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元代個漢人狀元:張起岩
:28.00元
作者:薛祥生
齣版社:濟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48824350
字數:
頁碼:14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官高一品,名滿天下。不論是散文、詩歌、史筆還是書法,都取得瞭巨大成就,贏得瞭世人的敬重。雲橫華峰傢何在,煙籠綉水墓不存。張起岩身後淒涼,連他的住宅、墳墓現在何處,也沒人能說清楚,實在令人惋惜。
《元代**個漢人狀元:張起岩》為元代漢人狀元張起岩的傳記,講述瞭張起岩生平事跡。
目錄
一 張起岩的降生與傢世
1.張起岩降生的諸多吉兆
2.先尚武後習文的傢世
二 張起岩青少年時期的“鴻爪雪泥”
1.幼從其父學
2.流寓東平、益都境
3.百裏負米
三 以察舉為福山縣學教諭
1.張起岩如何以察舉為福山縣學教諭的
2.若得張教諭為真縣尹吾屬何患焉
3.政成,遷安丘
四 元代個漢人狀元
1.元仁宗開科取士
2.濟南等路鄉貢進士名
3.元代個漢人狀元
4.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賢修撰
5.散文創作已臻成熟
五 勇鬥權相的監察禦史
1.自當與李思明反對楊廷玉貪腐的鬥爭
2.倒刺沙對貪官的袒護與對颱臣的迫害
3.張起岩勇鬥權相大獲全勝
4.嘗試改革國子監積分貢士法
5.張起岩為母居喪期間的散文寫作
六 元文宗“親郊”的大禮使
1.張起岩何時“丁外艱”?
2.元文宗“親郊”的大禮使
3.在非常時期以非常手段處理國事
七 由禦史中丞到翰林學士承旨
1.翰苑、省颱指顧問
2.揮毫韆章,雅思萬古
3.真定治水,金陵治吏
八 編修遼金宋三史的總裁官
1.編修“三史”是朝野的共同願望
2.遼金宋三史的編修概況
3.張起岩對編修三史的貢獻
九 張起岩筆下的道教宮觀
1.老子降生地的天靜宮
2.與舜祠閤為一體的迎祥宮
3.海上名山——勞山聚仙宮
十 張起岩詩文綜述
1.張起岩現存散文概況
2.張起岩的詩歌
十一 補話張起岩與“四文公祠”
1.張起岩與劉敏中
2.張起岩與張養浩
3.張起岩與章丘
附錄
一、歐陽玄:《元封秘書少監纍贈中奉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省參知
政事護軍追封齊郡公張公先世碑》
二、宋濂等撰《元史·張起岩傳》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元代個漢人狀元:張起岩》:
冉說“流寓益都”。
這裏所說的益都指益都路而不是益都縣,它下轄六縣八州,州領十五縣,地域非常遼闊。當時,它又是宣靖王府所在地,也是北方的一個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絲毫不亞於濟南,但有關張起岩的記載同樣非常稀缺。所可知者僅有兩點:一是他曾從國子司業張臨受業,另一是他同前益都縣教諭王汝明的交往。
張臨字慎與,鄒平人。他曾讀書長白山中,淹貫經史,學者稱之為長白先生,是當時山東地區文化名人。元明善稱其為“處士”,張養浩謂之“國子司業”,楊維楨說他“至元間由丘園官至祭酒”,而他自己則謙稱“為司業,貳上庠,僅半載”,可見他任過“國子司業”無疑。張臨善為文,張養浩《重修會波樓記》中說:“往年,官轉運者嘗一增葺,今國子司業張先生臨為記其成。”因其聲望頗高,遠近聞名,故學子們韆裏負笈相從,狀元張起岩、中丞張樸、大參張誠李憲等凡數十人,都是他的學生(《山東通誌》捲二十八之二)。張起岩之所以能成為名士,肯定同他師從名師張臨有關,可惜具體情況不得而知瞭。
後來,張起岩參加鄉試,主考官正是張臨,這是後話,就留到後邊去講瞭。
張起岩不僅注重拜名士為師,還善於和不同層級的文化人結交,切磋技藝,培植社會聲望,和王汝明的交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王汝明字彥昭,世為東莞人。父親王元英,山東淮南行省都事。其兄王汝弼,山東宣慰司奏差,改集賢院掾、除從事郎濟南錄事,晉升為承事郎沾化縣尹。而“王汝明彥昭,嘗為益都縣教諭,溫厚而文,間遊戲翰墨,作山水,有古澹平遠趣。起岩得從遊”(張起岩《沾化尹王公墓誌銘》),結為文友。後來,張起岩“試校官,具書為贄”,拜謁王汝弼,並得到王汝弼力薦,恐怕離不開王汝明的幫助。至於得到王汝弼力薦的具體情況,也留到後邊去說瞭。
3.百裏負米前邊說過,張起岩的祖父為官清廉,不治産業,而又樂善好施,“每傾己賑人,己匱不悔,人負不尤”,“傢無宿儲”,所以張範就不能不“深自貶損,贏以為養”,靠自己節衣縮食,以供養父母。王汝弼薦起岩時也說他“貧而力學”,可見張起岩青少年時期生活的艱難睏苦。為減輕父母的傢庭經濟負擔,張起岩不得不“下帷教授”,靠教授啓濛兒童掙點“束惰”以維持自己的生活和貼補傢用。《元史·張起岩傳》是這樣說的:(起岩)性孝友,少處窮約,下帷教授,躬緻米百裏外,以養父母;撫弟如石,教之宦學,無不備至。
《孔子傢語·緻思篇》說:子路嘗日,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裏之外。張起岩青年時期,“下帷教授”,“躬緻米百裏外”奉養雙親,可與昔賢媲美瞭。
孟子說:“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意思是說,仕本為行道,而亦有傢貧親老,但為祿而仕者。張起岩“少處窮約”,具有強烈的親老傢貧、為祿而仕的願望,他的《白羊鋪書事》詩,集中地錶達齣他這一願望。明代陶安說:益都城北三十裏有郵亭,名日白羊鋪。壁間有石刻夢臣學士詩一首,乃至大辛亥(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未第時所作。
……
序言
我一直覺得,曆史人物的塑造,最怕的就是流於臉譜化和空洞的贊美。而《元代漢人狀元:張起岩》這本書,從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說,至少在敘事上,給予瞭我很大的驚喜。它沒有簡單地將張起岩塑造成一個完美的道德楷模,也沒有僅僅羅列他取得的功名。相反,我從中感受到的是一種對曆史人物“人”的還原。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社會各方麵的縮影,看到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給一個有纔華的個體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書中所描繪的朝堂上的暗流湧動,士人之間的學術爭鳴,以及科舉製度在異族統治下的運作方式,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張起岩內心世界的探索,以及他所麵臨的政治壓力和個人抉擇。這種細緻入微的刻畫,讓張起岩這個人物變得立體而真實,不再是一個冰冷的曆史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鮮活個體。它讓我看到瞭曆史人物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它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一位具體人物的命運巧妙地結閤起來。我之前對元代曆史的瞭解,更多的是停留在政治格局、民族關係這些大框架上,而《元代漢人狀元:張起岩》這本書,則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小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普通漢族知識分子是如何在生存與發展之間尋找平衡的。書中對張起岩所處的社會環境的描繪,不僅僅是關於他的仕途,更涉及到他所參與的文化活動,他與當時其他士人的交往,以及他對當時社會思潮的看法。我感覺到作者在研究的過程中,查閱瞭大量的史料,並且能夠將這些零散的信息,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而生動的故事。這本書讓我對“狀元”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個榮譽稱號,更代錶著一個漢族士人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以及其背後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承擔的責任。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整體感受,可以用“沉浸式”來形容。在閱讀《元代漢人狀元:張起岩》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忘記自己隻是一個旁觀者,仿佛身臨其境地置身於那個時代,與張起岩一同經曆他的人生起伏。書中的文字流暢且富有畫麵感,無論是對當時城市風貌的描繪,還是對宮廷內部氛圍的刻畫,都顯得十分生動。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述張起岩的學術成就時,那種既不失嚴謹又不乏趣味性的筆觸。它讓我瞭解到,即使在那個被視為“外族”統治的時代,漢族的學術傳統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並且能夠孕育齣像張起岩這樣的傑齣人纔。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文獻背後鮮活的人物,也讓我對元代漢族士人的精神世界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一部引人入勝的人物傳記,也是一扇瞭解那個時代社會文化的重要窗口。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不僅僅在於它講述瞭一個關於張起岩的生平故事,更在於它所揭示的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我從《元代漢人狀元:張起岩》中,看到瞭漢文化在元代特殊曆史背景下的韌性與傳承。書中對張起岩作為狀元的身份,以及他在元代官場中的錶現,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這讓我思考,一個漢族士人在異族統治下,如何能夠保持自己的文化主體性,並在政治舞颱上發揮作用,同時又能夠為漢族文化的延續貢獻力量。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張起岩的學術思想和文學成就的探討,這讓我看到,即使在政治格局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依然可以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元代曆史,也讓我對“狀元”這個群體有瞭更豐富的認識,他們不僅僅是科舉製度下的佼佼者,更是那個時代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真是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個對明清時期曆史文化特彆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元代的曆史,尤其是漢族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常常被大眾所忽略。而當我在書店偶然翻開《元代漢人狀元:張起岩》時,一種強烈的預感告訴我,這可能是一本填補我認知識界空白的著作。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瞭目錄,看到裏麵詳細地梳理瞭張起岩的人生軌跡,從他寒窗苦讀的少年時代,到金榜題名、步入仕途的輝煌,再到他在那個動蕩時代如何憑藉纔華和智慧遊走於不同勢力之間,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故事。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在那個由濛古統治的時代,一個漢族士人如何在這種復雜而充滿挑戰的環境中,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學術追求,甚至達到人生巔峰。這本書的書名就充滿瞭故事性,仿佛一張穿越時空的門票,邀請我去探索一位鮮為人知的曆史人物的傳奇一生。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能夠通過一本書去瞭解一個被曆史煙塵掩蓋的人物,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