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智能終端及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未來移動網絡需要滿足更高的數據傳輸能力要求。在無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5G係統需要研究高效的無綫傳輸關鍵技術,建立新型的無綫傳輸體係,解決移動通信網絡麵臨的頻譜效率和功率效率問題。本書將重點介紹麵嚮5G的無綫傳輸關鍵技術,結閤國內外學術界和工業界的*新研究成果,對新型編碼調製、大規模多天綫、新型多址接入、終端間直通、全雙工、信道建模等關鍵理論和技術進行全麵介紹和詳細分析,為讀者呈現齣5G無綫傳輸技術發展的美好前景。
王映民,教授級高工,工學博士,在大唐電信集團多年主持新技術研究和標準化工作,專注於TD-SCDMA/TD-LTE及其演進係統的基礎技術研究、國際標準化推進和産品開發等方麵,做齣瞭重要的貢獻。曾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和部級科學技術一等奬、2006年信息産業科技創新先進工作者、2010年度全國勞動模範、第十四屆中國專利金奬等多項榮譽。申請發明專利200餘項。
第1章        5G移動通信發展概述 1
1.1  移動通信係統發展狀況 2
1.2  5G係統發展願景與需求[19~23] 6
1.2.1  5G發展趨勢和驅動力 6
1.2.2  5G願景 8
1.2.3  5G麵臨的需求和挑戰 9
1.2.4  5G係統的性能指標 10
1.2.5  5G標準化進展 13
1.3  5G係統的無綫傳輸關鍵技術 17
1.4  本章小結 19
1.5  參考文獻 20
第2章  新型無綫信道建模 23
2.1  無綫信道建模 24
2.1.1  3種基本電波傳播機製 25
2.1.2  無綫信道建模 26
2.1.3  基本傳輸場景 30
2.2  大尺度衰落模型 34
2.2.1  自由空間傳播模型 34
2.2.2  對數距離路徑損耗模型與對數正態陰影衰落 35
2.2.3  室內傳播模型 36
2.2.4  室外傳播模型 37
2.2.5  室外到室內傳播模型 39
2.3  小尺度衰落模型 40
2.3.1  小尺度衰落參數 40
2.3.2  小尺度參數分布模型 43
2.3.3  小尺度衰落建模 45
2.4  3GPP 3D信道模型 46
2.4.1  GBSM信道建模 46
2.4.2  信道模型的參考坐標係 48
2.4.3  大尺度衰落模型 50
2.4.4  小尺度衰落模型 52
2.4.5  3D信道模型仿真 56
2.5  5G新場景無綫信道建模 64
2.5.1  高頻段信道建模 64
2.5.2  D2D信道建模 71
2.5.3  V2V信道建模 73
2.6  本章小結 77
2.7  參考文獻 78
第3章  大規模天綫技術 87
3.1  技術背景 88
3.1.1  MIMO技術的發展曆程 88
3.1.2  massive MIMO技術原理和發展動態 90
3.1.3  massive MIMO技術應用場景 92
3.2  massive MIMO基本理論 93
3.2.1  多用戶massive MIMO係統模型 93
3.2.2  massive MIMO上行鏈路信道容量 95
3.2.3  massive MIMO下行鏈路信道容量 97
3.2.4  massive MIMO容量仿真 99
3.3  massive MIMO檢測技術 101
3.4  massive MIMO傳輸方案 104
3.4.1  恒包絡預編碼 104
3.4.2  低復雜度預編碼算法 106
3.4.3  數模混閤波束賦形 111
3.4.4  三維扇區化 115
3.5  massive MIMO信道狀態信息反饋 117
3.5.1  基於碼本的隱式反饋方案 117
3.5.2  基於信道互易性的反饋方式 120
3.5.3  基於壓縮感知的反饋方式 121
3.5.4  預感知式反饋方式 123
3.5.5  數模混閤波束賦形的信道狀態信息獲取 125
3.6  導頻汙染及參考信號設計 127
3.7  massive MIMO能效優化 129
3.8  大規模天綫協作 130
3.9  大規模天綫陣列校準 131
3.10  本章小結 134
3.11  參考文獻 137
第4章  高效空口多址接入 141
4.1  多址接入技術發展現狀 142
4.1.1  蜂窩移動通信多址接入技術綜述 142
4.1.2  5G移動通信多址接入技術的挑戰 143
4.2  圖樣分割多址接入 144
4.2.1  PDMA技術的理論和係統模型 144
4.2.2  PDMA發送端關鍵技術 158
4.2.3  PDMA接收端關鍵技術 166
4.2.4  PDMA技術後續進一步研究的內容 171
4.3  其他新型多址接入 172
4.3.1  功分非正交多址接入 172
4.3.2  稀疏碼分多址接入 176
4.3.3  非正交波形 179
4.4  本章小結 185
4.5  參考文獻 185
第5章  新型編碼調製 189
5.1  編碼調製技術發展現狀 190
5.1.1  現代信道編碼技術 190
5.1.2  編碼調製的原理與方法 194
5.1.3  編碼調製係統的性能度量參數 198
5.1.4  編碼調製技術在蜂窩移動通信係統中的應用 201
5.2  編碼與信號星座成形 203
5.2.1  編碼增益與成形增益 203
5.2.2  信號星座成形方法 204
5.2.3  幾種簡單的成形方法 206
5.3  多元LDPC編碼 212
5.3.1  多元LDPC碼的基本概念及因子圖錶示 213
5.3.2  多元LDPC碼的譯碼 214
5.3.3  多元LDPC碼的基本構造方法 225
5.4  多元LDPC編碼調製 229
5.4.1  多元LDPC編碼調製係統模型 229
5.4.2  聯閤迭代檢測譯碼算法 231
5.5  極化碼及極化編碼調製 236
5.5.1  Polar碼的基本概念與原理 236
5.5.2  Polar碼的編碼方法與譯碼算法 241
5.5.3  Polar編碼調製係統 245
5.6  編碼調製與超奈奎斯特傳輸相結閤 248
5.6.1  超奈奎斯特技術的基本原理 248
5.6.2  FTN的解調算法 250
5.6.3  頻域FTN技術 252
5.6.4  FTN技術展望 253
5.7  本章小結 254
5.8  參考文獻 254
第6章  C同頻同時全雙工 259
6.1  同頻同時全雙工技術原理 260
6.1.1  全雙工基本原理 260
6.1.2  全雙工技術的發展現狀 261
6.2  全雙工係統自乾擾消除技術 262
6.2.1  天綫乾擾消除 262
6.2.2  射頻乾擾消除 266
6.2.3  數字乾擾消除 270
6.2.4  器件非理想特性對乾擾消除的影響和解決方法 271
6.3  全雙工技術應用場景分析 273
6.3.1  點對點通信 273
6.3.2  中繼 273
6.3.3  無綫局域網 274
6.3.4  蜂窩係統 275
6.3.5  保密通信 277
6.3.6  認知無綫電 277
6.4  全雙工係統容量 278
6.4.1  點對點通信係統容量 278
6.4.2  多用戶係統容量 279
6.4.3  愛爾蘭容量 281
6.4.4  中繼全雙工係統容量 283
6.5  全雙工係統資源分配 286
6.5.1  雙工模式選擇 286
6.5.2  天綫模式選擇 286
6.5.3  功率分配 287
6.5.4  多用戶係統資源分配 287
6.6  全雙工技術與MIMO的結閤 288
6.6.1  波束成型 288
6.6.2  多流MIMO 288
6.6.3  空間調製 290
6.7  本章小結 292
6.8  參考文獻 293
第7章 終端間直通傳輸 297
7.1  概述 298
7.1.1  終端直通技術的發展曆史 299
7.1.2  應用場景 300
7.1.3  標準化進展 302
7.2  終端直通關鍵技術 304
7.2.1  D2D同步技術 304
7.2.2  資源管理 312
7.2.3  乾擾管理 318
7.2.4  高層關鍵技術 325
7.3  終端直通組網技術 330
7.3.1  D2D與蜂窩組網 330
7.3.2  多跳協作通信與中繼 331
7.3.3  D2D通信在車聯網中的應用 334
7.4  本章小結 339
7.5  參考文獻 341
縮略語 345
隨著人類社會信息化的加速,整個社會對信息通信的需求水平明顯提升,可以說信息通信對人類社會的價值和貢獻將遠遠超過通信本身,信息通信將成為維持整個社會生態係統正常運轉的信息大動脈。無綫移動通信以其使用的廣泛性和接入的便利性,將從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拓展到人與物、物與物的一切連接,在未來信息通信係統中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們對無綫移動通信方方麵麵的需求呈現爆炸式增長,這些將對下一代無綫移動通信(5G)係統在頻率、技術和運營等方麵帶來新的挑戰,未來移動通信將如何發展成為業界研究的熱點。
2015年6月召開的國際電信聯盟ITU-R WP5D第22次會議,正式確認ITU將命名為5G IMT-2020,並確定瞭5G的場景、能力和時間錶等重要內容,第5代移動通信的發展已經進入瞭技術研究和標準化的重要時期。移動通信的跨代演進是由業務和應用驅動的,30多年來,全球移動通信已經發展到瞭第4代係統。從業務和應用的角度看代際演進的特點,第1代是語音通信,第2代是語音+文本,第3代是多媒體通信,而現在的第4代則是移動互聯網。
……
這本書《5G傳輸關鍵技術》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和新手分享他的“心法”。它不是那種堆砌術語、讓你望而卻步的書。反而是從用戶體驗的角度齣發,先讓你感受到5G帶來的“不一樣”,比如更快的下載速度、更流暢的視頻通話、甚至是一些以前不敢想象的沉浸式體驗,然後再娓娓道來,告訴你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網絡切片”時所采用的類比,就像是為一個大型的數字遊樂場,可以根據不同的遊玩項目(比如過山車需要極速、摩天輪需要穩定)來分配不同的遊玩通道和資源,這樣纔能保證每個項目都能提供最佳的體驗。這個比喻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網絡切片的核心價值。另外,關於“邊緣計算”的部分,也讓我對5G的應用場景有瞭更深的認識,原來低時延不僅僅意味著快,更意味著數據可以在離用戶更近的地方進行處理,這對於實時響應的應用,比如無人駕駛、遠程醫療,簡直是顛覆性的。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很多地方都像是朋友之間的交流,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範兒,這對於我們這些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問題,想快速找到解決方案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
評分說實話,《5G傳輸關鍵技術》這本書,我對它的整體評價是褒大於貶,但也有一些地方我覺得可以做得更好。首先,它在“無綫接入技術”這部分的內容,可以說相當詳實,涵蓋瞭從OFDM(正交頻分復用)到新的波形設計,以及大規模MIMO的具體實現等等。作者花瞭很大的篇幅來講解這些底層技術,這對於真正理解5G的性能提升有多大幫助,無疑是巨大的。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技術方案的優劣勢分析,以及它們是如何在實際部署中權衡和選擇的,這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認識到5G技術實現的復雜性。然而,我個人認為,在“網絡架構和核心網”這部分,雖然也涉及瞭NFV(網絡功能虛擬化)和SDN(軟件定義網絡)等關鍵概念,但感覺稍微有點點“點到為止”的意思。這些技術是實現5G靈活部署和高效運維的關鍵,如果能有更深入的案例分析,或者對不同廠商的實現方案進行一些橫嚮對比,可能會更有啓發性。畢竟,光有理論的講解,對於實際工程落地的人來說,總是覺得少瞭一點“實踐感”。總的來說,這本書在技術深度上做得不錯,尤其是在無綫側,但在網絡側的結閤和落地案例方麵,還有提升的空間,希望後續版本能有所改進。
評分《5G傳輸關鍵技術》這本書,我是在最近工作需要,接觸到一些5G相關的項目時,纔被同事推薦來讀的。說實話,一開始我以為會是那種枯燥的技術手冊,充斥著各種我不太理解的專業術語和復雜公式。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它清晰的結構和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吸引住瞭。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陷入深奧的理論,而是從5G時代的大背景、我們為什麼需要5G,以及5G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革命性的變化入手,勾勒齣一幅令人興奮的未來圖景。接著,纔逐漸深入到5G的核心技術,比如它是如何實現超高帶寬、超低時延的。其中對於MIMO(多輸入多輸齣)技術的講解,我印象特彆深刻,書中通過一些生動的比喻和圖示,將原本抽象的“空間復用”概念解釋得通俗易懂,讓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人也能大緻理解其原理。另外,關於網絡切片的部分,也讓我茅塞頓開,原來5G並不是一個“大而全”的網絡,而是可以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劃分齣不同的“虛擬網絡”,這對於理解5G在工業互聯網、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應用至關重要。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像是進行瞭一次紮實的5G技術“入門遊”,既能看到技術的宏偉藍圖,也能對其中的核心要素有所掌握,為我後續更深入的學習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不得不說,《5G傳輸關鍵技術》這本書,它的切入點非常巧妙。作者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各種技術名詞,而是先從“為什麼需要5G”這個最根本的問題講起,然後逐步引導讀者去理解5G背後的技術驅動力。我尤其喜歡它在“用戶體驗”和“業務需求”分析方麵的篇幅,它讓我清楚地認識到,5G的齣現不是為瞭技術而技術,而是為瞭滿足我們日益增長的對連接的需求,以及催生齣更多我們現在還無法想象的新應用。在講解“關鍵技術”時,它並沒有泛泛而談,而是抓住瞭幾個核心點,比如“空口技術”和“網絡架構”。在“空口技術”方麵,它詳細闡述瞭毫米波、大規模MIMO等如何實現超高速率,以及波束賦形等技術如何在復雜的無綫環境中實現精準的信號傳輸。而在“網絡架構”方麵,它著重介紹瞭5G核心網的EPC(演進分組核心網)與5GC(5G核心網)的區彆,以及SBA(服務化架構)的理念,這讓我對5G網絡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將復雜的專業知識,用一種相對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並且始終圍繞著“用戶”和“應用”這兩個核心,讓讀者在學習技術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技術發展的脈搏和未來的方嚮。
評分《5G傳輸關鍵技術》這本書,總體來說內容是紮實的,尤其是在技術細節的闡述上,做到瞭比較深入的挖掘。對於我這種對5G技術本身非常感興趣,並且想要瞭解其底層原理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內容是非常有價值的。作者在講解“多址接入技術”時,對於OFDMA(正交頻分多址)和SC-FDMA(單載波頻分多址)的演進,以及它們在5G中的應用,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包括它們在頻譜效率、峰值速率、功耗等方麵的權衡。這一點對於理解5G相比於4G在性能上的飛躍,至關重要。此外,關於“超密集組網(UDN)”和“小蜂窩技術”的介紹,也讓我意識到瞭5G在提升網絡容量和覆蓋範圍方麵所做的努力,以及這些技術在密集城區和室內覆蓋場景下的重要性。不過,我個人認為,書中在“網絡安全”方麵的內容,雖然提到瞭區塊鏈、AI在安全方麵的應用,但感覺這部分的內容可以再加強一些。在5G網絡日益復雜、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的今天,網絡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能有更詳細的攻擊麵分析、防護策略和典型的安全事件案例,我想這本書的完整性會更高。
評分書寫的很不錯,內容也挺好
評分概要介紹的書太多瞭,比較幾本,這本介紹比較深入,就買它瞭。
評分多讀書,讀好書,開捲有益,加油。
評分自然科學的專業圖書,開捲有益!
評分東西不錯,對於自己以後的職業發展很有幫助,贊一個。
評分專業性較強,讀起來有點難
評分自然科學的專業圖書,開捲有益!
評分寫的挺細,滿足我的需求。
評分不錯,比較新,送貨很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