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碑帖临本丛书—北魏始平公造像记

经典碑帖临本丛书—北魏始平公造像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伯翔 著,刘运峰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临摹
  • 北魏
  • 造像记
  • 书法艺术
  • 中国书法
  • 古代书法
  • 文化艺术
  • 碑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00536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35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100
附件:对开整拓挂图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内容新颖独特。当下市场上销售的字帖多为单纯的碑帖或是单纯的技法解析。本书将技法、碑帖、临本三者综合在一起,还附加临写示范视频和全拓挂图,丰富了图书内容,开创了碑帖类图书编辑的新模式。

  2.装帧设计精美,工艺先进,用纸考究。内文纸采用120克雅质纸,在阅读的视觉感官上更舒适。使用进口环保油墨印刷,在保证高质量印刷效果的同时兼具绿色环保的理念。本套丛书开本设计为大16开,右翻页,锁线裸背装订便于平摊摆放,提高了读者阅读的舒适度和临写的方便度。

  3.技术手段先进,使用便捷。为了进一步方便读者,出版方特将书家临写的部分过程摄录下来,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书中附加的二维码,直观地看到书家是如何临帖的。通过观看书家的临摹视频,体会书家的运笔过程,不仅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而且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另外,随书赠送一张对开整拓挂图,展开尺寸为:560毫米×820毫米。除了便于学习者从整体上认识和解读碑帖外,更具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此书是专门为零基础的书法初学者量身定制的,书中收录的拓本均为经过遴选的存世善本,有《汉礼器碑》《汉曹全碑》《汉张迁碑》《北魏张猛龙碑》《北魏始平公造像记》《北魏张黑女墓志铭》《唐颜勤礼碑》七种碑帖,这七种碑帖的原作年代自东汉至盛唐,跨度达六七百年,期间有汉隶、魏碑和唐楷三种典型的书体,是中国书法不断走向辉煌的记录,而这七种碑帖,也堪称三种典型书体的经典作品。

  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基本途径,每一位初学者都不例外。丛书的每一种开篇叙述了碑帖的艺术特色及临习要领,介绍了碑帖的来历、艺术性、重要性、基本笔画和结构布局。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字帖图书分为两种:原碑拓本和书法教程,原碑拓本大多为宋或明清拓本,因原碑多有残缺剥泐,很多字已经无法看清,且石碑文字均是匠工对照书写的墨迹凿刻其上,因此不能忠实地再现原作。本丛书将原帖和当代名家的临本紧密结合,对照印刷。可以使临习者看到原帖和临本之间的异同,从而感受到书家对原帖的理解和把握。在欣赏体味原帖的同时,可参照临本摹写。

  本套丛书邀请孙伯翔、张建会、刘运峰、刘集林、顾毅五位当代书法家临写。这五位书法家在书法教学和研究方面的造诣为世人所公认,其临写的范本为广大书法学习者所认可。此次收录的临摹作品并非一般示范性的选临,而是书家花费大力气完成的通临,有的还包括不同时期的临摹作品,反映书家对经典的再认识、再表现过程。这种完整性可以呈现经典碑帖的全貌,从而使临习者获得一定的启示。


作者简介

孙伯翔,1934年l0月生于天津武清。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著作有《孙伯翔书法集》《孙伯翔书画集》《孙伯翔书画艺术》《怎样写魏碑》《孙伯翔谈艺录》等。



魏晋风韵:楷书审美与书体流变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魏晋时期楷书的发展脉络、审美取向及其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大量出土碑刻、墓志以及传世墨迹的细致考察与比较分析,本书力图勾勒出这一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的艺术全貌,揭示其内在的时代精神与美学特征。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书体孕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活跃、文化交融的特殊时期。玄学清谈之风盛行,士人群体对个体精神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思潮深刻地渗透到了艺术创作之中。书法艺术,作为承载文人精神的重要载物,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隶书向楷书的决定性转变。 1. 隶变完成的社会土壤 汉代成熟的隶书,以其丰腴的波磔和规整的结构,奠定了中国书法方块字的基础。然而,随着书写速度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转变,隶书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逐渐显露出其在实用性上的局限。魏晋之初,行书、草书的勃兴,为楷书的独立和成熟提供了“催化剂”。书家们在追求便捷的过程中,逐渐弱化了隶书的横势和挑笔,使得原本用于速写的某些笔画特征融入了正书的结构之中,完成了书法史上著名的“隶变”。 2. 儒释交融对书风的影响 佛教的东传与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大量的佛经抄写和造像题记的产生,为书法实践提供了海量的文本和物质载体。这些抄写文本,尤其是一些注重工整、清晰的佛经写本,极大地促进了楷书笔法的规范化。同时,道教的兴盛与士人的隐逸思想,也使得书法作品不再仅仅是官方文告的载体,而成为抒发个人情怀、标榜高洁品格的媒介。这种多重文化力量的相互激荡,使得魏晋楷书呈现出既有规范严谨一面,又有率性洒脱一面的复杂特征。 第二部分:南北书风的差异与互动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分裂,直接导致了书法艺术上“南帖北碑”的格局形成,这是研究这一时期楷书的理论基石。 1. 北碑:雄强刚健的北方气象 北朝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环境相对粗粝、质朴。北方的书家在创作碑刻时,受限于刀刻的物理特性,以及对力量感和纪念性的强调,形成了雄浑、开阔、古拙的书风。 用笔特点: 笔画多方笔起入,收笔重按,线条饱满有力,对比鲜明。方峻的笔法使得结构显得外拓,气势开张。 结体特征: 结构偏向于扁方和外放,字形饱满,重心偏低,追求“金石气”的浑厚感。 代表性作品分析: 本部分将详细剖析《龙门二十品》的朴茂,以及《郑文公碑》的秀逸与古厚并存的特点,探讨北魏中晚期书风由早期粗犷向成熟工整演变的过程。特别关注北魏晚期,由于南迁士人的影响,北碑开始融入南帖的某些圆润笔意,为隋唐楷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 南帖:妍美流畅的江南韵致 南朝政权偏安一隅,文风鼎盛,士族门阀制度森严,对书法审美更趋向于精微、典雅。南方的书风主要以墨迹(帖学)的形式流传。 用笔特点: 笔锋圆转,提按富有弹性,线条细腻而富有韵律感。讲求“意在笔先”,追求内在的气韵流动。 结体特征: 结体修长秀美,重心偏高,结构精巧多变,侧重于笔画之间的揖让和呼应关系。 代表性人物与风格: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确立的尚韵书风,是南帖的核心。本书将重点分析《黄庭经》、《乐毅论》等墨迹,揭示其如何将成熟的篆隶笔意融入秀美的楷书中,形成流畅自然、顾盼生姿的“妍美”风格,成为后世帖学楷书的典范。 第三部分:楷书成熟的标志——隋唐的过渡与融合 魏晋楷书的发展并非终结于南北分裂,而是以隋唐统一为契机,完成了风格上的整合,最终形成了规范化的成熟楷书。 1. 隋代的桥梁作用 隋代短暂而关键,其书法承接了南北两派的优点。一方面,它继承了北碑的雄强骨力,避免了南帖的柔弱纤细;另一方面,它吸收了南帖的灵动与气韵,修正了北碑的滞涩与古拙。隋碑如《董美人墓志》,已然可见唐人楷书的端庄之势。 2. 笔法规范化与结构定型 唐代楷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书法的第一个高峰期的到来。初唐楷书的书家们(如虞世南、欧阳询),正是从魏晋楷书中提炼出了一套系统而完备的笔法和结构法则。 欧阳询的结构法: 学习欧体的读者会发现其结体方峻中寓险绝,这种对魏碑方正结构的高度提炼,是对北碑“骨力”的继承与优化。 虞世南的圆融: 虞世南的书风则明显偏向于王羲之的流美,注重笔画的“中和”之美,这是对南帖“气韵”的忠实再现。 本书通过细致对比魏晋时期的不同书迹,分析其笔法在结构定型过程中的演变痕迹,说明成熟的唐楷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魏晋南北朝书家们在实践与争鸣中,共同塑造出的文化瑰宝。最终,读者将能理解,魏晋楷书的“尚意”精神,是如何被唐人转化为“尚法”的典范,为后世树立了永恒的书法标准。 本书特色: 跨体例研究: 不局限于碑刻或墨迹的单方面考察,将“碑”与“帖”置于同一历史坐标系下进行对比分析。 注重书体演化: 强调隶变到楷书的动态过程,而非静态的风格描述。 结合时代精神: 将书法风格的转变与当时的玄学、宗教思潮相结合,深入探讨“形”背后的“神”。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书法史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文献考据方面做得相当扎实。它引用的出处和对碑文内容的注释都非常严谨,这使得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机械地模仿字形,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溯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些刻工在冰冷石头上留下的热忱与坚韧。书中的字体放大细节处理得极佳,即便是最细微的皴裂和剥蚀痕迹,都被清晰地捕捉下来,这对我们理解和还原碑刻原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于那些想要深入研究碑刻地域风格差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极高。

评分

这本书在实用性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对于长期坚持临帖的“老手”来说尤其重要。它摒弃了那种花哨的、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而是回归到最本质的——即“眼到、心到、手到”的修行过程。临帖的步骤被分解得很有层次感,从“对临”到“背临”,再到最终的“意临”,每一步都有相应的指导原则。我尤其喜欢它提供的那种“结构意识”的培养方法,它教你如何把握字体的重心和欹侧之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描摹的层面。可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极富耐心的老师,在你旁边默默指导。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楷书的演变脉络,这本书在梳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书风的差异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范本,更深入地探讨了书法家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如何将魏晋风度的洒脱与北朝的雄强熔铸于笔端。比如,书中对某些边款和题跋的解析,往往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主文的风格倾向。我特别欣赏它在技法层面的讲解,比如如何通过控制笔锋的侧锋和中锋来模仿原碑的苍劲与圆润,这些细节的提示对于正在瓶颈期的人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的指引,让我对“拙中寓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这套《经典碑帖临本丛书》的整体设计和选材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装帧上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让人在捧读时就能感受到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我记得我当时是冲着其中对魏碑书体的精妙解析才入手这套书的,尤其是一些大家公认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碑刻作品,都有非常细致的拓片呈现。书中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和精美的线条有了呼吸感,这对于临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你需要清晰地观察到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光影的处理也相当到位,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石刻的质感。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体验来说,这套丛书的纸张质感和印刷油墨的浓淡处理,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很多市面上的临帖本为了节约成本,要么纸张太薄容易洇墨,要么印刷太浅,导致很多细节丢失。但这一套书在用料上毫不吝啬,墨色厚重而不板滞,线条清晰锐利,拓片的层次感非常丰富,这对于需要用毛笔进行精细控笔训练的我来说,至关重要。它让“心摹手追”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能切切实实地在每一次落笔中感受到原碑的磅礴气势和内在韵律,这份专注和沉浸感,是其他很多教材无法给予的。

评分

正版

评分

质量好,物流快。

评分

很好

评分

正版

评分

评分

正版

评分

正版

评分

很好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