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汽车材料和典型零件失效分析与延寿

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汽车材料和典型零件失效分析与延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鸣图 等 著,《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丛书总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材料延寿
  • 汽车材料
  • 失效分析
  • 可持续发展
  • 汽车工程
  • 材料科学
  • 工程材料
  • 零部件寿命
  • 汽车维修
  • 可靠性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13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14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7
字数:4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从事汽车材料应用的科研、技术开发和零件制造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工科学校相关师生参考。
《汽车材料和典型零件失效分析与延寿》一书全面介绍了汽车材料和零部件的失效分析技术和预防措施。
书中许多案例是作者实际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将会给读者解决汽车零部件失效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鉴

内容简介

  《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汽车材料和典型零件失效分析与延寿》全面介绍了汽车材料和零部件的失效分析技术和预防措施。重点介绍了汽车典型零件和系统的腐蚀失效特点和预防措施,包括汽车腐蚀磨损形式以及预防措施,汽车金属材料的腐蚀失效形式与预防,汽车镀层板腐蚀特点以及腐蚀措施,汽车排气系统的热端和冷端失效的评价方法和防腐性能提升的措施等。书中许多案例是作者实际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将会给读者解决汽车零部件失效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鉴。
  《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汽车材料和典型零件失效分析与延寿》可供从事汽车材料应用的科研、技术开发和零件制造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工科学校相关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 章 绪论
1.1 概述 001
1.2 汽车工业发展趋势 004
1.2.1 轻量化 004
1.2.2 提高安全性 006
1.2.3 提高可靠性 006
1.2.4 延长使用寿命 007
1.2.5 发展新能源汽车 007
1.3 汽车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008
1.3.1 汽车轻量化用钢概要 008
1.3.2 高强度钢和先进高强度钢在自主品牌汽车上的典型应用 013
1.3.3 汽车用铝合金 017
1.3.4 汽车用镁合金 024
1.3.5 复合材料 026
1.4 汽车在服役过程中的材料失效 028
1.4.1 腐蚀失效 028
1.4.2 疲劳失效 028
1.4.3 摩擦磨损 029
1.5 孕育中的新的工业革命对汽车工业发展和产品延寿带来的影响 029
1.6 小结 031
参考文献 032
第2 章 车辆材料和典型构件的自然环境腐蚀
2.1 概述 034
2.2 腐蚀的危害 035
2.2.1 腐蚀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035
2.2.2 腐蚀给汽车工业带来巨大损失 038
2.3 腐蚀失效的特点 040
2.4 国内外汽车的环境腐蚀研究概况 042
2.5 重庆市公交和卡车环境腐蚀调研 045
2.5.1 重庆市公交车辆环境腐蚀调研 045
2.5.2 重庆市卡车车辆大气腐蚀调查 049
2.6 车辆材料在潮湿和酸雨的典型环境下的腐蚀 053
2.6.1 环境腐蚀试验试样与试验方法 054
2.6.2 环境腐蚀试验期间内的气象及环境数据 054
2.6.3 自然曝露试验的样品的腐蚀等级、光泽和色差的试验结果 055
2.6.4 环境腐蚀试样的表面形貌变化 056
2.6.5 典型汽车零件环境腐蚀试验结果和表面形貌 058
2.7 自然曝露试验与加速腐蚀试验相关性的研究 069
2.7.1 试验样品和方法 069
2.7.2 环境腐蚀试验的结果 073
2.7.3 环境腐蚀产物形貌观察 081
2.7.4 环境腐蚀产物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083
2.7.5 人工加速试验——CASS 盐雾腐蚀结果 087
2.7.6 人工加速腐蚀和自然环境腐蚀的相关性及其评价 089
2.8 高强度螺栓的延迟断裂性能和环境腐蚀 092
2.8.1 高强度螺栓的延迟断裂性能 092
2.8.2 高强度螺栓环境腐蚀 096
2.9 提高重庆地区典型汽车构件环境防腐性能的措施和建议 100
2.10 车辆材料环境腐蚀数据库 103
2.11 总结 105
2.12 附录 105
参考文献 138
第3 章 涂镀层钢板在汽车中的应用
3.1 概述 141
3.2 镀层板的种类和特点 141
3.3 镀层板的基本性能 147
3.3.1 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 147
3.3.2 涂层板的成形性 148
3.3.3 涂层板的耐蚀性 150
3.3.4 涂层板的点焊性能 153
3.3.5 涂层板的表面处理与油漆特性 164
3.4 涂层板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168
3.5 不同镀层板的性能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171
3.6 提升汽车零件防腐抗力的设计方法 173
3.7 小结 174
参考文献 175
第4 章 汽车排气系统腐蚀分析与选材
4.1 概述 177
4.2 排气系统的零件构成和用材演变 178
4.3 不锈钢在汽车排气系统中的应用 183
4.4 排气系统热端和冷端的常见失效模式 184
4.5 排气系统热端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失效 188
4.6 排气系统的冷端材料性能和失效 191
4.7 腐蚀失效评价标准与方法 196
4.7.1 高温氧化试验 196
4.7.2 持久强度试验 197
4.7.3 凝结液腐蚀试验 198
4.7.4 晶间腐蚀评价 200
4.7.5 盐雾腐蚀试验 204
4.8 小结 205
4.9 附录 206
参考文献 209
第5 章 汽车金属材料疲劳失效
5.1 概述 211
5.2 疲劳的循环应力 212
5.3 疲劳的加载模式和宏观断口 214
5.4 疲劳断口的微观特征 217
5.5 疲劳的分类及表征参量 225
5.5.1 疲劳的分类 225
5.5.2 高周疲劳的表征 227
5.5.3 影响高周疲劳的应力因素 233
5.6 影响疲劳性能的因素 236
5.6.1 材料的种类和抗拉强度 237
5.6.2 材料种类和屈服强度 239
5.6.3 材料的晶粒度和亚晶尺寸 241
5.6.4 材料的表面完整性 241
5.6.5 影响疲劳的其他因素 244
5.7 应变疲劳(低周疲劳) 及表征 247
5.8 疲劳裂纹萌生 250
5.9 疲劳裂纹扩展 251
5.9.1 疲劳裂纹扩展和扩展速率的表征 251
5.9.2 Paris方程和疲劳寿命的估算 255
5.10 疲劳的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256
5.10.1 成组法及其数据处理 257
5.10.2 升降法及其数据处理 258
5.10.3 疲劳极限的统计分析——SAFL方法 258
5.10.4 疲劳损伤累积理论的试验和数据处理方法——LOCATI 法 259
5.11 高周疲劳快速试验方法 261
5.12 疲劳试验设备 264
5.13 提高疲劳强度的措施 268
5.13.1 疲劳设计和零件选材 268
5.13.2 制造工艺 269
5.14 疲劳失效分析 278
5.15 小结 281
参考文献 282
第6 章 汽车零部件疲劳失效与延寿
6.1 概述 284
6.2 汽车典型零件的疲劳失效模式 284
6.2.1 轴类零件的失效断口特征 288
6.2.2 齿轮零件的失效的表面特征 295
6.2.3 在剪矩作用下的疲劳失效模式 296
6.3 疲劳失效模式的多样性和影响因素 298
6.4 汽车零件疲劳失效分析的思路及方法的思考 302
6.4.1 可靠性分析原理的应用 302
6.4.2 正确区分材料性能和零部件功能 315
6.4.3 充分利用和发挥计算机模拟的手段 316
6.4.4 疲劳断裂分析的认识过程 317
6.4.5 对疲劳断裂认识的阶段性 319
6.4.6 疲劳失效的过程和零件所在系统的相关性 320
6.4.7 汽车零件失效分析时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322
6.5 疲劳断裂分析与结构因素的再认识 323
6.5.1 零部件的基本结构特征与疲劳断裂模式 323
6.5.2 汽车部件结构对零件的力学要素和疲劳性能的影响 325
6.5.3 系统中的应力和应变集中对汽车结构件疲劳断裂的影响 327
6.5.4 弯曲结构与疲劳断裂 333
6.5.5 汽车零部件结构中的组合应力问题 343
6.5.6 系统结构对零件失效形式的影响 345
6.5.7 零件的结构失稳与失效 347
6.6 小结 350
参考文献 351
第7 章 典型汽车零件的摩擦与磨损
7.1 概述 352
7.2 摩擦的定义与分类 353
7.3 摩擦理论 354
7.3.1 早期摩擦理论 354
7.3.2 滑动摩擦理论 355
7.3.3 滚动摩擦理论 355
7.4 影响摩擦的因素 356
7.5 磨损的分类与评定 357
7.5.1 磨损的分类 358
7.5.2 影响黏着磨损和磨料磨损的因素 359
7.5.3 磨损的评定 360
7.6 提高材料耐磨性的方法和途径 361
7.6.1 开发耐磨材料 361
7.6.2 表面强化 363
7.7 不同磨损类型和零件选材 368
7.8 汽车中的磨损失效 370
7.8.1 刹车制动毂磨损、热疲劳和断裂 370
7.8.2 变速箱齿轮的接触疲劳、咬蚀和剥落 371
7.8.3 发动机排气阀的冲击磨损失效 377
7.8.4 矿用汽车翻斗的冲击磨损失效 380
7.8.5 汽车轮胎的磨损 380
7.8.6 汽车其他磨损件 385
7.8.7 热冲压硬化时的模具的磨损 385
7.9 小结 386
参考文献 387

前言/序言

总前言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有了快速的发展,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材料、织物等许多材料的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材料的生产、销售和消费大国, 支撑着“中国制造” 的产品遍布世界、“中国建造” 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遍布全国, 促进了国家GDP连续高速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但是, 我国还不是材料强国, 我国的材料多处于中、低档水平, 支撑起来的“中国制造” 的产品水平不高、价格太低、缘名牌; “中国建造” 的重大工程中的主要结构件、专用件、关键件和重要件许多还依赖进口; 我国在材料的选用、材料制成品的设计、加工、制造和材料保护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材料制成品在制造环境、运行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侵蚀下, 容易出现腐蚀、摩擦磨损磨蚀、断裂(疲劳), 引发“中国制造” 的产品和“中国建造” 的重
大工程项目出现种种问题。
材料寿命是人类所用材料的核心。材料性能优良, 质量稳定, 使用安全、可靠、经济, 是材料寿命的前提; 没有使用安全、可靠、经济, 就谈不上使用寿命。材料寿命的延长表达了上述性能的全面提升; 材料延寿, 就是提高材料制成品使用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和耐久性, 就是延长材料制成品的使用寿命, 就是节约了资源、能源、实施了低碳经济、减少了环境污染、支持了人类可持续发展。
我国建国以来材料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满足经济建设需求的同时,一大批材料研究、材料应用研究、材料加工研究和材料保护研究相继发展壮大起来, 并为材料及其制成品的使用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和耐久性做了大量的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材料全生命周期中凝炼出一些重要的原则、技术和措施。
“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 有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总结过去。总结系统控制材料提前损伤、提前破坏和提前失效的因素的理论、原则、技术和措施,使各个行业的产品设计师, 制造、使用和管理工程师有所启示、有所参考、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尽可能地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提高材料制成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和耐久性。这项工作实质上是针对过去与现在, 总结现有成果, 及早服务于国家建设。
二是研究未来。面对未来, 材料的优质化、高性能化、高强化、长寿命化, 多品质、多规格化、标准化、传统材料的综合优化、新材料的不断创新,由此促进我国从“材料生产、销售、消费大国” 转变为“材料强国”。为此,我们组织了“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 的战略研究, 在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从国家长远发展的眼光提出一整套的理论、原则、政策和建议, 促使我国早日成为“材料强国”, 支持国家“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 和“保卫地球” 战略。
目前, 在中国科协和中国工程院的领导与支持下, 一批材料科学工作者在努力地开展工作, 提出研究报告, 编写并出版发行《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系列图书, 供相关方面领导和工作人员参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既能为设计师、制造、使用和管理工程师提高其产品对环境抗力的理论、原则、技术和措施; 又为国家成为“材料强国”, 提出种种设想、原则、措施和政策建议。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 不当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中国工程院 院士
中国工程院 副院长


前言
自2000年以来,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每年汽车产量几乎全以百分比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并于2003年达到1364万辆, 超过美国, 居世界首位。此后, 多年来中国的汽车产销量一直居世界第一。2013年产量达到2211万辆, 汽车保有量超过1.2亿辆, 汽车工业的主营收入超过6.3万亿元人民币, 利税已接近8.5万亿元人民币。汽车工业已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汽车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而汽车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汽车文化: 汽车展览、汽车赛事、汽车旅游、汽车的现代科技等, 也是没有任何一个产业可与之相比; 对影响如此之大的一个产业, 其用材和组成零部件的失效分析、预防和延寿自然是人们关注的重大课题。任何一个零件的失效原因的准确分析, 特别是对一些关键零部件的分析, 并提出延寿的措施, 对于体量如此之大的汽车产业, 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而是将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进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并给一个新车型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商机。这正是本书选择这一主题的重要原因所在。
早期系统的失效分析工作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自由轮的断裂分析, 由此产生了材料低温韧性的评价参量, 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失效分析不仅仅是寻找一个技术问题的解决方式, 同时还涉及相关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影响产业发展的新的科学问题的产生; 随后美国金属学会组织编写了《金属手册———断口金相与断口图谱》, 该手册的第10卷为失效分析预防, 从而使失效分析成为一门新兴科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 这门新兴学科迅速发展,对汽车零件的失效分析和材料的改进展示出了重要的意义。美国的这本手册已经出版到第9版, 足见这一系统的巨著对技术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我国曾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学会组织编写了《机械产品失效分析丛书》, 该套丛书反映和总结了我国当时的失效分析技术水平、主要成果和经验, 丛书的出版曾对我国失效分析预防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产品质量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汽车材料和典型零件失效分析与延寿》全面论述了汽车材料和零部件的失效分析技术和预防措施, 全书共分七章。
第1章概述了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汽车用材(包括高强度钢、先进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复合材料等结构材料) 的新近发展和应用以及孕育中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对汽车发展趋势的影响(即电动化、智能化和轻量化), 综述了汽车在服役过程中的材料和构件的失效模式和预防失效、延寿的重要意义。
腐蚀给国民经济尤其是汽车工业带来的巨大损失, 第2章基于本书编著者承担的中国工程院、国家科技部资助的社会公益项目以及重庆市的国际合作项目所进行的大量的观测, 收集了大量相关数据和试验结果, 展示了车辆材料在潮湿和酸雨的典型环境下的腐蚀研究成果, 并提出了在这类环境中提升材料和构件腐蚀抗力的措施。
第3章论述了镀层板的种类、特点、性能、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及对汽车防腐抗力提升的作用, 并通过大量的应用研究结果, 提出了应用镀层板提升汽车防腐抗力的设计方法。
第4章概述了排气系统的零件构成、用材演变和进展。基于排气系统的热端和冷端的失效模式, 尤其是对冷端冷凝腐蚀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了排气系统的热端和冷端失效的评价方法和防腐性能提升的措施。本章由中信金属公司尚成嘉和张伟提出初稿, 编著者根据全书的撰写思路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第5章首先论述了金属材料疲劳的特点、疲劳失效和断口特征、疲劳的种类及表征参量, 疲劳的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试图给读者关于疲劳方面的准确概念, 并概述了影响疲劳的因素和提高疲劳性能的措施。
第6章以大量的汽车零部件台架试验和使用中的失效案例的分析论述了汽车零部件的多种失效模式, 多因素的分析和认识方法, 希望能给读者进行汽车典型零部件进行失效分析时一个新的多维的思维; 本章由刘珂军和编著者共同完成。不少案例是实际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可供读者在分析失效原因时进行借鉴。
汽车中的摩擦磨损是重要的失效模式之一, 摩擦不仅消耗汽车发动机的有效功, 磨损还会引起零件的早期失效, 第7章首先介绍摩擦磨损的类型、汽车中的典型零件的摩擦磨损失效的案例, 并提出了减少摩擦和降低磨损失效的途径。
现代的失效分析是一门新颖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技术。做好汽车材料和零件的失效分析工作, 涉及机械设计、力学、物理、材料、工艺、管理、材料试验和微观分析等多学科以及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了解零件的制造历史、服役历史, 准确地找出失效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是一项系统工程。本书正是本着这一思想对汽车构件的常见的失效方式(腐蚀、疲劳、磨损) 进行论述; 这三种失效模式又相互交叉和联系。因此书中各章也相互渗透, 互有联系, 但针对特定的失效模式, 又自成体系, 可独立阅读! 应该说明, 由于电动化、智能化和轻量化的发展, 汽车电器、电子、电控等技术迅速发展及其在现代汽车上的用量也迅速增加, 失效概率也较前增多, 有关这方面的失效与预防将另有专著论述, 不在本书涉及范围。
本书涉及多学科的广泛领域, 限于作者水平, 书中不当之处难免, 热情希望读者加以指正。本书初稿曾承总编委会李金桂研究员审阅, 化学工业出版社责任编辑刘丽宏、段志兵、王清颢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许多辛勤劳动,他们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已经采用于书中, 中国工程院为编写此书专门立项并多次召开会议, 给予指导和支持, 编著者在此并致谢意。

编著者
《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汽车材料与典型零件失效分析及延寿策略》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与资源限制下,汽车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材料的延寿与再利用。本书以材料科学为基石,聚焦汽车领域特有的材料种类、性能要求以及其在复杂工况下的失效机理,旨在为汽车制造业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失效分析工具和切实可行的延寿策略。 核心内容概览: 本书由浅入深,结构清晰,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板块展开: 第一部分:汽车材料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汽车材料的演变与现状: 回顾汽车材料从早期单一金属到如今复合材料、轻量化合金、高分子材料等多元化发展的历程,分析不同材料在性能、成本、环保等方面的优劣势。 可持续发展在汽车工业中的地位: 阐述循环经济、绿色制造、碳排放减少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汽车产业的驱动作用,强调材料延寿在实现这些目标中的战略意义。 环境法规与行业标准: 梳理国内外日益严格的汽车环保法规(如欧VI、国VI排放标准、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法规等),以及与材料选择、设计、回收相关的行业标准,为材料的选用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指引。 材料选择的绿色化原则: 探讨如何在设计阶段就将材料的回收性、可再生性、低环境影响等因素纳入考量,介绍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在汽车材料选择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汽车典型材料的失效分析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技术内容,针对汽车制造中最常用、最关键的材料,逐一剖析其失效机理。 金属材料的失效: 钢铁材料(高强度钢、合金钢等): 重点分析疲劳断裂(应力集中、裂纹萌生与扩展)、腐蚀(电化学腐蚀、应力腐蚀开裂)、磨损(粘着磨损、磨粒磨损)等常见失效模式。结合汽车悬架、发动机部件、车身结构件等典型零件,进行案例分析。 铝合金材料(铸铝、锻铝等): 深入探讨疲劳失效、蠕变(高温环境下)、应力腐蚀开裂(尤其是在海洋性气候或道路除冰盐环境下)、电偶腐蚀(与其他金属接触时)等失效机理。关注其在发动机缸体、轮毂、车身面板等应用中的失效表现。 镁合金与钛合金: 分析其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失效特点,如镁合金的活性腐蚀、氢脆等,钛合金的高温氧化、应力腐蚀等。 非金属材料的失效: 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复合材料): 重点关注老化(热老化、光老化、臭氧老化)、溶胀与溶解、疲劳(微裂纹累积)、冲击断裂、蠕变、化学降解等失效机理。分析其在保险杠、内饰件、密封件、轮胎、结构复合材料等部件中的失效情况。 陶瓷材料与玻璃: 探讨其脆性断裂、热冲击、表面磨损等失效模式,关注其在点火系统、传感器、车灯等部件中的应用与失效。 失效分析的常用方法与技术: 宏观与微观分析: 介绍断口宏观形貌观察、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与能谱分析(EDS)。 无损检测技术(NDT): 重点介绍超声波检测(UT)、射线检测(RT)、磁粉检测(MT)、渗透检测(PT)、涡流检测(ET)等在汽车零部件检测中的应用。 力学性能测试: 讨论拉伸、弯曲、冲击、硬度、疲劳试验等方法在评估材料性能和失效原因中的作用。 化学成分分析: 介绍光谱分析(OES, XRF)、原子吸收光谱(AAS)等方法。 热分析技术: 提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等在分析材料老化、分解等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汽车典型零件的失效分析案例集 本部分通过大量鲜活的汽车零部件失效案例,将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发动机系统: 活塞、气缸壁、曲轴、连杆、气门等部件的磨损、疲劳、腐蚀失效分析;冷却系统(水泵、散热器)的腐蚀与泄漏分析;燃油系统(喷油嘴、油箱)的化学腐蚀与堵塞分析。 底盘与传动系统: 悬架(减震器、弹簧、控制臂)的疲劳与断裂、轴承的磨损与点蚀、齿轮的磨损与断齿分析;制动系统(刹车盘、刹车片)的磨损与热衰退分析。 车身与结构: 车身覆盖件的腐蚀(锈蚀)、疲劳开裂;车架与承载结构的变形与断裂;焊接接头的失效分析。 内外饰件: 塑料件的紫外线老化、龟裂、冲击损坏;橡胶件的密封失效、老化脆化;座椅、内饰织物的磨损与褪色。 电子电器系统: 连接器、线束的腐蚀、氧化、绝缘失效;传感器、控制单元的过热、氧化失效。 第四部分:汽车材料的延寿策略与可持续实践 在前两部分扎实的失效分析基础上,本部分提出具体的材料延寿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设计优化与轻量化: 结构优化设计: 利用有限元分析(FEA)等工具,优化零件形状,减少应力集中,提高承载能力。 轻量化材料的应用与设计: 科学选择和应用铝合金、镁合金、高强度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并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 表面处理与防护: 介绍各种防腐蚀涂层(如电泳漆、粉末涂料)、耐磨涂层(如PVD、CVD)、抗疲劳处理(如滚压、喷丸)等技术,延长材料使用寿命。 先进制造与修复技术: 精密制造与表面工程: 探讨精密加工、激光熔覆、电火花加工(EDM)等技术在提高零件精度、性能及修复损伤方面的应用。 增材制造(3D打印)在零件修复与定制化生产中的潜力: 分析3D打印在复杂零件修复、原厂件停产后的替代制造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再制造与回收利用: 再制造技术: 详细介绍汽车零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转向器、发电机等)的检测、拆解、清洗、修复、组装和性能测试流程。 材料回收与再生: 探讨汽车报废后金属、塑料、橡胶等材料的回收技术、分类与再生利用方法,减少原生资源消耗。 循环设计理念: 强调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零部件的可拆卸性、易维修性和可回收性,构建闭环的材料循环体系。 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智能化监测: 预测性维护: 利用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实现对汽车零部件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失效预测,提前进行维护,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故障。 数字化孪生技术: 建立汽车零部件的数字模型,模拟其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状态和潜在失效风险,为延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特点: 系统性强: 从宏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深入到具体的材料失效机理,再到实际的延寿策略,逻辑清晰,内容连贯。 实践性突出: 大量真实的汽车零部件失效案例分析,贴近实际工程问题,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直接的借鉴。 技术前沿: 涵盖了失效分析、材料科学、先进制造、再制造与回收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跨学科融合: 结合了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化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注重实际应用: 提供的延寿策略和可持续实践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指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管理改进。 本书旨在为汽车材料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制造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售后服务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参考手册,助力汽车工业迈向更加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深度,让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级别的参考书。它涵盖了汽车材料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它对失效机理的细致讲解,它没有回避复杂性,而是用清晰的语言和大量的图表,将材料在不同工况下的失效过程一一呈现。比如,在分析某款轮胎橡胶老化失效时,书中详细探讨了臭氧老化、热氧老化、光老化等不同老化机理,并给出了预测老化寿命的方法,这对于我理解橡胶材料的耐久性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关于“延寿”的部分,更是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它不仅仅是介绍一些表面的防护措施,而是从材料设计的源头,到制造过程的优化,再到服役期间的维护,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延寿体系。例如,书中在介绍传动轴的疲劳延寿时,就详细阐述了滚压加工、表面淬火等工艺如何提高材料的抗疲劳性能,并结合具体的应力分析,说明了这些工艺的有效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吁,它将材料的延寿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汽车行业的研发人员、技术工程师,乃至对汽车材料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它不仅能够提升专业技能,更能激发对材料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材料实验室。它以一种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探讨了汽车材料的失效问题和延寿技术。书中对失效机理的分析,做得非常深入细致,它不仅仅是描述失效的现象,更是从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等多个角度,来解释失效的原因。例如,在分析某款悬挂弹簧的疲劳失效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应力集中、裂纹萌生与扩展的整个过程,并结合材料的疲劳性能曲线,给出了延长弹簧寿命的建议,这让我对材料的疲劳特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而“延寿”的章节,更是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结合实际的汽车制造和维修过程,给出了具体的工艺方法和技术指导。例如,书中在介绍发动机缸盖的变形与修复时,就详细阐述了不同修复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以及操作要点,这对于实际工程应用非常有价值。此外,书中还对材料的回收利用、绿色制造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这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具前瞻性和社会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延寿技术实用,并且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汽车材料领域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干货”的书,它用一种非常实在的方式,剖析了汽车材料的“前世今生”。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透露着专业和深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失效分析”的系统性论述,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失效模式,而是根据材料的类型、零件的功能,采用了不同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并对失效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追溯。例如,在分析某款排气管的腐蚀失效时,书中详细介绍了高温氧化、硫化物腐蚀等不同腐蚀机理,并结合实际工况,分析了不同合金材料在这种环境下的表现,让我对高温腐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延寿”的章节,更是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它提出的延寿技术,是建立在对失效机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例如,书中在介绍某款轴承的磨损延寿时,就详细阐述了润滑、表面硬化、材料选择等多种因素如何协同作用,最终提高轴承的耐磨寿命,这比单纯地讲“耐磨材料”要深刻得多。而且,书中还对材料的回收再利用、环境友好型材料的应用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这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具前瞻性和社会责任感。总而言之,这本书内容非常扎实,分析透彻,延寿策略实用,并且紧密结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汽车材料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这本《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汽车材料和典型零件失效分析与延寿》,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和“深度”兼具。它并没有止步于概念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材料的微观世界,解读材料是如何在汽车严苛的环境下发生失效的。在失效分析的部分,书中对各种失效模式的阐述,都非常详尽,例如,针对金属材料,书中不仅介绍了疲劳、断裂、腐蚀,还深入探讨了蠕变、应力腐蚀开裂等多种复杂失效机理,并配以大量的显微图像和力学数据,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失效的过程。对于高分子材料,书中也详细分析了老化、磨损、溶胀等失效机制。更令人赞赏的是,书中在提供失效分析方法的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延寿对策。这些对策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具体到材料的选择、工艺的优化、防护措施的应用等各个环节。例如,在讨论某款发动机活塞的早期失效时,书中不仅分析了燃烧高温、润滑不良等原因,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改进活塞裙部的涂层、优化活塞环槽设计等方式来延长其使用寿命。书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将材料的延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强调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这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高度一致。总而言之,这本书内容丰富,分析深入,案例翔实,延寿技术实用,并且兼顾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本非常具有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

我一直对汽车材料的“生命”充满了好奇,这本书就像一个放大镜,将材料从制造之初到生命终结的每一个阶段都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书中对于材料在汽车使用过程中所承受的各种复杂环境因素的分析,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在讲解汽车底盘零件的腐蚀失效时,书中详细分析了道路盐、湿气、酸雨等对不同金属材料的侵蚀机理,并配以大量的显微照片和腐蚀产物分析数据,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材料的脆弱与坚韧。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失效分析”的部分,并非一成不变的套路,而是根据不同材料、不同零件的特性,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金相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无损检测等,并且对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都做了清晰的说明。这种严谨细致的分析方法,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而“延寿”部分,更是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书中不仅仅强调了材料本身的性能提升,还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改进制造工艺、采用防护涂层等多种手段来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零件,书中给出的延寿策略,考虑到了疲劳、磨损、腐蚀等多种失效模式的综合防护,非常有前瞻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可修复性”的讨论,它提醒我们,在设计和制造阶段就应该考虑材料的可修复性,这不仅能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更能减少废弃物,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总之,这本书的内容厚重而充实,对于任何一个关心汽车材料健康和长寿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拿到这本《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汽车材料和典型零件失效分析与延寿》,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书的内容实在太扎实了,堪称一本宝库。它没有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从汽车材料本身的分子结构、晶格缺陷,到宏观的应力腐蚀、疲劳裂纹扩展,无所不包。我尤其喜欢它对失效机制的解析,不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模拟计算,层层剥茧,让你清晰地看到材料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效的。例如,在分析某款发动机曲轴的疲劳失效时,书中不仅展示了裂纹萌生和扩展的显微形貌,还详细阐述了热应力、振动载荷如何协同作用,最终导致断裂。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对于我这样想从根本上理解材料失效原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而且,书中关于延寿技术的部分,也给出了非常具体可行的方案,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包含了实际应用中的操作细节和注意事项,比如表面处理工艺的选择、涂层材料的性能评估、甚至是一些现场修复的技术指南,都写得非常到位,让人读了之后,感觉自己仿佛已经掌握了一套完整的材料修复和延寿体系。对于汽车行业的工程师、科研人员,甚至是资深车主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它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汽车材料的“生命周期”,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还能激发你对未来材料科学发展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硬核”。它没有丝毫的虚饰,直接切入汽车材料的本质,深入剖析了材料的性能、失效机制以及延寿方法。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失效机理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为什么坏了”,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推导,解释“如何坏的”,以及“在什么条件下会坏”。比如,在分析某款刹车盘的过热失效时,书中详细阐述了材料的热膨胀、相变以及碳化物析出等过程,并给出了温度-时间-失效模式的关联图,让我对材料的热力学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关于“延寿”的部分,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多用几年”的口号,而是给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从材料的选型、热处理工艺的优化,到表面改性技术的应用,再到失效预防的措施,书中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例如,书中在介绍发动机活塞环的耐磨延寿技术时,就详细对比了不同的镀层材料(如铬、镍、陶瓷)的性能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们的适用工况,非常实用。此外,书中还对汽车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减少环境足迹的策略,这与当今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专业、深入,对于想要系统性了解汽车材料失效与延寿技术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工程师的实用手册”。它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直接、务实的方式,讲解了汽车材料的失效分析和延寿技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典型零件失效案例的详细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失效现象,更是深入到失效的根源,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来解释失效的发生过程。例如,在分析某款车架连接处的疲劳失效时,书中详细探讨了焊接工艺、载荷分布以及材料本身的性能如何共同影响了连接处的寿命,并给出了优化设计和改进工艺的建议,这对于工程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而“延寿”的章节,更是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它不仅仅是介绍了一些通用的延寿方法,而是结合不同材料、不同零件的特点,给出了个性化的延寿策略。例如,书中在介绍汽车传感器失效的预防和延寿时,就详细阐述了密封、防腐蚀、抗电磁干扰等多种措施的重要性,这让我对传感器的可靠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此外,书中还对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绿色材料的应用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这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具时代意义和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内容充实,案例典型,分析深入,延寿策略实用,并且紧密结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本值得所有汽车工程师仔细阅读的宝贵书籍。

评分

阅读《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汽车材料和典型零件失效分析与延寿》,我最大的感触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我走进汽车材料的神秘世界。它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新材料”的介绍,而是聚焦在材料如何“延寿”以及“为何失效”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书中对失效案例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材料的微观结构,例如,在分析某款车身面板的疲劳失效时,书中通过扫描电镜(SEM)图像,展示了疲劳裂纹的起始点、扩展路径,并结合应力集中理论,解释了为何会出现这种失效模式。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材料的力学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延寿”的章节,更是充满了智慧。书中提出的延寿策略,是基于对材料失效机理的深刻理解,而非盲目的堆砌。例如,在讲解发动机缸体腐蚀延寿时,书中不仅介绍了防腐蚀涂层的选择,还重点强调了冷却液的成分和维护的重要性,这种 holistic 的思维方式,是很多技术书籍所缺乏的。此外,书中还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在延长材料寿命的同时,也要考虑环境的影响,例如,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如何对报废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等,这些都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内容丰富,案例详实,分析深入,延寿策略切实可行,并且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娓娓道来他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它并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实际应用的方式,解释了材料在汽车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如何应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失效”的定义,它不仅仅是材料断裂或损坏,而是从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这让“失效分析”的概念更加全面和深入。在失效分析的部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比如某种金属材料在特定环境下为什么会发生晶间腐蚀,或者某种聚合物在长期紫外线照射下为什么会出现老化开裂。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从车身覆盖件到发动机内部零件,再到底盘悬挂系统,几乎涵盖了汽车的各个角落。这些案例分析,都非常详尽,图文并茂,能够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失效的发生过程和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书中的“延寿”章节,为如何延长汽车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工艺方法、材料选择的指导,甚至还涉及到了预测性维护和智能诊断的一些前沿理念。这些内容对于正在努力实现汽车轻量化、长寿命、低成本的汽车工程师和管理者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系统性、案例的典型性以及解决方案的实用性,让我感觉读完之后,不仅增长了知识,更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