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墨翟(約前468-前376)是墨傢學派的創始人和首代巨子。墨翟及其門弟子的社會政治與倫理思想、科技發明與創見以及軍事防禦理論與實踐,在戰國時期頗為世人稱道,其社會影響與以孔丘為領軍人的儒傢不相上下。《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就是明證。所以,墨翟理所當然地被人們尊稱為墨子。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墨學從戰國末期開始衰微,至西漢前期,士子少有道及者。因此,司馬遷未能為其專門立傳,隻是在《孟子荀卿列傳》中留下二十四字的綴敘:“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日並孔子時,或日在其後。”用語過於簡單,且帶幾分含混色彩。所以,人們至今不能確知墨子的齣身、裏籍和生平事跡。現代學者顧頡剛先生以為翟之先世為春鞦宋貴族。童書業先生以為翟為宋公子目夷之後。楊嚮奎先生以為公子目夷為首目夷子,翟為末目夷子。張知寒先生以為翟生於春鞦之末小邾國之濫邑(今山東滕州木石鎮)。所有這些,都足資我們參考。現今,我們依據《墨子》一書和戰國及其以後的一些典籍保留下來的零碎材料,粗綫條地勾勒墨子的生平與學術淵源以及墨傢學派的基本理念、學術成就、傳承脈絡等問題的大緻輪廓。
目錄
《墨子訓釋:墨經》:
前言
墨經訓釋之一
一、經上、經說上
二、經下、經說下
參考書目
墨經訓釋之二
三、大取
四、小取
附錄:《大取》《小取》原文(據《四庫全書》抄本)
參考書目
後記
又後記
《墨子訓釋:墨守》:
前言
一、備城門
二、備高臨
三、備梯
四、備水
五、備突
六、備穴
七、備蛾傅
八、迎敵祠
九、旗幟
十、號令
十一、雜守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墨子訓釋:墨論(上)》
《墨子訓釋:墨論(下)》
精彩書摘
《墨子訓釋:墨經》:
【纂義】
部分是從整體中分齣來的。
例如,二是一的整體,一是二的部分;綫是點的整體,點是綫的部分。
【原文】
[經上3]知,材也①。
[經說上3]知材②。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③。若明④。
【校注】
①知,材也:知,讀為智,墨辯邏輯常用術語,指人們認識客觀事物之綜閤官能和材質。《說文》:“知,詞也。從口矢。”段注:“白部曰:‘鋸,識詞也,從白從虧從知……知、鋸義同,故街作知。’識敏,故齣於口者疾如矢也。”《荀子·正名篇》:“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閤謂之智。”是其證。材,指官能和材質。茅本、寶曆本、緜眇閣本作財,財通材。智能,乃人們認識客觀事物之官能和材質,故曰:“知,材也。”
②知材:牒經標目字。一般以經首一字充當,此以“知材”二字充當者,區彆於[經說上5]“知。知也者,以其知過物而能貌之,若見”之牒經標目字“知”。
③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而不必知”,孫詒讓《墨子閒詁》作“而必知”,鬍適《中國哲學史大綱》捲上改作“而不必知”,雲:“舊脫‘不’字,今據下文‘而不必得’(按,指[經說上4]:‘慮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語法增。”其說可信,今從之。知,如字讀,墨辯邏輯常用周術語,指知道、瞭解、認識。智能,乃人們認識客觀事物之基本條件,但有此條件而不使用,則未必認識客觀事物,故日:“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
④若明:明,指眼睛。前已言“知材”,此又舉例“若明”,“明”指“所以知”之材質眼睛無疑也。司馬遷《報任安書》“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孟子·梁惠王上》“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之“明”,正同此義。雖有“所以知”之材質而不用,則未必能知,正如“明”雖為所以見之材質,置之而不用,則未必能見一樣。故曰:“若明。”《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荀子·王製篇》:“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董仲舒《春鞦繁露·深察名號篇》:“目臥幽而瞑,待覺而後見。當其未覺,可謂有見質而不可謂見。”即此義也。
【纂義】
智能,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官能和材質。
智能,是人們用以瞭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基本條件。但是,有瞭這種條件而不使用,也未必能夠認識周圍世界。這正如眼睛可以看到外物,但不用眼睛或心不在焉地用眼睛,就看不見或看不清外物一樣。
【原文】
[經上4]慮,求也①。
[經說上4]慮。慮也者,以其知有求也②,而不必得之③。若睨④。
【校注】
①慮,求也:慮,指思考、謀慮、探求。《說文》:“慮,謀思也。”《爾雅·釋詁》:“慮,思也。”是其證。墨傢論“知”,有“知材”“慮求”“知接”“恕明”之彆。其中,“知材”為求知之條件,“慮求”“知接”“恕明”為求知之過程。《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人有知材,則思慮隨之而生,思慮,乃求知過程之開始,故日:“慮,求也。”
②慮也者,以其知有求也:“知”即“知材”之“知”,“以其知有求”,以其認識客觀事物之材質對未知事物有所探求也。
③而不必得之:“慮也者,以其知有求也。”求者,探尋之謂也,而同得與不得無涉,故曰:“而不必得之。”《榖梁傳·隱公三年》:“求之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辭也。”與此義同。
④若睨:如睥睨,非正視也。《說文》:“睨,袤視也。”又:“艦,旁視也。”是其證。睨、艦一字,猶睹、覩一字也。凡物正視可見其真貌,袤(通“斜”)視則未必如此。《莊子·庚桑楚篇》“知者之所不知猶睨”,可作“而不必得之。若睨”之注腳。
……
前言/序言
墨翟(約前468-前376)是墨傢學派的創始人和首代巨子。墨翟及其門弟子的社會政治與倫理思想、科技發明與創見以及軍事防禦理論與實踐,在戰國時期頗為世人稱道,其社會影響與以孔丘為領軍人的儒傢不相上下。《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就是明證。所以,墨翟理所當然地被人們尊稱為墨子。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墨學從戰國末期開始衰微,至西漢前期,士子少有道及者。因此,司馬遷未能為其專門立傳,隻是在《孟子荀卿列傳》中留下二十四字的綴敘:“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日並孔子時,或日在其後。”用語過於簡單,且帶幾分含混色彩。所以,人們至今不能確知墨子的齣身、裏籍和生平事跡。現代學者顧頡剛先生以為翟之先世為春鞦宋貴族。童書業先生以為翟為宋公子目夷之後。楊嚮奎先生以為公子目夷為首目夷子,翟為末目夷子。張知寒先生以為翟生於春鞦之末小邾國之濫邑(今山東滕州木石鎮)。所有這些,都足資我們參考。現今,我們依據《墨子》一書和戰國及其以後的一些典籍保留下來的零碎材料,粗綫條地勾勒墨子的生平與學術淵源以及墨傢學派的基本理念、學術成就、傳承脈絡等問題的大緻輪廓。
一、墨子其人與墨傢學派的創立、發展和衰微
墨子早歲修儒學之業,受孔子之術。後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於是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葬、節用、天誌、明鬼、非樂、非命諸說,彆創墨傢門派,背周道而用夏政,高揚“兼相愛、交相利”旗幟,以上說下教、匡時救弊為己任,廣收門徒,傳道授業,既造福鄉裏,更嘉惠列國,其足跡遍魯、齊、衛、楚諸邦。一時間,墨與儒並為顯學。墨子師法夏禹,以身苦為極,赴死救難,在所不辭。曾起於魯,行十日十夜而至郢,說服公輸般與楚王罷攻弱宋,傳為韆古佳話。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墨子高壽而終。其弟子禽滑釐繼任第二任墨傢巨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墨學在保持和發揚社會政治和倫理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嚮科技實驗、邏輯推理和禦敵裝備等實用方麵拓展,論列瞭多種實驗過程,歸納齣不少科技原理或通例,還總括齣古代中國人特有的邏輯推理格式,記述瞭當時所有防禦戰的戰例。所有這些,都標誌著墨學已發展到瞭它的成熟期。後又曆孟勝、田襄子、腹�肥�代巨子。因王公貴族極力扼製其生存條件,墨學逐漸衰微,墨傢學說由明潮轉為暗流,沉潛於鄉風民俗之中。究其原因,除瞭墨傢理念甚高而履踐不易、門派巨子後繼乏人、秦始皇焚書等,最為重要的是,儒傢學說被曆代統治者用來為自己建章立製服務,於是得以傳承、推闡和嫁接,從而成為中國傳統意識形態的主流學派,而墨傢學派從創立之日起,就鼓吹“兼相愛、交相利”理念,反對專製和暴政,自然為統治者視為異端邪說,其結果隻能是以墨道的“罷黜”換得“儒術”的“獨尊”。
中國墨子學會書庫:墨子訓釋(套裝共4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