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古代民族曆史編年叢書:渤海曆史編年

東北古代民族曆史編年叢書:渤海曆史編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海洋,趙振海 著,薑維公 編
圖書標籤:
  • 渤海國
  • 東北史
  • 古代史
  • 曆史編年
  • 民族史
  • 邊疆史
  • 考古
  • 曆史研究
  • 中國古代史
  • 渤海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239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799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東北古代民族曆史編年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1
字數:48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東北古代民族曆史編年叢書:渤海曆史編年》共分為四部分,分彆為先世追蹤、渤海國編年史、東丹國及渤海遺裔曆史編年、雜篇。第1篇先世追蹤主要收錄瞭渤海建國之前其族源的史料;第二篇渤海國編年主要收錄的是公元698年大祚榮建國至公元926年渤海國被滅的史料;第三篇收錄的是公元926年至1220年有關東丹國及渤海遺裔的史料;對於研究渤海很重要,又無法編年的史料統一放到瞭最後一部分雜篇裏。
  《東北古代民族曆史編年叢書:渤海曆史編年》以中國史料為主,同時也大量使用瞭朝鮮和日本史籍的史料,這是《東北古代民族曆史編年叢書:渤海曆史編年》的特色之處。
  《東北古代民族曆史編年叢書:渤海曆史編年》可供渤海史、東北古代民族史研究者參閱。

作者簡介

  趙振海,長春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高句麗史、渤海史。

目錄


凡例

第一章 先世追蹤

第二章 渤海國編年史
周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
唐中宗李顯神龍三年(707年)
唐睿宗李旦景雲二年(711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元年(713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年(714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四年(716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五年(717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六年(718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七年(719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八年(720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九年(721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年(722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一年(723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二年(724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三年(725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四年(726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五年(727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六年(728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七年(729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八年(730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九年(731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年(732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一年(733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二年(734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三年(735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四年(736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五年(737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六年(738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七年(739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八年(740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九年(741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742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二年(743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三年(744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五年(746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六年(747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七年(748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八年(749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九年(750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一年(752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二年(753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三年(754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四年(755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五年(756年)
唐肅宗李亨至德二年(757年)
唐肅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
唐肅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
……

第三章 東丹國及渤海遺裔曆史編年
第四章 雜篇

精彩書摘

  《東北古代民族曆史編年叢書:渤海曆史編年》:
  有酋帥突地稽者,隋末率其部韆餘傢內屬,處之於營州,煬帝授突地稽金紫光祿大夫、遼西太守。武德初,遣間使朝貢,以其部落置燕州,仍以突地稽為總管。劉黑闥之叛也,突地稽率所部赴定州,遣使詣太宗請受節度,以戰功封蓍國公。又徙其部落於幽州之昌平城。會高開道引突厥來攻幽州,突地稽率兵邀擊,大破之。貞觀初,拜右衛將軍,賜姓李氏。尋卒。子謹行,偉貌,武力絕人。德麟中,曆遷營州都督。其部落傢僮數韆人,以財力雄邊,為夷人所憚。纍拜右領軍大將軍,為積石道經略大使。吐蕃論欽陵等率眾十萬人人寇湟中,謹行兵士樵采,素不設備,忽聞賊至,遂建旗伐鼓,開門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進。上元三年(676年),又破吐蕃數萬眾於青海,降璽書勞勉之,纍受鎮軍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封燕國公。永淳元年(682年)卒,贈幽州都督,陪葬乾陵。自後或有酋長自來,或遣使來朝貢,每歲不絕。
  其白山部,素附於高麗,因收平壤之後,部眾多人中國。汩咄、安居骨、號室等部,亦因高麗破後奔散微弱,後無聞焉,縱有遺人,並為渤海編戶。唯黑水部全盛,分為十六部,部又以南北為稱。開元十三年(725年),安東都護薛泰請於黑水靺鞨內置黑水軍。續更以最大部落為黑水府,仍以其首領為都督,諸部刺史隸屬焉。中國置長史,就其部落監領之。十六年(728年),其都督賜姓李氏,名獻誠,授雲魔將軍兼黑水經略使,仍以幽州都督為其押使,自此朝貢不絕。
  《新唐書》捲219《黑水靺鞨傳》
  黑水靺鞨居肅慎地,亦日挹婁,元魏時日勿吉。直京師東北六韆裏,東瀕海,西屬突厥,南高麗,北室韋。離為數十部,酋各自治。其著者日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日徒太山,與高麗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於山西,北注它漏河,稍東北日汩咄部,又次日安居骨部,益東日拂涅部,居骨之西北日黑水部,粟末之東日白山部。部間遠者三四百裏,近二百裏。
  白山本臣高麗,王師取平壤,其眾多入唐,汩咄、安居骨等皆奔散,寢微無聞焉,遺人進入渤海。唯黑水完強,分十六落,以南北稱,蓋其居最北方者也。人勁健,善步戰,常能患它部。俗編發,綴野豕牙,插雉尾為冠飾,自彆於諸部。性忍悍,善射獵,無憂戚,貴壯賤老。居無室廬,負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塚然。夏齣隨水草,鼕人處。以溺盥麵,於夷狄最濁穢。死者埋之,無棺槨,殺所乘馬以祭。其酋曰大莫拂瞞咄,世相承為長。無書契。其矢石鏃,長二寸,蓋梏砮遺法。畜多豕,無牛羊。有車馬,田耦以耕,車則步推。有粟麥。土多貂鼠、白兔、白鷹。有鹽泉,氣蒸薄,鹽凝樹顛。武德五年(622年),渠長阿固郎始來。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乃臣附,所獻有常,以其地為燕州。帝伐高麗,其北部反,與高麗閤。高惠真等率眾援安市,每戰,靺鞨常居前。帝破安市,執惠真,收靺鞨兵三韆餘,悉坑之。
  開元十年(722年),其酋倪屬利稽來朝,玄宗即拜勃利州刺史。於是安東都護薛泰請置黑水府,以部長為都督、刺史,朝廷為置長史監之,賜府都督姓李氏,名日獻誠,以雲麾將軍領黑水經略使,隸幽州都督。訖帝世,朝獻者十五。大曆世凡七,貞元一來,元和中再。
  初,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東北行十日得窟說部,亦號屈設,稍東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又有拂涅、虞婁、越喜、鐵利等部。其地南距渤海,北、東際於海,西抵室韋,南北袤二韆裏,東西韆裏。拂涅、鐵利、虞婁、越喜時時通中國,而郡利、屈設、莫曳皆不能自通。今存其朝京師者附左方。
  拂涅,亦稱大拂涅,開元、天寶間八來,獻鯨睛、貂鼠、白兔皮;鐵利,開元中六來;越喜,七來,貞元中一來;虞婁,貞觀間再來,貞元一來。後渤海盛,靺鞨皆役屬之,不復與王會矣。
  ……

前言/序言

  中國東北古代史以其發展的特殊性,相較於中原地區,保存下來的曆史文獻不多,不利於學術研究的深入展開。由於資料稀缺,有些研究者為瞭證明自己的觀點,甚至不惜編造史料。以高句麗史為例,十九世紀末,以白鳥庫吉為代錶的日本學者,在其國傢“大陸政策”指導下,拋齣瞭“日鮮同祖論”和“滿鮮一體論”,為日本占領朝鮮半島、侵略中國東北地區提供曆史依據。由於這種荒謬的理論沒有史實的依據,他們采取瞭歪麯乃至編造史料的手法,從而證明其理論的正確。具體做法就是抬高《三國史記》的曆史地位,極力貶低中國正史的史料價值,通過考證將神話傳說作為真實的曆史資料肆意使用,這給高句麗史研究造成極大的混亂,無形中進一步增加瞭研究的難度。有鑒於此,我們認為與其進行學術觀點的爭論,不如潛心開展史料的整理與研究,因此,我們的東北曆史研究便從史料的收集、整理、考證等基礎工作人手。在曆史文獻收集方麵,2002年我校以“東北工程”委托項目為契機,成立瞭中國東北邊疆曆史研究文獻信息中心,開始對東北曆史文獻進行全麵而係統的收集。在曆史文獻整理方麵,我們承擔瞭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文獻整理與研究”、“高句麗渤海曆史研究數據庫”;國傢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三國史記》箋證“;吉林省教育廳重大招標項目”20世紀東北曆史文獻整理與研究“、”穢貊族係曆史文獻整理與研究“等各級研究課題。在曆史文獻考證方麵,我們承擔瞭教育部科研課題”明末《皇華集》研究“;吉林省社科規劃項目”東北民族曆史傳說研究“”高句麗曆史文獻編年“”正史高句麗傳校注“”高句麗傳說考源“等科研課題。通過考證,我們得齣的結論是:《三國史記》存在大量史實錯誤,需要審慎運用,不可作為信史;高句麗傳說乃屬於傳說的曆史化,而非曆史的傳說化,因此沒有曆史研究之價值,日本學者以此為基礎得齣的結論難以成立。長期的堅持不僅結齣瞭一些學術成果,而且也形成一支研究隊伍,我們將在此基礎上,以史源學理論為指導,編寫《東北古代民族曆史編年叢書》,經過課題組成員反復研討,製定編寫細則如下:
  1.凡政書、地理書率取材於正史,如悉數收錄,未免重復疊遝,宜從史源學角度確定該史料的齣處,加以簡單史源學上的說明。
  2.夫餘、高句麗、百濟前史中頗抵觸矛盾之處,非加考證無以辯明是非,故編年前宜有考證文字,至於考證之內容,則根據各自的特點而定。
  3.是編所收,主要以第一手、第二手(以今天視角而言)資料為主,至於第三手或第四手資料,除非有資說明或影響較大,可以在相關史料編年後加以標注說明外,一般不宜收入。以《三國史記》為例,其中資料多取資於《資治通鑒》,間有歧異的可以標注說明,至於所收高句麗、百濟的天象災異之類,可以不收。
  4.雖然字麵沒有夫餘(高句麗、百濟同理)字樣,但所載內容於瞭解時代背景、解決疑難有幫助的史文,也可酌情收入。如護東夷校尉等。
  5.附錄所收無法編年的史料,宜分疆域、風俗、職官製度、行政設置、物産、山川、世係等,宜分項彆類,復以史文編撰時間先後為次序收錄之。至於《三國史記·地理誌》所載高句麗、百濟郡縣設置,亦宜收入到行政設置中。
  這套叢書既是我校前期工作的總結,也是我今後研究的基礎,更希望能為東北史研究者提供一些幫助。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東北古代民族曆史編年叢書:渤海曆史編年”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提供一個與該特定編年無關的、具有深度和廣度的曆史文獻概述。 --- 《遼東半島及周邊區域早期文明演進研究:從新石器時代至唐宋轉型期》 叢書名:東北古代民族曆史編年叢書(捲叁:早期文明形態與交流) 主編:張文遠 教授 (遼寜大學曆史學院) 齣版社:瀋陽大學齣版社 齣版年份:2023年 --- 【圖書簡介】 本書《遼東半島及周邊區域早期文明演進研究:從新石器時代至唐宋轉型期》是“東北古代民族曆史編年叢書”中著重考察特定地理區域——遼東半島及其緊密關聯的東北南部及朝鮮半島北部——早期社會結構、文化交流及政治形態變遷的專題力作。它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政權如渤海國(渤海曆史編年)的連續敘事,而是以一種更側重於考古學、人類學視野的、跨越數韆年的通史性梳理,來構建該區域文明的“底色”與“脈絡”。 本書的核心目標在於揭示在成文史料相對匱乏或相互矛盾的漫長史詩中,生活在這一復雜地緣環境中的先民是如何從部落走嚮國傢形態,以及他們如何與中原王朝、朝鮮半島部落群形成持續互動,最終塑造瞭後世東北亞格局的基礎。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五大部分,約七十餘萬字,配有大量考古發掘圖、地層報告解讀及文物拓片分析。 第一部分:史前印跡與文化源流(約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本部分聚焦於遼東半島及其臨海區域的史前文化,是理解後續民族遷移與文化融閤的基石。重點闡述瞭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以及後期的夏傢店下層文化和上層文化在這一區域的地理分布、生計模式(漁獵、早期農業的過渡)以及陶器技術特徵。 我們詳盡分析瞭夏傢店上層文化所代錶的青銅時代早期復雜社會結構——即“城址—聚落”體係的形成,並探討瞭其與黃河流域同時期文明的潛在技術與觀念交流。特彆強調瞭紅山文化對遼西的影響在地理上的延伸和變異,而非簡單的復製。這部分內容大量依賴於最新的碳-14測年數據和區域地層學比對,力求還原一個沒有文字記載支撐下的“原初社會圖景”。 第二部分:東夷、肅慎與燕國的邊緣衝突(約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221年) 隨著青銅時代的深入和鐵器的傳入,本書進入瞭文獻記載開始增多的階段。本部分側重於周秦之際,遼東地區主要由肅慎族群及後來的東夷諸部所占據的狀態。我們著重分析瞭《山海經》、甲骨文以及後世史書(如《史記》)中關於“東夷”記載的考古學驗證問題。 核心議題是燕國在遼東的擴張對本地原住民族群的衝擊與融閤。通過對海城、遼陽等地齣土的青銅兵器和車馬遺跡進行對比研究,本書構建瞭燕遼邊疆的軍事地理模型,並論證瞭該區域的“半農半牧”生活方式如何與中原王朝的農業定居模式産生結構性張力。 第三部分:秦漢帝國邊緣的控製與“三韓”的萌芽(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秦漢大一統格局的形成,對東北邊疆産生瞭新的影響。本書超越瞭傳統的“衛遼東郡”敘事,深入探討瞭漢朝在遼東半島設立郡縣後,如何與居住在南部(如“夫餘”前身雛形)和半島北部的土著群體進行互動。 本部分的一個重要創新是引入瞭對漢代鐵器冶煉技術擴散路徑的研究。通過對鞍山颱鐵礦遺址群的分析,我們試圖界定漢帝國的影響是技術輸入還是人口遷徙帶來的結構重塑。同時,對朝鮮半島北部“蘂國”或早期“三韓”部落的社會組織形態的考察,也展現瞭遼東半島作為文化十字路口的復雜性,而非簡單地被視為中原帝國的附屬地。 第四部分: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遷徙與政權更迭的暗流(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 這是本書中與渤海史前背景最為貼近卻又不直接敘述渤海國的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動蕩,北方遊牧民族大規模內遷,這對遼東的文化版圖産生瞭劇烈影響。本書著力分析瞭高句麗(前身即遼東的夫餘和部分鮮卑部落的融閤體)的崛起過程,以及其對遼東半島的持續滲透。 我們細緻梳理瞭晉朝在遼東的殘存勢力(如慕容氏的前身)與高句麗的初期衝突,並考察瞭南朝史籍中關於“東夷”的零星記載如何映射齣這一時期海路貿易的繁榮。本部分特彆關注瞭早期佛教藝術的傳入與本土薩滿信仰的共存現象,這些文化張力構成瞭後來渤海文化多元性(漢、靺鞨、高句麗遺産)的文化土壤。 第五部分:隋唐過渡期:遼東的重塑與多元文化的交融(公元581年至約公元907年) 本部分收束於渤海國興起的前夜,重點探討瞭隋唐對遼東地區(尤其是遼河以東)的戰略布局,以及突厥語族與靺鞨部落的互動關係。本書清晰地描繪瞭隋滅陳後,唐朝建立“安東都護府”的實際管轄範圍和權力輻射力,強調瞭唐朝在海洋貿易上的投入,而非僅僅局限於陸路上的軍事對峙。 我們通過對營州(今遼寜朝陽一帶)的考古發現和文獻對比,論證瞭漢文化、鮮卑文化與突厥文化在這一特定區域的復雜融閤形態。這種融閤催生瞭隋末唐初遼東地區特有的社會環境和政治敏感性,為後來靺鞨族的崛起與國傢建立提供瞭必要的文化積纍與地緣政治機遇。 總結評價: 本書摒棄瞭以朝代更迭為核心的綫性敘事,代之以區域地理為核心、以考古學證據為主要支撐的“文明形態演化”模型。它為理解遼東半島在古代東北亞復雜互動網絡中的核心地位,提供瞭堅實的史料基礎和獨到的研究視角。對於希望深入瞭解渤海國建立前,該區域社會結構、技術進步和族群交流曆史的學者與讀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前五篇的章節後,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文獻引用密度高到令人咋舌,每一個論斷背後似乎都藏著一摞亟待消化的原始資料。對於習慣瞭快餐式知識獲取的現代讀者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對耐心的嚴峻考驗。然而,正是這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賦予瞭這部作品無可替代的權威性。它強迫我們慢下來,去品味那些被時間塵封的字裏行間,去揣摩每一個被謹慎選用的詞語背後的深意。作者在處理那些史料存在空白或爭議地帶時,展現齣極高的學術操守,他從不武斷地下結論,而是清晰地勾勒齣各種可能性及其依據,留給讀者足夠的思辨空間。這種開放式的論證結構,使得每一次重讀都能帶來新的發現,因為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過去”的著作,更是一場關於“如何理解過去”的持續對話。這種深度,是市場上許多泛泛之作無法企及的。

評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地域文化特色上的細膩描摹。東北古代文明的形成,離不開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廣袤的黑土地、嚴酷的鼕季、豐沛的河流資源,這些因素如何塑造瞭當地民族的物質生活方式乃至精神信仰體係?本書在這方麵著墨甚多,簡直可以看作是一部結閤瞭曆史地理學的傑齣案例。比如,對於某個特定時期的遊牧或農耕模式的轉換,書中不再是孤立地解釋“是什麼”,而是深入剖析瞭“為什麼”以及“如何影響瞭其社會組織形式”。這種將曆史置於具體環境之中的考察角度,使得那些古代的部族興衰,擁有瞭超越純粹政治鬥爭的維度,充滿瞭生命力和環境適應的張力。讀到此處,我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和木柴燃燒的氣味,曆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體驗。

評分

這本厚重的典籍,光是書脊上的燙金字體就透著一股子凝重與滄桑感,甫一捧在手中,便仿佛能觸摸到韆年前風雪交加的邊塞。雖然我尚未完全通讀,但那些錯綜復雜的史料和一絲不苟的考證工作,已然讓我對作者窮盡心力的態度深感敬佩。書中對古代東北地區社會結構、部族遷徙脈絡的梳理,如同庖丁解牛般精妙,將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史前片段,用嚴謹的邏輯和翔實的旁證串聯瞭起來,形成瞭清晰可辨的知識網絡。尤其是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描述,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的文化動因和地理製約因素,使得曆史的演進過程不再是孤立的符號堆砌,而是活生生的、充滿內在必然性的動態過程。這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審視,讓讀者在廣袤的曆史長河中,找到瞭可以錨定的堅實基點。讀罷開篇幾章,心中湧起的便是對先民智慧的由衷贊嘆,以及對這種紮實學術成果的由衷信賴。我期待著深入探究其中關於不同文化圈層互動與融閤的章節,相信定能有更深刻的領悟。

評分

這部作品的編年體結構處理得尤為巧妙,它在遵循時間綫索的同時,並沒有陷入僵硬的綫性敘事陷阱。作者采取瞭一種螺鏇上升的模式,在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會穿插迴顧性的、針對某一特定主題的專題討論,比如某個關鍵技術的成熟、某種宗教觀念的傳播等。這種“跳進跳齣”的敘事節奏,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避免瞭因年代久遠而産生的閱讀疲勞。它像是在一張巨大的曆史掛毯上,時而展示全景,時而拉近鏡頭聚焦於某一個精美的刺綉細節。對於研究者而言,這種結構便於快速定位特定時期的事件鏈條;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它則提供瞭一種更具層次感和立體感的曆史感知。總而言之,它提供瞭一種既有宏觀框架又有微觀深度的理解範式,極大地拓展瞭我對這段曆史的認識邊界。

評分

簡直是為我這種業餘曆史愛好者量身定做的“考古現場實錄”!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流暢自然,完全沒有一般史學著作那種拒人於韆裏之外的晦澀感。它不像是在宣讀冰冷的教科書條文,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你穿梭於曆史遺跡之間,指點迷津。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平衡學術的嚴謹性與可讀性之間的微妙關係,引用的文獻資料固然是汗牛充棟,但解讀和闡釋的部分卻總是那麼恰到好處地將復雜的概念通俗化,讓人在理解曆史事件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種探索未知的樂趣。那些關於古代祭祀、戰爭策略的細節描寫,細節豐富到幾乎可以勾勒齣當時的場景,讓人不禁想象,在那個時代,他們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依然閃耀齣獨特的光芒。對於希望全麵構建東北古代文明圖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塊極佳的墊腳石,它提供瞭堅實的框架,允許我們在其上添加自己的理解與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