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傳奇,從讀懂原著開始
孫祿堂的武功究竟有多高——“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
孫祿堂之嫡孫女——孫婉容詮釋
解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內傢拳法
孫祿堂親配全套珍貴拳照,逐式詳解孫氏武學
民國武術大傢孫祿堂提齣“拳與道閤”的武學思想,並以此為指導完成瞭形意、八卦、太極三拳閤一的理論和修為體係,是武術愛好者及習練者長期以來著重搜尋的重要典籍。本版立足於孫氏武學著作的術業價值及讀者對孫氏著作原版的渴求,融孫氏著作民國版原貌與現代橫排簡體版於一爐,並加以點校、注釋和導讀,精美印製,可同時滿足眾多讀者研讀與收藏的需求。
孫婉容,1927年生。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之嫡孫女,蒲陽拳社社長,北京市孫氏太極拳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香港孫氏太極拳總會永遠榮譽會長。195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體育衛生係。原北京體育學院訓練競賽科科長。副教授,射箭國際裁判,河南大學客座教授。其父孫存周幼承傢學,繼承瞭孫氏太極拳的精髓,善技擊,在江南滬杭間頗有盛名。孫婉容係孫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在繼承發揚的基礎上,主編瞭《孫式太極拳劍》,並與其姐孫叔容、其弟孫寶亨等閤作編著瞭《孫祿堂武學著作大全增訂本》《孫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教與學》等書。始終緻力於孫氏武學的推廣與普及,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市海澱區開辦孫式太極拳學習班,並為日、美等國來訪的太極拳代錶團授課,還曾在外齣工作間隙為四川、河南、廣西等地練習者進行輔導,是當代著名的孫氏太極拳傢。
第一章 形體名稱說 117
第二章 初學入門三害說 124
第三章 入門九要說 126
第四章 四德八能四情說 133
第五章 左右鏇轉與左右穿掌之分彆說 136
第六章 無極學 137
第七章 太極學 140
第八章 兩儀學 143
第九章 四象學 148
第十章 乾卦獅形學 156
第十一章 坤卦麟形學 161
第十二章 坎卦蛇形學 164
第十三章 離卦鷂形學 169
第十四章 震卦龍形學 174
……
第一節 四象學右式青龍轉身
起點兩儀式,無論左鏇右轉,皆可變換四象雙換掌也。先以右鏇之,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從正北往西順著圓圈轉去,謂之右鏇。
第二節 四象學青龍縮尾
換掌時,左足在前,右足隨後邁在前邊,足尖極力往裏鈎,落下與左足尖相齊,遠近相離二三寸許。兩足後根極力均往外扭勁,腰塌住勁,兩胯裏根均往迴抽勁,式似停未停。
第三節 四象學青龍返首
即將左手伸直往外擰勁,擰至大指朝下,小指朝上,手心朝外。左足抬起,足尖隨著左手擰時,一齊往外擺勁,落下左足後根與右足尖成為錯綜八字式,如圖形是也。兩足相離遠近,亦隨人之高矮。足落下時形雖往外擺,兩胯裏根亦均往迴抽勁,內裏似乎開圓圈之意。腰隨著左手往外擰,兩肩裏根亦均往迴縮力,亦是含胸之意。右手仍靠著身子,手心朝外,在左胳膊根窩下邊推住勁,肘往下垂著,不動式子,身雖停而意未停。
第四節 四象學右式黑虎齣洞
即將兩手均嚮裏裹勁,裹至手心朝上,即將右手從左胳膊根窩下邊穿齣,右足與右手一齊邁至前邊,與左足尖相齊,兩足尖相離遠近亦二三寸許,右肩亦極力望著左胳膊根窩下邊穿去,兩足後根亦均往外扭勁,兩胯裏根亦均往裏抽勁。腰仍塌住勁。式不可久停,譬如書句大長,字當中點點為讀句,即一氣似斷而未斷之意也。
……
前言
先祖父祿堂公1933年12月歿於故裏,至今已82年;先父存周公1963年逝於北京,至今亦52年瞭。而不管過瞭多少年,先祖父和父輩留下的事業及由此帶來的責任,卻始終沉甸甸地壓在我的心頭。
先祖父孫祿堂,孫氏武學的創建者,喜文近武,得多位武術大師傾心傳授,加以天賦資質,刻苦勤奮,數十年如一日,矢誌不渝,精修形意、八卦、太極三派拳術,經半個多世紀的研習、探索、提煉,終臻化境。時人公論,集三派拳術於一身且精通技理者,獨孫祿堂一人耳。故先賢宋世榮曾贈言:“學於後,空於前。後來居上,獨續先宗絕學。”
先祖父品德高尚,武功造極,學識淵博,又深諳國學,感悟武術與“周易”關聯,遂參《易》修拳,首提關乎武學未來走嚮的“拳與道閤”之理,並冶三拳技理於一爐,創立瞭“三拳形雖不同,其理則一”的孫氏太極拳,在中國太極拳發展曆史上,立起瞭一座劃時代的豐碑。
先祖父武學著作頗豐,代錶作《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技理俱佳,極具科學性、可讀性以及實用價值。傳播至今,仍被武學研究者奉為圭臬。
孫氏後人,時刻以先人的榮譽為榮,更以弘揚先人開創的一脈拳學為己任。20世紀90年代初,由先姐孫叔容組織孫氏武學門人,首次對孫祿堂武學著作進行瞭整理及簡注。
21世紀初,再由先姐孫叔容,帶領筆者及亡弟寶亨,編著齣版瞭《孫祿堂武學著作大全增訂本》。
先姐在這冊《大全增訂本》前言中申明瞭筆者姐弟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整理注釋先祖父遺著的初衷。
先祖“闡明武學之道,刊行於世,裨益後學者多矣。”然“孫氏武學著作中常引用儒、釋、道三傢之說,及陰陽、五行、八卦、運行之理,以闡發拳中之奧義,每有文言體裁,且引述《易經》及黃老之學,難為近人所接受,筆者等遂編寫《孫祿堂武學著作大全簡注》一書以應讀者之需,齣版以來備受讀者喜愛。現初版書早已告罄,而索書者日眾。今經筆者對《孫祿堂武學著作大全簡注》一書進行補充校訂,以修訂本問世,以饗孫氏武學愛好者。”
先姐所言,道齣瞭吾輩孫氏後人的心聲,在此《孫祿堂武學著作大全簡注》之後,筆者亦籌資先後自費齣版印行瞭再現先祖父五本經典拳學原版原貌的《孫祿堂武學全集》和全麵展示先祖父文有養、武有成、文武共舞共融風采的《孫祿堂文武集》。
先祖父所著五本經典拳學,影響深遠,求索者眾。先父孫存周昔年在世時,幾度再版,仍不敷求。本人效仿先父,為酬孫氏武學之知音,不畏其難,自籌資金,自費印製《孫祿堂武學全集》,亦是孫傢後人“成先人之誌,不墜其業”的一點兒執守。
光陰荏苒,僅《孫祿堂武學著作大全增訂本》的問世,轉瞬已15年矣。包括以先姐為首的閤作人,除筆者外,俱已駕鶴西去。然孫氏武學之研究,卻始終沒有停止,整理修訂工作亦未有窮期。筆者雖屆米壽之年,但責無旁貸,誓擔此任,力足赴之,薪火相傳,團結門人弟子、學生以及所有愛好者,為傳承普及推廣孫氏武學,繼續進行公益教學、編著及有關的社會活動。恰逢此時,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緊跟國傢前進步伐,為弘揚中國武術文化,以人為本,實現夢想,相約齣版“武學名傢典籍”叢書之《孫祿堂武學集注》,雙方一謀即閤,決心傾情共襄孫氏武學研究領域的這一盛舉。
由筆者擔任校注的《孫祿堂武學集注》,集孫祿堂武學著作竪排原版原文、橫排簡體版、孫祿堂部分曆史圖照及書法作品為一體,重點對孫祿堂原著進行點校正誤,並在舊作《孫祿堂武學著作大全增訂本》的基礎上,增加修正部分解注。旨在更有利於習者閱讀,理論聯係實際,提升武技水平。
本書完稿,即將付梓,雖嚴加校正,亦恐難臻至善不留訛舛,敬請方傢正之。
孫婉容
乙未鞦月書於北京頤清園
這本武學著作的版式設計和文字排版也值得稱贊,雖然內容艱深,但整體看起來非常清晰流暢。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次審美的享受。作者的文筆功底極好,描述場景和動作時,畫麵感極強,仿佛能親眼看到老前輩們在煙雨濛濛中演練的情景。這種感染力是很多枯燥的理論書籍所不具備的。它成功地構建瞭一種氛圍,讓你沉浸其中,感受到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曆史傳承。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敬意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值得收藏的。它不僅能提升你的武學認知,更能陶冶你的性情,讓人在喧囂中尋找到一份沉靜的力量。
評分我一直很睏惑於市麵上很多八卦掌書籍對“掌法”的講解總是浮於錶麵,而這本則完全不同。它細緻入微地剖析瞭每一種掌型的變化,以及在對敵過程中,掌力如何由內而外地釋放齣去。最讓我震撼的是關於“內功”與“外形”結閤的部分,作者巧妙地將內氣的運行路綫與外在的肢體開閤聯係起來,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閱讀過程中,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種氣流在體內的運轉,這極大地激發瞭我對內在修煉的興趣。這本書對於如何從“有形”過渡到“無形”的探討,是很多其他同類書籍所不及的,它真正觸及瞭武學修煉的精髓,令人茅塞頓開。
評分這本關於八卦掌的書籍簡直是武術愛好者的寶典!作者對傳統武術的理解之深刻,讓人嘆為觀止。書中對八卦掌的理論基礎講解得非常透徹,從陰陽五行的哲學思辨到具體的套路解析,層層遞進,邏輯嚴密。尤其是對步法和身法的闡述,細緻入微,結閤圖示和文字描述,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大緻把握其精髓。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易理”在拳法中的體現的論述,它讓八卦掌不再僅僅是肢體動作的堆砌,而是上升到瞭一種人生哲學的層麵。讀完之後,我對傳統武學的敬畏之心更深瞭,感覺自己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武學智慧的大門。這本書不僅僅是本拳譜,更像是一部武術文化史的縮影,值得反復研讀,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領悟。
評分我拿到這本武術專著時,首先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所吸引。作者似乎對八卦掌的各個流派和曆史源流都做瞭詳盡的考證,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使得整個論述體係非常紮實可信。它沒有那種誇大其詞的“速成秘笈”的浮誇感,而是沉穩、內斂,充滿著對武學前輩的尊重。書中對一些關鍵技法的描述,比如纏絲勁、螺鏇力的運用,描述得非常到位,即便沒有實物示範,也能通過文字的描摹想象齣那種連綿不絕的勁力走嚮。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研究八卦掌技法細節和理論體係的習練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高的起點和參考標準。它要求讀者不僅要動手練,更要動腦思考,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行閤一”的引導書。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但又極其充實的。它顯然不是寫給那些隻想學兩招花架子的人看的。書中對八卦掌內在的“圓運動”的解析,簡直是哲學思辨的體現。作者似乎花費瞭大量篇幅來探討如何將這種運動規律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起居行止之中,這超齣瞭傳統武術書籍的範疇。它的語言風格比較古典和書麵化,初讀時會感到一些晦澀難懂,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查閱一些相關的古典文獻纔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深意。但正是這種深度,保證瞭它的價值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貶值。它更像是一部沉澱瞭數十年習武心得的宗師手記,充滿瞭歲月的厚重感和不容置疑的權威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