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品,全新增订版。
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
鲍勃·迪伦、约翰·列侬、老鹰乐队、卡朋乐队……
肖复兴用文字,谱写了一首首关于音乐家的交响曲。
本书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的音乐笔记,曾荣获首届冰心散文奖,多次再版、加印。此次全新修订,收入新作品。肖复兴以一个个音乐家的故事串联起音乐史,从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一直延续到鲍勃 迪伦、约翰 列侬、老鹰乐队、卡朋乐队……音乐家在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立体饱满,历史在人物的映衬下有了生动的细节。
肖复兴,著名作家,1947年出生,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六年,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小说选刊》副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余部,凭借《音乐笔记》获得首届冰心散文奖。
i | 自 序
卷一
003 | 那一晚忽然洞开的窗子
006 | 巴赫和亨德尔
012 | 光就是从那儿来的
017 | 关于莫扎特
026 | 邀舞韦伯
032 | 舒曼和舒伯特
038 | 李斯特之死
044 | 聆听肖邦
062 | 土地和音乐
069 | 瓦格纳的野心
080 | 勃拉姆斯笔记
090 | 疏枝横斜的勃拉姆斯
093 | 现代音乐被谁唤醒
101 | 听布鲁克纳
106 | 马勒是我们一生的朋友
113 | 我们为什么特别喜爱老柴
121 | 东方味儿的老柴
124 | 西贝柳斯的声音
130 | 格里格断章
139 | 冬天和春天里的拉赫玛尼诺夫
144 | 巴托克的启示
150 | 艺术比死亡更有力量
157 | 走近理查?施特劳斯
163 | 月光下的勋伯格
167 | 走近肖斯塔科维奇
179 | 忧郁的戴留斯
184 | 我听沃恩?威廉斯
卷二
191 | 大提琴 小提琴
197 | 单簧管 双簧管
201 | 钢琴 钢琴
205 | 竖琴长吟
210 | 音乐和爱情
216 | 音乐中的圣洁
221 | 肖邦之夜
225 | 在大剧院重逢马勒
228 | 和祖宾?梅塔联欢
232 | 黄昏的曼托瓦尼
239 | 最后的海菲兹
卷三
249 | 寻找贝多芬
254 | 春天去看肖邦
258 | 斯美塔那大街
263 | 来自波希米亚森林:德沃夏克故居记
277 | 维也纳随想曲
287 | 又见捷杰耶夫
290 | 春天的浪漫和幻想
293 | 穆洛娃的味道
296 | 天使的声音
299 | 罗西尼牌牛肉
302 | 那年在太庙看《图兰朵》
307 | 科普兰印象
312 | 面对欣德米特
317 | 偶遇德利布
321 | 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听贝尔
324 | 用剪刀剪出来的音乐
卷四
331 | 到纽约找鲍勃?迪伦
339 | 答案在诺贝尔文学奖上飘
342 | 听恩雅
346 | 我们的上面是天空:约翰?列侬诞辰75周年纪念
350 | 加州旅店
353 | 昔日重现
356 | 沃拉涅歌声
360 | 早市上的组合
365 | 不要在地铁里睡觉
369 | 胡萝卜花之王
373 | 莲花音乐节和爵士音乐节
378 | 一万种夜莺
答案在诺贝尔文学奖上飘
听到鲍勃?迪伦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我很有些兴奋。诺贝尔文学评奖,有时候像体育比赛,总给人一些意外。如果都在意料之中,也确实没什么意思。这个奖给鲍勃?迪伦比给村上春树要更热闹,起码让我兴奋。
一脸褶子的鲍勃?迪伦,已经获奖无数,但诺贝尔文学奖,却是破天荒第一次给了一位摇滚歌手。起码,让我们对于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没有文学的介入,好音乐难以诞生;同样,没有音乐更早对于文学的启迪,文学不会出现复调和多声部。世界上摇滚歌手多如过江之鲫,鲍勃?迪伦绝无仅有,不仅在于颁奖词说的“诗意的表达”,而在于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便和美国的历史融合一起,和人民的心声合辙押韵。半个多世纪,抱着一把木吉他,唱着沙哑粗糙的民谣。他就像是上帝专门为时代而创造的歌手一样,敏锐地感知着时代的每一根神经。面对生活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他都用他嘶哑的嗓音唱出了对于这个世界理性批判的态度和情怀。
1961年,他唱出了《答案在风中飘》和《大雨将至》,那是民权和反战的战歌。
1962年,他唱出了《战争的主人》,那是针对古巴的导弹基地和核裁军的正义的发言。
1963年,他唱出了《上帝在我们这一边》,那是一首反战的圣歌。
1965年,他唱出了《像滚石一样》,那是在动荡的年代里漂泊无根、无家可归的一代人的命名……
他以那样简朴疏朗又易学易唱的旋律、意象明朗且入木三分的歌词、沙哑深沉而强烈愤恨的情绪,站在时代领头羊的位置上,充当着人民的代言人的角色。听他那时的歌,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的《黄河大合唱》,他就像是站在那浩浩大合唱前面的慷慨激昂的领唱和领颂。
在《答案在风中飘》中,有这样两句歌词,我一直忘不了。一句是“炮弹要飞多少次战争才能永远被禁止”,一句是“一个人要长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哭泣”。前者,是他对战争的愤怒;后者,是他对人与人之间隔膜的质询。多少年过去了,战争依然没有被禁止,隔膜也没有减少。鲍勃?迪伦不是要给我们红头文件一般的答案,而是如刺一样刺痛我们越来越麻木而自私的神经。
鲍勃?迪伦不仅唱这样宏大主题的歌曲,也唱震颤人心的小曲。他唱过一首叫作《他是我的一个朋友》的歌,是从芝加哥的街上一个叫作艾瓦拉?格雷的瞎子歌手那里学来的,他只是稍稍进行了改编。那是一首原名叫作《矮子乔治》,流行于美国南方监狱里的歌。这首歌是为了纪念黑人乔治的,乔治仅仅因为偷了70美金就被抓进监狱,在监狱里,他写了许多针对时弊的书信,惹恼了当局,竟被看守活活打死。鲍勃?迪伦愤怒而深情地把这首歌唱出了新的意义,他曾经一 次以简单的木吉他伴奏清唱这首歌,还有一次用女声合唱做背景重新演绎,两次唱得都那样情深意长、感人肺腑。他是以深切的同情和呼喊民主自由和平的姿态,抨击着弥漫在这个世界上种种强权、种族歧视以及贫富不均所造成的黑暗和腐朽。
鲍勃?迪伦的歌,不仅有骨头,还有血肉;不仅有灵魂,还有皮肤;不仅是天上闪亮的星,还是地上萋萋的草。坚持半个多世纪这样唱歌并且唱着这样的歌的鲍勃?迪伦,值得尊敬。
半个多世纪呀,时间是雕塑师,能够把人雕塑得面目皆非,坚持初心,谈何容易。想想我们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残酷的政治运动如今已经被体育运动所取代,疯狂的球迷已经替代了当年对政治运动的迷恋,手机微信更是替代了当年的日记、情书里的悄悄话和大字报墨汁淋漓的揭发。饥饿是少数人的专利,“三高”已经让减肥成了世界性的流行趋势。为了一个信仰、一个理想而献身,成了愚蠢和傻帽儿的代名词,唯利是图已经不再羞怯,笑贫不笑娼已经深入人心,绝对不再相信经过了岁月的磨洗蚌壳里会含有珍珠,而是早就心急气躁地打开蚌壳,就着进口的红酒吃里面的蚌肉了。实用主义和犬儒主义发霉的青苔爬满我们的周围,而我们自己却以为那是环绕的绿围巾,我们跌入了烂泥塘却以为那是舒服的席梦思软床,就实在是见多不怪了。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鲍勃?迪伦,尽管他已经改用电吉他,不可能再像滚石一样重返61号公路了。毕竟还有一个鲍勃?迪伦,还在向我们唱着苦苦寻找着人生和世界很多答案的歌。如今,谁还能陪一个老炮儿玩?诺贝尔文学奖想起了他,愿意和他一起玩。即使算不上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总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自 序
关于音乐方面的随笔,《最后的海菲兹》是我写的第一篇,写在1989年的夏天。那是我最痴迷音乐的时候。闷热无雨和无语的夏天,无处可去,无事可干,几乎天天宅在家中,打开音响,塞进各种各样的唱片,让音乐在窄小的房间里肆无忌惮地荡漾。何以解忧,唯有音乐。
就是在这一年的初春,我出差到德国——那时还叫西德,在那里待了一个多月,攒下的马克换成美金,买了一台当时最好的山水牌音响。说来有意思,音响是要等到回国时才能取到,但我在西德期间却急不可耐地先买了好多盘CD,未雨绸缪一般,跃跃欲试。更有意思的是,那里面竟有一张是鲍勃·迪伦的《鲍勃·迪伦的档案》(Documents of Bob Dylan),里面一共有七首歌,其中第一首就是《大雨将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绿色的底色上是年轻的鲍勃·迪伦抱着木吉他对着麦克在唱歌。
这盘CD跟随我那么多年,常常在听,却是很久以后才知道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鲍勃·迪伦,如今的他竟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如今,柏林墙早就倒了,西德没有了。
一晃竟然是27年前的事情了,真有岁月如飞,恍然如梦的感觉,人生难得再有一个27年供我挥洒。音乐和人生一起走过,只是人已苍老,而音乐依然年轻。
写了27年,我依然是个外行,只是一个只懂皮毛的发烧友而已,信笔涂鸦,无知无畏,随心所欲,落花流水,竟也蔚为文章。将这些所写的音乐笔记结集《音乐笔记》一书,是2000年的事了,这本书当时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想想,出版此书距今也已经有16年的时光了。今天,承蒙新星出版社不弃,让这本书得以重新整理再版,让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一个爱乐者这么长时间里的爱乐轨迹,也让我有一个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机会。尽管26年来,路上留下的脚印歪歪扭扭,却毕竟有属于自己的心情和感情,雪泥鸿爪,是自己一份难得的纪念。有音乐陪伴的日子,总是美好的,即便是雾霾笼罩的日子,也因有动人而感人的旋律弥漫,而让心里明朗一些,湿润一些。
需要向读者交代的,自《音乐笔记》出版以后,这16年来我又陆陆续续写了一些了新的文字,也陆续出版了新的音乐随笔的集子,这里包括《只为聆听而存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倾听与吟唱》(文汇出版社2002年)、《牧神午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音乐的隔膜》(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春天去看肖邦》(学林出版社2007年)、《天堂兄弟》(商务印书馆2010年)、《肖复兴音乐文集》三卷(学林出版社2010年)、《肖复兴音乐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等多种。
因此,现在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我的音乐笔记》,是从这十余种集子里精选出来的文字。同时,也收集了这几年新写而未能结集的一些文字,希望不辜负读者的希望,能够编选一个稍稍满意的选本。这些新写的文字,大多集中在本书的卷四中,愿读者明察,也希望读者能够喜欢。当然,更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
说到读者的批评,我觉得音乐会让人与人的心接近,我出版的每一本关于音乐的书,几乎都得到过读者的批评,指出我的浅薄和谬误,并宽容地表达他们对我的关爱。“同是天涯爱乐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远在美国新泽西的一位读者,在二十多年前赠我渴望得到却一直没能买到一盘唱盘时写信送我的一句话。他漂洋过海寄给我的那张唱盘,和他写给我的信,我一直珍藏着。我们能够在音乐中相逢相知,对我真的是一种福分。音乐中有世上最美好的一种境界。我始终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艺术,都应该向往音乐的境界,所有音乐都指向心灵的深处。音乐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泛宗教。我实在要感谢音乐对我们人生的救赎,对我们心灵的滋润。
14年前,在《聆听与吟唱》一书中,我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它表达了我对音乐这样的感情,我愿意把它再一次抄录在这里——
世事沧桑,春秋演绎,生活中发生着许多有意思和没意思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音乐对我始终如一的陪伴,无论什么样的情况,坐在音响前听音乐,坐在电脑前写作,便立刻荣辱皆忘,月白风清,心一下子格外清静。真的,没有比听音乐和写作更惬意更快乐的事情了。实在应该感谢世界创造了它们——生活被它们所拯救,起码对我是这样。
2016年岁末写于北京
初次翻阅《我的音乐笔记》,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我对音乐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好听”的层面。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音乐的另一面。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分享了他与音乐的缘分,以及他对不同音乐作品的独到见解。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音乐的欣赏,可以如此多元,如此富有层次。他不会强迫我去接受某种观点,而是以一种分享者的姿态,邀请我一同去感受。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冷门”音乐的介绍,那些我从未听过的曲子,在作者的笔下,却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他能够挖掘出这些音乐背后隐藏的价值,并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将它们呈现在我面前。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世界上的好音乐,远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而我之前所接触的,只是冰山一角。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音乐世界的大门,让我对未来的探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的音乐笔记》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让音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作者的语言朴实而真挚,他用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比喻,来解释那些看似复杂的音乐概念。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不同风格音乐的对比和阐释,他能够精准地把握住每种风格的精髓,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比如,当他描述爵士乐时,那种随性、即兴的律动,仿佛就能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让我感受到一种自由不羁的灵魂;而当他谈到摇滚乐时,那种充满力量和爆发力的呐喊,又能激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感受。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我们自己去探索。我常常会在读完一段后,陷入沉思,回想自己听过的那些音乐,尝试着用书中的方式去理解它们。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
评分最近迷上了《我的音乐笔记》,虽然我并非音乐专业人士,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触动了我。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渗透进我的生活,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忽略的旋律。书中没有生涩难懂的乐理知识,也没有枯燥乏味的音乐史梳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对音乐背后故事的探索。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首曲子时,那种如同身临其境的画面感。他笔下的音符仿佛有了形状,有了色彩,甚至有了温度,让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心境,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比如,他在描绘一首古典乐时,那种淡淡的忧伤,又带着一丝希望的基调,让我脑海中浮现出古老城堡的月光,以及一位孤独的诗人,在窗前低语。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老友漫步在音乐的殿堂,他指引我欣赏那些被尘封的珠玉,让我看到音乐中蕴含的无限可能。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书中未曾提及的其他篇章,相信那里还隐藏着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
评分《我的音乐笔记》让我体会到了文字的力量,能够如此生动地描绘出音乐的灵魂。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将抽象的旋律,转化为具象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音乐情感的解读,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每一段旋律所承载的情绪,并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我常常会在读到某段描述时,眼眶湿润,或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就好像作者能够读懂我内心深处对音乐的情感。而且,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局限于某种特定的音乐类型,而是涵盖了从古典到现代,从流行到独立的各种风格。这种包容性,让我觉得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无论我对哪种类型的音乐感兴趣,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惊喜。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本书的下一部分,又会为我带来怎样的音乐启迪。
评分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平时听音乐纯粹是“跟着感觉走”的读者来说,能够读懂《我的音乐笔记》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悟,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惊喜。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他并没有试图“教”我音乐,而是通过分享他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来引导我去发现音乐的魅力。我发现,原来每一首熟悉的歌曲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个动人的故事,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流行音乐的解读,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旋律,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更加立体,更加饱满。他能够捕捉到歌词中细微的情感变化,以及旋律中暗藏的伏笔,让我对那些歌曲有了全新的认识。有时候,读着读着,我就会不自觉地去播放那首歌曲,然后发现,我听到的,似乎和之前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就好像作者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音乐更深层次的美。我非常期待这本书接下来会带我走进怎样的音乐世界。
评分很好啊,买书一直在京东,方便快捷
评分书中以一个个小故事呈现,既独立但又不孤立,把古代传统库尔德坦犹太人的的文化融入生活中。本书与其他 犹太书籍不同,它亚拉姆语为线索,一点一滴揭示萨巴尔家族,一个古老的库尔德坦犹太历史。书中有两个思路,一是作者对家族的追寻。二是他回到曾祖父的故乡扎胡,讲述那里的故事,揭开独特文化。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非常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值得一看的作品。
评分价格确实不错,也好用!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值得一读
评分“你是哪一个?是萨巴尔还是萨巴嘎?”他眼神狐疑地问我,在得到我的正要燃烧出浓浓秋意。这张脸让我看得目不转睛,许久以后才注意到他的身体。这张照片只呈现他胸部以上的部分,那是一个小精灵般的身躯,双肩展现出神秘的斜度,胸口稍稍凹陷。这身体看似纤细柔弱,很难想象竟能承载上面那颗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本印刷质量非常好,纸张厚,字迹清楚,正版杠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