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說道

南懷瑾說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於颱風 著
圖書標籤:
  • 南懷瑾
  • 國學
  • 傳統文化
  • 人生智慧
  • 哲學
  • 思想
  • 文化
  • 修身
  • 養性
  • 人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時事齣版社
ISBN:978751950046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049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於南懷瑾先生對道傢經典的闡述,從為人處事、修身養性、人情世故、領導藝術、無為之道、養生智慧、生活哲學、生命真諦等角度齣發,根據南懷瑾著述中關於道傢哲學的精彩論述,闡述南懷瑾道傢思想精髓在生活與工作中的運用,讓讀者進一步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作者簡介

  於颱風,新聞專業畢業,自媒體編輯,喜研國學,深諳國學運用之道。著述文風簡練,言語生動,是業界知名撰稿人。

目錄

第一章 南懷瑾談道學中的為人處世:
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麯則全,枉則直003
寵辱麵前,誰能不動心007
持而盈之,不爭故無憂010
操守也,濯足濁流人自清013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017
內直外麯,成而上比021
名與身孰親,得與亡孰病025
功成,名遂,身退029
大智若愚,智者的生存之道033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037
真正的強者,以強示弱而勝041
第二章 南懷瑾談道學中的修身養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047
輕諾者,必寡信050
上善若水,求教於水的人生藝術053
自我超越,擺脫世俗的枷鎖057
人不尊己,危辱及之060
學會專注,意之所屬著其行063
守靜持重,乃立身之本066
人生境界有大小:小知不及大知也070
第三章 南懷瑾談道學中的人情世故: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所謂生存,先存己而後存人075
保持判斷力,有些贈予不能接受079
德蕩乎名,知齣乎爭083
謹爾言,慎爾行087
善言無瑕,滴水不漏091
言多語失,多言數窮094
君子之交,親疏有度098
人情值韆金:不可不懂的人情世故101
第四章 南懷瑾談道學中的領導藝術:
不盈不滿,雅量容天下
賢者用人,故智盡而不亂107
說話,高位者的必修課110
精明能乾就能成功嗎114
開拓眼界,由觀身到觀天下117
不尚賢,則民不爭也121
名利上,不爭天下先125
善於識人:韆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128
不齣戶,而知天下131
治大國,若烹小鮮135
以柔剋剛,天下莫柔弱於水139
第五章 南懷瑾談道學中的無為之道:
道之本性,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法自然,無為即自然145
道之本性,常無為而無不為149
所謂“無為”,至人無己,聖人無名153
道的最高標準:絕頂聰明,絕頂癡157
道並行而不悖161
隱士文化: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164
大道無為,無為而治167
天下有道,故知足之足170
第六章 南懷瑾談道學中的養生智慧:
憑虛禦風,栩然蝴蝶
祛病延年,有道可修175
靜的藝術:緻虛極,守靜篤178
五味、五色與五髒182
養生至簡:睡眠養生,少睡不睏186
有些夢境能預示疾病190
經脈對照天時193
學會笑,以自得為功197
身病易治,心病難醫201
陰陽四時,萬物之始終,死生之根本204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208
無怒,夏季養生之道211
精與魂,藏腎肝214
第七章 南懷瑾談道學中的生活哲學:
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
因緣有命,隨緣世事無掛礙221
人生的捨與得:魚和熊掌不可兼得224
愛與被愛:度在身,稽在人227
生有涯而知無涯230
喜怒哀樂,心態也,情態也234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238
安時處順,哀樂不能入242
第八章 南懷瑾談道學中的生命真諦: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南懷瑾談道學中的為人處世: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一個人的事業成功與否,最直接的決定因素是勤勞,而做人成功與否,卻不僅僅是善良所能左右的,還在於是否懂得處世哲學。古往今來,那些功成名就、受人愛戴的聖賢們都是深諳處世之道的人,他們懂得什麼該堅持、什麼該捨棄,以及什麼時候堅持、什麼時候捨棄,因而常常能事半功倍,無往而不利。道傢文化中包含著最實用的為人處世哲學,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平穩和長遠,不妨通過汲取道傢文化精髓來學習聖賢們的處世方法。
  麯則全,枉則直
  為人處世,善於運用巧妙的麯綫隻此一轉,便事事大吉瞭。——南懷瑾
  讀南懷瑾先生的著述《老子他說》可以看齣,在先生心裏,“麯則全”和“枉則直”都是值得遵循的天道和自然法則,若能巧妙用到為人處世上,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南先生認為,“麯則全”“枉則直”是老子抓住我們老祖宗的傳統文化原則後,指齣的做人處世與自利利人之道,即用委婉迂迴的方式達到圓滿的處世結果。比如,同樣是批評人,南先生說:“善於言辭的人,講話隻要有此一轉就圓滿瞭,既可達到目的,又能彼此無事。若直來直往,有時是行不通的。”所以,人生在世,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如果采用直接的方式行不通,可以換種思路,采用間接的方式
  試試。
  聰明的人懂得變通
  曆史上很多取得偉大成就的人都懂得與世推移、順勢而為的道理。這樣的人往往比常人更加心思細膩,不拘泥於形式,能夠依據不同情況用含蓄麯摺的方式達到利人利己的目的。如此一來,既能顧全麵子,又能顧全裏子,成全所有人,進而取得皆大歡喜的效果。
  諸葛亮就是一位善於變通的智者。
  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以曹操的慘敗而告終。當時孫劉聯盟雖然大勝,卻並不一心,可以說各自都在心裏打著小算盤。周瑜想把曹操及其殘留部隊趕到劉備的地盤,藉劉備之手殺掉曹操,讓魏國的復仇大軍以劉備為最大的仇人,以挑起雙方戰爭,自己坐收漁翁之利。而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一眼就識破瞭周瑜的詭計,他既不能讓曹操死在自己的地盤上為日後埋下禍端,又不能明目張膽地放瞭曹操,緻使盟友東吳不滿。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諸葛亮料到多疑的曹操必定會走那崎嶇難行的華容道,又考慮到曹操對關羽有恩,再加上夜觀天象發現曹操命不該絕,於是搬齣關羽把守華容道。諸葛亮深知以關羽有恩必報的個性,他一定禁不住曹操的巧舌如簧,最終寜願自己領受軍法,也會放走曹操。所以,最終,諸葛亮不但巧妙地放走瞭曹操,使周瑜的奸計不能得逞,又讓關羽報瞭曹操昔日的知遇之恩,以免日後戰場相見再心存顧慮。同時,當東吳派魯肅來打探戰況時,諸葛亮又以一場苦情戲堵住瞭東吳的嘴。諸葛亮此舉,可謂“一箭三雕”,一切看似在意料之外,卻又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試想,如果諸葛亮不懂變通,而是直截瞭當地選擇殺或者不殺曹操,又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他殺曹操,正中瞭周瑜的奸計:一方麵,魏國勢力衰退,必定會把劉備當作頭號大敵;另一方麵,東吳一傢獨大,從此不再把劉備放在眼裏,隨時都能滅之殲之,劉備及其軍隊就會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若不殺曹操,並堂而皇之地放走曹操,必然會引起東吳的不滿,坐實背叛盟友的罪名,而孫劉聯盟破裂,蜀軍也會腹背受敵。事實上,在這種特殊的情境下,諸葛亮並沒有太多的選擇,他隻能放走曹操,而且要手段高明地放,要有一個閤乎情理、能夠讓東吳啞口無言的理由,而曹操和關羽昔日的恩情,恰巧就成瞭這個理由。
  最終,諸葛亮迂迴地放走瞭敵人,保全瞭自己,這其中就體現瞭“麯則全”的道理。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齣自《易·係辭下》的“尺蠖之屈,以求信(注:信通伸)也”和老子的“枉則直”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都是想告誡世人,做人要能屈能伸,隻有懂得韜光養晦,默默提升自身修養和纔華,纔有受人尊敬、功成名就的一天。如果一味地眼高手低,空有“大鵬展翅恨天低”的抱負,而不願從底層做起積纍經驗,保存實力,則最終隻能像牆上蘆葦一樣,“頭重腳輕根底淺”,抑或是像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我國古代能屈能伸的人比比皆是,如臥薪嘗膽的勾踐、能忍受胯下之辱的韓信、裝瘋賣傻以保全性命的孫臏等,而北宋的大文學傢司馬光也是其中一位。
  據說,司馬光小的時候,和小朋友們一起讀書,發現自己的記憶力比彆人差。為瞭剋服這個弱點,每當老師講完課,彆的小朋友都去玩耍時,他總是一個人安靜地躲起來溫習老師所講的內容。為瞭加深記憶,他一遍遍地背誦,直到能夠流暢地背下來纔肯休息。他住的地方十分簡陋,隻有一張簡單的木闆床、一床破被子,還有一個特製的圓木枕頭。而這個圓木枕頭就是司馬光用來警醒自己的工具,每當他讀書讀到太睏想要睡覺的時候,一躺到床上,硬邦邦的圓木枕頭就會滾來滾去,把他驚醒,他就會接著爬起來讀書,所以這個圓木枕頭被司馬光命名為“警枕”。就這樣,司馬光始終保持著謙恭的心態,刻苦學習,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自己的誌嚮,終於成瞭受人敬仰的政治傢和文學傢。
  很多時候,“枉”是聰明之人故作的糊塗姿態,是高尚之人錶現齣的謙遜品德,是以退為進的製敵謀略,是以柔剋剛的取勝氣概。正如南懷瑾所說:“要學會做一個君子,便要謹慎小心,緻力於學問修養,一天一天慢慢地琢磨成器,如同木工做車輪子一樣,慢慢地雕鑿,平常看不齣效果,等到東西做成功瞭,效果就齣來瞭,到這時候纔看齣成績。”
  ……

《禪思慧語:生活中的東方智慧》 本書並非關於某位特定人物的論述,而是匯集瞭一係列關於日常生活、為人處世、以及個人修養的深度思考。它沒有預設的故事情節,也沒有特定的學術框架,而是以一種隨性而又不失條理的方式,探討那些觸及每個人內心深處、影響我們日常生活方方麵麵的普適性主題。 第一章:寜靜的基石——心智的安頓 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是抵達幸福的基石。本章將深入探討如何安頓我們的心智,使其不受外界乾擾,保持平和。我們將從幾個關鍵角度切入: 覺察當下,而非沉溺過往或擔憂未來: 許多人的煩惱源於對過去的耿耿於懷或是對未來的過度焦慮。本書將引導讀者認識到,真正能把握的隻有當下。通過一些簡單的練習和思考,幫助讀者將注意力從虛幻的過去和不確定的未來拉迴到生動而真實的此刻。我們將分析,當我們的意識完全專注於眼前正在做的事情時,心靈會獲得怎樣的解脫。這並非要求我們完全遺忘過去或放棄對未來的規劃,而是強調在處理當下事務時,要以一種更加投入、更加平和的心態去麵對。 情緒的觀察與管理: 情緒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但失控的情緒會像狂風驟雨,摧毀我們的平靜。本章將不涉及任何心理學理論的堆砌,而是通過生活化的例子,闡述如何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去觀察自己情緒的起伏。我們將探討,認識到情緒的本質,理解情緒的産生並非自己本身,而是由外在事件和內在認知交互作用而成,是管理情緒的第一步。進而,我們將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幫助讀者在情緒湧動時,能夠及時止損,不被其吞噬,從而做齣更理性的選擇,而非衝動行事。 減少不必要的欲望,培養知足常樂的心境: 欲望是前進的動力,但過度的欲望則會成為枷鎖。本書將從生活的層麵,探討如何審視並調整我們內心的欲望。我們將分析,許多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攀比心理”和“永不滿足”的心態,是如何不斷消耗我們的精力,製造不快樂。通過對生活中簡單美好的事物進行反思,引導讀者體會到“知足”的力量,以及如何從物質的追求轉嚮精神的富足,從而找到內心真正的安寜。這並非提倡消極避世,而是倡導一種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活態度。 第二章:行走的智慧——處世的藝術 生活在群體之中,與人交往是不可避免的課題。本章將聚焦於如何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展現齣應有的智慧與藝術。 溝通的藝術:傾聽與錶達的平衡: 有效的溝通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本書將強調“傾聽”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用耳朵去聽,更是用心去理解對方的意圖和情感。我們將通過具體的場景,展示如何通過專注的傾聽,化解誤會,增進理解。同時,我們也會探討如何清晰、真誠地錶達自己的想法,避免含糊不清或帶有攻擊性的言辭。這並非傳授什麼高深的溝通技巧,而是迴歸到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與坦誠。 待人接物的分寸感: 在與人交往中,把握好“分寸”至關重要。本章將探討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時,維護自身的尊嚴;如何在熱情助人時,不越界;如何在麵對不同性格和背景的人時,保持恰當的距離和態度。我們將分析,過度的熱情或疏離,都可能導緻關係的失衡。通過對生活經驗的梳理,引導讀者形成一種基於智慧和同理心的待人接物之道。 處理衝突與矛盾的智慧: 衝突與矛盾在所難免,如何積極有效地處理它們,是衡量一個人成熟度的重要標誌。本書將不鼓勵迴避衝突,而是提倡以一種平和、理性的態度去麵對。我們將探討,如何從衝突中學習,而非被其傷害。通過對一些生活中的實際案例進行剖析,引導讀者認識到,化解矛盾的關鍵往往在於找到問題的根源,並以一種閤作而非對抗的心態去尋求解決方案。 第三章:成長的階梯——修養的提升 個人的成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它關乎內觀與外化的和諧統一。本章將探討如何通過日常的點滴,不斷提升個人的修養。 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學習並非僅僅為瞭獲取知識,更是為瞭拓展視野,豐富心靈。本書將強調,真正的學習是主動的、探索式的,並且能夠觸及事物的本質。我們將探討,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辨彆真僞,篩選有價值的信息,並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應用於生活。這並非局限於書本知識,而是包含對生活現象、社會運行規律的觀察與思考。 責任與擔當: 責任感是成熟的標誌,也是個人價值的體現。本書將從生活的角度,探討我們對傢庭、對工作、對社會應承擔的責任。我們將分析,逃避責任所帶來的短期輕鬆,最終會轉化為長期的負擔。通過對一些積極承擔責任的典範進行反思,引導讀者認識到,主動承擔責任,不僅能贏得他人的尊重,更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堅持與毅力: 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就,都離不開堅持與毅力。本書將以鼓勵性的語言,闡述堅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遇到睏難和挫摺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輕易放棄。我們將分析,許多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往往是由於缺乏持之以恒的努力而最終未能實現。通過對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進行闡述,希望能激勵讀者,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堅定信念,砥礪前行。 第四章:生命的體悟——境界的升華 生命的意義,往往體現在我們對世界和他人的理解深度上。本章將從更廣闊的視角,引導讀者進行生命的體悟,從而提升精神境界。 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悟: 自然界是生命最偉大的導師。本書將引導讀者重新審視與自然的關係,體會其宏大與細膩之處。我們將通過對四季更迭、草木榮枯的觀察,感悟生命的循環與無常。這並非要求讀者進行專業的自然科學研究,而是通過一種更加貼近心靈的方式,感受自然帶來的啓迪,從而培養一份敬畏之心。 對人生無常的理解與接納: 人生充滿瞭不確定性,理解並接納生命的無常,是獲得內心平和的重要途徑。本書將以一種溫和的態度,探討生命的短暫與變化,以及如何在這種無常中找到意義。我們將分析,過分執著於事物的永恒,往往會帶來痛苦。通過對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的體悟,引導讀者更加珍惜當下,以一種更加從容的心態去麵對生命的起伏。 對他人的關懷與慈悲: 真正的生命境界,體現在對他人發自內心的關懷與慈悲。本書將從生活的實踐齣發,探討如何將這種關懷付諸行動。我們將分析,狹隘的自我中心,隻會限製我們的視野,而對他人的關懷,則能拓展我們的生命寬度。通過對一些充滿善意與愛心的故事進行迴顧,希望能喚醒讀者內心的同情心與仁愛之心,從而以一種更加寬廣的胸懷去擁抱世界。 結語: 《禪思慧語:生活中的東方智慧》是一本沒有特定答案的書,它更像是一扇敞開的門,邀請您一同走進對生活、對自我、對世界的深度探索。本書所提供的,不是一套僵化的理論,也不是一套高深的修行方法,而是希望通過一些貼近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喚醒您內心潛在的智慧,幫助您在日常的點滴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從容與豁達。願這本書能成為您在人生旅途中的一位良伴,伴隨您不斷成長,抵達更寬廣的生命境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沒有明確的“主題”。它不像許多書籍那樣,有一個清晰的議題,然後圍繞著這個議題展開論述。相反,它更像是一次漫無邊際的閑談,但每一次的“跑題”,都恰恰是作者思想的閃光點。他可以從一則古老的寓言,跳躍到現代社會的某個現象,再轉嚮個人的修行體悟,但你總能從中找到一條隱秘的綫索,將它們串聯起來。這種跳躍式的思維,反而更符閤我們真實的思考方式,也更能激發齣讀者的聯想。他討論“道”,並非高不可攀的哲學玄理,而是融入瞭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為人處世的細節,對待事物的態度,甚至是對待身體的保養。他的話語,看似隨口而齣,卻字字珠璣,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讀這本書,就像與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促膝長談,他分享的人生經驗,遠比任何教科書上的理論都來得生動,來得實在。你會被他那份通透所摺服,也會被他那份豁達所感染。

評分

每當拿起這本書,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寜靜感油然而生。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特有的韻律,讀起來像是潺潺流水,又像是晚風拂過竹林,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卻能輕易地觸動你內心深處的情感。他談到曆史,不是枯燥的史實羅列,而是從曆史人物的言行舉止中,挖掘齣那些永恒的人性光輝與局限。他談到文化,不是空洞的概念闡述,而是將那些看似遙遠的傳統,融入到鮮活的生活場景中,讓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最令人著迷的,是他對於“人”的深刻洞察。他剖析著我們內心的矛盾與掙紮,理解著我們的喜怒哀樂,並用一種悲憫的視角,指引我們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與他人相處。書中的那些關於“心”的探究,關於“情”的解讀,讓我反復咀嚼,受益匪淺。你會發現,他仿佛能洞悉你所有的睏惑,並用最溫和的方式,給你最恰當的慰藉。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生活有瞭新的認識,對生命有瞭更深的體悟。它不像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自我的重新發現。

評分

翻開這本書,仿佛推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門,裏麵彌漫著溫潤的書捲氣,混閤著些許煙火的智慧。作者的文字,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論調,而是如同鄰傢老者,絮絮叨叨地講著那些關於人生、關於修行、關於傢國天下的道理。初讀之下,或許你會覺得似曾相識,那些道理似乎早有耳聞,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其間的精妙之處。他娓娓道來,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貼切的比喻,將那些深奧的哲學概念化為尋常百姓都能理解的語言。那些關於“學”的開端,關於“道”的探索,關於“德”的涵養,被安插在日常的言談舉止之中,讓你在不經意間,便被引入瞭那片智慧的海洋。沒有宏大的理論框架,沒有復雜的邏輯推演,隻有樸素的言語,卻能直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你會發現,原來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智慧,其實就藏在我們生活的點滴之中,隻是我們往往被瑣事濛蔽瞭雙眼,忽略瞭它們的存在。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師長,在為你撥開迷霧,讓你重新審視自己,審視生活,審視這個世界。它不強迫你接受任何觀點,隻是靜靜地呈現,任由你自行體悟,自行消化。

評分

第一次翻閱這本書,我被那種質樸而深邃的文字所吸引。作者的語言,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卻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他講到“人生的意義”,不是用空洞的口號,而是通過對個體生命曆程的細緻描摹,讓你感受到生命的重量和價值。他談論“修身養性”,不是強製性的戒律,而是引導你從內在的平和齣發,去感受生命的寜靜與美好。書中對“睏境”的解讀,尤為深刻。他並不迴避人生的苦難,反而直麵現實,用一種包容而智慧的眼光,去理解和化解那些人生的挑戰。他告訴你,苦難並非生命的終點,而是成長的契機。讀著他的文字,你會感覺自己不再孤單,因為你讀到的,是另一種生命體驗的共鳴。他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靜靜地傾聽你的煩惱,然後用他的人生智慧,給你一份溫暖的啓示。這本書,更像是一劑心靈的良藥,在浮躁的世界裏,為你提供一方寜靜的港灣。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常識”的重新定義。他認為,很多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其實是經過瞭歲月的沉澱和智慧的提煉。他會將那些看似平常的道理,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解讀,讓你不禁拍案叫絕。比如,他談論“學習”,不是強調死記硬背,而是強調“體悟”和“實踐”,讓你明白學習的真正目的在於內化和應用。他討論“為人”,不是刻意去迎閤他人,而是強調“真誠”和“自律”,讓你明白真正的修養源於內心的安寜。書中對“時機”的把握,也頗有見地。他告訴你,很多事情的成敗,不僅僅在於努力,更在於對時機的準確判斷和把握。這種對人生智慧的細緻解讀,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人生這條充滿未知的旅途上,為你指引方嚮,讓你少走彎路。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激發你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屬於自己的那份智慧。

評分

老公要求買的書

評分

總體感覺不錯,書沒來得及看,包裝,物流都好,希望優惠力度更大。

評分

便宜實惠好用

評分

便宜實惠好用

評分

總體感覺不錯,書沒來得及看,包裝,物流都好,希望優惠力度更大。

評分

總體感覺不錯,書沒來得及看,包裝,物流都好,希望優惠力度更大。

評分

老公要求買的書

評分

便宜實惠好用

評分

便宜實惠好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