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赢得的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抵御外侮的diyi次完全胜利,谱写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反抗侵略、争取独立的壮丽史篇。黄埔军校为长达10多年的中国持久抗战培养了众多的军事指挥官,共有20余万黄埔师生战斗在抗日前线。由黄埔师生统领的中央军以及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是抗战的主力军。在全民族抗战中,无论在正面战场,还是在敌后战场,乃至印缅战场,他们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指挥部队,浴血奋战,舍身忘我,终于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又一次做出重大贡献。这段历史,既是中华民族被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中华儿女的抗争史、战斗史,更是国共合作中黄埔师生的光荣史、成功史。
为缅怀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牺牲和杰出贡献的广大黄埔师生,黄埔军校同学会组织相关力量,广泛搜集、整理黄埔师生抗战史料,生动再现黄埔师生抗击日寇、抵御外侮的历史片段,系统总结黄埔师生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功绩,形成《黄埔师生与抗日战争》一书。本书采用先总论后分述的体例。总论部分综述黄埔师生参战情况、在战场上的表现、发挥的作用、建立的历史功绩及付出的牺牲等,作为概貌和总体展示。分述部分选取了黄埔师生中有代表性的500余名将士,按照先教官后学生、先本校后分校、依期别先后的顺序予以展示。总分结合,群像与个体并呈,共同构成黄埔师生在抗战中的壮阔画卷。我相信,该书问世将有助于增进海内外读者对抗战史实的了解和感悟,有助于诠释黄埔师生在抗战史上用血与火书写的业绩和精神,有助于挖掘和弘扬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和抗战精神、黄埔精神的时代价值,激发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广泛智慧和力量。
黄埔军校同学会是由黄埔军校同学组成的爱国群众团体。是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84年6月16日成立的。黄埔军校同学会宗旨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黄埔军校同学会主要任务是: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政策,团结祖国大陆的黄埔同学,联络台湾、港澳和海外的黄埔同学和黄埔组织,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促进两岸交流交往,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读完这本厚重的历史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带来的冲击感,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似乎并没有试图去写一部教科书式的编年史,而是更像一位深谙人性、又对时代脉搏有着敏锐洞察的智者,娓娓道来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瞬间。我最受触动的是关于基层军官和普通士兵生活的细致描摹。书里没有堆砌宏大的战役数据,反而将笔墨放在了那些缺衣少食、在绝望中仍旧坚守信念的个体身上。那种对细节的捕捉,比如他们写给家人的信件片段、物资匮乏时的俚语,都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代入感。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地吸收信息,而更像是在与那些遥远的面孔进行心灵的共振。特别是书中对后勤保障链条的剖析,揭示了在巨大战争机器运转之下,无数平凡人所付出的辛劳,这份对“幕后英雄”的关注,是许多同类题材作品所忽略的盲区,也使得全书的立体感和厚度大大增加。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沉稳,如同历史长河的静水流深,没有丝毫哗众取宠的倾向,但其内在蕴含的力量却不容小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对逝去时代的深深的敬意和沉思。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爱国主义”的读物,而是通过对史实的冷静梳理,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去体会和理解当时人们所肩负的民族重任。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平衡叙事节奏的。一方面,它保有历史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它又通过穿插的个人轶事,有效地避免了过于学术化而导致的阅读疲劳。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让我在几个小时内就沉浸其中,几乎忘记了周围的环境。它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脚本,有着清晰的逻辑线索和强烈的画面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清晰地“看见”那些场景和人物的剪影。
评分坦率地说,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关于那个年代的论述汗牛充栋。然而,这本书的论述视角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巧妙地避开了许多已经被反复咀嚼的宏大叙事,转而深挖了一些边缘化的史料和地方志,构建了一种“微观史学”的叙事路径。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在于,它为我们理解整体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使得原本感觉有些模糊的历史图景变得清晰、具体可感。作者在引用史料时那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每一处论断后面,几乎都能看到清晰的文献出处支撑,这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说服力。尤其是在对某些历史事件的争议焦点进行梳理时,作者展示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既不回避矛盾,也不草率定论,而是将不同的史学观点并置,留给读者独立判断的空间。这是一本经得起推敲的学术普及佳作。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知识”,更在于它构建了一种理解历史的有效“框架”。它似乎在告诉我们,伟大的历史时刻,往往是由无数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人选择和坚持所累积而成的。作者对于时间线的把握极为精准,总能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展示出决策背后的复杂博弈和历史的偶然性。书中的论述逻辑如同精密的机械结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原有的认知偏差。例如,关于特定时期内部思想路线斗争的描述,就极其细腻地展现了在极端压力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分化与整合过程。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提供了一种审视当下困境、理解民族韧性的独特视角,是一部能够引发持续思考的佳作,绝对值得每一位对国家命运抱有关切之心的读者细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着深沉的墨绿色调,立刻就能将人带入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之中。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用心良苦,那些细碎的、原本湮没在浩瀚史海中的人名和事件,被精心梳理和标注,仿佛每一个章节都对应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初读时,我便被作者那种冷静而克制的叙事笔法所吸引,没有过多的渲染或煽情,而是用极其扎实的史料支撑起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框架。特别是书中关于某一特定时期军事部署的分析部分,图文并茂,各种战役的态势图清晰明了,即便是对军事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当时战场的复杂局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评价上的平衡性,没有将任何一方完全脸谱化,而是努力呈现出历史情境下个体选择的复杂性与挣扎,让人在阅读时能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而非简单的道德审判。整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严肃历史著作,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去构建和诠释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