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開發是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傳奇故事,屬於浦東,也屬於世界。浦東開發史,可視為“中國夢”的一個較為生動、切實的案例。
本書由《浦東時報》前主編謝國平執筆,作為浦東開發同時代的記者,他在書中真實記錄瞭浦東開發過程中的各種細節,將浦東開發置於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下,以一滴水見太陽,摺射齣中國改革開放的起起伏伏。
原上海市副市長、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趙啓正,著名曆史學傢熊月之作序推薦。
本書敘述瞭上海黃浦江東邊那塊土地的曆史變遷。在韆年曆史中,作為一個土地肥沃,耕耘精細,人民勤奮,人口眾多的地區,浦東從鹽業到農耕,再到手工業,人們麵朝大海,日齣而作,日落而息,在自給自足的穩定秩序中經濟與社會緩慢地發展,突然到瞭20世紀末發生巨變,走嚮開放,走嚮世界,成為帶動中國長江流域經濟起飛的龍頭。本書沿著這一曆史軌跡,側重於經濟的內在推力,探究曆史和時代為何最終能夠給今天的浦東留下瞭一個翻天覆地、夢想成真的機緣。
謝國平,《浦東時報》原副主編、《浦東開發》雜誌副主編,齣版過《改變世界的搏擊》、《要麼死亡 要麼創新》、《財富增長的實驗——浦東樣本》》、《浦東故事:這樣的夢想更中國》等作品。
序一/001
序二/001
第一章 由水成陸:浦東從哪裏來,將嚮何處去?
曆史上,浦東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行政區劃和行政中心。在無序的,多政府的,不斷地分割的狀態下緩慢地發展。浦東由於泥沙積澱而成為濱海平原,海岸綫漸次嚮東延伸,一道道海塘也就成為浦東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這也是日後浦東開發開放,不斷嚮東發展的內生動力,由此可以明白:浦東從哪裏來?將嚮何處去?
1.1 一個模糊的概念/ 003
1.2 這塊土地一直被頻繁而隨意分割/ 005
1.3 受到“江”和“海”的限製/ 014
1.4 發展思路:由西嚮東/ 016
1.5 海岸綫不斷地更新/ 018
1.6 嚮東發展的內生動力/ 026
第二章 滄海桑田:從熬海煮鹽到男耕女織
浦東先民們熬海煮鹽,在元明時代,浦東鹽業經濟高度發達。一種調味品推動瞭一個地區經濟的繁榮、人口的增長、社會的進步。但因資源的消失、壟斷的消失,繁榮的曆史也被終結。一部浦東史,半部製鹽史。隨著製鹽業日趨衰落,浦東轉嚮瞭男耕女織的精耕農業。上海開埠後,浦東臨江地帶齣現瞭現代工業和城市化地區。浦東的經濟和社會結構又一次發生重大變化。
2.1 首先開始鹽業生産/ 035
2.2 浦東的根從鹽場說起/ 036
2.3 古代浦東的支柱産業/ 037
2.4 先民是鹽民/ 040
2.5 村落和集鎮興起/ 045
2.6 興盛於斯,也敗落於斯/ 048
2.7 第一次大轉型,開始瞭男耕女織/ 049
2.8 沒有真正地走嚮大海/ 053
2.9 有人來敲門瞭/ 056
2.10 也是殖民者爭奪的對象/ 061
2.11 沿江帶有瞭近代工業和城市化地區/ 065
第三章 開發先聲:民間與政府的努力
在自然經濟轉型中,浦東沒有齣現大麵積農傢生計陷於睏境的窘況。相反農民較早離開土地,進入城市,習商習工,浦東人的“三刀一針”手藝享譽上海。而一批有著開放和民主意識的浦東人啓動瞭早期的浦東開發。盡管從孫中山的“東方大港”,到民國政府的“大上海都市計劃”,都涉及到浦東,但是構想基本上都沒有落地。
3.1 小農經濟開始轉型,習商習工/ 077
3.2 同鄉會的傢鄉建設/ 081
3.3 塘工善後局衛鄉護權/ 086
3.4 早期浦東開發的先行者/ 089
3.5 偉人構想為何難以實現/ 092
3.6 僅修瞭一條浦東路/ 096
3.7 “大上海都市計劃”中的浦東/ 099
第四章 差距加大:上海“城市病”集中爆發
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上海“城市病”集中爆發,硃�杌�齣任上海市長後嘆道:“現在一天我們收到100多封人民來信,都是講糞便橫溢、垃圾成堆、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簡直就要爆炸瞭。”一江之隔,兩岸沒有形成如紐約、倫敦、巴黎等城市兩岸共同繁榮的局麵。過江難曾經是上海人心中的痛。浦東不實現真正的開發,越江工程無從談起。
4.1 有投資沒有開發/ 109
4.2 扁舟一葉渡驚濤/ 113
4.3 越江工程規劃為何難以實現/ 118
4.4 一江隔兩岸,東西長相嘆/ 122
4.5 新市長麵臨的難題/ 126
4.6 上海“城市病”集中爆發/ 129
4.7 兩地落差巨大的曆史原因/ 136
第五章 天降大任:總設計師嚮世界打齣一張王牌
上海的齣路何在?有四個可供選擇的方案:“西擴”、“北上”、“南下”、“東進”。“東進”的方案終於得到瞭共同認可:浦東是上海未來的希望,那邊要建設一個“新上海”。鄧小平將上海浦東開發開放視為手中的一張王牌。1990年4月18日,浦東的命運徹底改變。
5.1 上海嚮何處去? / 145
5.2 民間輿論的第一呼聲/ 147
5.3 形成四個可選擇方案/ 151
5.4 要建設一個“新上海” / 157
5.5 美籍華人建築師獻計/ 162
5.6 總設計師期望的一張王牌/ 167
5.7 浦東的命運徹底改變/ 171
第六章 隻爭朝夕:特定區域內的大試驗
浦東開發已經從上海地方的願望上升為國傢戰略,並嚮世界證明,中國未關閉對世界的大門。鄧小平多次說過浦東開發晚瞭的話,竟然還承認是自己的一大“失誤”。驅車浦東,目睹生機勃勃的建設景象,他吟誦瞭一生中惟一所作的兩句詩:“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
6.1 浦東的曆史翻開瞭絢麗的一頁/ 185
6.2 當年崇明也曾被列為特區/ 189
6.3 對浦東的定位開始轉變/ 193
6.4 地方願望上升為國傢戰略/ 196
6.5 20世紀90年代的“增長極” / 199
6.6 叫新區不叫特區/ 202
6.7 信號:中國並未關閉大門/ 206
6.8 鄧小平承認一大遺憾/ 209
6.9 “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 / 212
6.10 中國領導人為何如此關注浦東? / 213
第七章 沒經驗有理念: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
如何開發浦東,浦東人沒有經驗但有理念。在吸取世界智慧開發浦東、再造中心、形態建設服務於功能開發、立法先行、金融貿易先行、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等理念的指導下,最終實現瞭高起點、高標準開發。
7.1 嚮世界“藉腦” / 223
7.2 開發模式的選擇/ 232
7.3 搞功能開發區/ 233
7.4 形態建設服務於功能開發/ 235
7.5 有序規範地開發/ 237
7.6 睿智立法/ 240
7.7 率先在第三産業突破/ 241
7.8 海納百川,融閤中西文化/ 246
7.9 吸收“世界營養”,展開經濟對話/ 250
第八章 攻堅之役:浦東要戴著鋼盔頂住
浦東開發開放後,5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同時開建的工地最多時達到3000個以上。大規模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但最初硃�杌�僅給三個開發區各3000萬元。新區行政機構實行“小政府大社會”,受到質疑和刁難,國務院領導關照:“浦東要帶著鋼盔頂住!”
8.1 財政資金空轉,土地批租實轉/ 259
8.2 “小政府,大社會” / 263
8.3 證券交易所重新開張/ 269
8.4 上海以大動作迴應總設計師的要求/ 275
第九章 一隻頭雁:經曆挑戰與危機
在“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中,浦東高速發展。弗裏德曼懷疑那是“波將金村”。在亞洲金融危機波及下,投資者紛紛要求撤資,工地上空空蕩蕩。一封學者的建議信啓動瞭上海要素市場從浦西到浦東的“東進”。浦東像一隻頭雁,帶動著整個長江流域,共同經曆瞭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年代。
9.1 改革先聲遭到圍攻/ 287
9.2 外國學者發齣質疑/ 292
9.3 浦東為何能吸引那麼多外資? / 296
9.4 外灘代錶過去的上海,浦東代錶未來的上海/ 298
第十章 大實驗:高舉先行先試大旗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浦東開始逐漸擺脫對優惠政策的依賴,轉嚮瞭功能性政策。由此,中國第一傢經國務院批準的大型中外閤資商業零售企業上海第一八佰伴在浦東開張,107萬顧客潮水般湧入商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浦東成為全國第一個綜閤配套改革試驗區。之後10年內,中央政府在中國的版圖上畫瞭12個圈。
10.1 入世前的預演/ 309
10.2 功能性政策下的先行先試/ 312
10.3 進入新世紀的大試驗/ 315
10.4 8年中畫瞭12個圈/ 322
10.5 戴著鐵鐐跳舞/ 326
10.6 誕生瞭一個為市民服務的機構/ 329
10.7 社會能做的就讓社會去做/ 331
第十一章 經濟轉型:大飛機和迪士尼
2008年金融風暴中,超級摩天大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大廈開業。有學者質疑通過修橋修路蓋房子的固定資産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起吊機經濟”。土地讓浦東的財富迅速增長,增長也因為土地變得更加艱難。從2005年起,浦東領導人不斷地將“轉型”作為關鍵詞一再重復。金融危機也加速瞭大飛機製造、迪士尼項目落戶。
11.1 金融危機終結“起吊機經濟” / 343
11.2 增長因土地稀缺更加艱難/ 346
11.3 轉型升級是難題/ 348
11.4 大飛機來瞭/ 350
11.5 芯片製造巨頭紛紛跟進/ 353
11.6 迪士尼落戶為什麼談瞭十多年/ 356
第十二章 新浦東:“兩個中心”,兩區閤並
2009年,浦東發生兩件具有曆史意義的大事: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功能區,南匯區並入浦東。人們給浦東一個新的稱呼:“大浦東”、“新浦東”。短短十來年,倫敦國際金融期貨與選擇權交易所助理總裁阿?艾伯特的預感變成瞭現實。
12.1 金融先行/ 369
12.2 禮品的寓意/ 374
12.3 “兩個中心”目標確定/ 376
12.4 海運發達,襟江纔有經濟意義/ 379
12.5 兩區閤並新浦東/ 384
12.6 打造全球“定價中心” / 387
第十三章 支點撬動:改革試驗區3.0版
中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落戶浦東。中國政府希望這個支點,盡管僅僅占共和國土地麵積的萬分之零點零零三不到,卻能撬動中國更高層次的開放,倒逼改革。而美國《華爾街日報》載文稱,上海自貿區有潛力成為中國的“規則改變者”。
13.1 作用巨大的小支點/ 395
13.2 英文譯名引來爭議/ 398
13.3 中國首例,世界首創/ 404
13.4 特定區域內進行製度試驗/ 410
第十四章 開放度最高:讓市場更有效
李剋強總理三年三次到浦東,中央希望上海自貿區內這個試驗田能夠産生更多的“培育良種的經驗”。自貿區沒有稅收優惠,但給投資者驚喜。從新區到綜閤配套改革試驗區,再到自貿試驗區,浦東以試錯的方式為中國深化改革開放提供瞭一份示範樣本。
14.1 不是提供稅收優惠,而是給予更多便利/ 421
14.2 投資黑名單/ 424
14.3 給投資人驚喜/ 427
14.4 一切為瞭讓市場更有效/ 430
14.5 嚮外輸齣經驗/ 432
14.6 自貿區擴容/ 435
第十五章 夢想成真:上下500米,前後100年!
百年前,商人陳桂春在陸傢嘴建造瞭自己的宅院,百年後,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廈拔地而起,而邊上,兩座摩天大樓———88層的金茂大廈和495米高的環球金融中心也是上海的新地標。不經意間,它們都成為浦東傳奇故事的見證,也濃縮瞭浦東的百年變遷。
15.1 我們時代的偉大故事/ 445
15.2 從“鬼城”到熱土/ 449
15.3 夢想能夠成真/ 450
15.4 試錯反彈,循序漸進/ 453
15.5 能延續更長的黃金時期嗎? / 456
後記/463
這本書的文字處理,在我讀過的同類題材中,絕對是獨樹一幟的。它沒有采用那種常見的、激昂亢進的贊美辭藻,相反,它更傾嚮於一種冷靜、內斂,但力量感十足的敘述。讀起來感覺像是在聆聽一位資深行業觀察者,用最精準的詞匯,為你剝開層層迷霧,直抵核心。我特彆喜歡它穿插的那些口述史片段,那些來自一綫工人和早期管理者的聲音,帶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真實情感,為宏大的政策討論增添瞭人情味和溫度。這本書在論述金融創新和土地財政關係時,展現齣的專業深度,讓我這個外行都能大緻領會到其中的微妙平衡。它成功地將看似枯燥的政策演變過程,轉化為一場關於資源、權力與遠見的精彩博弈。每一次翻頁,都像是被推嚮瞭事件的中心,不得不去思考,在那種高壓環境下,換作是我會做齣何種抉擇。
評分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試驗田”這一概念的深刻解讀。作者似乎對這種特定模式的社會試驗抱有一種近乎哲學的探究欲,不斷追問其成功的原因和潛在的風險。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成就,而是深入挖掘瞭製度設計者們的思維模型,以及這些模型如何在具體實踐中被不斷修正和完善。書中對人纔引進和精英階層形成的分析,尤其引人深思,揭示瞭高新區崛起的另一種驅動力——人心的聚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節奏感很強,時而聚焦於某個標誌性建築的誕生,時而拉遠到全球經濟格局的背景下審視其戰略意義。它給人的感覺是,你讀的不僅僅是一個區域的曆史,而是在參與一場關於未來城市形態的宏大辯論。這種既有曆史縱深感,又不乏對未來預判的敘事手法,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地域範疇,具有更廣泛的藉鑒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精妙,它沒有采用綫性編年史的刻闆敘事,而是像一個多維度雷達,從不同側麵掃描和剖析瞭那個特定發展階段的復雜肌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文化構建”部分的著墨。要知道,一座新城的崛起,絕不僅僅是經濟指標的堆砌,更是精神麵貌和集體認同的重塑。書中對新一代建設者精神氣質的捕捉,那種自信、進取又帶著一絲對傳統的疏離感,描繪得入木三分。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迴想自己對那個時代的模糊印象,然後被書中提供的細節所震撼,原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景觀背後,隱藏著如此多精密的計算和艱難的取捨。它不迴避矛盾,也不過度美化,而是用一種近乎紀錄片的冷靜視角,記錄瞭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城市躍遷。這種對“非物質資産”構建的關注,讓整部作品的厚度大大增加,不再是單純的經濟史。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絕佳切片。作者的敘述節奏把握得極其老道,開篇便如同高速列車般駛入主題,緊接著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案例和數據,迅速構建起一個充滿活力與矛盾的敘事空間。那些關於土地徵用、外資引入的章節,讀起來絲毫不枯燥,反而充滿瞭博弈的張力。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處理爭議性事件時的剋製與公允,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評判,而是努力還原事件發生時的復雜性與多重動機。它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解剖瞭特定曆史時期下,製度創新與市場力量碰撞齣的火花。而且,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鮮明,它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不失新聞報道的現場感和衝擊力,讀起來讓人欲罷不能。那種將復雜經濟學原理融入生動故事的能力,絕對是作者的高超之處,遠非一般紀實文學所能企及。看完之後,我腦海中對“發展”這個詞匯的理解,被徹底重塑瞭。
評分這部著作,在我看來,簡直是一部宏大敘事的交響樂,它以一種近乎史詩般的筆觸,勾勒齣瞭一個特定地域在特定曆史時空中的劇烈嬗變。我讀到那些關於規劃藍圖如何被一點點付諸實踐的細節時,那種震撼是難以言喻的。作者似乎擁有瞭一種近乎透視過去的魔力,能將那些冰冷的鋼筋水泥背後的汗水、爭議乃至狂熱都生動地呈現齣來。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官方文件匯編,而更像是一部人物眾多的戲劇,每一個關鍵決策者、每一個開拓者,他們的心路曆程都被挖掘得淋灕盡緻。我特彆欣賞其中對“速度”與“質量”之間永恒拉鋸的探討,這種張力貫穿始終,讓閱讀體驗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書中對某些重大曆史節點的處理,那種審慎與深刻,遠超一般的地方誌範疇,簡直能讓人聯想到某些西方描繪城市崛起的經典著作的筆法,隻是這裏的背景是中國特有的體製與文化語境。它成功地捕捉到瞭那種“摸著石頭過河”的集體心態,將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的微觀敘事巧妙地編織在一起,讀完後,仿佛自己也參與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曆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