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八册)

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八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绍唐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传记
  • 传记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人物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66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022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6
字数:2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八册)》是大型人物传记工具书。依据历史文献资料,从不同的视角,以词条的形式简明介绍了民国时代的人物的生平,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军事等各个领域。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人物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八册)》中每篇传文的执笔者由于各自的写作立场,对传主的评价以及对史料的取舍运用等都体现了一定的倾向性。

目录

丁颖 (1888-1964)
井岳秀 (1879-1936)
方靖 (1900-1990)
王瑶 (1914-1989)
王永树 (1912-1989)
王冠吾 (1898-1990)
王新衡 (1908-1987)
王树德 (1913-1990)
古念良 (1918-1991)
成舍我 (1898-1991)
岑光樾 (1876-1960)
李求恩 (1882-1962)
李卓敏 (1912-1991)
杜建时 (1907-1989)
沈家本 (1840-1913)
周竣年 (1893-1971)
季方 (1890-1987)
杭立武 (1903-1991)
俞松筠 (1898-1951)
宦乡 (1909-1989)
胡华 (1921-1987)
唐圭璋 (1901-1990)
徐培根 (1895-1991)
徐诚斌 (1920-1973)
马星野 (1909-1991)
高士其 (1905-1988)
崔万秋 (1904-1990)
张群 (1889-1990)
张世希 (1903-1990)
张培爵 (1877-1915)
张钰哲 (1902-1986)
郭德权 (1900-1989)
陈倬 (1907-1985)
陈宜禧 (1845-1929)
陈长捷 (1897-1968)
陆伯鸿 (1875-1937)
陶元珍 (1908-1980)
黄文山 (1897-1982)
杨蔚 (1908-1990)
杨效欧 (1894-1937)
杨绰庵 (1895-1955)
载振 (1876-1947)
廖世承 (1892-1970)
廖沫沙 (1907-1990)
台静农 (1902-1990)
赵亚曾 (1898-1929)
赵宗燠 (1904-1989)
赵紫宸 (1888-1979)
赵寿山 (1894-1965)
齐世英 (1899-1987)
郑丰 (1909-1989)
郑洞国 (1903-1991)
邓春华 (1901-1970)
鲁荡平 (1895-1975)
穆木天 (1900-1971)
钱俊瑞 (1908-1985)
戴岳 (1889-1971)
缪激流 (1901-1990)
钟明光 (1881-1915)
罗念生 (1904-1990)
顾锡九 (1904-1990)
《璀璨星河: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精英群像》 一部跨越时代、洞察灵魂的群像史诗 本书并非一部冰冷的文献汇编,而是一幅用激情与洞察力精心绘制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精英群像图。我们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挺立、以思想和创造力塑造了现代中国精神风貌的杰出人物。这不是对某一个特定历史阶段或某一类人物的简单梳理,而是一次对中国近百年知识分子群体命运、挣扎与辉煌的深度挖掘。 本书的独特视角与结构: 本书摒弃了传统传记文学中常有的线性叙事和刻板分类,而是以“精神的地域”和“思想的交响”为核心结构,将一百多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实业家乃至艺术家——那些在学科壁垒下往往被孤立研究的人物——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对照和交叉研究。 第一部分:理想的熔炉——早期现代性的探索与阵痛 (约1900-1927) 此部分侧重于清末民初,在西方思潮猛烈冲击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进行“中国何去何从”的根本性叩问。 新学者的拓荒之路: 我们详细描摹了第一批留洋学者归国后,如何在语言的重建、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哲学范式的移植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心力。这不仅仅是引介新知,更是“为我所用”的本土化艰难过程。我们将关注他们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构建起第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话语体系。 激进与保守的张力: 聚焦于新文化运动中,那些激进的倡导者与坚守传统价值的卫道士之间的思想交锋。这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对“现代化”内涵的不同理解。我们试图还原那些被简化为口号的历史辩论的复杂性,例如对白话文的推广,背后隐藏的是对社会动员和全民启蒙的深切关怀。 文学的觉醒与社会的镜像: 关注早期小说、诗歌以及戏剧如何成为社会批判和个体情绪宣泄的载体。我们不只关注“代表作”,更关注作者在特定政治气候下,如何平衡艺术的独立性与社会责任感。 第二部分:时代的重塑——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抉择 (约1928-1949) 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和政治环境的剧变,迫使知识分子群体做出深刻的个人抉择,本书将重点剖析这种“选择的重量”。 学术的堡垒与避难所: 探讨在动荡年代,大学和研究机构如何努力维持其独立性,成为知识传承的“孤岛”。着重分析那些在特定领域做出世界级贡献的学者,他们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以严谨的学术精神抵抗外界的喧嚣与干扰。 文化人的“出走”与“坚守”: 对比不同文化精英在面临战乱和政权更迭时的路径选择。有人选择南迁,有人选择西进,有人选择“介入现实”。本书力求避免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深入挖掘其行为背后的哲学基础和个人命运的不可承受之重。 艺术的民族化与世界性: 观察绘画、音乐和电影等艺术形式,如何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寻找既能表达民间疾苦,又能在国际上具有对话能力的表达方式。例如,地方戏曲的整理与再创作中蕴含的文化自信重建。 第三部分:转型与重建——身份的重塑与精神的回归 (约1950年代至今的早期回溯)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视角投向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批文化精英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旧我与新我的碰撞: 细致描绘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接受“改造”过程中的内心世界与实际行动。我们关注的焦点是“适应”的复杂性——即如何在保持核心专业素养的同时,应对意识形态的重构,以及这种适应对他们个人精神气质产生的长远影响。 隐秘的知识传承: 探讨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和思想是如何以“隐秘的、非正式的”渠道得以延续的。这可能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师生间的私下交流中,或是在看似无关的学术研究中的微小坚持。 跨界视野下的百年回望: 最后的章节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梳理出这些精英群体在不同领域中共同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核心精神——对“家国”的深沉责任感、对“真理”的不懈探求,以及在“变局”中保持“主体性”的艰难努力。 本书的价值与风格: 本书的撰写风格力求“史诗的广度”与“个案的深度”相结合。我们通过对大量未经充分发掘的私人信件、日记、未刊手稿和口述历史的梳理,力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和光辉的群体形象。它不是一部“谁更伟大”的排行榜,而是一部探讨“如何成为一个有良知的、有创造力的现代中国人”的深刻史诗。它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的复杂迷宫,感受那段由无数闪耀个体共同构筑的璀璨星河。 本书献给所有对现代中国精神文化根源抱有好奇心的读者,特别是对早期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轨迹感兴趣的学术研究者和普通历史爱好者。它提供了一个超越党派和时空限制的、关于“中国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那便是“穿透力”。它不只是在‘记录’人物,而是在‘重塑’他们的形象。以往我对某些特定时期的政治人物的印象是刻板和单一的,但通过作者精心构建的传记群像,我看到了他们人性中的多面性,看到了他们立场转换背后的复杂考量,甚至理解了他们某些看似矛盾的行为。这种对复杂性的尊重,是优秀历史写作的标志。书中对于特定历史事件发生时,不同人物的反应对比描写得尤为精彩,像是一场无声的辩论赛,让读者自行去判断是非曲直。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描述这些风云人物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苛刻的客观性,既不盲目吹捧,也不肆意贬低,只呈现事实和可能的动机。这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历史爱好者,也适合所有希望深入了解人性在特定社会结构下如何运作的人。

评分

我最近对整理旧物很有兴趣,而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老前辈,一起在尘封的阁楼里翻检那些被遗忘的信物。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温度’和‘烟火气’。它没有采用那种高屋建瓴的史学家的笔法,而是用一种接近于口述历史的亲近感,将我们带入民国时期的日常场景。比如,某个学者家境贫寒时,如何靠着卖字换取油灯下的片刻宁静;某位外交家在异国他乡思乡时,偷偷制作家乡小吃的细节。这些细节的处理,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立体感,让人觉得他们不是符号,而是住在隔壁,或者曾经在某个老弄堂里擦肩而过的邻居。这种亲切感,让原本遥远的历史一下子拉近了。而且,这本书的注释和引文处理得非常好,既没有破坏阅读的流畅性,又为愿意深挖的读者提供了可靠的路径,显示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这本《民国风云录:时代侧影》(暂定名,因为我手头这本标题略有不同,但内容感觉很像)真是一部让人沉浸其中的佳作。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江南的烟雨,轻轻拂过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迷茫与坚守,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对某位著名教育家晚年心境的侧写,那种‘功成身退,然心系苍生’的复杂情感,读来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书中不只是罗列了生平大事记,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作为‘人’的一面——他们的喜好、他们的困境、甚至他们不为人知的琐碎日常。这使得那些历史课本上高高在上的名字,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仿佛能透过泛黄的书页,与他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饮。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物的选择也十分均衡,既有叱咤风云的政要,也有默默无闻却影响深远的文化名士,展现了一幅立体而饱满的民国画卷。装帧设计上也颇为用心,墨色和字体都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心生敬畏。

评分

不得不说,我对这本关于民国人物的选材和叙事角度感到相当惊喜。它避开了许多俗套的、被过度解读的宏大叙事,转而聚焦于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做出微妙选择的个体。作者的考据功夫令人叹服,许多细节的引用,明显是翻阅了大量一手资料,比如某位军阀私人信件中的只言片语,或者某位艺术家潦草记录下的创作手稿。这种‘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让历史的真实感大大增强。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几位女性知识分子命运的章节,她们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那种坚韧和聪慧,比那些光鲜亮丽的男性英雄更让我动容。书中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稳而富有韵味的,没有过多的煽情,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最柔软的心弦。读完合上书卷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刚从一个喧嚣的茶馆中走出来,耳边还残留着旧时代的谈笑声和板车声。

评分

对于追求阅读质感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拥有。从装帧的设计美学到内容的深度,都透露出一种对‘过去’的郑重对待。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常常会用一句富有哲理的、概括性的话语,将前一位人物的命运与下一位人物的开篇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绵延不绝的时代合力感。这本书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它展示了‘选择’的力量。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每一个人,无论地位高低,都必须做出取舍。作者通过对这些选择后果的冷静分析,实际上也在邀请我们思考,在面对重大抉择时,我们自己会如何行事。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像一枚小石子,在你心里激起层层涟漪,让你在合上书后,仍然对‘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有更深刻、更人性化的体悟。这是难得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