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簡史(精裝珍藏版)

中國簡史(精裝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思勉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曆史
  • 通史
  • 精裝
  • 珍藏版
  • 文化
  • 國史
  • 中華文明
  • 曆史讀物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世界齣版社
ISBN:978751046266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0489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曾被廣泛選作中學曆史教材


★影響深遠的史學入門經典讀物


★一部開創中國通史寫作新紀元的經典史著


★與陳寅恪、陳垣、錢穆並稱為“現代史學四大傢”的國學大師呂思勉的經典作品


內容簡介

  本書是史學大師呂思勉所著《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再版,原書1934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齣版,當年即再版數次,是當時使用麵較廣、發行量大的一部中學曆史教材。

  全書分緒論、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現代史、結論六篇,用簡潔流暢的文字敘述瞭從遠古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曆史大勢、製度沿革、文化發展。在形式上一改長篇大論的說教,篇篇短小精乾、易讀易解,無半點枯澀呆闆;內容上不僅條理清晰,而且極多新穎獨到的見解,可以說是呂思勉很為通俗的一部中國通史。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年,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蕓、蕓等,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曆史學傢、國學大師,與陳寅恪、錢穆、陳垣並稱為“現代史學四大傢”。

  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史籍讀得多的一位學者,二十四史曾通讀數遍。他也是我國近代史學史上獨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題史等諸多領域都做齣重大貢獻的曆史學傢。其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有: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他的著述有:《白話本國史》《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史學四種》《中國民族史》《經子解題》《先秦學術概論》《理學綱要》《宋代文學》《中國製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劄記》等


精彩書評

  論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傢。

  ——著名曆史學傢嚴耕望

  近世承學之士,或腹笥雖富而著書不多;或著書雖多而僅纂輯成編。能如先生之於書幾無所不讀,雖以史學名傢而兼通經、子、集三部,述作纍數百萬言,淹博而多所創獲者,吾未聞有第二人。

  ――著名曆史學傢、中國曆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譚其驤

  父親是在廣泛研究社會科學的基礎上治史的,以治史的人而論,眼光就比較寬。眼界寬,看事情容易融會貫通,以橫的角度來說,就能著眼於事情的變化發展;從縱的角度來說,也有利於比較研究。父親所以能在通史方麵做齣較大的貢獻,說不定和他治學的方法有關。父親早年就認為曆史的基礎是社會科學,在研究曆史之前,對各種社會科學應當多少懂一點。

  ——文史學者、呂思勉之女呂翼仁

  一位文史底蘊深厚、服膺顧炎武治學精神而又深受西方近代史觀影響的史學大師。

  ——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學照


目錄

上捲

第一編?緒論

第一章?曆史的定義和價值 4

第二章?我國民族的形成 7

第三章?中國疆域的沿革 10

第四章?本國史時期的劃分 13

第二編?上古史

第一章?我國民族的起源 18

第二章?太古的文化和社會 23

第三章?唐虞的政治 26

第四章?夏代的政教 30

第五章?商代的政教 34

第六章?周初的政治 38

第七章?古代的封建製度 41

第八章?我國民族的滋大 45

第九章?春鞦的霸業 48

第十章?戰國的七雄 51

第十一章?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 54

第十二章?春鞦戰國的學術思想 57

第十三章?春鞦戰國的政製改革 61

第十四章?上古的社會 65

第三編?中古史

第一章?秦之統一及其政策 70

第二章?秦漢之際 74

第三章?前漢的政治 79

第四章?新莽的改製 83

第五章?後漢的政治 87

第六章?兩漢的製度 91

第七章?秦漢的武功 95

第八章?兩漢的對外交通 100

第九章?兩漢的學術 104

第十章?佛教和道教 108

第十一章?兩漢的社會 111

第十二章?三國的鼎立 115

第十三章?晉的統一和內亂 119

第十四章?邊徼民族和漢族的同化 122

第十五章?南北朝的對峙 128

第十六章?魏晉南北朝的製度 132

第十七章?魏晉南北朝的文化 135

第十八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 138

第十九章?隋之統一與政治 141

第二十章?唐的開國及其盛世 145

第二十一章?隋唐的武功 148

第二十二章?隋唐的對外交通 152

第二十三章?隋唐的製度 156

第二十四章?隋唐的學術和文藝 159

第二十五章?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輸入 162

第二十六章?中外文化的接觸 165

第二十七章?唐中葉以後的政局 168

第二十八章?隋唐的社會 173

第二十九章?五代的混亂 177

第三十章?宋的統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181

第三十一章?變法和黨爭 185

第三十二章?遼夏金的興起 189

第三十三章?宋和遼夏的關係 193

第三十四章?宋和金的關係 196

第三十五章?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200

第三十六章?宋的製度和社會 205

第三十七章?元的勃興和各汗國的創建 209

第三十八章?中西文化的交通 216

第三十九章?元的製度 219

第四十章?元帝國的瓦解 223

第四十一章?明初的政局 228

第四十二章?明和北族的關係 232

第四十三章?明朝的殖民事業和外患 235

第四十四章?明末的政局 239

第四十五章?明的製度 244

第四十六章?元明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248

第四十七章?元明的宗教和社會 251

下捲

第四編?近代史

第一章?明清之際 258

第二章?歐人的東略 263

第三章?基督教和西方科學的傳入 266

第四章?清初的內政 271

第五章?清初的外交 275

第六章?清代的武功 281

第七章?清中葉的內亂 287

第八章?鴉片戰爭 291

第九章?太平天國和撚軍之役 297

第十章?英法聯軍之役 304

第十一章?《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 309

第十二章?中俄交涉 313

第十三章?晚清的政局 317

第十四章?中法戰爭和西南藩屬的喪失 323

第十五章?中日戰爭 330

第十六章?中俄密約和沿海港灣的租藉 336

第十七章?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 340

第十八章?八國聯軍和《辛醜條約》 344

第十九章?遠東國際形勢 350

第二十章?日俄戰爭和東三省 354

第二十一章?清末的憲政運動 358

第二十二章?清代的製度 362

第二十三章?清代的學術 367

第二十四章?清代的社會 372

第五編?現代史

第一章?革命思想的勃興和孫中山先生 378

第二章?清季的革命運動 382

第三章?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385

第四章?二次革命的經過 390

第五章?民國初年的外交和濛藏問題 394

第六章?帝製運動和護國軍 400

第七章?“二十一條”的交涉 403

第八章?復闢之役和護法之戰 406

第九章?參戰的經過和山東問題 411

第十章?華盛頓會議和中國 415

第十一章?軍閥的混戰 419

第十二章?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政府的成立 422

第十三章?“五卅慘案”和中國民族運動的進展 426

第十四章?國民革命的經過 429

第十五章?“五三慘案”和對日之交涉 432

第十六章?關稅自主的交涉經過 434

第十七章?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經過 438

第十八章?中俄的齟齬 442

第十九章?日本的侵略東北 445

第二十章?國民政府的政治 450

第二十一章?現代的經濟和社會 454

第二十二章?現代的教育和學術 457

第六編?結論

第一章?我國民族發展的迴顧 462

第二章?中國對於世界的使命 465

附錄?從我學習曆史的經過說到現在的學習方法


精彩書摘

  第一編緒論

  第一章?曆史的定義和價值

  從前的人,常說曆史是“前車之鑒”,這話粗聽似乎有理,細想卻就不然。世界是進化的,後來的事情,絕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樣。

  曆史是怎樣一種學問?究竟有什麼用處?

  從前的人,常說曆史是“前車之鑒”,以為“不知來,視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為戒。這話粗聽似乎有理,細想卻就不然。世界是進化的,後來的事情,絕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樣。病情已變而仍服陳方,豈惟無效,更恐不免加重。我們初和西洋人接觸,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敗的。

  又有人說:曆史是“據事直書”,使人知所“歆懼”的。因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壞,就不免“遺臭萬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顧惜名譽;強悍的人,就索性連名譽也不顧。況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難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眾所共知的就不過是其錶麵;其內幕是永不能與人以共見的。又且事情愈大,則觀察愈難。斷沒有一個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說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據以直書,那就非愚則誣瞭。又有一種議論,以為曆史是講褒貶、寓勸懲,以維持社會的正義的。其失亦與此同。

  凡講學問必須知道學和術的區彆。學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術則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舊話說起來,就是“明體”和“達用”。曆史是求明白社會的真相的。什麼是社會的真相呢?原來不論什麼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為什麼成為這樣的一個我?這絕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樣的傢庭中?受過什麼教育?有些什麼朋友?做些什麼事情?這都與我有關係。閤這各方麵的總和,纔陶鑄成這樣的一個我。個人如此,國傢社會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風俗,各種人有各種人的氣質。中國人的性質,既不同於歐洲人;歐洲人的性質,又不同於日本人。凡此都絕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須追溯既往;現在是絕不能解釋現在的。而所謂既往,就是曆史。

  所以從前的人說:“史也者,記事者也。”這話自然不錯。然而細想起來,卻又有毛病。因為事情多著呢!一天的新聞紙,已經看不勝看瞭,然而所記的,不過是社會上所有的事的韆萬分之一。現在的曆史,又不過是新聞紙的韆萬分之一。然則曆史能記著什麼事情呢?須知道:社會上的事情,固然記不勝記,卻也不必盡記。我所以成其為我,自然和從前的事情,是有關係的;從前和我有關係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為我的。我何嘗都記得?然而我亦並未自忘其為我。然則社會以往的事情,亦用不著盡記;隻須記得“使社會成為現在的社會的事情”,就夠瞭。然則從前的曆史,所記的事,能否盡閤這個標準呢?

  怕不能罷?因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瞭。一事如此,而況社會的全體?然則從前曆史的毛病,又是齣在哪裏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說:其病,是由於不知社會的重要。惟不知社會的重要,所以專注於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專描寫英雄、記述政治和戰役之類。殊不知特殊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普通社會上的。有怎樣的社會,纔發生怎樣的事情;而這事情既發生之後,又要影響到社會,而使之政變。特殊的人物和社會的關係,亦是如此。所以不論什麼人、什麼事,都得求其原因於社會,察其對於社會的結果。否則一切都成空中樓閣瞭。

  從前的人不知道注意於社會,這也無怪其然。因為社會的變遷,是無跡象可見的。正和太陽影子的移動,無一息之停,人卻永遠不會覺得一樣。於是尋常的人就發生一種誤解。以為古今許多大人物,所做的事業不同,而其所根據的社會則一。像演劇一般,劇情屢變,演員屢換,而舞颱則總是相同。於是以為現在艱難的時局,隻要有古代的某某齣來,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為隻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執陳方以藥新病。殊不知舞颱是死的,社會是活物。

  所以現在的研究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現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為社會正是在這裏頭變遷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風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風化,當然不會知道山崩。若明白瞭風化,則山崩隻是當然的結果。

  一切可以說明社會變遷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來說明社會的變遷。社會的變遷,就是進化。所以:“曆史者,所以說明社會進化的過程者也。”

  曆史的定義既明,曆史的價值,亦即在此。

  第二章?我國民族的形成

  我們中國,過去之中,曾吸閤許多異族。因為時時和異族接觸,所以能互相淬礪,采人之長,以補我之短;開化雖早,而光景常新。

  民族和種族不同。種族論膚色,論骨骼,其同異一望可知,然曆時稍久,就可以漸趨混閤;民族則論語言,論信仰,論風俗,雖然無形可見,然而其為力甚大。同者雖分而必求閤,異者雖閤而必求分。所以一個偉大的民族,其形成甚難;而民族的大小和民族性的堅強與否,可以決定國傢的盛衰。

  一國的民族,不宜過於單純,亦不宜過於復雜。過於復雜,則統治為難;過於單純,則停滯不進。我們中國,過去之中,曾吸閤許多異族。因為時時和異族接觸,所以能互相淬礪,采人之長,以補我之短;開化雖早,而光景常新。又因固有的文化極其優越,所以其同化力甚大。雖屢經改變,而仍不失其本來。經過極長久的時間,養成極堅強的民族性,而形成極偉大的民族。

  各民族的起源發達,以及互相接觸、漸次同化,自然要待後文纔能詳論。現在且先作一個鳥瞰。

  中華最初建國的主人翁,自然是漢族。漢族是從什麼地方遷徙到中國來的呢?現在還不甚明白①。既入中國以後,則是從黃河流域嚮長江流域、粵江流域漸次發展的。古代的三苗國,所君臨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國君則是薑姓①。這大約是漢族開拓長江流域最早的。到春鞦時代的楚,而益形進化。同時,沿海一帶,有一種斷發文身的人,古人稱之為越②。吳、越的先世,都和此族人雜居。後來秦開廣東、廣西、福建為郡縣,所取的亦是此族人之地。西南一帶有濮族③。西北一帶有氐、羌。西南的開拓,從戰國時的楚起,至漢開西南夷而告成。西北一帶的開拓,是秦國的功勞。戰國時,秦西並羌戎,南取巴、蜀,而現今的甘肅和四川,都大略開闢。

  在黃河流域,仍有山戎和獫狁,和漢族雜居。狁,亦稱為鬍,就是後世的匈奴。山戎,大約是東鬍之祖。戰國時代,黃河流域,和熱、察、綏之地,都已開闢。此兩族在塞外的,西為匈奴,東為東鬍。東鬍為匈奴所破,又分為烏桓和鮮卑。鬍、羯④、鮮卑、氐、羌,漢時有一部分入居中國。短時間不能同化,遂釀成五鬍之亂。經過兩晉南北朝,纔泯然無跡。

  隋唐以後,北方新興的民族為突厥。迴紇,現在通稱為迴族①。西南方新興的民族為吐蕃,現在通稱為藏族。東北則滿族肇興,金、元、清三代,都是滿族的分支。於是現在的濛古高原,本為迴族所據者,變為濛古人的根據地,迴族則轉入新疆。西南一帶,苗、越、濮諸族的地方,亦日益開闢。

  總而言之:中華的立國,是以漢族為中心。或以政治的力量,統治他族;或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他族。即或有時,漢族的政治勢力不競,暫為他族所徵服,而以其文化程度之高,異族亦必遵從其治法。經過若乾時間,即仍與漢族相同化。現在滿、濛、迴、藏和西南諸族,雖未能和漢族完全同化,而亦不相衝突。雖然各族都有其語文,而在政治上、社交上通用最廣的,自然是漢語和漢文。宗教則佛教盛行於濛、藏,迴教盛行於迴族。滿族和西南諸族,亦各有其固有的信仰。漢族則最尊崇孔子。孔子之教,注重於人倫日用之間,以至於治國平天下的方略,不具迷信的色彩。所以數韆年來,各種宗教在中國雜然並行,而從沒有爭教之禍。我國民族的能團結,確不是偶然的。

  第三章?中國疆域的沿革

  曆史上東西洋的界綫,是亞洲中央的蔥嶺,而不是歐、亞兩洲的界綫。蔥嶺以東的國傢和蔥嶺以西的國傢,在曆史上儼然成為兩個集團;而中國則是曆史上東洋的主人翁。

  普通人往往有一種誤解:以為曆史上所謂東洋,係指亞洲而言;西洋係指歐洲而言。其實河川、湖泊,本不足為地理上的界綫。烏拉山雖長而甚低,高加索山雖峻而甚短,亦不能限製人類的交通。所以曆史上東西洋的界綫,是亞洲中央的蔥嶺,而不是歐、亞兩洲的界綫。蔥嶺以東的國傢和蔥嶺以西的國傢,在曆史上儼然成為兩個集團;而中國則是曆史上東洋的主人翁。

  蔥嶺以東之地,在地勢上可分為四區。

  (一)中國本部,包括黃河、長江、粵江三大流域。

  (二)濛古新疆高原,以阿爾泰山係和昆侖山係的北乾和青藏高原、中國本部及西伯利亞分界。中間包一大沙漠。

  (三)青海西藏高原,是亞洲中央山嶺蟠結之地,包括前後藏、青海、西康。

  (四)關東三省,以昆侖北乾延長的內興安嶺和濛古高原分界。在地理上,實當包括清朝鹹豐年間割給俄國之地,而以阿爾泰延長的雅布諾威、斯塔諾威和西伯利亞分界。

  四區之中,最先發達的,自然是中國本部。古代疆域的記載,最早的是《禹貢》。《禹貢》所載,是否禹時的情形?頗可研究。即使承認他是的,亦隻是當時聲教所至,而不是實力所及。論實力所及,則西周以前,漢族的重要根據地大抵在黃河流域。至春鞦時,楚與吳、越漸強;戰國時,巴、蜀為秦所並,而長江流域始大發達。秦取今兩廣和安南之地,置桂林、南海、象郡,福建之地置閩中郡,而南嶺以南,始入中國版圖。

  其對北方,則戰國時,魏有上郡;趙有雲中、雁門、代郡;燕開上榖、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①,而熱、察、綏和遼寜省之地,亦入中國版圖。其漠北和新疆省,是漢時纔徵服的。但此等地方,未能拓為郡縣,因國威的張弛,而時有贏縮。

  青海,漢時為羌人所據。西藏和中國無甚交涉。唐時,吐蕃強盛,而其交涉始繁。元初徵服其地,行政上隸屬於宣政院。

  總而言之:漢唐盛時,均能包括今之濛古、新疆。至西藏之屬於中國,則係元、清時代之事。但當秦開南越時,我國即已包有後印度半島的一部。至漢時,並以朝鮮半島的北部為郡縣。唐以後,此兩半島均獨立為國,我國迄未能恢復②。中國疆域的贏縮,大略如此。

  至於政治區劃:則據《禹貢》所載,大約今河北、山西,是古代的冀州。山東省分為青、兗二州。江蘇、安徽的淮水流域是徐州,江以南為揚州。河南和湖北的一部是豫州。自此南包湖南是荊州。四川是梁州。陝、甘,是雍州。秦時,此等地方和戰國時新開之地,分為三十六郡。而桂林、南海、象、閩中四郡在其外。漢時十三州,大略古代的冀州析而為幽、冀、薊三州。關中屬司隸校尉。甘肅稱涼州。荊、揚、青、徐、兗、豫,疆域略與古同。四川稱益州,兩廣稱交州。唐時,今河北省為河北道。山西省為河東道。陝西省為關內道。甘肅、寜夏為隴右道。山東、河南為河南道。江蘇、安徽的江以北為淮南道。其江以南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為江南道。湖北和湖南、四川,陝西的一部分為山南道。四川之大部分為劍南道。兩廣為嶺南道。後來區劃又較詳,而宋代的分路,大略沿之。元代疆域最廣,始創行省之製。現在的河北、山西、直隸為中書省。河南、山東及江蘇、安徽的北部、湖北省的大部分為河南省。江蘇、安徽的南部和浙江、福建為江浙省。江西和廣東為江西省。湖北的一小部分和湖南、廣西為湖廣省。雲南、四川,疆域略和現在相像。陝西包括現在甘肅的大部分,而寜夏和甘肅西北境,彆為甘肅省。遼寜為遼陽省。明清兩代的區劃略和現代相近。不過明代陝、甘、蘇、皖、湘、鄂都不分,所以清代所謂十八省者,在明代隻有十五。清代將中國本部分成十八省。新疆和關東三省,則係末年始改省製的。其時共得行省二十二。其西康、熱河、察哈爾、綏遠、寜夏、青海,則到民國纔改為省製的。

  第四章?本國史時期的劃分

  大體言之,我國的曆史,可劃分為上古、中古、近世、現代四個時期。這是大概的劃分。若更求其詳,則每一時期中,亦可更分幾個小階段。

  曆史事實,前後相銜。強欲分之,本如“抽刀斷流,不可得斷”。但是為明瞭變遷大勢起見,把曆史劃分為幾個時期,也是史傢常用的法子。

  中國的曆史,當分幾期,這是顯而易見的。三代以前,我國還是個列國並立的世界,當劃為一期。自秦以後,便入於統一的時代瞭。自此,直至近世和歐人接觸以前,內部的治化,雖時有變遷,對外的形勢,並時有漲縮;然而大體上,總是保守其閉關獨立之舊約。這個當劃為一期。從中歐交通以後,至民國成立之前,其間年代,雖遠較前兩期為短;然這是世運的進行,加我以一個新刺戟,使之脫離閉關自守之策,進而列於世界列國之林的,亦當劃為一時期。民國成立,至今不過二十二年,卻是我國改良舊治化,適應新環境的開始,一切都有更始的精神。以後無窮的希望,都將於此植其基。其當另劃為一期,更不待言。

  所以自大體言之,我國的曆史,可劃分為上古、中古、近世、現代四個時期。這是大概的劃分。若更求其詳,則每一時期中,亦可更分幾個小階段。

  在上古時期,巢、燧、羲、農,略見開化的跡象。自黃帝禦宇,東徵西討,疆域大拓。自此稱為天子的,其世係都有可考。雖然實際還是列國並立,然已有一個眾所認為共主的,這是政治情勢的一個轉變。東周以後,我民族從各方麵分彆發展。地醜德齊之國漸多,王朝不復能號令天下。號令之權,移於“狎主齊盟”的霸主。戰國時代,霸主的會盟徵伐,又不能維係人心瞭。諸侯各務力徵,互相兼並,到底從七國並而為一國。雜居的異族,亦於此競爭劇烈之鞦,為我所攘斥,所同化。隆古社會的組織,至此時代,亦起劇烈的變遷。學術思想,在這時代,亦大為發達而放萬丈的光焰,遂成上古史的末期。

  中古史中:秦漢兩代,因內國的統一而轉而對外。於是有秦皇漢武的開邊。因封建製度的鏟除,而前此層纍的等級漸次平夷;而君權亦因此擴張。實際上,則因疆域的廣大,而政治日趨於疏闊;人民在政治上的自由,日以增加;而社會亦因此而更無統製。競爭既息,人心漸入於寜靜,而學術思想,亦由分裂而入於統一。這是第一期。因兩漢的開拓,而有異族入居塞內的結果。因疆域廣大,亂民蜂起之時,中央政府不能鎮壓,而地方政府之權不得不加重,於是有後漢末年的州郡握兵,而成三國的分裂。晉代統一未久,又有五鬍亂華之禍。卒緻分裂為南北朝。直至隋代統一,而其局麵乃打破。這是第二期。隋唐之世,從積久戰亂之餘,驟見統一,民生稍獲蘇息,國力遂復見充實。對外的武功,迴復到秦漢時代的樣子。這是第三期。唐中葉以後,軍人握權,又入於分裂時代。其結果,則政治上的反動,為宋代的中央集權。而以國力疲敝之政,異族侵入,莫之能禦,遂有遼、金、元的相繼侵入。明代雖暫告恢復,亦未能十分振作,而清室又相繼而來。這是第四期。

  近世這一期,是我們現在直接承其餘緒而受其影響的。清朝雖亦是異族,然其對於中國的瞭解,較鬍元為深。其治法遵依中國習慣之處,亦較鬍元為多。因其能遵依中國的習慣而利用中國的國力,所以當其盛世,武功文治,亦有可觀。假使世界還是中古時期的樣子,則我們現在,把這客帝驅除之後,就更無問題瞭。然而閉關的好夢,已成過去瞭。歐風美風,相逼而來,再不容我們的酣睡。自五口通商以後,而門戶洞開,而藩屬喪失,外人的勢力,深入內地,甚至劃為勢力範圍,創作瓜分之論;又繼之以均勢之說。中國乃處於列強侵略之下,而轉冀幸其互相猜忌,維持均勢,以偷旦夕之安。經濟的侵略,其深刻,既為前此所無;思想的變動,其劇烈,亦非前此所有。於是狂風橫雨,日逼於國外,而軒然大波,遂起於國中瞭。所以近世史可分為兩個小期。西力業已東漸,我國還冥然罔覺,政治上、社會上,一切保守其舊樣子,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覺,不容我不起變化,為後一期。五口通商,就是這前後兩期的界綫。

  現代史是我們受瞭刺激而起反應的時代。時間雖短,亦可分作兩期。革命之初,徒浮慕共和的美名,一切事都不徹底,所以釀成二十年來的擾亂。自孫中山先生確定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我民族奮鬥、國傢求治的方針,對內則鏟除軍閥,以求政治的清明;對外則聯閤被壓迫民族,廢除不平等條約,以期國際關係的轉變。雖然革命尚未成功,然而曙光已經發現瞭。

  以上隻是指示一個大勢,以下再舉史實以證明之。

  第二編

  上古史

  我國現在所吸閤的民族甚多,而追溯皇古之世,則其為立國之主的,實在是漢族。漢族是從什麼地方遷徙到中國來的呢?這個在現在還是待解決的問題。與其武斷,無寜闕疑瞭。

  第一章?我國民族的起源

  古書所載,類乎神話的史跡很多,現在也還沒有深切的研究。其開化跡象,確有可徵的,當推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異說亦頗多。

  我國現在所吸閤的民族甚多,而追溯皇古之世,則其為立國之主的,實在是漢族。漢族是從什麼地方遷徙到中國來的呢?這個在現在,還是待解決的問題。從前有一派人,相信西來之說。他們說:據《周官?大宗伯》和《典瑞》的鄭注:古代的祭地祗,有昆侖之神和神州之神的區彆。神州是中國人現居之地①,則昆侖必是中國人的故鄉瞭。昆侖在什麼地方呢?《史記?大宛列傳》說:“漢使窮河源,河源齣於闐”“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齣山曰昆侖”。這所指,是現在於闐河上源之山。所以有人說:漢族本居中央亞細亞高原,從現在新疆到甘肅的路,入中國本部的。然而鄭注原齣緯書。緯書起於西漢之末,不盡可信。河源實齣青海,不齣新疆。指於闐河源為黃河之源,本係漢使之誤;漢武帝乃即仍其誤,而以古代黃河上源的山名,為於闐河上源的山名,其說之不足信,實在是顯而易見的。漢族由來,諸說之中,西來說較強;各種西來說之中,引昆侖為證的,較為有力;而其不足信如此,其他更不必論瞭。民族最古的事跡,往往史籍無徵。我國開化最早,又無他國的史籍可供參考。掘地考古之業,則現在方始萌芽。所以漢族由來的問題,實在還未到解決的機會。與其武斷,無寜闕疑瞭①。

  現在所能考究的,隻是漢族既入中國後的情形。古書所載,類乎神話的史跡很多,現在也還沒有深切的研究。其開化跡象,確有可徵的,當推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異說亦頗多。似乎《尚書大傳》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史記?五帝本紀》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之說,較為可信②。燧人、伏羲皆風姓。神農薑姓。黃帝姬姓。燧人氏,鄭注《易緯通卦驗》,說他亦稱人皇③。而《春鞦命曆序》說:人皇齣暘榖,分九河。伏羲氏都陳。神農氏都陳徙魯。黃帝邑於涿鹿之阿①。據地理看來,似乎風姓、薑姓的部落在河南,姬姓則在河北。燧人氏,《韓非子》說他因“民食果蓏蜯蛤,腥臊多害腸胃”,乃發明鑽木取火之法,教民熟食②。這明是搜集和漁獵時代的酋長。伏羲氏,亦作庖犧氏。昔人釋為“能馴伏犧牲”,又釋為“能取犧牲,以充庖廚”,以為是遊牧時代的酋長。然而伏羲二字,實在是“下伏而化之”之意,見於《尚書大傳》③。其事跡,則《易?係辭》明言其作網罟而事佃漁。其為漁獵時代的酋長,亦似無疑義。從前的人,都說人類的經濟,是從漁獵進而為遊牧,遊牧進而為耕農。其實亦不盡然。人類經濟的進化,實因其所居之地而異。大抵草原之地,多從漁獵進入遊牧;山林川澤之地,則從漁獵進為耕農。

  神農氏,亦稱烈山氏。“烈山”二字,似即《孟子》“益烈山澤而焚之”的烈山④,為今人所謂“伐栽農業”。則我國民族居河南的,似乎並沒經過遊牧的階段,乃從漁獵徑進於耕農。黃帝,《史記》言其“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這確是遊牧部落的樣子。涿鹿附近,地勢亦很平坦,適宜於遊牧。我國民族居河北的,大約是以遊牧為業。遊牧之民,強悍善戰;農耕之民,則愛尚平和;所以阪泉涿鹿之役,炎族遂非黃族之敵瞭①。

  阪泉涿鹿,昔人多以為兩役。然《史記?五帝本紀》,多同《大戴禮記》的《五帝德》《帝係姓》兩篇,而《大戴禮記》隻有黃帝和炎帝戰於阪泉之文,更無與蚩尤戰於涿鹿之事。而且蚩尤和三苗,昔人都以為是九黎之君②。而三苗和炎帝,同是薑姓。又阪泉、涿鹿,說者多以為一地③。所以有人懷疑這兩役就是一役;蚩尤、炎帝,亦即一人。這個亦未可斷定。然而無論如何,總是薑姓和姬姓的爭戰。經過此次戰役而後,姬姓的部落就大為得勢。顓頊、帝嚳、堯、舜,稱為共主的,莫非黃帝的子孫瞭④。

  我國曆史,確實的紀年起於共和。共和元年,在民國紀元前二韆七百五十二年,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自此以上,據《漢書?律曆誌》所推,周代尚有一百九十二年,殷代六百二十九年,夏代四百三十二年。堯、舜兩代,據《史記?五帝本紀》,堯九十八年,舜三十九年。如此,唐堯元年,在民國紀元前四韆一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二韆二百三十一年;三皇之世,距今當在五韆年左右瞭。

  ……



《世界之巔:人類文明的興衰與未來》 導言:曆史的洪流與文明的抉擇 人類曆史,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時而激流險灘,時而風平浪靜。從石器時代的燧石之光,到信息時代的量子之躍,文明的演進從未停歇。然而,每一次輝煌的頂峰之後,都潛藏著衰落的危機;每一次看似不可避免的進步,背後都凝聚著無數選擇與偶然。《世界之巔:人類文明的興衰與未來》並非簡單的時間綫性敘述,它是一部剖析人類文明核心驅動力、探究興盛規律、並預警潛在風險的宏大史詩。本書旨在超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以全球視野審視人類共同的命運綫索。 第一部分:文明的起源與基石的構建(史前至古典時代) 第一章:火種的誕生——農業革命與定居的必然 本書首先聚焦於人類文明的第一個決定性轉摺點——農業革命。我們細緻描繪瞭從狩獵采集到定居農耕的漫長過渡,分析瞭土地私有製、剩餘産品積纍如何催生瞭階級分化和社會復雜性。重點探討瞭尼羅河、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黃河流域等獨立文明起源地的地理決定論與社會適應性。我們著重剖析瞭早期國傢形態的形成,如蘇美爾城邦的治理結構,以及埃及法老的“神權政治”的穩固性。 第二章:軸心時代的精神覺醒 公元前八世紀至前三世紀,被稱為“軸心時代”。在這一時期,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到印度的釋迦牟尼,再到中國的孔子、老子,人類精神探索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深度。本章深入剖析瞭這些思想體係如何為後續的政治哲學、倫理道德和社會組織提供瞭藍圖。特彆對比瞭希臘理性思辨傳統與東方內省哲學的內在差異及其對不同文明形態的長期影響。 第三章:帝國與疆域的極限——羅馬與漢朝的對照研究 古典時代晚期,齣現瞭兩個規模空前、治理精良的帝國:羅馬帝國與漢朝。本章采用比較史學的方法,分析瞭它們如何通過軍事徵服、法律體係(如《十二銅錶法》和漢律)以及官僚製度來維持龐大疆域的統一性。我們詳細探討瞭它們在基礎設施建設、經濟整閤方麵的成就,同時也剖析瞭導緻其後期衰退的共同誘因:過度擴張帶來的財政壓力、內部精英階層的固化,以及邊疆民族的持續滲透。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碎片化與知識的傳承(公元500年—1500年) 第四章:東西方的岔路口——後古典時代的權力重構 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進入瞭相對的碎片化時期。本章聚焦於中世紀早期基督教在西歐的興起,以及加洛林王朝的短暫復興。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斯蘭世界的迅速崛起及其在科學、數學和醫學領域的巨大貢獻,如對亞裏士多德哲學的保存與發展。我們詳細分析瞭拜占庭帝國作為東西方文明緩衝帶的關鍵作用。 第五章:東方的繁榮與體係的成熟 本章將視野轉嚮東方。重點剖析瞭唐宋時期的中國,特彆是宋代在技術創新(活字印刷、火藥應用、指南針的成熟)和商業化程度上的世界領先地位。我們探討瞭這些先進技術未能像西方那樣迅速催生工業革命的社會結構性原因,例如士大夫階層的文化導嚮與抑製商業資本擴張的政策傾嚮。 第六章:從瘟疫到變革的醞釀 黑死病(鼠疫)是中世紀晚期對全球人口結構和經濟形態産生最劇烈衝擊的事件。本章分析瞭瘟疫如何瓦解瞭傳統的封建勞動力關係,間接促進瞭社會流動性,並為文藝復興的思想萌芽提供瞭“土壤”。同時,濛古帝國的興起及其建立的歐亞大陸通道,極大地促進瞭不同文化間的物質與觀念交流。 第三部分:全球化的開端與權力的轉移(1500年—1900年) 第七章:地理大發現與世界體係的形成 地理大發現不僅僅是航海技術的突破,更是全球經濟權力結構重心的轉移。本章細緻考察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擴張,以及隨之而來的“哥倫布大交換”(物種、疾病與人口的全球流通)。重點分析瞭“價格革命”如何將財富從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國傢,並奠定瞭早期全球貿易網絡的基礎。 第八章:科學革命與啓濛的火焰 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從哥白尼到牛頓,徹底改變瞭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本書強調瞭科學方法論的確立對理性主義的推動作用。緊接著,啓濛運動的思想傢們如何將這種理性精神應用於政治和社會結構,探討瞭洛剋、盧梭、孟德斯鳩等人的核心理念,及其對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直接影響。 第九章:工業革命:生産力的爆炸與新階級的誕生 工業革命是人類曆史上生産力最劇烈的躍升。我們詳細分析瞭煤炭、蒸汽機、工廠製度的連鎖反應。本章關注於技術進步如何重塑瞭社會階級結構——新興的工業資産階級與無産階級的對立。同時,探討瞭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和早期工人運動的興起,這些都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初始難題。 第四部分:極端的年代與人類的未來(1900年至今及展望) 第十章:兩次世界大戰與意識形態的衝突 20世紀是人類文明經曆劇烈自我毀滅的時期。本章審視瞭帝國主義競爭、民族主義高漲如何點燃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隨後,對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全球經濟大蕭條、法西斯主義的崛起,以及冷戰格局的形成進行瞭深刻剖析。重點研究瞭技術(如原子能、大眾傳播媒介)在戰爭動員和意識形態宣傳中的雙重作用。 第十一章:後工業時代的挑戰與信息鴻溝 冷戰結束後,全球化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成為新的驅動力。本章分析瞭知識經濟的崛起,以及全球供應鏈的復雜性。然而,這種進步並非普惠,我們探討瞭全球範圍內的貧富差距擴大、文化同質化壓力以及新的地緣政治熱點。本節還關注瞭後現代思潮對宏大敘事的挑戰。 第十二章:文明的未來——可持續性與行星尺度的治理 本書的最終部分轉嚮對未來的審慎預測。我們不再關注具體的曆史事件,而是聚焦於人類作為一個物種麵臨的“終極問題”:氣候變化、資源枯竭、人工智能的倫理邊界以及生物技術的潛在風險。如何從民族國傢的競爭思維轉嚮行星尺度的閤作治理,是決定人類文明能否繼續攀登“世界之巔”的關鍵所在。本書呼籲讀者以史為鑒,正視人類理性與非理性的共存,以更具智慧和遠見的方式規劃未來。 --- 本書特色: 《世界之巔》摒棄瞭單一文明的中心論,采用網狀比較史學的視角,將歐亞非各大文明的興衰周期進行並行對照。它不僅關注政治和軍事事件,更側重於技術傳播、思想變遷、生態適應等深層結構因素的互動影響。本書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用以理解人類文明發展的內在邏輯與不斷重現的興衰規律。閱讀此書,如同站在曆史的製高點,俯瞰人類文明數萬年的崎嶇徵途。

用戶評價

評分

在閱讀過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對於材料的引用和考證工作做得極其紮實。盡管內容是麵嚮大眾普及的,但其學術的嚴謹性卻絲毫不放鬆。書頁的邊緣偶爾會齣現一些精妙的腳注和旁注,它們沒有打斷主要的敘事流暢性,卻在關鍵時刻提供瞭文獻齣處或者更深層次的學術爭議點。這給像我這樣對細節有探究欲的讀者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可以順著綫索去尋找更原始的資料進行交叉驗證。這種對基礎工作負責的態度,是任何一本嚴肅曆史著作的生命綫。它傳遞齣的信號是:我所講述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堅實的史料基礎之上的,而非空穴來風的想象或情緒渲染。這種對“真實性”的承諾,讓讀者在麵對宏大敘事時,心中有瞭定海神針般的信任感。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於曆史的解讀視角非常多元和現代。它沒有簡單地用“好”與“壞”、“成功”與“失敗”的二元對立框架去套用過去的一切。相反,作者更傾嚮於去探究曆史事件背後的復雜動因、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以及文化思想的演變軌跡。舉例來說,在闡述某個轉型期時,書中引入瞭大量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概念,將曆史的進程置於更宏大的人類文明背景下進行考察。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原有的認知邊界。它沒有直接給我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鼓勵讀者自己去提問、去質疑既有的結論。對於一個追求深度思考的讀者來說,這種“開放式”的解讀遠比那些蓋棺定論的論斷更具價值,它讓曆史不再是塵封的過去,而是可以被反復咀嚼和討論的議題。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確實是下瞭功夫的,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那種精裝的質感讓人心情愉悅。封麵那種淡雅的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透露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但又不失現代設計的精緻。我特意把書架上那幾本老舊的舊版曆史書挪開,給它留瞭個C位,它絕對配得上這個位置。紙張的選取也很有講究,摸起來光滑細膩,油墨的印製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復雜的曆史地圖和插圖,也展現齣極高的水準。這種對於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對裏麵的內容抱有瞭更高的期待。畢竟,一本“珍藏版”,如果隻有華麗的外錶,那終究是空有其錶,但從這本書的整體品相來看,製作方顯然是想把它打造成一個可以經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不僅僅是閱讀工具,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我甚至有點捨不得太頻繁地翻動它,生怕稍微不注意就會留下指紋或者摺痕,這大概就是精裝書帶來的“儀式感”吧,每次翻開都需要一個鄭重的心情準備。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內容設計,無疑是為長期閱讀和反復參閱而優化的。它不適閤那種走馬觀花的速覽。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心境的變化而捕捉到先前忽略的細微之處。比如第一次讀可能被激烈的戰爭場麵吸引,第二次重讀則可能更多地關注到隨之而來的經濟政策調整或文化思潮的萌芽。這種“常讀常新”的特質,正是優秀曆史著作的標誌。它像一麵多棱鏡,從不同的角度摺射齣曆史的復雜光芒。對於想要係統梳理中國曆史脈絡,同時又追求閱讀品質的同好而言,這套“珍藏版”提供的不僅僅是一部書,更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可以隨時展開重新研究的地圖。它讓曆史學習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

評分

閱讀的體驗往往被文字的組織方式深刻影響。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用一種近乎於“娓娓道來”的口吻,巧妙地避開瞭那種教科書式的枯燥與說教。作者仿佛是一個經驗豐富的長者,帶著一種超脫的智慧,領著讀者在曆史的長河中漫步。他對於重大曆史事件的選取和側重,體現齣一種非常成熟的史觀,不拘泥於某一個朝代的興衰更替,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真正推動社會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的關鍵節點。特彆欣賞的是,書中對於那些“沉默的大多數”——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麵貌的描繪,這使得冰冷的史實鮮活瞭起來,讓人感受到曆史的溫度。這種敘述節奏的把握,張弛有度,既有磅礴大氣的曆史洪流感,又不乏精微入裏的細節刻畫,讓人欲罷不能,一口氣讀完好幾章後,精神上帶來的滿足感是實實在在的。

評分

京東自營圖書,品質有保證,好好好

評分

很不錯的包裝,史學大儒傑作,白話與文言並存的內容需要慢慢研究~

評分

曆史的意義在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刻體會彆人的成功經驗纔是真正學習的開始。不自欺,不自大,纔是真正的發展。京東配送與促銷都是很好的。

評分

質量很好,價格實惠,喜歡

評分

還可以吧?,,,,,,,,,,

評分

書很厚重,印刷也不錯,就是下冊有十多頁皺瞭

評分

很好,阿拉伯曆史專著,值得一讀。

評分

雞在中國文化中被稱為是“德禽”。雞被賦於有“文,武,勇,仁,信”五種德行。你看,雞頭戴冠,文質彬彬;雞足搏距,神氣十足;雞遇敵敢鬥,勇氣不凡;雞覓食而相呼,常懷仁愛之心;雞守夜而不失時,忠信可貴。這五種德行均是我們需要倡導的君子之風,其中”食則相呼”是雞生五德中最為推崇的道理。

評分

還 不 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