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20世紀80年代初始,國內對“生物數學”發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
目前從事生物數學研究、學習生物數學的人數之多已居世界之首。為瞭加強交流,在“中國生物數學學會”和科學齣版社的共同努力下,組織瞭本套《生物數學叢書》,宗旨是促進數學與生物學的相互滲透,促進數學在生物學中的應用,帶動生物數學研究的發展,培養國內生物數學人纔。
叢書涵蓋學術專著、教材,科普及譯著,具體包括:
①生物數學、生物統計教材;
②數學在生物學中的應用方法;
③生物建模;
④生態學中數學模型的研究與使用等。
本叢書的讀者對象是數學和生物學相關專業高年級大學生、研究生、高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
內容簡介
群體水平的傳染病動力學研究已經有近百年的曆史,其建模的基本假設是個體接觸均勻混閤,而實際個體相互接觸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網絡,因此,研究傳染病的傳播與演化動力學有必要考慮個體接觸構成的社會網絡。近十年,利用復雜網絡來研究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已取得飛速發展,《網絡傳染病動力學建模與分析》是將該方麵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加以係統化完成的,為讀者提供網絡上的傳染病傳播動力學的基礎知識、前沿動態和研究方法。
《網絡傳染病動力學建模與分析》主要介紹傳染病動力學曆史背景,復雜網絡的基礎知識,網絡傳染病動力學建模的基本思想和發展動態,不同網絡結構下傳染病動力學建模與分析技術,以及網絡傳染病隨機動力學建模及分析,細胞自動機傳染病動力學模型。在寫作過程中,力求由淺入深,自成一體,注重建模思想與方法,注重網絡拓撲結構,注重理論分析與應用。
《網絡傳染病動力學建模與分析》可供復雜網絡、生物數學、統計物理、統計醫學等方嚮研究生學習,也可供從事傳染病動力學的科研工作者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生物數學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引論
1.1 傳染病動力學建模概述
1.1.1 傳染病動力學模型的研究意義
1.1.2 均勻混閤傳染病動力學模型基本概念
1.1.3 傳染病動力學模型的曆史迴顧
1.1.4 現代傳染病動力學模型主要研究方法
1.2 網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概述
1.2.1 網絡基礎知識
1.2.2 網絡傳染病動力學的建模思想
1.2.3 網絡傳染病動力學與均勻混閤動力學模型的比較
1.2.4 網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發展概述
第2章 網絡傳染病矩封閉動力學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2.1 網絡傳染病矩封閉動力學模型的建立
2.1.1 規則與隨機網絡矩封閉方法
2.1.2 異質網絡中的矩封閉方法
2.1.3 網絡矩封閉傳染病動力學模型的建立
2.1.4 異質網絡矩封閉傳染病動力學模型建立
2.1.5 網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母函數封閉方法
2.2 規則網絡與隨機網絡矩封閉傳染病模型分析
2.2.1 規則網絡與隨機網絡矩封閉傳染病動力學模型基本再生數計算
2.2.2 規則網絡與隨機網絡矩封閉傳染病動力學模型有效再生數計算
2.2.3 二元組逼近模型局部動力學性態分析
2.2.4 自適應網絡矩封閉傳染病動力學模型分析
2.3 具有齣生與死亡的矩封閉傳染病模型
2.3.1 具有齣生與死亡的SID矩封閉動力學模型
2.3.2 具有齣生與死亡的SI1I2D矩封閉動力學模型
第3章 復雜網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3.1 小世界網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3.1.1 小世界網絡上疾病傳播的SIR動力學模型
3.2 無標度網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3.2.1 無標度網絡上的SIS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3.2.2 無標度網絡上的SIR及SEIRS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3.2.3 無標度網絡上有效傳染率刻畫
3.2.4 無標度網絡上不同類型傳染病免疫策略
3.2.5 無標度網絡上一些特殊類傳染率的動力學分支問題
3.3 具有齣生與死亡的復雜網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3.3.1 靜態網絡齣生死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3.3.2 動態網絡齣生死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3.3.3 動態網絡綫性增長SIR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3.4多菌株或多狀態網絡傳染病模型分析
3.4.1 多菌株SIS網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建立及分摺
3.4.2 具有多種狀態轉化的網絡傳染病動力學建模及分析
3.4.3 多菌株與多狀態網絡傳播動力學建模及分析
3.5 有嚮網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3.5.1 基於有嚮網絡的傳染病模型
3.5.2 基於半有嚮網絡(semi—directed.networks)的SIS傳染病模型
3.6 H1N1網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3.6.1 網絡動力學模型的建立
3.6.2 基本再生數和無病平衡點的全局穩定性
3.6.3 參數估計
3.6.4 免疫策略的影響
3.6.5 最終規模之間的關係
第4章 耦閤網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分析
4.1 多途徑的網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4.1.1 均勻混閤與復雜網絡共存的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4.1.2 具有媒介傳播的復雜網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分析
4.2 重疊網絡下疾病傳播動力學模型
4.2.1 重疊網絡下傳染病模型的建立
4.2.2 重疊網絡下基本再生數的計算
4.3 集閤種群網絡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4.3.1 集閤種群模型
4.3.2 異質集閤種群網絡中的移動和擴散
4.3.3 疾病傳播和入侵閩值
……
第5章 網絡隨機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第6章 細胞自動機傳染病動力學模型
參考文獻
索引
《生物數學叢書》已齣版書目
前言/序言
復雜網絡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信息技術中Internet網絡,技術中的電力網絡、移動電話網絡,交通運輸中的航綫網、公路網,社會生活中的友誼網,自然界中的河流網,生物係統中的神經網、蛋白質網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最近十幾年其理論與技術得到瞭迅速發展,特彆是在網絡的拓撲結構方麵。
群體水平的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實際上可以看成特定社會網絡結構上的信息傳播及演化,它既依賴於網絡的拓撲結構,也依賴於信息的傳遞,其動態演化實質是一種網絡結構+信息特徵的耦閤演化模式.基於此,網絡上的傳染病傳播過程研究,特彆是傳染病節點動力學研究近年已經有長足的發展,發現瞭大量的與傳統傳染病動力學有本質差異的現象,如無標度網絡上沒有閾值等.我們的研究團隊在6項國傢基金及1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優先資助和山西省拔尖創新人纔計劃支持下,在復雜網絡傳染病動力學方麵進行瞭近七年的研究工作,本書是我們在學習和研究工作基礎上完成的。
全書共分6章,第1章主要介紹傳染病動力學曆史背景、網絡的基礎知識及網絡傳染病動力學建模的基本思想和發展動態;第2章和第3章分彆介紹規則網絡和復雜網絡傳染病動力學建模方法及動力學分析技術;第4章主要介紹耦閤網絡傳染病動力學建模與分析;第5章主要介紹網絡隨機傳染病動力學建模及分析;第6章介紹細胞自動機傳染病動力學模型.其中第1-4章由靳禎撰寫,第5章由劉茂省撰寫,第6章由孫桂全撰寫。
本書研究的主題是網絡上的傳染病動力學,其涉及瞭較為寬泛的數學基礎理論,包括概率統計、復雜網絡、圖論及微分方程定性與穩定性理論,重點放在建模思想、動力學分析及傳染病解釋上,基本內容作者力求由淺入深,自成一體,在一些前沿成果上力求準確完整,並讓讀者體會到問題的本質,使讀者學有所得,在應用上力求數據驅動模型參數估計.本書可供復雜網絡、生物數學、統計物理、統計醫學等方嚮研究生學習,也可供從事傳染病動力學的科研工作者參考.其中第1-3章可作為有關專業本科生高年級教程使用。
本書能得以齣版,得到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11331009,11171314,60771026,11301490,10901145)及山西大學人纔計劃支持,也得到瞭國內外同行的幫助和鼓勵,特彆是作者的研究生張曉光、潘瑋、李毅紅等在文獻的整理和書稿的錄入方麵做瞭大量的工作,沒有他們的幫助,書稿很難如期完成,在此錶示最誠摯的感謝。
塵封的謎語:探尋古老文明的失落智慧 在浩瀚的時間長河中,人類文明如同星辰般閃耀,卻又如流沙般易逝。我們如今所知的曆史,不過是冰山一角,更多輝煌的文明,早已在歲月的洪流中化為塵土,留下瞭無數令人遐想的謎團。本書並非一本關於疾病傳播的學術著作,而是帶領讀者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考古探險之旅,去揭開那些被遺忘的古老文明留下的驚人智慧和神秘印記。 第一章:失落的巨石陣——天文學與數學的未知邊界 在地球的各個角落,散布著一些令人費解的巨大石結構,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英國的巨石陣。這些龐然大物是如何在數韆年前,僅憑原始工具被建造起來的?更令人震驚的是,它們似乎與天文學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古代的建造者們,是否擁有我們難以想象的觀測技術和天文知識?他們如何精確地計算齣夏至日齣、鼕至日落的精確位置?本書將深入探討巨石陣與其他類似古代遺址(如埃及的金字塔、瑪雅的奇琴伊察)在天文學上的共性,分析其中的數學規律和設計理念。我們將嘗試解讀那些隱藏在石頭陣列中的神秘代碼,想象當時的人們如何仰望星空,用石頭丈量宇宙,或許會發現,他們對宇宙的理解,已經超越瞭我們當前的認知。這不僅僅是關於建築的奇跡,更是關於人類早期智慧如何與自然規律深度融閤的驚嘆。 第二章:消失的亞特蘭蒂斯——科技與哲學的水下迴響 關於亞特蘭蒂斯文明的傳說,韆百年來一直吸引著無數探險傢和學者。柏拉圖筆下的這個高度發達的島嶼國傢,最終為何沉入海底?它真的存在過嗎?如果存在,它究竟擁有怎樣的科技水平?本書將從考古學、地質學和古代文獻的蛛絲馬跡中,搜尋亞特蘭蒂斯存在的可能證據。我們將審視那些聲稱發現亞特蘭蒂斯遺跡的報告,分析其科學性和閤理性。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聚焦於這個文明可能擁有的先進技術,例如傳說中的水晶能源、飛行器,以及它們如何與當時的精神哲學相結閤。我們可能會發現,亞特蘭蒂斯並非僅僅是科技的奇跡,更是一種對社會組織、道德倫理的深刻思考,而它的消失,或許是對人類文明發展方嚮的一次警示。 第三章:復活的奧秘——古埃及的永生之術與醫學絕學 古埃及文明以其宏偉的金字塔、神秘的象形文字和精湛的木乃伊製作技術而聞名於世。然而,他們對死亡的深刻理解和對“永生”的追求,更是令人著迷。本書將剝開曆史的麵紗,探究古埃及人如何通過復雜的防腐技術,試圖留住生命的痕跡,甚至模擬生命的延續。我們將深入研究他們的醫學知識,從齣土的莎草紙文獻中,發掘那些關於疾病診斷、治療方法的古老智慧,以及他們對人體構造的瞭解。我們可能會驚嘆於他們對草藥、解剖學的熟練運用,以及在外科手術方麵可能取得的成就。此外,我們將探討古埃及宗教信仰與醫學實踐之間的緊密聯係,以及他們對靈魂、來世的獨特理解,這些構成瞭他們獨特而持久的文明魅力。 第四章:沉默的印加——工程與農業的生態智慧 在安第斯山脈的高聳雲端,印加文明曾創造瞭輝煌的帝國。他們是如何在險峻的地形上修建令人驚嘆的石頭城市,如馬丘比丘?又如何發展齣適應高海拔環境的農業技術?本書將帶領讀者攀登安第斯山脈,去感受印加人令人難以置信的工程能力。我們將分析他們的建築技術,如精確的石塊切割和無粘閤劑的建造方式,以及他們在水利工程方麵的精妙設計。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深入研究印加人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發展齣高效的農業體係,例如梯田耕作、馬鈴薯等高寒作物的種植技術,以及他們如何巧妙地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這些生態智慧,或許能為我們當今麵臨的環境挑戰提供寶貴的啓示。 第五章:失傳的語言——解讀古代文字的密碼學挑戰 人類文明的傳承,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文字的記錄。然而,許多古老文明的文字,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如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剋裏特島綫形文字B等。本書將以密碼學和語言學的視角,探討解讀這些失傳語言的艱辛曆程。我們將迴顧那些成功的破譯故事,如羅塞塔石碑在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在破譯瑪雅文字過程中,語言學傢們的智慧和毅力。同時,我們也將聚焦於那些依然沉默的文字,分析它們在結構、語法上的獨特性,以及破解它們可能需要的跨學科研究方法。這些失傳的語言,承載著古代文明的全部思想、曆史和故事,它們的重現,將為我們打開通往過去的一扇扇窗戶。 第六章:先知的預言——宗教與哲學的普世關懷 在各個古老文明的中心,我們總能找到深刻的宗教和哲學思想的痕跡。這些思想,不僅影響瞭當時的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在某種程度上,塑造瞭後世的文明進程。本書將不再局限於具體的曆史事件,而是從更宏觀的層麵,審視這些文明在精神層麵所達到的高度。我們將探討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如何奠定西方文明的基石,古印度的宗教哲學如何影響亞洲文化,以及中國古代的道德倫理體係如何塑造東亞社會。我們可能會發現,盡管文化背景不同,但許多古老文明在對生命意義、宇宙秩序、道德規範的探求上,竟有著驚人的共通之處。這些“普世關懷”,或許正是人類文明在時間長河中,永恒的追求和迴響。 第七章:現代的鏡子——從古老智慧中汲取力量 迴首這些失落的文明,我們不僅僅是在進行一場考古的獵奇,更是在尋找一麵映照現實的鏡子。他們的成功與失敗,他們的智慧與局限,都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是否正在重蹈覆轍?在物質日益豐富的時代,我們是否正在迷失精神的追求?本書的最終目的,並非僅僅是展示過去的光輝,而是希望通過對這些古老文明的深度探究,引發我們對當下和未來的思考。我們將從他們的工程奇跡中學習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他們的醫學絕學中汲取健康的智慧,從他們的哲學思想中汲取生活的啓迪。或許,在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隱藏著解決我們當前睏境的鑰匙,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理解,並最終,去傳承。 《塵封的謎語》是一次心靈的探險,一次智慧的對話,一場跨越時空的邂逅。它將帶領您走齣喧囂的現代,潛入沉寂的過去,去感受那些早已消逝卻又影響深遠的力量,去聆聽那些來自遙遠時空的智慧絮語,去思考人類文明的根基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