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导论 第一章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寻中国崛起 第一节 中国崛起的双重特征 第二节 为什么人均GDP是重要的 第三节 中国贫穷与“百年屈辱” 第四节 东亚发展与中国的增长 第五节 对东亚(中国)崛起的国际问题研究 第六节 重新理解外部(周边)环境与中国崛起的关系 第二章 作为大战略的发展型安全 第一节 发展阶段与国家安全观的多样性 第二节 以外部威胁界定安全的美式国家安全战略 第三节 作为大战略的发展型安全 第四节 美式安全观与发展型安全能融合吗 第五节 发展型安全与亚洲新安全观 第三章 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周边 第一节 “周边”概念的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导论 第一章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寻中国崛起 第一节 中国崛起的双重特征 第二节 为什么人均GDP是重要的 第三节 中国贫穷与“百年屈辱” 第四节 东亚发展与中国的增长 第五节 对东亚(中国)崛起的国际问题研究 第六节 重新理解外部(周边)环境与中国崛起的关系 第二章 作为大战略的发展型安全 第一节 发展阶段与国家安全观的多样性 第二节 以外部威胁界定安全的美式国家安全战略 第三节 作为大战略的发展型安全 第四节 美式安全观与发展型安全能融合吗 第五节 发展型安全与亚洲新安全观 第三章 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周边 第一节 “周边”概念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大华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民族复兴
  • 抗战时期
  • 国际关系
  • 国家安全
  • 外交战略
  • 海洋战略
  • 南海问题
  • 中美关系
  • 东盟
  • 地缘政治
  • 发展型安全
  • 亚洲安全观
  • 中国崛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92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393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导论 第一章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寻中国崛起 第一节 中国崛起的双重特征 第二节 为什么人均GDP是重要的 第三节 中国贫穷与“百年屈辱” 第四节 东亚发展与中国的增长 第五节 对东亚(中国)崛起的国际问题研究 第六节 重新理解外部(周边)环境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以抗战时期的知识界为中心,首次对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做了全面的研究,具体包括“民族复兴思潮的历史考察”“民主政治与民族复兴”“经济建设与民族复兴”“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等部分。

作者简介

  郑大华,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省政府参事,首批“芙蓉学者”,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并任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和国际学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一般课题、特别委托课题、重点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课题和重大、重点课题,国家民委重大委托课题、重大课题以及湖南省重大委托课题15项,出版著作16种,译著5种(含合译),整理资料9种13册,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获部省级成果特别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著作人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目录

上册:
绪论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章节结构
三 几个关键词的说明

第一章 民族复兴思潮的历史考察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复兴思想的萌发
(一)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口号
(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梦想
(三)国粹派的“古学复兴”主张
二 五四时期: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
(一)李大钊的“青春中华之创造”和“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
(二)孙中山的“大中华民族”和“要恢复民族地位”必先“恢复民族精神”的思想
(三)“东方文化派”复兴东方文化的思想
三 “九一八”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
(一)民族危机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
(二)费希特民族复兴思想的系统传入及其影响
(三)蒋介石及国民党人对民族复兴思潮形成的推动
(四)知识界关于民族复兴问题的讨论
四 “七七”后:民族复兴思潮的高涨
(一)“抗战建国”与民族复兴
(二)“民族复兴节”的设立和纪念
(三)中国共产党有限度地使用“民族复兴”的话语

第二章 民主政治与民族复兴
一 为什么要实行民主政治
(一)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救亡图存
(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
(三)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国家认同
(四)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民族复兴
二 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民主还是独裁
(一)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价值比较
(二)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现状分析
(三)中国的政治出路是民主还是专制或独裁
(四)国难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选择
三 宪政运动的兴起与宪法的制定
(一)“九一八”后的宪政运动
(二)“五五宪草”的制定及其批评
(三)“七七”后的两次宪政运动
(四)战后围绕制定宪法的斗争

第三章 发展经济与民族复兴
一 民族复兴必须发展经济
(一)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
(二)经济落后的原因分析
(三)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
(四)发展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二 发展经济的道路选择
(一)“以农立国”论的由来
(二)批评“以农立国”论
(三)反驳“以工立国”论
(四)其他主张的提出及争论
三 发展经济的制度选择
(一)“九一八”后“苏俄热”的兴起
(二)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三)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四)计划经济还是自由经济
(下)

第四章 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
一 学术研究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一)学术创作是民族复兴之基础
(二)“抗战建国”与“学术建国”
二 从“整理国故”到“国故整理”
(一)“整理国故”以及学术界的反思
(二)“九一八”后的“国故整理”
(三)“七七”后的“国故整理”
三 “学术中国化”和“文艺的民族形式”
(一)“学术中国化”的提出
(二)“学术中国化”的成果
(三)“学术中国化”的评价
(四)“文艺的民族形式”及其讨论

第五章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
一 复兴民族文化的必要与可能
(一)复兴民族文化以实现民族复兴
(二)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中国文化自身具有复兴的质素和能力
(四)西方文化的“没落”与中国文化复兴
二 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
(一)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认同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西文化关系
(四)民族文化复兴的道路选择
三 现代新儒家复兴民族文化的努力
(一)批判西化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
(二)阐释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三)探索中国文化复兴的道路
(四)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结语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留给我们的启迪
一 民族复兴不是汉族或某个少数民族的复兴,而是包括汉族和所有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
二 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中华民族的浴火新生或再生
三 民族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将民族复兴等同于文化复兴
四 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国的大联合、大团结

附录一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民族复兴文章目录(1931-1945)
人名索引
书成后记

下册

精彩书摘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三)蒋介石及国民党人对民族复兴思潮形成的推动
  孙中山逝世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演讲中提出的“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的民族复兴思想,尤其是以孙中山思想正统的继承者和阐发者自居的戴季陶,在这方面起的作用尤大。1925年夏,亦即孙中山去世不久,戴季陶出版《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书,极力强调文化自信力的恢复发扬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三民主义之原始的目的,在于恢复民族的自信力。因为民族的自信力不能恢复,则此弱而且大之古文化民族,其老衰病不可救,一切新活动,俱无从生,即发生亦不脱病理的状态,不能救民族的危亡。”1928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制定18条国庆纪念口号,其中第二条即为“庆祝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荣”,把扫除北洋军阀统治视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1929年,国民党上海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制定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两周年纪念大会标语,其中一条为“南京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纪念地”,同时,为了增强南京建都的合法性,以杜绝“北平建都说”,国民党中宣部还别出心裁地拟定了“北平是千余年来中华民族衰落的中心场”的宣传标语。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同时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控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对宣传民族复兴思想更为主动积极,尤其是蒋介石,可以说是不遗余力。1932年4月11日,他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公开发表了题为“复兴中国之道”的演讲,初步阐述了他的民族复兴思想,随后他又发表了《复兴民族之要道》(1934年2月5日)、《复兴民族之根本要务——教养卫之要义》(1934年2月12日)、《东亚大势与中国复兴之道》(1934年3月5日)、《抵御外辱与复兴民族(上)》(1934年7月13日)、《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中)》(1934年7月20日)、《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下)》(1934年7月24日)、《四川应作复兴民族之根据地》(1935年3月4日)、《全滇民众应负起复兴民族之责》(1935年5月12日)、《建设新云南与复兴民族》(1935年5月13日)、《为学做人与复兴民族之要道》(1935年5月19日)《御侮与复兴之基本要道》(1936年1月24日)、《民族复兴之路》(1936年5月25日)、《复兴中华》(1936年9月9月)等一系列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的演讲,就他的民族复兴思想作了进一步的系统阐述。1934年,蒋介石又出版了《复兴民族之要道》一书,收录了他1932年至1934年发表的有关民族复兴的10篇言论。同年,还出版了他对庐山军官训练团的讲话稿《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概而言之,蒋介石的民族复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用户评价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无论是装帧设计还是内容,都是很不错的!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郑大华的新著,活动买入

评分

郑大华的新著,活动买入

评分

包装很好,很喜欢。书是正品。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郑大华的新著,活动买入

评分

郑大华的新著,活动买入

评分

就是要看书,还得写这么长评价,鄙视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