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甲有靈——西方經典手繪爬行動物

鱗甲有靈——西方經典手繪爬行動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杜梅裏,[奧地利] 費卿格繪 著,齊碩 編,[法] 杜梅裏,[奧地利] 費卿格 繪
圖書標籤:
  • 爬行動物
  • 動物學
  • 手繪
  • 插畫
  • 自然科學
  • 生物學
  • 藝術
  • 西方經典
  • 鱗甲
  • 博物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8275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9247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博物文庫·博物學經典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260
字數:35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鱗甲有靈——西方經典手繪爬行動物》:栩栩如生的科學繪畫,專業深入的物種介紹,帶你進入奇異多姿的爬行動物世界。

  兩位繪圖者是地位傑齣的動物學傢,也是技藝高超的爬行動物科學繪畫藝術傢。

  《鱗甲有靈——西方經典手繪爬行動物》精選兩位繪圖者的經典作品,輔以專業講解,展現瞭奇異豐富的爬行動物。

內容簡介

  《鱗甲有靈——西方經典手繪爬行動物》收錄瞭法國動物學傢杜梅裏和奧地利動物學傢費卿格所創作的150餘幅爬行動物科學繪畫,這些作品筆觸細膩,姿態生動,栩栩如生,展現瞭世界各地奇特豐富的爬行動物,是爬行動物科學繪畫中科學與藝術結閤的經典作品;本書對圖畫中涉及的各種爬行動物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物種介紹,讓人能夠更好地領略爬行動物的獨特之美,感受自然造物的神奇。

作者簡介

  杜梅裏(André Duméril , 1774—1860),法國動物學傢、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動物學教授、科學繪畫藝術傢,著有多部兩棲爬行動物學及魚類學著作。他於1834—1854年間主持齣版的《爬行綱通誌》稱得上是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史上的曆史性巨著。

  費卿格(Leopold Fitzinger, 1802—1884),奧地利動物學傢、科學繪畫藝術傢,早年於維也納自然博物館進行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學研究工作,晚年任慕尼黑動物園和布達佩斯動物園園長。他的基礎研究對現代兩棲爬行動物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齊碩,瀋陽師範大學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所在讀碩士研究生,現參與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學、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方麵的研究工作,參與發錶多個新種及新記錄種,著有《四足遊龍——蜥蜴》等科普讀物。

內頁插圖

目錄

一、龜鱉目
麯頸龜亞目
1.鱉科
刺鱉 / 1
2.平胸龜科
平胸龜 / 3
3.澤龜科
歐洲澤龜 / 5
4.地龜科
眼斑沼龜 / 8
馬來閉殼龜 / 10
潮龜 / 12
5.動胸龜科
密西西比麝香龜 / 14
東方動胸龜 / 16
6.鰐龜科
蛇鰐龜 / 18
7.棱皮龜科
棱皮龜 / 21
8.海龜科
綠海龜/ 24
赤蠵龜 / 27
玳瑁 / 30
太平洋麗龜 / 33
9.陸龜科
歐洲陸龜 / 35
幾何星叢龜 / 37
鸚嘴珍龜 / 39
荷葉摺背陸龜 / 42
蛛網陸龜 / 45
中非陸龜 / 48
加拉帕戈斯陸龜 / 50

側頸龜亞目
10.美非側頸龜科
馬格達萊納側頸龜 / 52巨型側頸龜 / 54
盾頭龜 / 57
11.側頸龜科
枯葉龜 / 60
長頸龜/ 63
12.非洲側頸龜科
西非側頸龜 / 66
沼澤側頸龜 / 68

二、鰐形目
1.短吻鰐科
密西西比短吻鰐 / 70
中美凱門鰐 / 73
2.真鰐科
尼羅鰐 / 75
馬來切喙鰐 / 77

三、有鱗目
蜥蜴亞目

1.槁趾虎科
米氏厚尾虎 / 79
2.壁虎科
刺虎 / 81
褶虎 / 83
綫紋平尾虎 / 85
3.鱗腳蜥科
鱔蜥 / 88
4.石龍子科
金氏胎生蜥 / 91
藍舌柔蜥 / 93
翠蜥 / 95
沙魚蜥 / 97
三棱蜥 / 99
點斑箭蜥 / 102
5.闆蜥科
馬達加斯加盾甲蜥 / 104
6.蜥蜴科
德氏平蜥 / 107
秀麗瞼窗蜥 / 109
藍斑蜥 / 111
7.鬣蜥科
大耳沙蜥 / 113
飛蜥 / 116
英雄蜥 / 118
琴首蜥 / 120
普通樹蜥 / 122
頭角蜥 / 124
雙脊鬣脊蜥 / 126
橫紋長鬣蜥 / 128
鬥篷蜥 / 131
南非鬣蜥 / 133
星紋鬣蜥 / 135
斑點蠟皮蜥 / 137
蘇丹刺尾蜥 / 139
8.繩蜥科
繩蜥 / 141
9.角蜥科
角蜥 / 143
10.美洲鬣蜥科
美洲鬣蜥 / 145
角圓尾蜥 / 147
11.海帆蜥科
冠蜥 / 149
海帆蜥 / 151
12.脊尾蜥科
點尾蜥 / 153
13.避役科
避役 / 156
疣鱗叉角避役 / 159
14.巨蜥科
飾紋巨蜥 / 161
尼羅河巨蜥 / 163
15.毒蜥科
珠鱗毒蜥 / 165
16.美洲蜥蜴科
黑白雙領蜥 / 168
馬提尼剋臼齒蜥 / 170
亞馬遜鰐尾蜥 / 173
蚓蜥亞目
17.短頭蚓蜥科
棋斑蚓蜥 / 175
18.雙足蚓蜥科
溝雙足蚓蜥 / 177
蛇亞目
19.盲蛇科
網紋美洲盲蛇 / 179
20.南美筒蛇科
南美筒蛇 / 182
21.蟒科
非洲蟒 / 184
蟒蛇骨骼/ 186
22.蚺科
虹蚺 / 188
紅尾蚺 / 190
綠水蚺 / 192

23.瘰鱗蛇科
爪哇瘰鱗蛇 / 194
24.閃皮蛇科
爪哇閃皮蛇 / 196
25.水蛇科
釣魚蛇 / 198
26.遊蛇科
牛蛇 / 200
密河泥蛇 / 202
阿比西尼亞食卵蛇 / 204
紫斑小頭蛇 / 206
27.鰻形蛇科
森林女神蛇 / 208
馬達加斯加葉吻蛇 / 210
28.眼鏡蛇科
印度眼鏡蛇 / 213
金環蛇 / 215
美麗珊瑚蛇 / 217
光滑劍尾海蛇 / 219
灰藍扁尾海蛇 / 221
29.蝰科
蝰科蛇類 / 223
極北蝰 / 225
沙蝰 / 227
鼓腹噝蝰 / 229
加蓬噝蝰 / 231
彩鋸鱗蝰 / 233
角蝰 / 235
墨西哥跳蝮 / 237
美洲矛頭蝮 / 239
美麗矛頭蝮 / 241
蛇類毒牙 / 243

精彩書摘

導 讀

齊碩

本書中的150餘幅爬行動物科學繪畫來自於兩位作者,分彆是法國動物學傢安德烈·杜梅裏(André Duméril,1774—1860)和奧利地動物學傢利奧波德·費卿格(Leopold Fitzinger,1802—1884)。
一、安德烈·杜梅裏
杜梅裏1774年齣生於法國北部城市亞眠,早年研習醫學。1793年,僅19歲的他就取得瞭魯昂醫學院解剖醫師資格,這段學習經曆為他後來進行動物解剖繪圖打下瞭堅實的基礎。1801—1812年間,杜梅裏任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解剖學教授,他對動物分類學産生瞭濃厚興趣,開始大量收集整理兩棲爬行動物標本,對它們進行繪圖及描述,發錶瞭大量未被描述的新物種,研究重點在於梳理不同動物類群的屬間關係。他還在巴黎植物園首次嘗試使用仿生態環境飼養爬行動物,觀察它們的行為。他始終認為動物在行為上的差異也具有分類學意義。
杜梅裏於1834—1854年間齣版的《爬行綱通誌》(Erpétologie Générale, Ou Histoire Naturelle Complète Des Reptiles)稱得上是科學史上的鴻篇巨著。全套書共10捲,總計頁數近7000頁,前9捲為文字描述部分,從形態學、解剖學、生理學等諸多方麵詳細描述瞭1393個物種,最後一捲含有120幅精美的手繪圖版。本書中署名“杜梅裏 繪”的圖幅,就主要齣自這套曆史性的巨著。這套著作的齣版並非杜梅裏一人之功,參與編寫和繪圖的還有杜梅裏的助手加百利·比布龍(Gabriel Bibron,1805—1848)以及杜梅裏的兒子奧古斯特·杜梅裏(Auguste Duméril,1812—1870)。
比布龍齣生於法國巴黎,其父親是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的職工,因此他從小就受到自然科學的熏陶,在動物分類方麵有良好的基礎。在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工作期間,他作為杜梅裏的助手,對采集到的動物標本進行分類描述。他的繪畫技藝也十分精湛,擅長錶現細節。可惜天妒英纔,1848年,年僅43歲的比布龍就因患肺結核不幸離世。
比布龍去世後,杜梅裏的助手一職由他的兒子奧古斯特·杜梅裏接任。奧古斯特·杜梅裏在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工作期間,任兩棲爬行動物學及魚類學教授,曾於1864—1866年間親自前往中美洲采集動物標本。1869年,他當選法蘭西科學院院士。他在學術上的造詣絲毫不遜於他的父親。在生物學研究史上,這對傳奇父子可稱為模範。
二、利奧波德·費卿格
費卿格1802年齣生於維也納,畢業於維也納大學植物學專業,1817—1861年間在維也納自然博物館進行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學研究工作,晚年任慕尼黑動物園園長和布達佩斯動物園園長。他於1867年齣版的《圖說脊椎動物》(Bilder-atlas zur Wissenschaftlich-populren Naturgeschichte der Wirbelthiere)是他的代錶性著作,其中包含107幅手繪圖版。他一生中發錶瞭大量新物種,還將它們分門彆類,建立瞭許多不同的屬,這些屬中至今仍有70餘個被沿用。他所做的工作對兩棲爬行動物學的發展産生瞭重大影響。費卿格畫工細膩,注重還原動物生活時的樣貌,並在畫中交代其所處的生存環境,與杜梅裏的繪畫風格相比,可謂是各有韆鞦。但也不難看齣,費卿格對杜梅裏的一些作品進行瞭臨摹,並在其中添加自己特有的繪畫元素。
三、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最早由一類迷齒兩棲動物演化而來,目前已發現最早的爬行動物是生活於石炭紀晚期的林蜥(Hylonomus sp.),距今已有3.12億年。中生代時,爬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達到鼎盛時期,占據著生物圈的各個生態位,很多種類還發展為令人難以置信的巨大體型。不過,大約在6500萬年前,地球經曆瞭一係列地質氣候變化,在受到外來天體撞擊、溫度劇變、地殼活動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爬行動物傢族開始日漸衰頹,不僅種類、數量大幅減少,在個體大小上也逐漸嚮小發展。作為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由低等嚮高等演化的關鍵一環,爬行動物與兩棲動物、鳥類以及哺乳類之間都有著相當密切的聯係。
在大多數人眼中,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這兩類樣貌原始的“冷血動物”應該具有最近的親緣關係。其實不然,這兩類動物的親緣關係較鳥類、哺乳類與爬行類的關係要遠。二者的區彆存在於各個方麵。首先,兩棲類在發育上具有一段完全生活在水中並用鰓呼吸的幼體期,經變態後改為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兼以皮膚呼吸;爬行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則不具有變態現象。其次,兩棲類的皮膚柔軟且具有豐富腺體,錶麵多濕潤;而爬行動物體錶被以角質鱗片或骨闆,錶麵乾燥。爬行動物與兩棲動物最大的區彆,同時也是爬行動物在進化上與兩棲動物相比更勝一籌的地方在於,爬行動物的生殖過程中,首次齣現瞭“羊膜卵”這一結構。羊膜卵,顧名思義,就是産下的卵中具有由羊膜包被的胚胎,卵最外層可能還具有鈣質或革質的卵殼。羊膜卵的齣現,標誌著爬行動物在繁殖的環節徹底擺脫瞭對水環境的依賴。而絕大多數兩棲類,其産卵和授精的過程必須在水中完成。此外,二者在呼吸係統、循環係統等方麵也存在諸多差異。
在現代生物分類學啓濛時期,人們常常將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歸為一類。1745年,利奧內(Lyonnet)首次提齣Reptiles一詞,並把它作為綱名,其中就包括爬行動物和蛙類等。1758年,瑞典生物學傢林奈( C. Linné)在其所著《自然係統》第十版中將爬行動物列入兩棲綱Amphibia。1768年,勞倫修斯(Laurentius)著成《爬行綱提要》一書,這部著作的齣版標誌著Reptiles在分類學範疇內正式作為綱名的起始,不過直至此時,兩棲類與爬行類仍被置於一綱之中。1800年,布龍尼亞(Brongniart)以動物的體內構造、繁殖方式與發育過程立論,開始將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拆分為兩類。隨著人們對生物分類的認識不斷深入,直到19世紀50年代前後,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分屬不同綱的理論纔徹底確立。
說瞭這麼多,究竟什麼樣的動物纔能算是“爬行動物”呢?想要給它們下一個科學定義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傳統的林奈分類係統中,人們將所有身披鱗甲、能産下羊膜卵的“變溫”脊椎動物類群稱為爬行綱,這其中不僅包括現生爬行動物,還包括已滅絕的恐龍、翼龍、魚龍等。不過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人們發現具有條條框框的傳統分類係統已經越來越不足以反映物種之間的親疏關係。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已有足夠多的證據支持鳥類是由獸腳類恐龍中的一支演化而來,那麼爬行動物與鳥類的關係該如何界定呢?通過DNA層麵的比對和分析,人們還發現,鰐魚與鳥類的親緣關係甚至近於同屬爬行綱的蜥蜴,可以說顛覆瞭人們對爬行動物起源演化的傳統認識,給傳統分類係統齣瞭個大難題。
20世紀中葉,德國昆蟲學傢威利·亨尼希(Willi Hennig,又有譯為威利·漢寜根)提齣分支係統學(Cladistics)理論,來研究種級或種級以上分類單元之間的始於共同祖先的譜係關係格局,即根據DNA序列和形態學特徵等數據,建立係統發育樹,以錶示這種譜係格局。
以分支係統學理論分析,所謂的“爬行綱”其實並不是一個單係類群,換句話說,現存的四大類爬行動物並不是起源自同一祖先,彼此之間的親緣關係相去甚遠。根據分支係統學的理論,現代爬行動物與鳥類所組閤成的單係群被稱為蜥形綱(Sauropsida),再與以哺乳類為代錶的閤弓綱(Synapsid)組成單係群,這一大類我們稱之為羊膜動物(Amniote)。哺乳類與爬行類的分化時間較早,早在3億多年前的石炭紀晚期,這兩大類動物的祖先就已走上截然不同的演化道路。鳥類則最早起源於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目前較一緻的觀點認為其是由獸腳類恐龍中的虛骨龍類演化而來。由此見得,平時我們覺得外貌迥然不同的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實際上起源自同一祖先,可謂是同源殊途,各自以不同的生存方式適應這顆不斷變化的藍色星球。
說完爬行綱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類群的關係,接下來我們來瞭解一下傳統意義上的爬行動物都包含有哪些種類。根據爬行動物數據庫(The Reptile Database)統計,截至2016年8月,全世界已知現存的爬行綱物種數約為10450餘種,物種豐富度位列脊椎動物門第三位,僅次於硬骨魚綱和鳥綱。爬行綱下可分為龜鱉目、鰐形目、喙頭目和有鱗目四大類群,其中有鱗目又下分為蛇亞目、蜥蜴亞目和蚓蜥亞目三類。
1. 龜鱉目
龜與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享有特殊地位,古人羨其壽長,自古以來就將龜鱉視作祥瑞之物,與龍、鳳、麒麟並稱“四靈”。
龜鱉目在世界範圍內已知現存340餘種,我國已知約33種,它們中包括瞭我們所熟知的烏龜、陸龜、海龜以及鱉等。根據解剖學差異,龜鱉目下又可分為麯頸龜亞目和側頸龜亞目兩大類群。
龜鱉目的起源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熱點話題,它們與其他爬行動物最顯著的區彆在於具有匣狀的外殼,遇到危險時多數種類可以將頭、尾、四肢縮入殼中。龜殼的起源目前學界也尚無定論,普遍認為其主要來源於骨骼多個部位的連接與衍生。
2. 喙頭目
喙頭目的起源可追溯至兩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早期,於中生代時種類最為繁多,廣布於世界各地。但在經曆數次大滅絕事件後,絕大多數種類均已滅絕,現僅存斑點楔齒蜥(Sphenodon punctatus)一種,僅見於新西蘭北部沿海的部分小島之上,屬原始的孑遺物種,數量稀少。斑點楔齒蜥的樣貌和蜥蜴近似,但它們是截然不同的兩類動物,最明顯的差異在於斑點楔齒蜥有特殊的牙齒結構以及雄性沒有交接器官。楔齒蜥生長速度緩慢,需15~20年纔能達到性成熟,卵則需要經過12~15個月纔能完成孵化。如此慢節奏的生活讓它們具有超長的壽命,通常可達百年以上。
3. 鰐形目
鰐形目現存3科9屬24種,分布於南北半球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僅存一種,為鼉(tuó)科鼉屬的揚子鰐。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鰐魚是分布於南亞、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北部的灣鰐,全長可逾6米,重達1噸;最小的鰐魚為南美的盾吻古鰐,成體全長僅一米餘。生活於白堊紀晚期的恐鰐全長可達10米以上,重量據估計可達8噸,以小型恐龍為食。鰐形目動物是爬行綱中最為高等的類群,親緣關係與鳥類接近,神經係統和循環係統較爬行綱其他類群更完善,主要錶現在:大腦開始齣現由新腦皮組成的大腦皮質;小腦有側嚮突齣的小腦絨球;交感神經係統特彆發達;心髒分化為四室,左、右心室完全分開,其間僅留一潘尼茲氏孔相聯,心髒中動脈血和靜脈血基本不相混閤,接近於真正的雙循環。
4. 有鱗目
有鱗目是現存爬行動物中最為繁盛的一支,其種類約占現存爬行綱物種總數的96%以上,分布於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個大陸,有些種類還可完全生活於海洋之中。有鱗目下有三個亞目,分彆是、蜥蜴亞目、蚓蜥亞目和蛇亞目,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周身被以角質鱗片,泄殖腔孔呈橫裂,雄性具有被稱為“半陰莖”的成對交接器官。
在有鱗目下的三大類群中,蚓蜥亞目的種類最少,僅有不足200種,不具四肢,形似蚯蚓,營半穴居生活。蜥蜴亞目現存約6300種,是有鱗目中形態分化最為多樣的類群,有能快速變化體色的避役、無足似蛇的脆蛇蜥,還有能攀附於牆麵的壁虎,就連白堊紀時統治海洋的滄龍也屬於蜥蜴的一支,可見蜥蜴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當屬爬行綱中的佼佼者。蛇亞目現存3600餘種,是爬行綱最後演化齣來的一個分支,也是最為特化的類群。關於其起源有“陸生說”和“海生說”兩大假說,目前主流觀點認為,蛇類最早由一類穴居蜥蜴演化而來,為適應地下生活,四肢逐漸縮小、消失,視覺功能也逐漸被敏銳的嗅覺所替代,有的類群還發展齣具有“夜視”功能的“熱測位器”。蛇類最令人膽寒的特性莫過於有些種類可分泌緻命的毒液。蛇毒為一類特化的蛋白質,可以破壞機體組織或神經係統,從而快速地殺死獵物,提高捕食效率。
以上就是對爬行動物的概述,希望能幫助讀者初步瞭解這個獨特的動物類群。
《鱗甲有靈——西方經典手繪爬行動物》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自然、著迷於神秘爬行世界讀者的珍貴著作。它並非一本簡單的圖鑒,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藝術與科學之旅,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那些披著堅韌鱗甲、生息於地球各個角落的古老生靈。本書精選瞭十七至十九世紀,西方藝術大師們筆下最令人驚嘆的爬行動物手繪作品,每一幅畫作都凝聚瞭藝術傢們對自然細緻入微的觀察、對生命形態的深刻理解,以及當時最前沿的科學探索精神。 這些作品,在今天看來,不僅僅是泛黃紙頁上的精美圖畫,更是科學史上的裏程碑。它們是當時博物學傢、探險傢和藝術傢們共同協作的結晶,記錄瞭他們冒著艱險,在世界各地搜尋、描摹、記錄這些奇特生物的艱辛與熱情。在那個影像技術尚未普及的年代,這些手繪圖是傳遞地理發現、物種信息、乃至生命演化思想的最重要載體。每一筆綫條,每一次暈染,都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智慧與好奇。 翻開本書,你將與那些早已在自然界中默默無聞,或已成為傳說中的生物們重逢。從蜿蜒盤踞的巨蟒,到身披鎧甲的蜥蜴,再到神秘莫測的古代爬行類,這些畫作以驚人的寫實度,再現瞭它們的每一個細節:鱗片的紋理、皮膚的褶皺、眼神的靈動,乃至肌肉的力量感。藝術傢們並非僅僅滿足於描繪其外形,更試圖捕捉其內在的生命力。他們觀察它們如何在陽光下舒展身體,如何在陰影中潛伏,如何在水中遊弋,如何在陸地上疾馳。這些生動的描摹,讓你仿佛能聽到它們在遙遠時空中發齣的低語,感受到它們在地球生態係統中扮演的獨特角色。 本書的魅力,不僅在於其藝術的高度,更在於其曆史的厚度。作者在整理和呈現這些藝術品的同時,也深入挖掘瞭這些畫作背後的故事。我們將瞭解到,這些作品是如何誕生的?當時的科學傢們如何利用這些圖畫來分類和理解爬行動物?這些畫作又如何影響瞭後世的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書中會詳細介紹每一幅畫作的作者,他們的生平、他們的研究領域、以及他們創作這些作品時的時代背景。例如,我們會驚嘆於一位博物學傢如何花費數年時間,在險峻的山脈中尋找一種從未被記錄過的蛇類,並將其每一個細微的特徵都一絲不苟地繪製下來。又比如,我們會瞭解到,在那個信息傳播緩慢的時代,一幅精準的手繪圖,可能就是當時科學界瞭解某個遙遠大陸上獨特爬行物種的唯一窗口。 本書所收錄的爬行動物種類繁多,涵蓋瞭從我們熟悉到極其罕見的物種。你將看到那些在古老傳說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神話生物,在藝術傢筆下變得栩栩如生。你也將邂逅那些如今已難得一見的珍稀物種,它們曾是博物學傢們熱切追尋的目標,也曾是人們對未知世界最直觀的想象。這些畫作,不僅展示瞭爬行動物多樣而迷人的形態,也反映瞭人類對自然界不斷探索和認識的過程。 《鱗甲有靈——西方經典手繪爬行動物》的每一頁都是一次視覺的盛宴,一次知識的啓迪。它適閤每一個對自然科學、藝術史、乃至歐洲探險史感興趣的讀者。對於藝術傢來說,這是學習古典寫實技法、理解形態解剖的寶貴範本。對於科學傢和學生而言,這是瞭解科學發展史、認識早期物種記錄方式的生動教材。對於普通讀者,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一次與古老生命對話的獨特體驗。 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力求體現其藝術價值和曆史厚重感。精選的紙張,細膩的印刷,都將最大限度地還原原作的風貌。閱讀本書,就像在親手翻閱一本塵封已久的古代博物學經典,你能感受到紙張的溫度,聞到墨跡的清香,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時代。 本書所呈現的,不僅僅是一係列美麗的圖片,更是人類對自然界充滿敬畏和好奇的漫長求索。它展示瞭人類如何通過觀察、記錄、描繪,來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如何通過藝術的語言,來傳達科學的發現。這些古老的手繪作品,穿越瞭幾個世紀的時光,依然散發著迷人的魅力,提醒我們,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對於自然的探索和對生命的熱愛,依然是我們內心深處最原始、最美好的情感。 《鱗甲有靈——西方經典手繪爬行動物》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圖書。它將為你打開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你得以窺見那些關於生命、關於藝術、關於科學的輝煌瞬間。它將激發你對自然的無限遐想,讓你重新審視那些披著鱗甲的生靈,它們在億萬年的演化長河中,承載瞭怎樣的生命奧秘,又在地球的生態鏈中扮演著怎樣的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本書,將帶你走進一個既真實又充滿奇幻色彩的世界,一個被鱗甲覆蓋,卻又充滿靈動生命力的世界。 通過本書,你將有機會欣賞到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藝術傢們如何用畫筆描繪同一個主題,感受他們各自獨特的觀察角度和錶現手法。例如,你會看到某位藝術傢以嚴謹的科學態度,一絲不苟地標注齣每一個骨骼結構和肌肉走嚮;而另一位藝術傢則可能更側重於捕捉爬行動物棲息環境的氛圍,將其融入畫作之中,營造齣一種神秘而生動的意境。這種風格的多樣性,本身就構成瞭爬行動物藝術發展史的一個縮影,也展現瞭人類認識和錶現自然方式的多樣性。 本書的編排方式也經過精心設計,力求讓讀者在享受藝術的同時,也能獲得豐富的知識。每一幅畫作旁,都會附有詳細的文字說明,介紹該爬行動物的科學名稱、地理分布、生活習性,以及在當時被賦予的文化意義。這些文字,往往來源於同時代的博物學著作和探險傢的日誌,力求還原最真實的曆史信息。通過這些文字,讀者可以瞭解到,在過去,人們是如何看待這些爬行動物,它們在當時的社會文化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以及當時人類對這些生物的認知局限性。 《鱗甲有靈——西方經典手繪爬行動物》不僅是一本觀賞性的畫冊,更是一本具有深度和廣度的文化讀物。它將帶你走進西方科學史上一個充滿探索與發現的黃金時代,讓你有機會與那些偉大的藝術傢和科學傢們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通過這些古老的畫作,你將能夠深刻地理解,人類是如何從最初的懵懂與好奇,一步步走嚮科學的嚴謹與理性,又是如何通過藝術的觸角,去觸碰和理解那些深藏在自然界中的生命之美。 本書所呈現的爬行動物,在當時往往是人類認知邊界上的挑戰。它們可能生活在遙遠的異域,形態怪異,習性隱秘,給當時的科學傢和藝術傢帶來瞭極大的睏擾和挑戰。然而,正是這種挑戰,激發瞭他們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創造力。他們剋服重重睏難,冒著生命危險,去觀察、去記錄、去描繪。正是有瞭這些不懈的努力,我們今天纔能如此清晰地看到這些生命曾經存在過的痕跡,感受到它們所蘊含的生命力。 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所傳遞的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自然的敬畏。在那個時代,許多爬行動物可能因為人們的誤解和恐懼,而被視為邪惡的象徵。然而,通過這些精美的藝術作品,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傢們對它們所展現齣的獨特的生命之美,以及它們在生態係統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這提醒著我們,在看待和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時,應該超越錶麵的恐懼和偏見,去發現它們內在的價值和意義。 《鱗甲有靈——西方經典手繪爬行動物》是一次集藝術、科學、曆史和文化於一體的盛宴。它不僅能夠滿足你對爬行動物的好奇心,更能帶你領略那個時代人類的智慧、勇氣和對未知世界的執著探索。它將是一本讓你反復品讀、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的珍貴之書。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動物插畫的欣賞,往往建立在“準確性”和“故事性”的平衡上。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它沒有陷入過度美化的陷阱,而是用一種近乎虔誠的寫實主義手法,記錄下爬行動物的真實形態。比如關於不同蜥蜴科屬的尾巴結構差異,教科書上往往用簡單的綫條示意,而這裏卻以細膩的水彩或鉛筆素描形式呈現,清晰地展示瞭骨骼支撐和肌肉分布對形態的影響。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鰐魚傢族的描繪,它們那標誌性的厚重裝甲和水中伏擊的姿態,被捕捉得極具戲劇張力。但最打動我的是那些“非典型”的畫麵,比如兩隻不同種類的蛇在爭奪領地時身體交織的復雜幾何形態,或者是一隻龜在鼕眠前最後一次曬太陽時,背甲上光綫摺射齣的幽微變化。這些瞬間,是觀察者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對生命細微觀察纔能捕捉到的,它們讓冰冷的生物學知識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野性的魅力。

評分

說實話,我過去對爬行動物的興趣更多停留在“酷炫”的層麵,比如毒性和體型。但讀完這本書後,我的視角被極大地拓寬瞭。我開始關注它們身上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靈性”——書名裏的“有靈”二字,我以為隻是個修飾,但插畫和文字(雖然是輔助性的描述)共同營造齣一種敬畏感。作者似乎總能找到一個角度,讓這些被傳統文化視為“冷血”或“邪惡”的生物,展現齣其內在的復雜情感結構。例如,書中對一些小型蠑螈和兩棲動物幼體的描繪,那種初生時期的懵懂和對周遭環境的試探,比很多描繪哺乳動物幼崽的畫作更引人深思。它們不是簡單的生物機器,而是生態係統中的精密構件,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似乎攜帶著數億年的進化信息。這種對生命深層價值的挖掘,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沉潛,讓人對“生命”這個宏大概念産生全新的敬意。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用紙也值得稱贊。在如今這個快速消費數字內容的時代,擁有一本可以實體翻閱、細細摩挲的畫冊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既能很好地承載墨水的暈染效果,又不至於讓畫麵顯得過於油膩或失真。特彆是對於那些描繪沙漠或雨林光綫的插圖,紙張的微啞質感恰到好處地模擬瞭自然光下的景深效果。我試著將它放在不同光綫下觀看,發現即便是側光照射,那些細微的筆觸和層次感依然清晰可見,這在很多印刷品中是難以達到的。而且,裝訂得非常結實,可以完全平攤開來欣賞跨頁的大幅作品,這對於欣賞那些全景式的生態場景至關重要。可以說,從觸感到視覺,這本書的物理呈現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而非僅僅是信息載體。

評分

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本來以為這又是一本關於爬行動物解剖結構或者棲息地介紹的硬核科普讀物,畢竟書名聽起來就帶著點學術氣息。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那些精細到令人咋舌的插圖完全吸引住瞭。這可不是那種韆篇一律的教科書式配圖,每一幅畫都仿佛注入瞭靈魂,綫條流暢,色彩飽滿,光影處理得極富層次感。作者對鱗片紋理的描繪簡直是神來之筆,你幾乎能感覺到指尖觸碰到那種乾燥而堅韌的皮膚質感。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描繪這些生物時,並沒有將它們工具化或模式化,而是捕捉瞭它們最生動、最富有生命力的瞬間——比如一條變色龍在樹枝上緩緩移動時眼神中的警覺,或者一條蟒蛇在蛻皮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脆弱與力量的矛盾統一。這種藝術上的高度和對自然細節的尊重,讓這本書遠超瞭一般的博物圖鑒的範疇,更像是一部獻給這些古老生靈的情書。每翻過一頁,我都忍不住停下來,細細品味那份匠心獨運的筆觸和對生命形態的深刻理解。

評分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是它所構建的那種獨特的氛圍感。它不像紀錄片那樣追求動態的即時衝擊力,也不像學術圖鑒那樣強調絕對的客觀中立。它介於兩者之間,用藝術化的語言重構瞭一個充滿神秘和古老氣息的爬行動物世界。我喜歡它在布局上偶爾齣現的“留白”,那種恰到好處的空白,反而將讀者的注意力牢牢鎖定在主體生物的精微之處。它不是強迫你接收知識,而是邀請你進入一個安靜的觀察空間。比如,有一幅關於夜行壁虎在月光下捕食的畫麵,背景幾乎是純黑的,唯有壁虎的眼睛在黑暗中閃爍著琥珀色的光芒,那種寂靜中的爆發力,讓人屏住瞭呼吸。這種敘事方式,讓原本可能有些疏離感的冷血動物,變得富有詩意和故事性。它成功地跨越瞭物種的界限,觸動瞭人類對自然本源的某種原始情感連接。

評分

很喜歡的一本書,準備收藏瞭,閑暇時看看!

評分

京東圖書物流快捷高效 書正版 包裝好 昨天晚上下單今天中午就收到瞭 簡直神速 五星好評 這套博物文庫終於收齊瞭 滿足!

評分

還不錯 小孩子很喜歡 迷上書中的東西。特價真便宜

評分

很美很美很美很美很美!

評分

經常在京東買書,書很不錯。大16開,比我預想的大很多。

評分

非常精美的植物手繪圖書,很棒!下次還會購買類似的。

評分

京東圖書物流快捷高效 書正版 包裝好 精裝書無破損 這套北大齣版的博主文庫收齊瞭 五星好評 喜歡

評分

京東圖書物流快捷高效 書正版 包裝好 精裝書無破損 這套北大齣版的博主文庫收齊瞭 五星好評 喜歡

評分

很喜歡 滿意 五星好評 書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