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图鉴》对所列举的162种观赏鱼,都标明了它的中文学名,细致描绘了它的各部位特征,详细介绍了它的科属、别称、体长、分布区域、养鱼小贴士、性情、食性、鱼缸活动层次等,并为每种观赏鱼配备高清彩色照片,以图鉴的形式展现鱼的整体特征,便于读者全面认识观赏鱼。
赵嫣艳
1970年8月出生于出生于吉林省抚松县松江河镇,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在今日中国论坛杂志社工作十余年,现任《智慧中国》杂志社副社长。
175 朱文锦
176 泡眼金鱼
177 狮头金鱼
178 黑凸眼
179 红帽金鱼
180 珍珠鳞金鱼
181 绒球金鱼
182 纱尾金鱼
183 日本金鱼
184 绿太阳鱼
185 肥头鲦鱼
186 锦鲤
188 南瓜籽
189 橙点太阳鱼
189 仙女鲫
190 索引
观赏鱼的历史发展
饲养观赏鱼,一般选择热带海水鱼、热带淡水鱼以及金鱼、锦鲤等。热带海水鱼和热带淡水鱼的养殖历史已有150年,起源于法国。20世纪40年代之后,品种逐渐增多。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发现的野生品种以及新培育的品种总量已超过2500种,常见的也有600多种,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热带鱼的观赏点在体型和色彩,不同品种的体型差异很大。中小体型的品种,以游动速度快、体形奇特、成群性好、色彩艳丽而著称,一般在饲养过程中用少量背景物点缀,可使水族箱背景丰富。而大型观赏鱼品种多,杂食偏肉食性,不食水草;游泳速度快,体质强,但多数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对氧气、水温和水质有一定要求,适应环境能力强,易于养殖。
金鱼起源于中国,养殖历史至今已有1700多年,由鲫鱼变异而来,直到现在仍有原始野生种群。唐朝已有专业养殖的记录;南宋时由野生逐渐移入家庭并用于观赏;明朝时正式取名“金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已明确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名贵品种。从元朝开始南方的养殖方式开始向北传播;到清朝时金鱼养殖遍及全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统计:到1982年,金鱼的品种已有240个,到现在已有500多个品种。金鱼的观赏点在形体和色彩,色彩鲜艳,姿态优美、飘逸,形体小而对称、多变。杂食,喜食水草和浮游生物,生性温和,无主动攻击行为。体质偏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对初养者养殖有一定难度。金鱼中高头、龙种、蛋种等不同品种可以混养;水泡和天眼品种较为特殊,因为眼的变异影响视野,看不见前下方物体,争食能力较差,水泡的体积较大,行动迟缓,头重尾轻,易于受损,所以宜单养或少量混养。
锦鲤是由鲤鱼变异而来,最早是中国的野生红鲤,后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发现新的变色鲤。养殖历史约210年。1804~1829年日本新潟县培育出浅黄锦鲤和别光锦鲤;1917年培育出最原始的红白鲤,后来有了红白鲤改良品种,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品种。
早期的变色鲤,色系少,1906年引进德国的无鳞“革鲤”和“镜鲤”与日本原有的锦鲤杂交,才培育出色彩斑斓的品种,日本定为“国宝鱼”,后改称锦鲤,但品种远不及金鱼多,至今约有13个品系,120多个品种。锦鲤的观赏点主要在色彩。锦鲤体型偏大、较标准,色彩浓厚而斑斓,气质高雅而华贵;品种多;杂食,可食水草类植物;生性温和,游泳速度快,呈流线型;无主动攻击性;体质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好,易于养殖。
容器养殖时宜用小体型鱼,可多品种相配,平侧视效觉果较好,水体同样不宜用大量水草布景;庭院小池养殖则宜用偏大体型,布景主要用固定景,如曲线型池边、假山、石墩、小雕塑、流水等,多品种搭配,宜俯视,以观赏体态身姿和背部色彩为主。
肛:控制并排放没有
生殖腺:有卵巢、输卵管(精巢、输精管)被消化、吸收的物质以及一些内分泌腺组织等。生殖孔、交接器属于外部器官,后者主要在繁殖时才会出现,过后又收回体内,为产卵工具
鳍:由特殊的鳍条、棘条、剌和皮肤构成,运动由基部的骨骼肌控制。鳍分背、胸、腹、臀、脂、尾鳍6种
侧线: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位于体侧,由体表的鳞片进化而成,内有复杂结构,并有极为敏感的神经末梢,主要功能是感知环境中的振动、压力和温度
皮肤:由表皮、鳞片与真皮构成。表皮上有大量的色素细胞、黏液细胞等,主要功能是抗菌、伪装、参与运动、发布化学信息等
眼:三大类观赏鱼中只有金鱼的眼睛变化最大,也最具观赏价值。不同品种的鱼的眼睛可视角度有较大差异,因而鱼的眼睛是不同品种选配同养的重要条件
唇:上有味觉细胞与嗅觉细胞,可对食物进行选择;也可与舌配合起辅助呼吸作用鳞片:由特殊的钙角质化而成
鳃:须状,每侧有3条鳃弓,共6片鳃;在过滤水时进行气体交换。出水压来自口腔收压与鳃盖膜放开,进水压来自鳃盖膜封闭与口腔扩张
走进不一样的观赏鱼世界
观赏鱼是指具有特殊色彩或奇特外形的以供人们观赏娱乐的小型养殖鱼类。观赏鱼不仅能满足人们对活体小型动物的饲养欲望,而且也能满足人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同时展现出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观赏鱼是一种天然的艺术品,具有装饰和美化环境、修养身心、增添生活乐趣等作用,每种观赏鱼都有自己独特的体态身姿和色彩斑纹,总是让人赏心悦目。人们从养殖观赏鱼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人生乐趣,一种精神投入的快感,一种丰富的生活方式。同时观赏鱼的出现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表现,一方面它产生于社会经济实力普遍增强的环境下,另一方面,高品质观赏鱼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人们增加了经济收益。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种类的观赏鱼,我们编写了这本书。书中选录的都是常见的观赏鱼,它们或体态优雅,或颜色亮丽,或体形奇特,都是养鱼爱好者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品种。本书对所列举的每种观赏鱼,都标明了它的中文学名,细致描绘了它的各部位特征,详细介绍了它的科属、别称、体长、分布区域、养鱼小贴士、性情、食性、鱼缸活动层次等,并为每种观赏鱼配备高清彩色照片,以图鉴的形式展现鱼的整体特征,便于读者全面认识观赏鱼。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专家的鼎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感谢。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些许差错,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观赏鱼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是互相抄袭、内容陈旧的翻版货。但这本图鉴在“稀有物种的收录”方面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并未将全部篇幅局限在那些金鱼、锦鲤这类常见品种上,而是大胆地收录了许多来自亚马逊河流域或东南亚深山溪流的珍稀原生鱼类。这些鱼种的习性往往更难掌握,资料也相对匮乏,但这本书却提供了详尽的、第一手的资料,包括它们在野外的生存压力、繁殖周期,甚至是对特定水文条件的依赖性。我尤其关注了关于一些小型南美慈鲷的介绍,其中提到了一种对水质变化极其敏感的品种,并给出了极为严苛的、模拟其原生地环境的“水质参数窗口”。这说明作者团队在编写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专业背书,而不是简单地整理网络资料。对于想要挑战高难度饲养环境的玩家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的知识密度远超同类出版物。
评分这本厚重的大开本画册,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当我翻开它时,立刻被那些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生物深深吸引住了。摄影师的功力实在了得,每一张照片都清晰得仿佛能触摸到鱼鳞上的纹路,光影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将水族箱内的幽深、光线的折射,以及鱼儿游动时的灵动感捕捉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那些热带淡水鱼的特写,从孔雀鱼尾鳍上精致的网状花纹,到神仙鱼侧身那优雅的剪影,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无可挑剔。我记得有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群灯鱼在水草中穿梭的场景,那种群体运动的节奏感和光线透过水面形成的波纹,简直让人屏息。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极具现代感,大面积的留白让主体更加突出,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拥挤,反而有一种宁静的沉浸感。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生物学家,但光是欣赏这些生命力的展现,就已经觉得值回票价了。它更像是一本艺术品,而不是单纯的工具书,非常适合放在客厅的书架上,随时取阅,都能带来片刻的放松与愉悦。它成功地将科学的记录与艺术的审美完美融合,让人领略到水下世界的奇妙与魅力。
评分我希望这本书能更像一本可以“携带”的工具,虽然它实体书很漂亮,但带着这么一本厚重的画册去水族市场挑选鱼只,实在是不太方便。如果未来的版本能考虑开发一个配套的电子资源库就太棒了。我设想,是否可以将书中的所有物种信息,尤其是那些复杂的遗传变异图谱和详细的病理分析插图,数字化并进行交叉检索。例如,我现场看到一条鱼状态不对,如果能通过手机快速搜索它的亚种、常见疾病和应急处理方案,那将是革命性的体验。现在这本书的实体形式,更适合在家中沉下心来研读理论和欣赏图片。不过,即使是作为纯粹的阅读材料,它也成功地拓宽了我对水族世界的认知边界。它让我意识到,养鱼不仅仅是购买漂亮的生物,更是一门关于生态平衡、环境控制和生命理解的学问。它激发了我去探索更多不为人知的水下角落的愿望,那份探求未知的热情,正是这本图鉴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装帧和材质非常满意,这绝对是一本可以“传家”级别的典藏品。纸张的选择非常讲究,厚实且带有细腻的哑光质感,即使用手触摸,也能感受到那种高级的触感,这对保护长期观看的眼睛也有好处,不会因为反光而感到疲劳。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担心书脊会松散或脱页,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资料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索引系统设计得异常人性化。它不像传统的图鉴那样只按拉丁学名或科属来排序,而是提供了多维度的检索方式,比如“适合混养的温和型鱼类”、“颜色鲜艳的造景鱼”、“对水草友好的物种”等标签式的索引,这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我曾花了好半天时间,只为对比两种相似的短鲷在体色变异上的细微差异,得益于清晰的图注和详尽的对比表格,这次研究变得轻松而高效。这本图鉴的制作水准,完全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内容本身的尊重。
评分初拿到手时,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内容老套、信息量不足的“入门读物”,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似乎并不急于罗列枯燥的物种列表,而是更侧重于描述每一种鱼类在特定生态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它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比如,对于某些底栖鱼类的描述,作者不仅仅是指出它们吃什么、生活在何处,而是详细描绘了它们如何在沙砾中挖掘庇护所,以及它们对水流变化的细微反应,这些描述充满了观察者的耐心和对生命的敬畏。文字的编排也很有文学性,不像教科书那样生硬,反而像是一篇篇细腻的自然观察日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感悟。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养护理念”的探讨,它不只是停留在换水、喂食的基础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模拟自然栖息地的复杂性,比如对水体酸碱度变化的长期监测和微量元素的补充建议,这些内容对于有一定经验的水族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指引。这本书的深度,绝对能满足那些追求“养殖哲学”而非仅仅是“物种图鉴”的资深玩家。
评分非常好!是正版!
评分这本书不错,图文并茂,图片清晰度高。
评分这套图鉴很不错,适合我们肥肥在家看书
评分个人喜好,请勿喜喷。
评分这本书不错,图文并茂,图片清晰度高。
评分还没看,不过觉得很不错
评分价格实惠,送货很快。
评分这套图鉴很不错,适合我们肥肥在家看书
评分价格实惠,送货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