体系
3.黑格尔列举的对立统一
七、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古希腊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统一
1.唯物主义辩证法之根——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2.万物皆变——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
3.物质不灭——任一物质的灭亡必将伴随另一物质的产生
4.恩格斯列举的对立统一
八、生命世界中的对立统一
1.个性与共性
2.开放性与封闭性
3.生与死
4.遗传(稳定)与变异
5.种间的对立关系——捕(牧)食者与猎(食)物
九、围绕辩证法之争
1.对事物中存在对立统一因素的否定
2.对“正题一反题一合题”或“否定之否定”的批判
3.将辩证法等同于一种万物有灵论
4.辩证法——至少在具有灵魂的生命世界是有用的法则
结语
第二章 自然界之循环
一、循环的生成与消灭——概念与逻辑
1.亚里士多德论生成、消灭与质变
2.亚里士多德论必然性一永恒性一无限性一循环性
3.黑格尔——认识的无限循环过程
4.马克思——具有历史性轨迹的循环
二、非循环的世界观——走向上帝
1.阿维森纳
2.安瑟伦
三、宇宙与地球地貌的循环生成与消灭
1.宇宙——无始无终,循环往复
2.地貌——隆升与侵蚀的轮回
四、自然界中元素的循环生成与消灭
1.哲学家思考的循环
2.现代案例——碳的循环
五、自然界中生命的循环生成与消灭
1.个体的生活史循环
2.组织水平的循环——血液循环
3.生化水平的循环——艾根的超循环
结语
第三章 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历程
一、早期希腊哲学中的物活论思想
1.泰勒斯——灵魂是一种引起运动的能力,无生命的事物也有灵魂
……
第四章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第五章 生物进化论简史
第六章 进化论——超越达尔文
第七章 生命起源论简史
第八章 原核微生物的代谢
第九章 光合作用概述
第十章 蛋白质、RNA与DNA
第十一章 生命之根——追寻共同祖先之梦
第十二章 生命起源在光合系统的进化中启程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生命从何而来?又驶向何方?这既是哲学也是科学的终极困惑。对哲学来说,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忽视生命的本质就不可能深刻认知人类自身,更不可能完美诠释哲学,这就是为何哲学从来都不乏生命的身影。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的复杂与悠长程度远远超出了一切自然科学所能驾驭的范畴,因此,对此的科学探索需借助哲学家的深邃思辨。
假如你想挑战在几十亿年的时间尺度,在如此广袤的地球表面,生命是何时、何地及如何起源这样的问题,而且不但没有可以辨识的化石记录,连它的近亲可能也早已化为乌有:假如你还要冥思在如此悠长的历史过程中第一个原始的单细胞生物是怎样演化出包括像我们人类这种繁复而睿智的动物在内的数千万个物种(绝大部分俱已灭绝)这样的难题,而我们还得局限于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勿猝(百年之计)的现实,那我们如何才能从纷繁杂乱的现实世界与支离破碎的历史残迹中接近真理呢?在生命起源的浓浓雾霭之中,现代科学也完全失去了悦目赏心的灿烂与绚丽!
进化在我们身边还留有可以辨识的印迹,因此,我们还能不断地获取感性经验:但对生命起源来说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已经时过境迁,远古的祖先很可能早已销声匿迹或改头换面了,因此,对信奉知识只能源于经验的人来说,生命起源是不可能被认知的。当然,理性主义者则会乐观地认为人的心智可获得一切知识。而我赞赏哲学家康德的见解,即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要将经验转换为知识,还需要理性(或称为范畴)——人类独有的一种天赋。
本书(共分为12章)聚焦于生命科学的两大领域——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它们在一些层面上又交汇融合、唇齿相依。由于关系到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从古至今人们对它们的思索或探究就未曾歇息,包括哲学家、社会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乃至社会大众。
生命的起源-进化理论之扬弃与革新:哲学中的生命,生命中的哲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