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3輯):嘉業堂藏書日記抄(套裝上下冊)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3輯):嘉業堂藏書日記抄(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承幹 著,陳誼 整理
圖書標籤:
  • 中國近現代史
  • 史料
  • 嘉業堂
  • 藏書
  • 日記
  • 民國
  • 曆史文獻
  • 珍本
  • 史學
  • 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鳳凰齣版社
ISBN:978755062417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976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66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3輯):嘉業堂藏書日記抄(套裝上下冊)》為整理者根據現代藏書傢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稿本摘抄而成,時間跨度為1919—1936年,涉及劉氏購書、讀書、藏書樓建設、刻書、抄書、編書、售書等等活動的史料,其間亦有劉氏因書而交遊的事跡,對瞭解近代書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目錄

凡例
1910年(庚戌,宣統二年)
1911年(辛亥,宣統三年)
1912年(壬子,民國元年)
1913年(癸醜,民國二年)
1914年(甲寅,民國三年)
1915年(乙卯,民國四年)
1916年(丙辰,民國五年)
1917年(丁巳,民國六年)
1918年(戊午,民國七年)
1919年(己未,民國八年)
1920年(庚申,民國九年)
1921年(辛酉,民國十年)
1922年(壬戌,民國十一年)
1923年(癸亥,民國十二年)
1924年(甲子,民國十三年)
1925年(乙醜,民國十四年)
1926年(丙寅,民國十五年)
1927年(丁卯,民國十六年)
1928年(戊辰,民國十七年)
1929年(己巳,民國十八年)
1930年(庚午,民國十九年)
1931年(辛未,民國二十年)
1932年(壬申,民國二十一年)
1933年(癸酉,民國二十二年)
1934年(甲戌,民國二十三年)
1935年(乙亥,民國二十四年)
1936年(丙子,民國二十五年)

精彩書摘

  明刻《詩翼》、《大誓答問》、精刻《莊子獨見》、精刻《三閭楚辭》、楚屈原著。《墨憨齋新麯十種》、精刻《南唐書》、宋陸遊著。《吟香堂麯譜》、《汗簡》、精刻《晚笑堂竹莊畫傳》、《晚學集》、麯阜桂馥著。《夢園書畫》、定遠方浚頤著。《自怡悅齋書華錄》、《登封縣誌》、《春鞦識小錄》、《初刻三書》、原刻初印《尤西堂全集》、長洲尤侗著。《唐詩三集閤編》、《蔗根集》、《今是堂喃喃錄》、稽山陶奭齡著。精刻《北夢瑣言》,計洋二百八十元。甸卿談至二句鍾始去。其書已與講定,俟明日全書送到齣帳。
  初二日午後段鏡軒來,與購舊鈔《吳都文萃續集》、明錢榖編。明鈔校本《淳熙三山誌》、勞巽卿批校本《重刊笠澤叢書》,唐陸龜濛著。共三種,計洋五百元。又購《畿輔叢書》、殿闆《滿洲源流考》、殿闆《欽定日下舊聞考》、殿闆《剿逋臨清逆匪紀略》、原闆初印《鴻雪因緣》、殿闆欽定《續纂外藩濛古迴部王公錶傳》、《欽定國子監誌》、殿闆《皇清開國方略》、殿闆《西巡盛典》、殿闆《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殿闆《清文鑒》、殿闆《欽定增訂清文鑒補編》、《總綱》、《補總綱》、殿闆《禦製滿珠濛古漢字三閤切音清文鑒》、殿闆《康熙萬壽盛典初集》,共十四種,計洋五百元。金守梅來,與購《宸翰樓叢書》,計洋九元。邱紹周、硃甸卿來。與甸卿購精刊批校《中山集》、唐劉禹锡著。精刻過評《玉溪生詩集》、唐李商隱著。批校本《樊榭山房詩文集》、錢塘厲鶚著。精刻批校《敬業堂詩集》、海寜查慎行著。批校本《錢注杜詩》、唐杜甫著。校注本《勝朝殉節諸臣錄》、《校經廎文稿》、嘉興李富孫著。《柳南詩文集》、虞山王應奎著。《書影》、仿宋本《靈峰草堂叢書》、《省吾堂四種》、《正氣堂集》、明俞大猷著。《補學軒文駢續集》,象州鄭獻甫著。共十三種,伊索價甚巨,以六摺買成之,計洋二百四十四元,付之而去。褚禮堂來談。
  ……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3輯):嘉業堂藏書日記抄(套裝上下冊)》 一、 齣版背景與叢刊價值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旨在搜羅、整理和齣版一批鮮為人知、價值極高的中國近現代史料,以填補學術研究的空白,豐富史學研究的視角,並為學界提供珍貴的原始資料。《第3輯》尤為注重發掘具有獨特視角和深度的人物日記、書信、筆記等一手材料,力求展現曆史事件背後的真實脈絡與個體生命軌跡。本次推齣的《嘉業堂藏書日記抄》便是這一輯中的重點文獻,其價值不可估量。 二、 核心內容:嘉業堂的藏書世界與日記印記 《嘉業堂藏書日記抄》的上、下兩冊,將讀者帶入一個曾經輝煌而又充滿學術探索的私人藏書世界——嘉業堂。嘉業堂,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藏書傢劉承幹先生所建的私傢藏書樓,以其藏書之富、之精而聞名於世。這座宏偉的建築不僅是一處物理空間,更是承載瞭無數文人墨客的學術情懷和文化記憶。 上冊 主要聚焦於嘉業堂藏書的曆史淵源、構成及其在劉承幹先生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其中,詳細記錄瞭劉承幹先生如何傾其一生之力,從各地搜羅、鑒藏古籍善本的艱辛曆程。通過日記的篇章,我們可以窺見他對於文獻的精到眼光,對於學術的熱忱執著,以及在那個時代,如何在動蕩的時局中守護和整理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日記中提及的藏書來源、鑒定過程、版本考證等內容,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書籍史、版本學的珍貴材料,更是理解中國傳統藏書文化演變的生動寫照。此外,日記還會穿插記錄當時與藏書相關的文人雅士之間的交往,這些交往細節為我們描繪瞭一幅生動的近代學人生活圖景。 下冊 則進一步深入挖掘日記中所蘊含的更廣泛的社會、文化信息。除瞭與藏書直接相關的記錄外,劉承幹先生的日記還廣泛涉及瞭他對當時社會時事的觀察、個人思想的演變、傢庭生活的點滴以及與各類人物的互動。這些看似零散的記錄,實則串聯起瞭一部生動的近代社會生活史。通過日記,讀者可以瞭解到當時的書籍齣版業狀況,學術思潮的流變,以及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日記中所反映的個人情感、傢庭瑣事、交友之道,也使得這位傑齣的藏書傢形象更加豐滿和立體,超越瞭單純的“藏書傢”的標簽,展現瞭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 三、 史料價值與研究意義 《嘉業堂藏書日記抄》作為一套稀見史料,其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填補研究空白:嘉業堂的藏書體係和劉承幹先生的學術活動,在以往的研究中雖有提及,但缺乏如此係統、詳實、直觀的第一手資料。這套日記的齣版,將為研究嘉業堂藏書的價值、劉承幹先生的學術貢獻、以及近現代私人藏書的發展脈絡提供最為直接和權威的依據。 2. 還原曆史現場:日記以日復一日的真實記錄,將讀者拉迴到曆史的現場。通過字裏行間的細節,我們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理解曆史事件的發生過程,甚至體會到曆史人物的喜怒哀樂。這種“親曆感”是二手研究難以比擬的。 3. 豐富人文視野:除瞭學術價值,日記中記錄的個人生活、思想情感、人際交往,為我們理解中國近現代的社會文化、士人生活、傢庭觀念等提供瞭豐富的人文視角。它展現瞭在大的曆史背景下,個體生命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4. 促進跨學科研究:這套資料不僅是史學研究的寶庫,也對文獻學、版本學、目錄學、社會史、文化史、乃至文學史等多個學科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四、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一切對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古代書籍史、藏書文化、文人生活、以及珍稀文獻感興趣的讀者。尤其適閤高等院校師生、科研機構研究人員、圖書館及檔案館工作人員、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入追求的業餘愛好者。 《嘉業堂藏書日記抄》的齣版,不僅是對一段重要曆史的迴溯,更是對一段珍貴文化基因的傳承。它將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充滿知識、智慧與人文情懷的世界,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發和豐富的收獲。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在從事中國近現代民間信仰和宗教史的研究,而《嘉業堂藏書日記抄》為我提供瞭一些意外的、卻十分有價值的資料。雖然日記的主體是藏書,但其中偶爾提及的關於地方廟宇的重建、祭祀活動的參與,或者他對某些具有宗教色彩書籍的購買,都透露齣那個時代民間信仰的生動圖景。他對於一些古籍中關於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的記錄的重視,也為我理解這些敘事的流傳和演變提供瞭綫索。我還發現,他對於一些地方文獻的收藏,其中可能包含一些關於民間儀式、風俗習慣的記載,這些都是我研究的重要補充。他甚至對一些與宗教相關的學術著作的評論,也為我理解當時知識分子對宗教的認知和態度提供瞭參考。這套書讓我認識到,曆史的研究不能僅僅局限於主流敘事,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民間文化,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需要我們去發掘和解讀。

評分

我一直對近現代中國社會史,特彆是文化傳播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嘉業堂藏書日記抄》恰好滿足瞭我對這一領域深入探索的渴望。日記中記錄的不僅僅是個人藏書的流水賬,更是摺射齣當時知識分子階層的閱讀趣味、學術關注點以及他們與社會各界互動的生動寫照。我特彆留意到,日記中多次提及的關於報刊、雜誌的收藏和整理,這讓我看到瞭當時新思想、新知識如何通過這些新興的媒介傳播,以及知識分子如何積極地參與到這場思想啓濛的洪流中。書中對於一些地方性齣版物,甚至是當時一些小型書坊齣版物的提及,也為我理解中國近現代齣版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瞭寶貴的材料。我甚至可以從中梳理齣一些當時社會思潮的演變脈絡,例如從傳統的經史子集到引進西方科學、哲學、文學作品的轉變過程。日記中不乏對當時社會問題的討論,盡管不直接,但透過他對某些書籍的評論和購買意願,也能間接反映齣他對時代變遷的思考。這套書讓我意識到,看似枯燥的藏書日記,實則蘊含著豐富的社會信息,它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和社會生活。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近現代的教育史,特彆是私學教育的發展脈絡非常關注,而《嘉業堂藏書日記抄》則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日記中關於他對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他對當時學堂、書院的看法,都值得細細品味。他對於購買哪些書籍來教育子女,以及如何指導他們學習,都體現瞭他對於教育的深刻理解和重視。日記中對一些當時流行的教育理念和教材的評論,也讓我得以瞭解近現代教育改革的艱難與進步。我甚至可以從他對於某些書籍的評價中,看到他對於知識傳播方式的思考,例如,是側重於傳統的經學傳承,還是開始引進西方的科學知識。他還提及瞭一些他與教育界人士的交往,這些信息為我瞭解當時教育界的學術動態和發展趨勢提供瞭寶貴的綫索。這套書讓我明白,教育的傳承與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石,而像嘉業堂主人這樣的知識分子,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評分

這套《嘉業堂藏書日記抄》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學術探險。收到這兩本書時,我就被其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仿佛捧在手中的是承載著曆史重量的珍寶。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便是嘉業堂主人那種嚴謹細緻的治學精神,以及他對藏書近乎癡迷的熱愛。日記中,那些關於購書、校勘、裝裱的點點滴滴,都仿佛在我眼前鮮活地重現。我尤其著迷於他對某一版本稀世孤本的尋覓過程,那些麯摺離奇的經曆,那些與古籍商、文人墨客的往來,無不充滿瞭傳奇色彩。日記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透露齣主人深厚的學養和對文化的敬畏。通過這些日記,我得以窺見一個時代的文化圖景,瞭解當時學術界的研究風尚,以及古籍流通的渠道和狀況。它讓我明白,每一本珍貴古籍的背後,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這套書的齣版,無疑是為史學研究者和古籍愛好者提供瞭一扇瞭解嘉業堂藏書史的窗口,其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不言而喻。我至今仍沉浸在其中,反復品讀,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評分

我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生活史的興趣由來已久,而《嘉業堂藏書日記抄》則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那個時代生活細節的窗口。日記中關於日常生活的記錄,雖然以藏書為主綫,但其中不乏對天氣、飲食、衣著、齣行方式的片段式描寫,這些細微之處,恰恰是最能反映時代特點的。例如,他對於某次齣行乘坐火車的描述,以及對不同地區氣候的感受,都讓我得以瞭解當時交通和地理環境的限製。他還記錄瞭與傢人、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些社交活動,也摺射齣當時社會人際關係的特點。日記中對於某些節慶活動的提及,以及對民間習俗的觀察,更是為我的研究提供瞭生動的素材。我甚至可以從中推測齣一些當時社會階層的生活差異,因為他對某些進口商品或者高檔消費品的提及,無疑是當時少數人纔能享有的。這套書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曆史不僅僅是宏大的敘事,更是無數個鮮活的個體,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過著各自的生活,留下瞭各自的痕跡。

評分

我對近現代中國齣版業的曆史非常感興趣,而《嘉業堂藏書日記抄》則為我揭示瞭當時古籍善本的流通機製和市場情況。日記中,他詳細記錄瞭與古籍商的交往,包括購書的價格、協商過程,甚至是一些關於古籍真僞的判斷。這些信息對於理解當時的古籍市場定價、商譽以及交易方式至關重要。我還注意到,他不僅關注國內的古籍,也提及瞭一些從海外購入的圖書,這反映瞭當時中國與國際文化交流的初步跡象。日記中對一些熱門書籍的稀缺性和高昂價格的描述,也讓我得以瞭解當時古籍市場的供需狀況。他還提及瞭一些關於書籍的裝裱、修補服務,這些信息也為研究當時的齣版和書籍流通的周邊産業提供瞭綫索。這套書讓我深刻認識到,齣版業的發展,離不開古籍商的辛勤工作和藏書傢的不懈追求,它們共同構成瞭中國近現代文化傳播的完整鏈條。

評分

我從事的是傢族史研究,而《嘉業友堂藏書日記抄》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來審視一個顯赫傢族的文化傳承和精神脈絡。嘉業堂主人作為一位重要的藏書傢,他的日記不僅記錄瞭他個人的藏書行為,更反映瞭一個傢族在近現代轉型時期,如何通過文化傳承來鞏固和發展其社會地位。日記中對於傢庭成員的提及,特彆是關於子女的教育和學術指導,讓我看到瞭這個傢族對於知識和文化的重視程度。他對於親友之間的書信往來、聚會活動的記錄,也展現瞭一個大傢族內部的社交網絡和文化交流方式。我甚至可以從中梳理齣這個傢族與其他文化名流、學術機構之間的聯係,這對於理解當時社會的精英階層運作模式具有重要意義。日記中關於傢庭經濟狀況的零星記錄,也讓我得以窺見一個大傢族在時代變遷中的經濟挑戰與應對策略。這套書讓我明白,一個傢族的興衰,離不開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精神追求的堅持。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工藝美術頗有研究的學者,在閱讀《嘉業堂藏書日記抄》時,我驚奇地發現其中蘊含瞭大量關於古籍版本、裝幀藝術以及古籍修復的珍貴信息。日記中關於某一古籍“精裝”、“善本”、“綾裱”等字眼的齣現,並非簡單的字麵意思,而是背後蘊含著深厚的工藝知識。我能夠從中學習到當時古籍裝幀的材料選擇、製作工藝,甚至是一些失傳已久的修復技法。例如,他對於某一捲軸裝的細緻描述,讓我得以瞭解其製作的精妙之處;對於某本綫裝書的紙張、墨色、裝訂方式的記錄,更是為研究古代造紙術、印刷術和裝訂技術提供瞭第一手資料。日記中對一些珍貴古籍的“題跋”、“校注”的重視,也體現瞭當時對書籍本身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雙重追求。我甚至從中推測齣一些當時具有影響力的裝裱師和古籍修復師的名字,這為我的工藝美術研究拓寬瞭思路。這套書的價值,遠超我最初的預期,它不僅是史料,更是工藝美術的百科全書,讓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精湛技藝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作為一名對文學史,尤其是近現代文學史感興趣的讀者,我發現《嘉業堂藏書日記抄》為我提供瞭許多意想不到的綫索。日記中對於一些當時齣版的文學作品的提及,特彆是那些曾經影響過一代人的小說、詩歌、散文,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文學創作的版圖。他對於某些新興作傢作品的關注,甚至是一些當時被視為“左翼文學”的齣版物,都反映瞭他作為一位知識分子,對文學發展前沿的敏感度。日記中對於一些文學活動,如詩社聚會、作品評論的記錄,也讓我看到瞭當時文學圈的生態。我甚至可以從他的藏書記錄中,推測齣當時讀者對不同文學流派的偏好,以及文學作品在社會上的傳播和接受程度。他還提及瞭一些他自己對於文學作品的看法,這些零散的評論,雖然不係統,卻能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來理解當時的文學思潮。這套書讓我意識到,文學史的梳理,不僅僅是閱讀作品本身,更需要深入瞭解作品産生的時代背景、傳播途徑以及讀者的反饋。

評分

作為一名對近現代中國思想史,特彆是各種思潮在中國傳播和演變的學者,我發現《嘉業堂藏書日記抄》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微觀史料。日記中,他對不同流派書籍的購買和閱讀,以及他對某些新思想的評論,都為我勾勒齣當時思想光譜的豐富性。他對於引進的西方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的關注,以及他對這些著作的態度,都直接反映瞭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思想的吸收和消化過程。我甚至可以從他對某些學說的偏好中,推測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下,哪些思想更具影響力,哪些思想正在萌芽。日記中對與同道中人討論思想問題的記錄,更是為我提供瞭瞭解當時思想碰撞的生動場景。他還提及瞭一些對當時社會變革的看法,這些看法往往與他對某些思想流派的理解息息相關。這套書讓我意識到,思想史的演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由無數個像嘉業堂主人這樣的個體,在閱讀、思考、討論中,逐漸推動和塑造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