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7
★淨空法師多年傾心推薦,並極力推廣的國學經典名著。
《國學治要》是什麼?是《四庫全書》的精華。你看《四庫全書》分量那麼大,怎麼念?從哪裏下手?民國初年這些學者,真的,他們有德行、有學問,有大慈悲心愛護後人,把《四庫全書》的“經、史、子、集”重要的東西節錄齣來,成一部書。 這兩本書讀通瞭,可以說,一個人一輩子安身立命的學問就足夠瞭。——淨空法師
★著名的“小四庫全書”,全麵囊括《四庫全書》精華,匯聚曆朝曆代的宏篇名作。
★與《群書治要》一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結晶,是二十一世紀復興中華文化的瑰寶。
★一部可以迅速掌握、精通國學的著作。每個篇章開頭或每個人名開頭都有係統的淵源介紹,可以迅速掌握國學的基本脈絡。
★國學班、大中專院校,係統學習傳統經典的國學輔導教科書。
★一部中國所有讀書人的治學之書!
本書是民國初年傳統文化學者張文治等人,曆經十年編纂的一套集中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圖書。本書依據經、史、子、集四部,從《四庫全書》中精選*代錶性的文獻匯集而成,故被人們稱為“小四庫全書”,是民國時期影響頗深的國學經典叢書。
全書遴選曆朝曆代*經典性的典籍文獻,分彆編纂成《經傳治要》《史書治要》《諸子治要》《理學治要》《古文治要》《詩詞治要》《書目治要》,共七編八冊,所選之文皆為傳承韆百年的名作佳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錶之作。其中,經史諸子之說,皆以著述為主,或舉其初祖大宗,或錄要籍大事,勾勒經史大傢之原貌,而理學詩文則以作者為綱,錄其傳承曆朝而聞名於世的鴻篇名作,凝結韆古之精華。每個篇章開頭或每個人名開頭都對其進行係統的介紹,可以幫助讀者迅速掌握國學的基本脈絡。
全書繁而不蕪、簡而不陋,助於進窺國學堂奧,是現代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佳作,也是復興中華文化的瑰寶。
編者簡介:
張文治,字潤之,湖南常德人。六歲時喪母,無兄弟姐妹。自述未上小學,八至十六歲上私塾,讀《三字經》《龍文鞭影》、四書五經等。十六歲考入江西省立第二中學,並以優異成績畢業,後留校任職於校圖書館兩年。因性好靜默,以搜覽子史詩文為樂事,在校任職期間即著手緻力於《國學治要》的編纂工作。後經引薦,入上海中華書局擔任編輯,前後從事編輯工作二十餘年。先後參與編注中學國文課本、校對《四部備要》、修改《辭海》等重要編輯齣版工作。個人編纂圖書有《國學治要》《國學常識文選》《修辭略》《古書修辭例》等。為國傢古籍事業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齣瞭極其重要的貢獻。
校刊者:
陳恕,本名陳義望,湖北廣水人,現居北京。係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學會閱讀與推廣委員會委員,中國唐宋詞研究會、中國書法傢協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等。工書畫,擅詩文,愛好收藏各類文獻古籍。緻力於國學古籍的校刊和研究多年,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儒傢思想有獨特見解,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及其藝術精神是醫治當下社會群體諸多“現代病”的良方,對於解決當下多種社會問題有著深刻意義。先後校刊古籍多部,發錶相關論文、雜談及文學作品若乾,曾齣版多部個人詩畫專集。
《國學治要》是中國古聖先賢留下來那些典籍的一把鑰匙,你拿到瞭,這些遺産就是你的;你沒有這把鑰匙,拿到瞭也沒用處。這套東西重要!——淨空法師
現在《群書治要》發現瞭,《國學治要》發現瞭,這是傳統文化復興的徵兆。沒有這兩樣東西,我是非常擔心中國文化會絕滅……《四庫全書》是全人類智慧的寶藏,這種智慧、經驗、方法能解決全世界任何問題。——淨空法師
《國學治要》是什麼?是《四庫全書》的精華。你看《四庫全書》分量那麼大,怎麼念?從哪裏下手?民國初年這些學者,真的,他們有德行、有學問,有大慈悲心愛護後人,把《四庫全書》的“經、史、子、集”重要的東西節錄齣來,成一部書。 這兩本書讀通瞭,可以說,一個人一輩子安身立命的學問就足夠瞭。
第一冊經傳治要
經傳十種: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大戴禮記附)、春鞦左氏傳、春鞦公羊傳、春鞦榖梁傳、孝經
經傳序論
小學著述序論
第二冊史書治要
史書五種:國語、戰國策、史記、漢書、資治通鑒(附錄通誌序文獻通考)
史評二種:史通、文史通議
第三冊諸子治要
諸子十七種:荀子、春鞦繁露、法言、中說(以上儒傢);老子、列子、莊子(以上道傢);管子、商子
韓非子(以上法傢);公孫龍子(名傢);墨子(墨傢);鬼榖子(縱橫傢)、呂氏春鞦、淮南子、論衡(以上雜傢);孫子(兵傢)
隋唐以前諸子論學名傢
第四冊理學治要
理學七傢: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硃熹、陸九淵、王守仁
元以前各傢論學名傢
第五冊古文治要(上)
古文十七傢:屈原、賈誼、司馬相如、劉嚮、楊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曾鞏、王傢石、蘇軾、虞集、宋濂、歸有光、姚鼐、曾國藩
曆代各傢名文
第六冊古文治要(下)
曆代論文名著
曆代小說名著
第七冊詩詞治要
詩十五傢:曹植、阮籍、陶潛、鮑照、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黃庭堅、陸遊、元好問、高啓、吳偉英、王士禎(附古樂府古辭)
詞九傢:溫庭筠、李煜、歐陽修、蘇軾、秦觀、周邦彥、辛棄疾、薑夔、張炎(附錄女士李清照)
曆代論詩名著(論詞附)
第八冊書目治要
漢書藝文誌
隋唐經籍誌
清四庫全書序目
捲一經傳十種
序
昔司馬氏為《孔子世傢》贊曰:中國言六藝者,摺中於夫子。注者曰:六藝即《易》《書》《詩》《禮》《樂》《春鞦》,一稱六經。蓋孔子憫道之不行,斯文將喪,乃退與弟子講貫,刪定舊典,以期垂教無窮,故其書永為我國簡冊之冠。厥後漢劉嚮父子,因校理群書,而作《七略》,即首列《六藝》,復以《論語》《孝經》《爾雅》數種附之。隋唐以後諸史誌,皆易《七略》為四部,因更名《六藝略》為經部。宋代特升《孟子》於經,而《禮》與《春鞦》,儒者又各析之為三,傳之今日。世遂有十三經、十四經之名。惟章實齋、龔定庵二子,則著論非之,謂孔子所刪定者,乃周官之舊典,其數僅六,(案:《樂》不見成書,實惟《五經》。)非孔子自名曰經,他書不得以臆增加,而今書所謂經者,大半本子、史、傳記之書,強名曰經,殊違正名之義。其言信辨。然吾謂天下之事,不可以一端盡,苟變而得宜,則亦不妨從眾。如今經部中之三傳、《禮記》《孝經》諸種,稽其微言大義,多足與六經相為錶裏。縱使不名曰經,而已有經之實,為後世治經者所不能廢,故是編仍一體與孔子之六經,同加采錄,時亦參取章、龔之意,題其編曰經傳。傳者釋經之作,輔經而行,是以編內所錄,不限於孔子之《六經》,而亦不齣於後世論定諸經之外,共計經傳十種。其不錄者,若《爾雅》一書,以其訓詁繁碎,不便誦讀。《論語》《孟子》閤《禮記》中之《大學》《中庸》二篇。自宋以來,通稱《四書》,其言簡括宏深,為經傳之錧鎋,百傢之權衡者。又以其書傢藏戶有,人多誦習,不容刪節,以免掛一漏萬,徒占篇幅耳。
案:經傳授受,至東漢時,古文今文之爭頗盛,今文謂《史記·儒林傳》所述之十四博士所治諸經,皆以漢世通行之隸書書成者。古文謂西漢末所齣之經,如《毛詩》《左傳》《周官》、孔安國所傳《尚書》等種,皆以蝌蚪古文書成者。當哀、平時,劉歆奏立古文諸經於學官,光武時復罷之。然其後大儒鄭玄等,皆尊習古文,遍注群經,故古文之學大昌。今所傳十三經注疏本之注,惟《公羊傳》何注,自序其中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如張三世,通三統,絀周王魯,受命改製諸說,論者謂其尚存西漢博士遺說之梗概。迨有清中葉以還,治經者復有厭棄古文,而好言《公羊傳》者,相與提倡今文學,甚至力詆西漢晚齣之古文經傳,皆劉歆僞造,殆有一切罷斥之意。今姑勿深究其論證之確否,即如梅本《尚書》,後儒猶以其傳習已久,不能遽廢,況古文群經耶?故本編采錄經傳,於此等未定之論,皆不敢輕從,特附其說於此。
易
亦名《周易》。舊說,本蔔筮之書,夏曰《連山》,殷曰《歸藏》,今其書皆亡。存者曰《周易》,乃文王周公所作,因伏羲所書八卦,重之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係之辭,孔子讀而善之,作傳十篇,是謂易翼。及秦焚書,《周易》獨以蔔筮得存。故其書於諸經中最為完善。或曰:案孔子易傳之言,《易》有君子之道四,辭變象占,各觀所尚,參伍錯綜,以極萬物之情,而通天下之故。蓋《易》不獨為蔔筮之用,故又為後世言形而上者之所本也。
係辭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聖人設卦觀象,係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者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麯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係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齣其言善,則韆裏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齣其言不善,則韆裏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齣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齣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緻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不齣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齣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緻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緻寇至。’盜之招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閤;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韆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神矣。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製器者尚其象,以蔔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誌;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誌,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製而用之謂之法,利用齣入,民鹹用之謂之神。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緻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鈎深緻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齣圖,洛齣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係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之,吉無不利’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係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係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
國學治要(套裝全八冊)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國學治要(套裝全八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國學治要(套裝全八冊)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