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上)

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利华 著,韩丛耀 编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图像文化
  • 秦汉历史
  • 艺术史
  • 文物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古代艺术
  • 文化史
  • 图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48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27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图像文化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7
字数:4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上)》从秦汉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审美思想等宏观背景入手,引出秦汉图像的生成土壤和总体风貌,并着重对这一时期的象征符号、帛画和壁画做了分门别类的深入探究,以图像还原历史真相,在图像中了解真实历史。

作者简介

  武利华,祖籍山东,1956年出生于江苏徐州。大学学历,中国汉画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研究员,徐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杭州师院汉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大型学术期刊《中国汉画研究》编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省馆藏文物定级专家委员会成员。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国影像史”丛书、“中华图像文化史”丛书主编。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秦汉帝国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形成
一、秦朝政权的建立
二、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
三、王莽新朝
四、东汉的建立与汉代的灭亡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区域文化向朝代文化的转变
二、“无为而治”的黄老刑名思想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移孝作忠”的忠孝思想
五、灾异祥瑞与谶纬神学
六、“龙凤文化”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三节 汉代的宗教文化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二、佛教的传入
三、汉代的民间信仰
第四节 秦汉美学思想特征
一、以大为美
二、质朴为美
三、形神兼备
四、气韵生动
第五节 丝路开通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开通
二、汉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章 秦汉帝国图像总貌
第一节 秦朝帝国图像的概貌
一、十二金人与秦朝的开国纪念雕塑
二、秦朝的宫廷壁画
三、世界最大的地下雕塑博物馆
第二节 秦朝其他类型图像概貌
一、秦朝画像砖艺术
二、秦朝瓦当艺术
三、秦朝漆器、木器上的图像
四、秦朝青铜器的装饰
第三节 汉代图像总貌
一、文献中的汉代图像信息
二、汉代图像的文化风貌
第四节 汉代图像的视觉装置
一、汉代的兵马俑
二、汉代的帛画图像
三、汉代的壁画图像
四、汉代的陵墓石雕
五、汉画像石
六、汉画像砖
七、木椁墓画像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图书
一、古代的图书理论
二、秦汉图书的种类及亡佚
三、出土的秦汉图书实例

第三章 秦汉图像生产、构成、传播场域
第一节 秦汉图像的生产场域
一、秦汉图像的生产场域与图像装置
二、秦汉图像的制造者
三、工厂与作坊
第二节 秦汉图像构成场域研究
一、秦汉图像的视觉样式
二、秦汉图像的表现风格-写形与写意
三、秦汉图像的手段技法
第三节 秦汉图像的传播场域
一、陵墓图像的观者
二、汉代图像的观看方式
三、图像助读的方式-榜题
四、传播媒介的转换-拓片
小结

第四章 秦汉象征性图像符号解码
第一节 符号与图像
一、符号学相关理论
二、汉代象征性符号探源
第二节 汉代宇宙符号解密
一、天地之精的日月符号
二、宇宙方位符号的象征-《四神图》解密
三、大地符号的象征-TLV符号解密
第三节 汉代神仙符号
一、西王母符号的象征-金胜
二、不死符号-羽人
三、昆仑符号-仙山
四、金阙-天门的象征
第四节 汉代祥瑞符号的解密
一、祥瑞思想的社会基础
二、汉代祥瑞符号的图像志
三、谐音吉祥图案
四、文学形象与祥瑞图像
小结

第五章 绘事后素——帛画中的图像
第一节 帛画创作的历史传承
一、汉代以前的帛画
二、汉代帛画的总貌
第二节 马王堆1号汉墓帛画的图像意义
一、马王堆帛画名称的讨论
二、马王堆1号墓帛画的内容及象征意义
三、“引魂升天”还是“招魂入地”
第三节 帛画的生产与传播
一、帛画的生产技术模态
二、从帛画看“绘事后素”
三、帛画艺术的源流及传播途径
小结

第六章 丹青赭垩-汉代的墓室壁画
第一节 时代性与地域性
一、汉墓壁画的时代性及其特点
二、壁画墓的地域性及其特点
第二节 象征性的宇宙空间
一、壁画墓中的星空世界
二、西安交通大学发现的壁画墓的星象图
三、洛阳尹屯新莽壁画墓的星象图
四、郝滩东汉壁画墓的星象图
五、靖边县杨桥畔渠树壕壁画墓的星象图
第三节 壁画中的神仙世界
一、汉代壁画反映的升仙思想
二、汉代壁画中的昆仑世界
第四节 壁画中的人间世界
一、车马出行
二、宴乐会饮
三、田园风光与生产劳作
四、经史故事
第五节 壁画汉墓的生产场域与艺术成就
一、谁是壁画的作者
二、壁画的制作方法
三、壁画的颜色构成
四、汉代壁画的艺术成就
小结

精彩书摘

  《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上)》:
  第一章 秦汉帝国的历史概况
  秦汉,不仅是朝代的名称,而且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秦朝历史短暂,汉朝历史长久,而人们往往以秦汉并称,是因为汉朝帝国的大厦是建立在秦朝帝国夯筑的基础之上。因此,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大一统帝国的代名词之一。
  秦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政治思想、典章制度、文化艺术都是以大一统为主题。秦汉图像植根于大一统帝国的丰腴土壤,多民族大融合、儒家思想的礼仪制度、道家的神仙思想,是秦汉图像产生的历史背景,秦汉图像诞生在这个时代潮流下,转变、创新、开拓成为一种时代精神,这也是秦汉图像的主题词。
  一、秦朝政权的建立
  秦本是公元前770年被周王朝分封在雍地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秦人姓嬴。从金文“秦”字的复合型图形上,可以看到下面有两棵嘉禾,上面有两只手捧着燕子(图1-1-1)。这个以手捕鸟的图形,或许就是秦人的族徽。1 秦人在公元前677年才在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建立国都,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直到公元前361年,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凭着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开始了它的帝国历程。
  “帝国”(Empire)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其二,专制统治;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秦在这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是典型的古代帝国。从公元前3世纪初,凭借强大的武力,秦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10年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经过几个世纪的艰难历程,秦国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变成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归一。由此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一节 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形成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嬴政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号为“皇帝”2,创立了“皇帝”的尊号,国家的一切政务都由皇帝裁决,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随后,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
  秦朝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以商鞅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
中华图像文化史:秦汉卷(上) 引言 自古以来,图像便是人类表达思想、记录历史、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图像文化的发展更是源远流长,与社会、政治、宗教、艺术等各个层面紧密相连。本书《中华图像文化史:秦汉卷(上)》正是对这一宏大课题的一次深入探索,聚焦于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秦汉时期,力图勾勒出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图像图景,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大一统的帝国格局奠定,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同时也迎来了与外界的广泛交流。这一切都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图像生产与传播,使得秦汉图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多样性与象征性。本书将从多个角度,系统梳理秦汉时期的图像文化,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秦汉图像文化的时代背景 本章将首先铺陈秦汉时期的历史宏图,为理解当时的图像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将简述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其对图像统一化、规范化的初步尝试。接着,重点阐述汉朝的建立与发展,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大一统”理念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包括图像的创作与解读。 经济的繁荣是图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将考察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等,这些都为图像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广阔的空间。技术的进步,例如造纸术的出现(虽然在汉代尚不成熟,但已为后来的图像传播奠定基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等,也为图像的制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同时,我们还将审视秦汉时期宗教信仰的演变,如对天地神灵的崇拜、祖先祭祀的延续、以及佛教的初步传入等。这些宗教观念与图像的结合,催生了大量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图像,成为理解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 第二章:礼制与图像:秦汉的权力象征与社会秩序 秦汉时期,国家礼制对图像的生产和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章将深入探讨图像如何在秦汉王朝的权力运作中扮演角色,如何成为巩固统治、彰显权威的工具。 2.1 统一与规范:秦代的图像实践 秦朝短暂但影响深远,其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一系列措施,也体现在图像的规范化上。我们将分析秦代统一文字后,书法艺术如何影响当时的器物铭文与图像符号。秦始皇陵兵马俑作为秦代图像艺术的巅峰之作,其写实主义风格、严格的等级划分,无不体现了秦朝对秩序的追求与对君权的绝对服从。我们将从兵马俑的造型、服饰、表情等方面,解读其背后所蕴含的秦人审美观念与军事思想。此外,秦代玺印、铜镜上的纹饰,以及瓦当、雕塑等,也将作为例证,展现秦代图像的政治性和象征性。 2.2 汉代的图像话语:尊儒与象征 汉代确立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图像伦理与审美取向。本章将重点考察汉代图像如何体现“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强调“孝悌忠信”的社会道德,以及如何借由图像来宣扬帝王的德政与功绩。 皇家陵寝与图像叙事: 汉代帝王陵寝是中国古代图像艺术的重要宝库。我们将重点分析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图像内容,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宴饮游猎、祥瑞图案等。这些图像不仅是墓主生平的写照,更是汉代社会生活、思想观念、艺术风格的缩影。例如,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如何体现了汉代对历史的认知与价值判断;对神话传说的演绎,如何反映了人们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想象与对神灵力量的敬畏。 礼器与铜镜:画像的社会功能 汉代的礼器,如鼎、尊、卣等,虽然在秦朝已逐渐简化,但在汉代依然保留着其象征意义。我们将考察其上的纹饰,以及作为日常用品的铜镜。汉代铜镜的背面纹饰极其丰富,涵盖了神仙、动物、几何纹样等,这些图像既有装饰作用,也承载着辟邪、祈福等象征意义。对铜镜图像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汉代社会生活、民间信仰以及审美趣味。 建筑与装饰:图像的嵌入 汉代的宫殿、庙宇、民居等建筑,其装饰也大量运用图像元素。我们将考察建筑构件上的雕刻、彩绘,如檐下的兽面纹、梁柱上的龙凤纹样、以及墙壁上的壁画等。这些图像不仅具有装饰美感,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象征意义,如龙凤象征皇权、祥云象征吉祥等,从而营造出特定的文化氛围与尊卑等级。 第三章:信仰与图像:秦汉宗教、神话与图像的交融 秦汉时期,原始宗教、方术、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外来宗教(如佛教)的传入,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元的信仰体系。图像作为表达信仰、沟通人神的重要媒介,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1 天地神灵与祭祀图像: 秦汉时期,人们对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自然神灵的崇拜依然盛行。我们将考察与这些神灵相关的图像,例如,描绘祭祀场景的图像,表现神灵形象的画像等。秦汉时期兴起的方术与神仙思想,也催生了大量与升仙、长生不老相关的图像。这些图像往往充满了奇幻色彩,描绘了神山、仙人、异兽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超越现实世界的向往。 3.2 阴阳五行与宇宙图式: 阴阳五行学说在秦汉时期成为解释宇宙运行、指导社会生活的重要理论。本章将重点关注与阴阳五行学说相关的图像,例如,描绘天象、地貌的图像,以及将五行象征融入器物纹饰的例子。西汉的《淮南王书》等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天地结构的想象,这些想象在图像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如一些描绘宇宙结构、星宿排列的图像。 3.3 佛教的初曙:早期佛教图像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虽然在早期影响力尚不及道教,但其图像符号开始在中国流传。我们将初步探讨佛教早期传入时期,可能存在的图像传播与本土化融合的迹象。例如,对佛陀形象的早期理解与描绘,以及佛教图像与中国传统图像元素的初步结合。虽然秦汉时期的佛教图像相对较少,但其作为后来中国佛教艺术的源头,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 第四章:生活与图像:秦汉世俗图像的多元面向 除了与政治、宗教相关的图像,秦汉时期的世俗图像也展现了其丰富多元的文化面貌。本章将聚焦于描绘日常生活的图像,以及表现人们情感、审美追求的图像。 4.1 宴饮游猎:汉代图像中的休闲与娱乐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大量描绘了宴饮、游猎、杂技、歌舞等场景。这些图像不仅记录了汉代贵族与平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更折射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我们将详细解读这些图像,分析其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服饰,以及所处的环境,从而还原一幅幅生动的秦汉生活画卷。 4.2 动物与自然:秦汉图像中的生命图景 动物在秦汉图像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是人们自然观念的体现。我们将考察对龙、凤、虎、马、鹿等动物的描绘,分析其在不同图像中的寓意,如龙象征权力、凤象征吉祥、马象征力量与速度等。此外,花卉、植物等自然元素的图像,也反映了秦汉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观察与审美情趣。 4.3 乐舞百戏:图像中的动态与活力 秦汉时期,音乐、舞蹈、杂技等表演艺术十分繁荣。本章将重点分析描绘乐舞百戏的图像,这些图像通过线条的勾勒与色彩的渲染,生动地展现了表演者的身姿、动作与观众的热情,传递出强烈的动感与活力。 结语 《中华图像文化史:秦汉卷(上)》通过对秦汉时期图像的细致梳理与深入解读,力图展现这一时期图像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从政治的象征到信仰的载体,从礼制的体现到生活的写照,图像在秦汉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秦汉时期图像艺术的一次梳理,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基因的一次追溯。通过对这些古老图像的重新审视,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以及其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本书的后续章节将继续深入探讨秦汉图像文化的更多维度,为读者呈现一幅更为完整、宏大的中华图像文化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审美上的。我一直觉得,秦汉时期的艺术,虽然不及后世的精美绝伦,却有一种粗犷、古朴、生动的美感。《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上)》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并将它放大。它让我看到了,在那段充满变革和冲突的岁月里,人们是如何用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信仰和对生活的渴望。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车马”图像的部分。那些在墓葬壁画、铜器上反复出现的车马出行图,不仅仅是对贵族生活的一种炫耀,更是对速度、力量和地位的象征。作者通过对车马形制、出行队伍的细致分析,展现了那个时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它在军事、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当我看到那些线条粗犷却充满动感的车马图像时,我仿佛能听到马蹄声声,感受到疾驰而来的风。这种视觉的冲击力,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在阅读《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上)》之前,我对秦汉时期的建筑并没有太多的概念,总觉得就是一些宫殿、陵墓之类的。但这本书,通过对大量图像资料的梳理和解读,让我看到了秦汉时期建筑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承载着社会等级、政治权力和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 书中关于“房屋”和“宫阙”图像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那些在墓葬壁画、陶器模型中出现的建筑图像,虽然比例缩小,细节简化,但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水平。作者通过对这些图像的解读,揭示了房屋的布局、材料、装饰等方面的信息,甚至可以推测出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者的身份。当我看到书中对“庑殿顶”和“歇山顶”的讨论时,我才意识到,原来建筑的屋顶样式,也蕴含着如此多的文化信息。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非常感兴趣,而《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上)》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将抽象的哲学观念,通过具象的图像,生动地展现在我眼前。我总觉得,文字的描述,往往会受到时代的局限,而图像,尤其是那些象征性的图像,却更能穿越时空,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 书中关于“羽人”和“龙凤”图像的解读,让我颇为惊叹。这些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在古代艺术家们的笔下,充满了神秘和想象力。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羽人、龙凤图像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相结合。我读到书中关于“羽人”与“升仙”的联系时,感觉自己仿佛看到了汉代人对永生和超脱的渴望。这种将视觉符号与精神世界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总是希望能够找到那些能够“说人话”的历史著作。《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上)》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使用过于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知识呈现在我面前。尤其是在解读那些古代图像时,作者的语言非常生动,就像是在给我讲一个古老的故事。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宴饮”场景的描绘。那些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宴饮图,真实地反映了秦汉时期人们的社交活动和生活方式。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画面上的食物、器皿、人物,更重要的是,他解读了这些图像背后的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甚至是对“礼”的理解。我读到书中关于“酒”的讨论时,深感有趣,原来在古代,酒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媒介和祭祀用品。这种细节的挖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

评分

说实话,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图像文化史”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概念,总觉得可能就是一些图录而已。但《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上)》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是简单的图文并茂,而是将图像本身作为一种史料,一种独特的语言,去解读那个遥远的时代。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他没有从宏大的政治军事角度出发,而是聚焦于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着丰富信息的视觉符号。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神兽”图像的讨论所吸引。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也充满了想象。那些出现在铜器、漆器、壁画上的神兽,并非只是简单的装饰,它们承载着祈福、辟邪、甚至是一种宇宙观的体现。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神兽图像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它们在文化传播和演变中的作用。这种挖掘图像深层含义的方法,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曾经匆匆掠过的古代纹饰,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神秘的秦汉世界。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一直充满好奇,而《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上)》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不少惊喜。它没有用枯燥的公式和图纸来展示科技,而是通过那些生动的图像,让我看到了古人智慧的闪光。 书中关于“工具”和“器物”图像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那些在画像石、青铜器上出现的农业工具、冶金工具、甚至是一些生活用具,都默默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科技水平。作者通过对这些图像的分析,揭示了工具的材质、结构、使用方法,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我读到书中关于“水车”和“耧车”的讨论时,深深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他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如此高效的工具。

评分

我总觉得,历史文献往往会带有强烈的叙事者主观色彩,而图像,尤其是那些出土的文物,更能提供一种相对客观的视角。《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上)》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对大量图像资料的深入挖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多元的秦汉世界。 书中关于“服饰”和“妆容”图像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那些在陶俑、壁画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品,更是那个时代服饰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直接反映。作者通过对服饰的材质、款式、颜色、纹饰,以及人物的妆容、发型进行细致的解读,为我们勾勒出了秦汉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场合的着装规范。我读到书中关于“曲裾”和“直裾”的区别时,才意识到,原来看似简单的衣裳,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信息。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人情味”。我一直觉得,历史不应该仅仅是宏大的叙事,它更应该关注那些生活在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上)》通过对大量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图像进行解读,让我感受到了秦汉时期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 书中关于“家庭”和“祭祀”图像的描绘,让我深有感触。那些在墓葬壁画、画像砖上表现的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的场景,充满了温情和敬意。作者通过对这些图像的解读,揭示了秦汉时期家庭的结构、伦理观念,以及人们对祖先的崇拜。我读到书中关于“孝道”的讨论时,深深体会到,即使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将家庭和亲情看得如此重要。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不应该只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它更应该是一种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存在。《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上)》正是这样一本书,它用图像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秦汉世界。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读者,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尤其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关于“乐舞”图像的描绘。那些在陶俑、壁画中表现的歌舞场景,充满了动感和节奏感。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舞者的姿态和乐器的种类,更重要的是,他试图去还原那个时代的音乐和舞蹈的氛围。当我读到书中对“盘鼓舞”的详细介绍时,我仿佛听到了激昂的鼓点,看到了舞者们在盘上翩翩起舞的英姿。这种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对秦汉时期的娱乐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上)》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它对于秦汉时期图像的解读,远超我的想象。我一直觉得,历史书总是以文字为主,那些冷冰冰的史料,往往难以让我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和脉搏。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文字的严谨与图像的生动完美融合。它不仅仅是罗列出那些出土的文物,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读懂”这些图像背后的故事,去揣摩古人的心思,去还原他们眼中的世界。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汉代画像石的分析。那些在墓葬中沉睡了千年的石刻,在作者的笔下,仿佛瞬间复活。画面中的宴饮场景,人物的服饰、表情、姿态,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习俗。作者不仅细致地描绘了每一处细节,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图像所承载的礼仪规范、宗教信仰,甚至是对生死轮回的理解。当我读到书中对“楼阁”图像的解读时,我仿佛看到了汉代士人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以及他们对仙界的遐想。这种将历史知识与视觉感受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代入感,让我对秦汉时期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