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遇见不要紧,要紧的是,如何告别。有些人,没有在一起,也好。
打动300000人的告别笔记,秋微销量与口碑齐赞之作。
你对那个人的爱应该是你的骄傲,而不是伤口啊。
1、《莫失莫忘》是秋微销量与口碑齐赞的畅销之作,上市后多次荣登开卷榜、各地图书城等各种图书销售排行榜top。
2、新增秋微自序,畅销书作家刘同、杨澜友情推荐。
3、这是秋微写作生涯让人心碎的动心之作,爱是一生的修行,能安放好感情,就能安放好人生。
学会与亲人、挚爱告别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十年爱念,四次分离。这是一本关于告别的笔记,写给我们在心底日夜牵挂的人,没有好好说再见的人,还有生命里不能触碰的痛。写尽了温柔的、漫长的、闷声不响的、没有好好准备的告别。
总有些人,虽已不在身旁,却给你力量。在绝望、无助、迷茫的日子里,是他们让我们没有放弃希望,不再孤独地行走,这也是他们离开的意义。
爱是一生的修行,能安放好感情,就能安放好人生。
我们离开了彼此,我们成全了爱。
秋微,作家,主持人。
曾出版《再见少年》、《男人相对论》、《女少年》等作品。
告别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词,却仍面向着未来。
——刘同
人生是别离,都是要告别的。我从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洒脱不代表不疼,洒脱是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柯蓝
秋微是一个张爱玲式的、拥有小女人缜密心思的女子,原来《莫失莫忘》竟不是言情小说,而是对十年大时代的纪念;而她要致敬的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另一部远比儿女情长更广阔的小说。
——杨澜
记忆中,告别的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多年以后,你会觉得那也是温暖的。
——戴军
当你真的面对一切可能会失去的东西的时候,你会变得更认真,也变得更坦然。
——陈默
序言 练习未满爱别离
非典型开场
故事
后记
世界上唯一比疾病疼痛还折磨的东西,就是那些分手后还残余在心头的未了情。所谓因缘,它跟欲望的多寡,情爱的深浅,都没有关系。那就是关于欠与还的宿命,两个人因缘未尽时,怎么样都分不开,尽了,则就是尽了。
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不论是接纳一个人的出现,还是,接纳一个人的从此不见。
人一辈子最不可辜负的,就是自己。只是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不辜负自己”,什么是“自私”。
遗憾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感到遗憾,至少代表没有了恨,也说明内心中,期待和恐惧在某段停歇时一度达成和解。
人生中,最好的告别,就是没有告别。对一段感情来说,比遇见更重要的,是学会告别和放手。
练习未满爱别离
好多年之前,有一天我的好朋友柯蓝跟我说:“你别当主持人了,出不来。写电视剧吧,还能挣点儿钱。”
那时候,我已经当了十几年的主持人,也尝到过“脸熟”带来的甜头,虽然说,“出不来”的局面在我的主持生涯看似昭然若揭。
但我当时对说话、写字和“热闹”的热爱,等量齐观。
凡事“习惯”既成障碍,哪儿那么容易“事了拂衣去”。
有价值的友谊从来都不在于彼此取悦。我在经历了那段话带来的伤筋动骨后做了取舍,更专注地写字。
我还记得当时柯蓝的家,石灰地面,原木长桌,一只快十岁的蓝猫像小狗一样挤在人堆里,用最舒服的姿势呆着,同时保持眼神的警惕,两不误。
画风乍看是见怪不怪的冷,但说不上哪儿又颇有些“深藏功与名”的贵气,跟柯蓝的个性很像。
由于我看过的国产剧数量极其有限,辜负了柯蓝的期许,没写成电视剧,没挣上钱。
但《莫失莫忘》是专注后的产物。
《莫失莫忘》不是我写完的第一个长篇小说,但它是我第一部“放下一切”完成的小说。
那年我搬去了上海,住在建国西路上的一个石库门风格的老房子里。每天早出晚归,到附近的咖啡店写字,加上当时在那儿朋友有限应酬锐减,很容易就练成了劳模,一周写七天,每天写超过八小时。
上海是个宜居的城市。
从我的住所出发,走路能及的咖啡店有十几个。因而尽管写作的过程艰辛且伤神,但上海给这个过程提供了最大程度的舒适。
也许真的有“风水”的存在吧,在不同的地方写出来的文字,调性也不是太一样。
迄今为止,我写完了四个长篇和六个中短篇,在不同的地方写的,字里行间就自动保留不同地方的气息。
在北京写的《女少年》和《再见,少年》,基调就是横平竖直的艳阳天芳草地,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年的小说集基本是在东京完成的,就算故意用回第一人称,也还明显存在零星“飘洋过海来看你”的旁观感。
只有写《莫失莫忘》的过程全在上海。
大概这是为什么也只有《莫失莫忘》自成一格,兀自披挂着伤春悲秋的调调,那些让我有幸被误解成“文艺青年”的元素,是我不曾真的拥有,但想起来总会笑一笑的“朱砂痣”和“床前明月光”。
从查资料到最后写完,横跨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写到小说的结尾,已是上海的初冬。我记得回家的路上影子起伏于枯黄的梧桐叶之间,心情也跟着萧瑟了好一阵,对于如何安排许友伦和林小枝的结局,在删了两万字和一个男三号之后仍旧举棋不定。
那是难过的事,心境恍若失恋。
结束的文本不仅是他们的告别,也是我自己不肯面对的人之常伤情。
收尾阶段,被神经衰弱和失眠折磨,当时我并不知道,“神经衰弱”和“失眠”,原来是完成每一本书的一段必由之路。
这些写作阶段的艰苦,每每回看时说出来,又怎么都有点像撒娇。
是啊,毕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事安身立命,是运气。
所有放弃和坚守,失眠和忧伤,为了这份运气,也值了。
这本书最初我自己起的名字是《爱别离》。
这三个字,出自佛教哲学中的八苦之一,是我想要透过那两个人的分分合合分享的欲哭无泪。
在书里试图安抚这个苦,汇成那句后来被转发最多的句子,成了“接纳是最好的温柔,不论是接纳一个人的出现,还是接纳一个人的从此不见。”
因而,完成这本书,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五年之后,《莫失莫忘》再版了。
承蒙磨铁抬爱。
我在年过四十之时,这种调性的小说,不管搬去哪里住,恐怕,都再也写不出来了。很多事都是这样,时过境迁,花相同,人不再。
要不要在一起,看似是一个问题。
然而,“不管要不要在一起,最终都要面临分离”,难道不是一个早就预备好程序的固定结局?
道理反反复复。
故事七七八八。
关于遇见,关于告别,似乎还是有许多“接纳”的实际问题,需要持续练习。
时光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东西。
如果每一个人的出现同时就附带着告别,如果每一件事的发生就注定了不可逆转的结束,那么答案早已预备好了在时光之外: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也只有为每一个此时此刻,尽量奉献出最好的赤诚。
再好听的道理,也只是说时容易。
创作是创作人自救的药,企图在另一个维度中,用无始无终也无解,渐渐假装平静于轰隆隆的世道哀欢。欲说还休,敬奉炎凉好春秋。
这本书的结构实在是太独特了,完全不像一本传统意义上的书籍,它更像是一部拼贴画,由无数个看似不相关的小片段、引文、甚至是作者手绘的简笔画(如果这本书有插图的话,我脑海里想象的是这样的结构)有机地缝合在一起。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适应这种跳跃式的思维方式。作者似乎非常钟爱使用“悖论”作为切入点,探讨那些看似无解的困境。比如,关于“自由的代价”,他并没有直接论述,而是通过描述一个身处绝对自由环境中的角色,如何因为选择的无限性而陷入彻底的瘫痪,这种反向论证的手法非常高明。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情绪,特别是“疏离感”和“归属感”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从不使用夸张的词汇去渲染悲伤或喜悦,而是通过精确捕捉人物行为中的细微偏差——一个眼神的闪躲,一次不合时宜的沉默——来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波澜。这本书对那些习惯于线性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但如果你愿意跟随作者的节奏,你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如此破碎却又充满奇迹的集合体,而这本书,恰好捕捉到了那种“碎片化”的真实。
评分这本新近读完的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洗礼。它并非那种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畅销小说,而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哲学散文集,作者以一种近乎冥想的姿态,带领我们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生活本质。书中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反复的锤炼,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味和现代的锐利感。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时间”这一宏大命题的方式,他没有选择宏观的历史叙述,而是聚焦于微小的瞬间——清晨窗台上的一粒尘埃,午后阳光下斑驳的树影,这些极具画面感的细节,被赋予了超越性的意义。读到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那一章节时,我几乎停下了笔,作者提出的观点——记忆并非记录仪,而是我们不断重塑的叙事工具——颠覆了我长久以来的认知。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缓慢而需要耐心的,它要求读者放下外界的喧嚣,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它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无数精妙绝伦的问题,迫使我们回溯自身,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体系。这种挑战读者的阅读体验,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娱乐读物,更像是一份自我探索的地图。我发现自己时不时地会合上书页,凝视远方,回味那些富有张力的句子,那种感觉,就像是灵魂深处被轻轻地拨动了一下琴弦。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我以往接触的任何文学作品都大相径庭,它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学识渊博、同时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导师进行的私人会谈。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甚至可以说有些“任性”,他似乎完全不顾及读者的期待,而是完全沉浸在自己构建的逻辑世界中娓娓道来。书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尤其让我感到震撼。他没有采用那种控诉人类破坏环境的激进口吻,而是用一种近乎哀婉的笔调,描绘了现代文明在追求效率和进步的过程中,如何悄无声息地疏离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天空。他描写了一片被遗忘的湿地,那里的每一种生物,从水中的蝌蚪到空中盘旋的鸢,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存哲学”。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让我对那些平日里视为理所当然的自然景观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书中大量的比喻和隐喻,初看之下可能有些晦涩难懂,但只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便能品尝出其中蕴含的深意。它考验的不仅仅是智力,更是读者的共情能力和对世界保持好奇心的那份赤诚。读完后,我立刻放下手机,走到阳台上,认真地观察了一朵正在盛开的花,那种久违的、单纯的欣赏感,我想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馈赠——重新学会如何“观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我惯常阅读的当代文学作品风格大相径庭,它充满了古典的严谨和审慎,仿佛是从泛黄的羊皮纸上直接誊写下来一般。作者似乎对叙事中的“不确定性”抱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迷恋。他很少直接陈述事实,而是热衷于描绘“可能性”的迷宫。在探讨“道德困境”那一章时,他没有设置一个简单的善恶对立场景,而是构建了一个多方利益相互纠缠的复杂系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辩护、自我修正。最令人称奇的是,这本书对“声音”的描绘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不仅仅是描述声音的来源或大小,而是深入到声音的物理特性如何影响我们的潜意识——比如,低频的嗡鸣声如何引发集体焦虑,或者,特定旋律中的一个休止符如何承载了比所有音符加起来更深沉的情绪。这种对感官体验的精妙捕捉,使得整本书充满了画面感和听觉的张力。阅读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它不像背景音,而像是一场需要你集中全部精神力去参与的音乐会。读完它,我意识到,真正的深刻,往往藏在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最微妙的感知之中。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差点被这本书的“难度”劝退。它的文字密度极高,信息的承载量惊人,仿佛每一句话都浓缩了数年的思考结晶。如果说很多书籍提供的是快餐式的精神食粮,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一顿需要细嚼慢咽的米其林大餐。它的主题相当宏大,聚焦于“文明的演进与个体意义的消解”,但作者的叙事视角却总是出人意料地微观和个人化。他会突然插入一段对某个古代工匠如何打磨工具的细致描述,然后瞬间跳跃到现代社会中算法如何塑造我们的消费习惯。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力量,让人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匠人精神”的重新定义。他不再将其局限于手工艺,而是扩展到任何一个领域中对“精进”的执着追求,无论那是编码、教学,还是仅仅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顿早餐。这种对“投入”本身的肯定,在这个追求快速回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这本书读完后,你不会马上感到豁然开朗,但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悄悄地拓宽了,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小小的、却足够坚定的灯。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京东买的东西很划算啊,非常棒~
评分内容很好,细腻
评分非常好的购物体验。书质量很好,慢慢看
评分从《女少年》到《再见,少年》,再到《莫失莫忘》,十分喜欢秋微
评分书很好,包装不错,很喜欢.
评分正在使用中~
评分kk
评分一直在京东购物,多年前已经是钻石会员,京东送货及时,售后服务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