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红楼1:欧丽娟讲红楼梦

大观红楼1:欧丽娟讲红楼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欧丽娟 著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古典文学
  • 名著
  • 欧丽娟
  • 文化
  • 解读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小说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36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557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07
字数:35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不哭,不笑,也不痛骂,而只是理解,这才是阅读红楼梦的至高境界。

内容简介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如何真正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
  台大中文系欧丽娟教授穷十年之功,潜心研究,读出那些隐藏在《红楼梦》文字之间与文字之外的声音,得出了自己真切的感悟:
  《红楼梦》是追忆之书,也是忏悔之言,书中字字是泪,饱含对诗礼簪缨世家光景不再的无尽伤感与眷恋。书中对清代贵族世家生活与场景的还原堪称巨细靡遗、入木三分,加上作者对于无法挽救家业衰败的自我疚责构成了《红楼梦》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魅力。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世家公子叙写世家大族的小说。因此,只有回到传统中国的世家文化之中,体认清代贵族世家的心理感受乃至精神高度,才能避免“庄农进京”式的误读。

作者简介

  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唐诗、《红楼梦》、中国文学史。除了“大观红楼”系列之外,代表作还包括《杜诗意象论》《唐诗的乐园意识》《李商隐诗歌》《诗论红楼梦》《红楼梦人物立体论》《唐代诗歌与性别研究——以杜甫为中心》《唐诗的多维视野》《唐诗新思路》等,因台大“红楼梦”公开课获得“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2015年杰出教学者奖。

精彩书评

欧丽娟在讲的《红楼梦》,我觉得这可能是非业内人士能看到系统完善高明的红楼梦赏析讲解。她从中国古典神话的意向、中国古代的宗教礼法社会、中国诗词谶语小物、园林花鸟、人物性格论等等对红楼梦有了一个系统的鉴赏。她还引用了许多古今中外经典丰富课堂,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假说到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从波伏娃的《第二性》到黑泽明的《癞蛤蟆的油》,从孔子的“君子亦有恶乎”到屈原的《楚辞》。可以说满满的干货、满满的诚意、满满对红楼梦的爱。

——杨过(知乎网友)

停不下来且往回翻过几次地读完了,很有些耳目一新!非常喜欢讲述清代贵族世家及其社会经济情况,以及主旨和爱情观那几章。几度落泪,手不释卷。
——风行水上(豆瓣网友)

目录

目 录

绪 言 i
第一章 总论:经典的阅¬读与诠释原则 001
一、“手稿不发光”:读者的重要性 006
二、读者之难Ⅰ:直觉反应的常识性意见 008
三、读者之难Ⅱ:忽略细节 011
四、读者之难Ⅲ:时代价值观 014
五、读者之难Ⅳ:好恶褒贬 024
六、“创作”与“评析”的混淆:文学批评的独立性 033
七、读者之境界 037
第二章 清代贵族世家的回眸与定格 039
一、清代贵族世家的阶级特性 046
二、作者曹雪芹:没落贵族的落魄王孙 059
三、清代贵族世家的阶级反映 091

第三章 作品的主旨:追忆与忏悔 143
一、青春生命之挽歌 161
二、贵族家庭之挽歌 168
三、尘世人生之挽歌 181
第四章 评阅的小众世界:版本与批点 191
一、脂砚斋及其评点批语 195
二、脂批的价值 197
第五章 神话的操演与破译 233
一、女娲补天:石头神话(贾宝玉) 234
二、娥皇女英与绛珠仙草(林黛玉) 264
第六章 作者的塔罗牌:“谶”的制作与运用 281
一、历史中隐谶的主要类型 286
二、谶谣:个别人物悲剧的预言 294
三、诗谶:个别人物悲剧的预言 337
四、戏谶:贾府集体命运的暗示 349
五、物谶:两性婚姻关系的缔结 358
第七章 《红楼梦》与才子佳人模式 375
一、“戏曲”与“小说”之别:传播途径与闺阁接受的
双重性 381
二、结构缺陷:“千部共出一套” 389
三、情理缺陷:“庄农进京”式的伪富贵想象 392
四、贾母的批判权力∕权利 414
五、“佳人”的真正典范:“心身自主”的学识才女 416
第八章 《红楼梦》的爱情观:人格与意志的展现 425
一、“不只是”一部爱情小说 425
二、“怎样的”爱情:深度、厚度与长度 427
三、超越爱情霸权:广度与高度 452
第九章 度脱模式:贾宝玉的启蒙历程 459
一、传统“度脱模式”的挪借与超越 462
二、度人者:一僧一道 465
三、启悟经历 480
第十章 总 结 503
附 录 《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表 508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总论:经典的阅读与诠释原则


弗斯特(E. M. Forster, 1879—1970)曾为“小说”定义道:“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某种长度的虚构故事。” 这些虚构故事能说得动听,小说能让人看得入迷,都不见得就可以使之成为经典。何况单单只就好的小说而言,其实就必须具备一些重要条件,绝不仅动听迷人而已。
对于《红楼梦》这部毫无疑义已是经典的作品而言,固然可以从一般的范畴来说明它的价值,诸如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1923—1985)在《为什么读经典》里谈到的,经典就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也可以从中国传统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到它把中国传统“百科全书式”(encyclopedic) 的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其中对传统文化的全景(panorama)探照,真可称得上洋洋大观,如更早之时,评点者脂砚斋就已借怡红院的精巧设计,双关地指出《红楼梦》之“集大成”,所谓:“花样周全之极。然必用下文者,正是作者无聊,换出新异笔墨,使观者眼目一新。所谓集小说之大成,游戏笔墨,雕虫之技,无所不备,可谓善戏者矣。又供诸人同同一戏。妙极。”(第十七回批语)但在集大成的同时,又“打破历来小说窠臼”,即鲁迅所说的“把传统的写法都打破了”,可以说是小说的登峰造极之作。
另一方面,从《红楼梦》所刻画的题材内容而言,可以归类于自《金瓶梅词话》以降一批同性质的“世情书”“人情小说”(novels of human experience) ,鲁迅对“世情书”此一定名解释道:
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之“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
并进一步阐释云:“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 这些对该类小说之表现特点的抽象说明,说的虽是《金瓶梅》,也完全适用于《红楼梦》,甚且《红楼梦》更有过之,杨懋建《梦华琐簿》便说它是“后来居上”:
《红楼梦》《石头记》出,尽脱窠臼,别开蹊径,以小李将军金碧山水楼台树石人物之笔,描写闺房小儿女喁喁私语,绘影绘声,如见其人,如闻其语。……《红楼梦》叙述儿女子事,真天地间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之作,……正如《金瓶梅》极力摹绘市井小人,《红楼梦》反其意而师之,极力摹绘阀阅大家,如积薪然,后来居上矣。
可见无论是从各方面而言,《红楼梦》都是中国传统小说的最伟大之作,经典的地位无庸置疑。
但杨懋建所说的这一段话,重点并不在于表达肯定与赞美而已,更重要的是他看出两部小说所描写的对象截然有别,《金瓶梅》极力摹绘的是市井小人,《红楼梦》则是极力摹绘阀阅大家,西门庆的“暴发户”完全不等于“诗礼簪缨之族”。因此,虽然写的都是尘俗人间的“世情”或“人情”,但在思想感受、精神风貌、生活方式、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等等,都判然二分;单就《金瓶梅》和《红楼梦》所表现的经济生活而言,一是明代临清社会商业经济,一是清代官庄农业经济,两者各具特色 ,因而人物的社会关系必然大大不同,所描写的人类经验(human experience)也可以说是迥不相侔。
如此说来,《红楼梦》的独特之处,便是兼具了“经典”的复杂深妙,以及其所书写的“阀阅大家”本身的复杂殊异;前者是一般性的,可以从文艺批评的角度给予认知,后者却是特定的,必须要有专业知识才能体认。两者相加,使得这部小说的复杂度超乎寻常,却又融入于动人有味的情节中,令人浑然不觉。于是,被个别人物所吸引、或受某种价值观所引导而产生的眼光,就很容易地将作品中“超乎寻常的复杂”加以简化;再加上时代的快速脚步,使读者更加匆促地浏览,以致产生了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所感慨的现象:
可惜啊,小说也不能幸免,它也被简化所统领的白蚁大军好好啃了一顿,这群白蚁不仅简化了世界的意义,也简化了作品的意义。……小说的精神是复杂的精神。每一部小说都对读者说:“事情比你想象的复杂。”这是小说的永恒真理,但是在简单快速回应的喧哗之中,这样的真理越来越少让人听见了,喧哗之声先问题而行,并且拒斥了问题。对我们时代的精神来说,要嘛是安娜有理,要嘛是卡列宁,而塞万提斯却向我们诉说着知之不易,告诉我们真理是无从掌握的,可他老迈的智慧却看似笨重累赘又无用。
如果小说的任务就是要表现“复杂”,甚至提出一些无法解答的问题,告诉读者“理解是不易的”“真理是无从掌握的”,则《红楼梦》实在更是此一永恒真理的绝佳体现者,却也同样在“简化”所统帅的白蚁大军啃食下,使其中“超乎寻常的复杂”在劫难逃,拒绝对问题的探索,而只成为某些特定意识形态的注脚。
然而,这老迈的智慧却是经典的创造所不可或缺的,更是读者在阅读经典以抉发其丰富内涵时所绝对必要的。小说家已经在这个老迈的智慧下创造出复杂的世界,告诉我们“真理的相反仍然还是真理”,而读者是否要成为白蚁大军中的一员,则必须有所自觉才能进行选择;至于自觉后所可以思考的问题,以下尝试提供一些作为参考。

一、“手稿不发光”:读者的重要性
能不能把停留在手稿上的作品,称为完成的作品?小说人物沃兰德(Woland)的名言说:“手稿不发光” ,意思是文字作品并不会自我开启,更不会自我阐述,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与思考,它就只不过是图书馆里的一堆白纸黑字,无法自动产生意义。而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当读者打开了书本,这本书会发出怎样的光?姑且不论作品本身的高下,毕竟这也会直接影响读者阐释的光度;单单只就读者本身而言,即使是同一本书、同一部经典,不同的读者当然也会使书本发出不同的回音。日本的山本玄峰禅师(1866—1961)在龙泽寺讲经时,便说:
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这就清楚表明了读者的角色与经典一样重要。而赋予经典更多价值的读者,都是必须下过功夫、付出极大努力的人,欠缺良好的心智训练与知识装备,那敲开经典后所唤出来的“你自己”,就只会是一个普通的读者而已。
固然从经典的文化现象来看,总是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中华文化圈中同样也产生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梦》”的缤纷情景。鲁迅曾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这些出于不同的个人关怀所形成的“眼光”,固然都使之有所见也有所得,丰富了《红楼梦》的内涵,功不可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只是说明人心不同,所见自然有别,并不等于这一千个读者的所见都是等价的,甚至于每一种眼光所看到的命意,若没有更周延的知识给予支持,就会停留在一般的感性层次或自己感兴趣的思路,错失了经典所要告诉我们的复杂的深厚内涵。
因此,清初著名的小说评点家张竹坡便说:
作书者固难,而看书者为尤难,岂不信哉?
这同样是提醒我们,相较于作书者的呕心沥血,看书者实际上可能是更辛苦、更困难的,毕竟作者只要面对自己的世界就可以,再复杂奥妙都是他所熟悉而理解的;但后世读者以不同的个体又处于不同的时空下,在进入经典的世界时必然会面临更多的障碍,其挑战性其实更高。而如何能更好地敲开经典之门,让那从门中被召唤出来的读者自己可以更清明,我们可以从好几个角度去进行思考,其中包含了我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的心理盲点。
二、读者之难Ⅰ:直觉反应的常识性意见
以自己的当下直觉和好恶情绪给予本能的反应,这是所有人都难以避免的人性弱点。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有限的个体,所知所思都是从自我出发,而囿于非常狭小的范围;再加上自我中心所产生的某种自信与自负,导致了托尔斯泰所说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谈论自己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于是,从人性本质来说,去关心与理解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自我节制以避免对不熟悉的事物轻判妄断,都是很困难的事。因此只要用心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的诠释和人与人之间的讨论,往往是以一般性的常识和松散的逻辑来进行的,等于是成见的衍生。这样一来,不但问题不能厘清,也无法达到有效的沟通,让客观知识可以逐步累积;甚至适得其反地制造了更多的纷扰,而治丝益棼。
清代乾嘉学派著名的皖派代表人物戴震就对这类现象深有洞察,据此提出“意见”与“理”之分,并且发现,“人莫患乎蔽而自智,任其意见,执之为理义”,结果往往是:
处断一事,责诘一人,凭在己之意见,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而不知事情之难得,是非之易失于偏。……天下智者少而愚者多……,其所谓理,无非意见也。未有任其意见而不祸斯民者。
其好友陆耀也对此说有所共鸣,在《复戴东原书》中呼应道:
来教举近儒理欲之说,而谓其以有蔽之心发为意见,自以为得理,而所执之理实谬,可谓切中俗儒之病。
可见所谓的“意见”,只是在“自智”的情况下“以有蔽之心”所发出的看法,实际上经不起反复检验,即使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仍然与客观的、普遍的“理”在层次与范畴上都完全不同。这种对于“意见”与“理”的辨析,在重视客观理性与知识的西方文化中,早在希腊时代已提出类似的区分,也就是“意见”(doxa)与“知识”(episteme)之别:所谓的“意见”是普通信念或流行见解,而“知识”则是客观的、甚至是科学的认知成果。虽然与戴震所言在具体指涉上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区分层次差异,以有助于我们的自我反省与自我要求上,都是强而有力
的启发。
当然,人文现象的复杂不可能只有一种“理”或“知识”,而在现实的状况中,人们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意见”,更不因此就要被剥夺发言权。但是,诚如司马迁所说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取法乎上的态度下,这并不妨碍我们以“追求知识”为目标,尽量自觉地不要停留在“意见”的层次上,以便让出更大的心灵空间给“理”进驻。因此,“有意见”却不“任其意见”,被“意见”蒙蔽的程度就会逐渐减少,也就会更接近“知识”,从而对存在于现象中与推论上的更多差异有所辨明,避免混淆。
举一个《红楼梦》解读上常见的“意见”为例:以“焦大醉骂”一段推论小说的宗旨是揭发贵族阶级的虚伪黑暗,这可以说是很流行的说法,殊不知,焦大訾骂的是世家大族在“末世”时所产生的不堪,是对“贵族末世”的痛心疾首而非对“贵族阶级”本身的批判,所以指控的是“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的不肖子孙,而对于宁荣二公所开创的富贵基业不但引以为豪,甚至还恃功而骄,何来“对贵族阶级的批判”?甚且客观地说,每一个社会或团体都有其矛盾复杂与正反各面,在非末世的状况中,贵族阶级固然也有其虚伪黑暗,却未必就比其他阶级(如平民阶级)或其他社会的虚伪黑暗来得多、来得严重;即使有些事比较少在平民社会中发生,不过只是因为缺乏相关条件,并不是因为这个阶级或社会中的人品本质上比较高尚。
其他推论上范畴混淆的类似情况很多,可见人性是多么容易地想当然尔,以致“亡鈇意邻”的情况极其普遍地发生在读书论人上。然而,感觉的“真实”却并不等于客观的“事实”,更不是永恒的“真理”。戴着由常识意见所染色的眼镜去看小说,看到的当然处处都是过滤后的同一种颜色、都是对这些常识意见的印证,结果就是使自己既有的成见更顽强,从而把小说家就其所认识的丰富世界给予尽情开展的“复杂”简化成“意见”。这是读者要自我超越的第一个挑战。
三、读者之难Ⅱ:忽略细节
看故事是有趣的、吸引人的,可以满足急于想知道结局的好奇心,因此匆促的、选择性的快速翻阅,可以说是多数小说读者的常态。而在废寝忘食的酣读下,虽然是聚精会神地沉浸其中,浑然忘我,其实是忽略许多貌似不起眼的细节,并未全面地把握整体全局。
弗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早已指出,这样的阅读只能让“然后呢?然后呢?”的追问得到解答,满足了感性的心理需要,但是,虽然知道了小说中所发生的故事,却不能深入看到故事中更重要的“情节”—也就是事件发展中的“因果关系”(causality)。而要看出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所需要的能力远远超乎一般的、本能的好奇心,那就是“记忆”(memory)与“智慧”(intelligence) ,而这两者都非经过严格锻炼与自我要求不可获得。
首先,“记忆”指的是对小说内容的充分掌握,也就是重视所有的描写,包含一切的细节。
西谚曾说“魔鬼就藏在细节里”,甚至可以说,“细节就是魔鬼”,因为细节所隐含的讯息往往更真实、更全面。一部作品就是由各种细节所组成的,杰出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更是不可或缺,因此,专家对于分析文艺作品的各种建议之一,即是“检阅细节”,这是因为若说“每个字词都有涵义”乃言过其实,但多数优良的作品,其细节的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而非偶然。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说:“《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红楼梦》当然更是这样的作品,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批点就一再指出:“作者从不作安逸苟且文字”(第九回)、“文章中无一个闲字”(第六回)、“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第五回),也都证明了作者的用心与苦心确实是没有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此,“细节的佐证”(testifying detail)在阅读研究上是极为重要的。
然而,《红楼梦》接受史的主要特色之一,即是突出书中某些“经典场面”、少数情节或片言只语的重要性与代表性,过度集中而又抱持特定成见的结果,往往在缺乏其他情节的全面考察之下,便落入断章取义与深文周纳的境况;甚至还有人将不符其成见的情节断定为“作者是随便写写”,如此之不尊重作者的苦心谋篇、不珍惜作品的文本成分,为的只是要巩固自己的既有成见,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好的阅读批评必须慎重地尊敬每一个细节,并且还原这些单一情节或用语与小说整体的统一关系,抉发个别与全体的交互轨迹,以取得恰当的定位与适切的理解。
犹如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早已指出的:“要说某些情节在本质上要比别的情节重要得多,这话听上去几乎显得幼稚。”因为“一部小说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像任何一个别的有机体一样,它是一个整体,并且连续不断,而且我认为,它越富于生命的话,你就越会发现,在它的每一个部分里都包含着每一个别的部分里的某些东西。” 而面对伟大文学作品中那发展完整、复杂互涉的有机结构时,读者就更要养成一种巨细兼摄、全幅掌握的研读心态,始能将隐显不一的相关讯息充分挖掘,并且取得较客观的认知判断。因此,当代杰出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艾柯(Umberto Eco, 1932—2016 )也同样表示:“虽然文本具有潜在性的无止尽特质,但并不表示任何一种诠释方式都可以导引至好的结果。”因此主张读者应该将“部分”与文本整体性作对照检视,这是确认阅读是否合理的唯一方法。 如此一来,在尊重作家的全部心血、以致阅读较合理的情况下,从而达到俄国文论家别林斯基(Vissarion Belinsky, 1811—1848)所提醒的客观性:“在论断中必须避免各种极端。每一个极端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从事物中抽出的一个方面而已。只有包括事物各个方面的思想才是完整的真理。这种思想能够掌握住自己,不让自己专门沉溺于某一个方面,但是能从它们具体的统一中看到它们全体。” 这些见解可以说是让人醍醐灌顶,教导习惯于偏食化、脸谱式阅读的读者应该要自觉地重新自我训练,否则就会陷入于普通常识的泥淖中。
当然,单单充分掌握小说各种细节的“记忆”仍然还是不够的,那很可能只是绝佳的背诵而已。当文本的地基全面打造完成之后,“智慧”才能接着发挥作用,让“情节”的因果关系从故事的表层之下浮现出来,发出闪光,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原先所没有看到的意义。由此,才能逐渐接近“知识”与“包括事物各个方面的思想”的“完整的真理”。

前言/序言

开卷语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早已指出,一个人对于他所不了解的事物并不是“反对”,而是“忽略”(ignore)。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亚(Fernando Pessoa, 1888—1935)也意识到:“一个人只能看见他已经看见的东西。”(《惶然录?视而不见》)
而值得省思的是,在忽略之下,人们不仅看不到他所不了解的东西,对于他已经看见的也往往以既有的成见来理解,导致在投射中失去原貌。
有如黑格尔(Georg W. F. Hegel, 1770—1831)所说:
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了古人。(《哲学史演讲录》)
所以,一个人必须不断让自己看到更多,才能在熟悉的文本与生活世界里“重新看见”—让原来所看到的恢复原貌或创造新貌;并且因为“重新看见”的原故,进一步macht sichtbar—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红楼梦》:一场繁华旧梦的千古回响 《红楼梦》,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以其宏大深刻的叙事、鲜活立体的人物、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以及对封建社会末世的百科全书式展现,征服了无数读者,也激发了绵延不绝的“红学”研究。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脉搏,一群青年男女在命运洪流中的爱恨情仇,以及一个封建大家族由极盛走向衰亡的必然轨迹。 一、 时代的挽歌,家族的缩影 《红楼梦》的故事,主要围绕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展开,其中又以贾府为核心。故事的开端,是一个表面上极尽繁华、烈火烹油的贾府,但在这层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早已埋藏着不可挽回的衰败基因。作者曹雪芹以如椽巨笔,描绘了这个庞大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从日常起居、饮食服饰,到人情世故、礼仪习俗,无不细致入微。这其中,既有贵族生活的奢靡与腐朽,也有家族内部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更有封建制度下等级森严、压抑人性的种种弊端。 小说中的每一场宴饮、每一次出行、每一次节庆,都仿佛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时代画卷,展现了那个时代贵族阶层的浮华与空虚。然而,在这些盛大的场面背后,却暗藏着深刻的危机。土地的兼并、官场的腐败、经济的凋敝,以及社会结构的固化,都预示着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以及它所代表的整个封建王朝,正走向不可避免的灭亡。曹雪芹用“好了歌”一语道破天机,将现实的繁华与虚无的结局并置,奠定了《红楼梦》悲剧性的基调,也让这部小说成为了一曲对旧时代的哀歌。 二、 宝黛钗:情感纠葛中的人性光辉与悲剧命运 《红楼梦》最引人入胜之处,莫过于对人物情感世界的深刻挖掘,尤其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为核心的爱情悲剧。 贾宝玉,是那个时代的“异类”。他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却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反而钟情于女儿们,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反感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的解放和情感的真挚。他对林黛玉的爱,是超越世俗的、精神上的契合,是两颗灵魂的相互吸引与慰藉。他们之间的每一次相对,每一次争吵,每一次含泪的凝视,都充满了微妙而动人的情感。 林黛玉,这位寄人篱下的孤女,敏感、多愁、才情横溢。她将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在宝玉身上,却又因为自身的身世和性格,常常陷入猜疑与不安。她的眼泪,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也是对纯真爱情的渴求与捍卫。她的才华,在诗社中得以绽放,她的诗作,如《葬花吟》,字字泣血,句句含悲,成为她内心痛苦最真实的写照。 薛宝钗,则代表着另一种女性形象。她稳重、豁达、通情达理,深谙世故,懂得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她遵守封建礼教,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却又拥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干。她与宝玉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世俗意义上的“金玉良缘”,是符合家族期望的选择。然而,她对宝玉的感情,也并非全无真情,只是这种真情,被封建礼教和社会现实所裹挟,最终无法与宝黛之间那种纯粹的精神之爱相抗衡。 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构成了《红楼梦》最为核心的悲剧线索。宝玉对黛玉的深情,黛玉对宝玉的依恋,以及宝钗在夹缝中的挣扎,都展现了在封建社会压抑下,个体情感的无力与无奈。最终,林黛玉含恨而逝,贾宝玉被迫娶了薛宝钗,却也因此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留下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无尽苍凉。 三、 群芳谱:女性命运的悲歌与反抗 《红楼梦》之所以被誉为“女性的百科全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命运各异的女性形象。除了黛玉和宝钗,还有王熙凤、贾探春、史湘云、妙玉、晴雯、袭人等等,她们如同点缀在贾府这座大观园中的朵朵奇葩,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彩,也各自承载着各自的悲剧。 王熙凤,精明强干,泼辣狠毒,是贾府的实际管理者。她八面玲珑,心狠手辣,在处理家族事务上展现出惊人的能力,但也因此沾满了罪恶。她的结局,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道尽了她悲剧人生的无奈。 贾探春,这位“庶出的三小姐”,拥有过人的才干和抱负,她曾试图改革贾府的弊端,但最终也无力回天。她的远嫁,也象征着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无奈。 史湘云,这位心直口快、豁达开朗的姑娘,在宴饮间也难掩其身世的凄凉。 妙玉,这位不落凡尘的尼姑,却也难逃世俗的纠缠,她的命运令人扼腕。 晴雯,这位心比天高的丫鬟,她的纯真与刚烈,最终让她成为了封建压迫的牺牲品。 袭人,这位温顺乖巧的丫鬟,她的“贤惠”,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与迎合。 这些女性,她们或聪明,或愚钝,或善良,或狠毒,但无一例外,都生活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之下,她们的命运,或被家族牺牲,或被命运摧残,或在爱情中饱受折磨。曹雪芹以极其同情的笔触,为她们谱写了一曲曲悲歌,也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对自由的渴望。 四、 艺术成就:语言、结构与象征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语言的精妙: 曹雪芹的语言,典雅而不失生动,华美而不失朴实。他善于运用俗语、歇后语,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例如,对王熙凤的描写,“嘴巧能说,心毒如狼”,寥寥数语,形象毕现。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更是细腻入微,仿佛能看到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 结构的宏大与精巧: 《红楼梦》以一条主线(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和多条副线(贾府的兴衰、其他人物的命运)交织,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巧的艺术结构。作者善于运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将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巧妙地串联起来,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象征手法的运用: 从“太虚幻境”到“女儿悲歌”,从“风月宝鉴”到“冷香丸”,《红楼梦》中充满了象征意义的意象。这些象征,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内涵,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例如,“冷香丸”象征着宝钗看似完美的品德,背后却隐藏着压抑和冷漠;“风月宝鉴”则象征着世俗的诱惑与虚幻。 五、 思想深度:批判现实,关怀人生 《红楼梦》的思想深度,体现在其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探讨。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小说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官场的黑暗、家族的衰败,都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揭露。它展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对个体自由的摧残,以及这种制度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对人生的思考: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反映社会的小说,更是一部探讨人生的哲学著作。它提出了“真与假”、“情与理”、“存在与虚无”等深刻的人生命题。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对“人生终是空”的感悟,都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 《红楼梦》是一部可以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伟大作品。它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和思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品味人生的况味,体会情感的起伏,并在一次次的阅读中,发现新的理解和感悟。它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平常阅读的类型比较杂,但一直对《红楼梦》情有独钟,也读过不少相关的评论文章。直到遇见《大观红楼1:欧丽娟讲红楼梦》,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欧丽娟老师的文字,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她能够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诗词典故,或是复杂的人物关系,解释得如同抽丝剥茧一般清晰明了。我尤其欣赏她对书中一些“小人物”的关注,比如晴雯、香菱,甚至是那些一笔带过的小丫鬟,在她笔下都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和独特的悲喜。她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解读一种文化,一种情感,一种人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原来《红楼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宏大的叙事,更在于那些细腻入微的刻画,那些隐藏在细枝末节里的深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远足,收获满满,意犹未尽。

评分

《大观红楼1:欧丽娟讲红楼梦》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太复杂了,是一种惊喜,又是一种共鸣,还有一种沉思。欧丽娟老师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她对《红楼梦》的感情也溢于言表。但最让我震撼的是,她能够如此精准地捕捉到书中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矛盾。比如,她对王熙凤这个角色的解读,就非常深刻。她没有将王熙凤简单地脸谱化为一个恶毒的女人,而是深入分析了她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为了生存和地位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她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孤独。读到这里,我甚至对王熙凤产生了一种复杂的同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青春、爱情、家族兴衰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命运、以及时代洪流下个体挣扎的深刻寓言。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感觉是在和曹雪芹、和欧丽娟老师,以及书中鲜活的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对“人”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终于有机会读到欧丽娟老师的《大观红楼1:欧丽娟讲红楼梦》了,之前听过她一些讲座的片段,就被她对《红楼梦》深入骨髓的理解和旁征博引的学识深深吸引。拿到实体书,更是爱不释手。书的装帧典雅,纸张质感也很好,让人在阅读前就心生敬意。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流畅而富有张力的文字所打动。她不是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长者,带着我们一步步走入那个繁华而又凄美的红楼世界。每一个人物的塑造,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被她解读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读她的文字,仿佛能听到曹雪芹在耳边低语,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那些被时代风尘湮没的细节,都被欧老师一一拂去尘埃,重现光彩。她的分析逻辑清晰,论证严谨,却又不失文人的浪漫情怀,读起来绝不枯燥。更难得的是,她并非照本宣科,而是融合了大量的历史、文学、美学、甚至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红楼梦》解读视角。每次读到精彩之处,都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思考作者的用意,以及自己对书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是否有偏差。这本书,绝对是每个红楼迷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红楼梦》灵魂深处的窗户。

评分

《大观红楼1:欧丽娟讲红楼梦》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红楼梦》的“说明书”,而且还是那种最精致、最懂你心意的版本。欧丽娟老师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她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一位和你一起探险的同伴。她会提出很多很有趣的问题,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我记得她有一段关于贾府“盛极而衰”的分析,听起来就像亲眼目睹了那个曾经辉煌的家族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没落的。她的语言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就仿佛置身于那座大观园之中,看到了那些年轻的女儿们,听到了她们的欢声笑语,也感受到了她们藏在心底的忧伤。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将《红楼梦》视为一本古书,而是觉得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些人性的弱点,那些情感的纠葛,那些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浮生若梦”的含义,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

评分

老实说,《大观红楼1:欧丽娟讲红楼梦》这本书,刚拿到的时候,我其实有些忐忑。我对《红楼梦》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表层,总觉得它太过宏大,太过复杂,很多情节和人物关系都让我感到有些吃力。但是,欧丽娟老师的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她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仿佛就像邻家姐姐在跟你聊天一样,一点点地剖析书中人物的性格,解释那些看似平常却寓意深远的细节。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她对黛玉和宝钗之间微妙关系的解读,她没有简单地将两人对立,而是深入到她们各自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让我们看到了两位绝世佳人身上各自的光辉与局限。读她的书,我不再感到被《红楼梦》的博大精深所压倒,反而觉得它更加鲜活、更加真实。她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之前读到的地方,竟然还有这样一层意思!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红楼梦》的热情,也让我意识到,真正深刻的作品,是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有新的发现的。

评分

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产品,都是高质量的,具有很高的学术性。

评分

台大中文系欧丽娟教授穷十年之功,潜心研究,读出那些隐藏在《红楼梦》文字之间与文字之外的声音,得出了自己真切的感悟:

评分

文本细读+个人体悟,很值得好好看看。

评分

《红楼梦》是追忆之书,也是忏悔之言,书中字字是泪,饱含对诗礼簪缨世家光景不再的无尽伤感与眷恋。书中对清代贵族世家生活与场景的还原堪称巨细靡遗、入木三分,加上作者对于无法挽救家业衰败的自我疚责构成了《红楼梦》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魅力。“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红楼梦》为闺阁立传,追忆的除了大观园中的少女们,还有红楼梦世界里更安静也更坚定的女性温柔力量。

评分

京东购物,值得信赖!

评分

送货快,书质量很好,包装完整,谢谢送货师傅!辛苦了!!

评分

纸质印刷都很好,欧丽娟的红楼课好听,书应该也好看。

评分

台大中文系欧丽娟教授穷十年之功,潜心研究,读出那些隐藏在《红楼梦》文字之间与文字之外的声音,得出了自己真切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