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红楼2:欧丽娟讲红楼梦

大观红楼2:欧丽娟讲红楼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欧丽娟 著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古典文学
  • 名著
  • 欧丽娟
  • 文化
  • 解读
  • 文学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
  • 脂砚斋
  • 红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36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574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65
字数:39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不哭,不笑,也不痛骂,而只是理解,这才是阅读红楼梦的至高境界。

内容简介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如何真正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
  台大中文系欧丽娟教授穷十年之功,潜心研究,读出那些隐藏在《红楼梦》文字之间与文字之外的声音,得出了自己真切的感悟:
  《红楼梦》是追忆之书,也是忏悔之言,书中字字是泪,饱含对诗礼簪缨世家光景不再的无尽伤感与眷恋。书中对清代贵族世家生活与场景的还原堪称巨细靡遗、入木三分,加上作者对于无法挽救家业衰败的自我疚责构成了《红楼梦》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魅力。“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红楼梦》为闺阁立传,追忆的除了大观园中的少女们,还有红楼梦世界里更安静也更坚定的女性温柔力量。

作者简介

  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唐诗、《红楼梦》、中国文学史。除了“大观红楼”系列之外,代表作还包括《杜诗意象论》《唐诗的乐园意识》《李商隐诗歌》《诗论红楼梦》《红楼梦人物立体论》《唐代诗歌与性别研究——以杜甫为中心》《唐诗的多维视野》《唐诗新思路》等,因台大“红楼梦”公开课获得“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2015年杰出教学者奖。

精彩书评

欧丽娟在讲的《红楼梦》,我觉得这可能是非业内人士能看到系统完善高明的红楼梦赏析讲解。她从中国古典神话的意向、中国古代的宗教礼法社会、中国诗词谶语小物、园林花鸟、人物性格论等等对红楼梦有了一个系统的鉴赏。她还引用了许多古今中外经典丰富课堂,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假说到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从波伏娃的《第二性》到黑泽明的《癞蛤蟆的油》,从孔子的“君子亦有恶乎”到屈原的《楚辞》。可以说满满的干货、满满的诚意、满满对红楼梦的爱。

——杨过(知乎网友)

停不下来且往回翻过几次地读完了,很有些耳目一新!非常喜欢讲述清代贵族世家及其社会经济情况,以及主旨和爱情观那几章。几度落泪,手不释卷。
——风行水上(豆瓣网友)

目录

目 录
编辑体例 i
绪 言 iii
第一章 总论:超越少女崇拜 001
一、“谁的”少女崇拜 003
二、“少女崇拜”的局限 008
三、不是“鱼眼睛”:女性的更高展望 039
四、母神系统 046
第二章 女娲:创世与救世的复合之神 049
一、“创世”与“救世”之神的复合 051
二、“造人”与“炼石”:补天之“石”的意义 065
三、“救世”之神的奋斗 080
第三章 警幻仙姑:爱与美的悲剧命运之神 091
一、爱与美的神女谱系 091
二、命运的罗盘 105
三、“性别分工”:男女大不同 132
四、神俗二界命运女神的递接 153
第四章 贾母:爱与美的幸运之神 155
一、昔日的少女 157
二、世家才德 170
三、母权的施展 182
四、少女的避风港 188
五、阳光普照、雨露均沾 204
六、审美情趣与生活雅兴 211
七、识人之明与处事之智 223
八、老年心理 240
九、“成熟型”的老妇人 256
第五章 王夫人:给予“第二次出生”的双重母亲 261
一、青春崇拜心理与世代对立的错觉 262
二、贾宝玉的“二重出生” 264
三、“双重母亲”:“子宫家庭”的无私扩大 275
四、宽柔待下的家风 302
五、才德与母教 338
第六章 贾元春:大观天下的家国母神 361
一、“枝头第一春”:命名与意义 362
二、“元春”阶段:家庭代母 394
三、“元妃”阶段:大观天下 400
四、大观园的擘建与意义 414
五、母神的悲歌:石榴楼子花的哀愁 442
第七章 刘姥姥:大地之母 463
一、巧姐儿的救赎 465
二、非“刘姥姥”不可 478
三、母神递接的“钟漏型”结构 499
四、“大地之母”的内涵与表现 504
五、嘉年华式的“狂欢精神” 520
六、“母神”的复调旋律 530
第八章 结论: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539
一、婚姻:大母神的培训摇篮 542
二、母教:大母神的力量来源 549
三、母神的共同特质 556
跋 567
?

精彩书摘

贾元春:大观天下的家国母神

元春身处荣华富贵,却长保心灵的质朴,始终珍视人伦亲情,从而展开宽厚的羽翼,庇荫大观园的青春儿女,让他们在磨难重重的人间暂时获得幸福。
在贾母与王夫人这老、中两代女家长的联手培育之下,诞生了贾家的第三代母神,也就是贾元春。虽然元春从小说一开始就入宫去了,唯一的一次现身是在封妃后的回府省亲,此外便很少有关于她的故事情节,但是,她的重要性并不因此而降低,相反地,如果没有她,就没有大观园,也没有让宝玉和少女们自成一格的别有天地,如此一来,《红楼梦》的青春叙事必然会大为逊色。
元春因为封妃的缘故,还拥有皇权,因此权力更大、地位更高。当她展开母神的羽翼时,其翼若垂天之云,对宝玉与众金钗的庇荫更有过之,比起贾母、王夫人更宽阔、也更彻底,因为她动用皇权,将大观园分享给她们,使大观园成为一处最美丽忘忧的青春乐园。其中的奥妙值得一一探索,而这一切都要从元春的成长背景与人格特质说起。
一、“枝头第一春”:命名与意义
首先从命名来看,乍看之下难免从俗的“元春”二字,其实大有深意。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段中,冷子兴对贾雨村说明道:
“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贾雨村道:“更妙在甄家的风俗,女儿之名,亦皆从男子之名命字,不似别家另外用这些‘春’‘红’‘香’‘玉’等艳字的。何得贾府亦乐此俗套?”子兴道:“不然。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日所生,故名元春,余者方从了‘春’字。上一辈的,却也是从弟兄而来的。现有对证: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
可见这乍看之下未免流于俗艳的从春之名,其实意义深长,来自罕见而特殊的生日。“生日”对一个人来说实为重要,不但是自己在世界上赖以定位的一个基本座标,其中还隐含了许多关于人生的讯息密码,因此忘记生日或没有生日的人通常是不幸的、漂泊无依的,香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反地,特殊的生日往往联系到特殊的人,元春就是这一类的典型。
首先,从为人之始以观之,元春之出生即带有浓厚的圣诞意味,故由此“名元春”。这种带有特殊意义的生日,被小说家用来寄托极为重要的象征,尤其是就一个女孩子而言,婚姻可以说是终身幸福所系的人生大事,而婚姻的缔结又与生日有关,如第五十回贾母有意求亲于宝琴,做法就是向薛姨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又第五十七回宝钗提到哥哥薛蟠还没有定亲,黛玉揣测的原因便包括“或是属相生日不对”;而第七十二回贾琏也提到“前儿官媒拿了个庚帖来求亲”,这是因为两家议婚的时候需要拿庚帖合配男女双方的八字,那代表着上天的超越性的指令,因此也带着预兆的作用。学者就指出:“在清朝的上流社会,几乎所有的年轻女子预期自己将成为别人的妻子。打从女儿出生开始,父母便进入了一个高度紧张的过程,不仅必须调教女儿、使她为婚姻做好准备,还得准备嫁妆。就连她的生日也具有预兆的性质,因为在挑选未来夫婿的时候,必须将两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拿来比对。” 于是,小说家就利用元旦这个特殊生日来寄托至关紧要的象征,从婚配的角度来说,便暗示了元春的夫婿会是极尊贵的人,而后来证明了这个极尊贵的人正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第十六回传来入宫为女史的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从此就由元春变成了元妃。以世俗价值观而言,晋封贵妃之荣幸当然是福大之至的盛事,因此探春在谈到家人的生日时,也说道:
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便这等巧,也有三个一日,两个一日的。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第六十二回)
这即是第五回判词中所说“三春争及初春景”之意,“争及”是“怎及”“岂及”“哪里比得上”的疑问否定词,整句诗意指迎春、探春、惜春(也代表了其他的所有金钗)都比不上元春的繁花盛景。而元春领先群伦之地位就隐含在诞生于大年初一的时序中,由于大年初一是宇宙循环的开端,大地更新、万物死而复生,普天同庆,春回人间,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中,一年一度的新年仪式便是对创世神话的象征性重演,因此生日在这一天的人便属于“神圣诞生”的特殊人物。
其次,更值得注意的是,和她同一天生日的还有“太祖太爷”,亦即为贾府创建百年富贵基业的荣国公贾源(见第三回,第五十三回则作贾法)。所以可以说,大年初一不但是全国性最重要的节日,还更是贾府自家所专属的圣诞节,贾源作为擘创家族富贵基业的伟大祖先,他的生日就等于是所有族人的共同生日,因此是举家同庆,元春恰恰出生在这一天,既是巧合,更是命中注定。因为出生在同一天的人似乎有某一种特殊的联系,姑且不谈命理学、占星术的神秘说法,单单以文学的象征手法而言,小说家就充分利用了这种关联性,为他笔下的人物之间建立某种呼应关系。例如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在抄检大观园之后,又特来亲自阅人,从袭人起以至于极小作粗活的小丫头们,个个亲自看了一遍,因问:“谁是和宝玉一日的生日?”本人不敢答应,老嬷嬷指道:“这一个蕙香,又叫作四儿的,是同宝玉一日生日的。”王夫人冷笑道:“这也是个不怕臊的。他背地里说的,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这可是你说的?”固然这是主仆之间私下毫无避忌的玩笑话,却的确反映出同一天生日的特殊联想。而事实上,与宝玉同一天生日的薛宝琴,正是贾母唯一开口为宝玉提出婚配的人选,虽然因为宝琴已经订婚而作罢,若从象征意义来说,二宝仍算是“潜在的夫妻”。
当然,元春和创业祖先同一天生日有其他意义,是建构在百年家族命运薪火相传上,为家族建功立业的继承关系。荣国公贾源加官晋爵创造了贵族世家,元春则是入宫封妃,由贵族进一步提升为皇亲国戚,更是光耀门楣,把宁、荣国公一手打造的贾家带到登峰造极,所以有资格和祖先共享同一天生日。如此一来,元春也就等同于晋身为家族的母神了。这是元春身为母神的第一个象征。
在封妃之前,元春首先是“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这是入宫的第一步,正是当代旗人社会中“选秀女制度”的反映。
“选秀女”是一种为皇室后宫提供年轻女性,作为指婚对象(妃嫔)和服务人员(宫女)的选拔制度。清代所选的秀女都是来自旗人,而随着外八旗与内三旗的两个不同系统,清代的选秀女制度也分成两种管道,按《国朝宫史》所言:
凡三年一次引选八旗秀女,由户部奏请日期。届日,于神武门外豫备,宫殿监率各该处首领太监关防,以次引看毕,引出。……凡一年一次引选内务府所属秀女,届期,由总管内务府奏请日期,奉旨后,知会宫殿监。宫殿监奏请引看之例同。
明确可见两者分属不同的系统,彼此互不相干。然而,除阅选的频率不同外,两个管道所选出的秀女也有不同的用途,这才是最大的差别,学者对此有进一步的说明:“其一,八旗满、蒙、汉军正身女子,年满十三岁至十七岁者,每三年一次参见验选,选中者,入宫为皇帝嫔妃或备王公贵族指婚之选,验选前,不准私相聘嫁。其二,内务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女子,年满十三岁亦选秀女,选中者,留作宫女,余令父母择配。可见,同样是选‘秀女’,八旗女子和内务府女子中选后的境遇却大相径庭。内务府女子被选入宫,多充当杂役,满二十五岁才能遣派出宫。 为皇室无偿服役十余年,按当时标准,出宫时已是十足的‘大龄青年’,谈婚论嫁谈何容易?内务府女子不乐入选,乃人之常情。”
从这两种差别来说,元春的“选入宫作女史”,似乎并不是八旗系统的为皇帝嫔妃或备王公贵族指婚之选;再参照宝钗的情况就更清楚了,第四回写到宝钗之所以来到贾府,便是因为:
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这段话可以说是元春入宫的进一步补充。而同样地,宝钗的“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是在“聘选妃嫔外”的另一个不同的管道与功能,并不是作为皇子王公的指婚,这说明元春与宝钗的入宫是属于内务府包衣三旗的选秀女系统,较偏向宫女性质。再者,以元春的入选条件是“贤孝才德”,宝钗所应选的是“公主郡主入学陪侍的才人赞善之职”,都属于以才学和贤德为重的高等女官,所以元春刚入宫时的职任就雅称为“女史”,绝不是捧茶递水之类的女仆。如此一来,元春封妃的际遇可能是历史记录中,由内务府三旗所选出的秀女晋升为妃嫔的少数例子,如学者所指出:“有清一代,内务府三旗女子通过选‘秀女’晋身嫔妃者代不乏人,其母家一跃而为皇室戚畹,父兄子弟多跻身枢要。” 但也可能是融合了外八旗与内三旗这两种管道的虚构,无论何者,以元春封妃强化贾府的荣盛等级,这是小说文类的虚构本质所允许的,而“十三岁”应该就是元春入宫时的年纪。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所谓的“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凡”与“皆”这两个用字,清楚指出“选秀女”是所有相关家庭都必须遵守的义务,不是个人意志所能选择决定,违逆不得,也谈不上争取;而贾、薛两家的闺女都属于内务府包衣三旗的选秀女系统,较偏向宫女性质,入宫的目的并不是指婚为嫔妃,已见上述。从这两点来看,元春的封妃属于非比寻常的机遇,是意料之外的荣宠,所以脂砚斋说这是“泼天喜事”(第十六回眉批);而宝钗的入京待选也完全谈不上存有追求飞黄腾达的野心,只不过是遵行朝廷规定的义务而已。这是我们应该先了解的基本历史知识,对于正确理解人物的性格至关重要。
被明熹宗选定为皇后的张嫣,其容态是:“厥体颀秀而丰整,面如观音,色若朝霞映雪,又如芙蓉出水;鬓如春云,眼如秋波,口如朱樱,鼻如悬胆,皓齿细洁,上下三十有八。丰颐广颡,倩辅宜人;领白而长,肩圆而正,背厚而平。行步如轻云之出远岫,吐音如流水之滴幽泉。不痔不疡,无黑子创陷诸病。” 清代遴选后妃的标准虽不中亦不远矣,元春既得以封妃,诸如此类的美貌自不待言。而除容貌外观之外,选秀女的主要标准更是才德与门第,元春本身必然都具备这些入宫封妃的重要条件。其中,国公世袭家族已经先天地满足了门第的要求,另外,才德的条件当然也不可或缺,所以才会先是担任女史,再后又封为贤德妃,而“才德”也确确实实是元春之所以能成为贾府第三代母神的最伟大之处。
因此,判词中的“三春争及初春景”不只是从世俗的身份权位而言,也意味着元春的品格才德超过了三春,甚至可以说,通过了皇宫的严苛考验,她的完美性格较诸宝钗更胜一筹。
宫廷采选秀女之严格制度,使得妃嫔们都是经过无情淘汰之后的精华上乘,无论在身心各方面都是合乎最高标准的一时之选。至于选秀女的标准,我们可以从客观的历史实况来把握,清纪昀《明懿安皇后外传》便描述其规模道:从最初之五千人历经数道程序,以至范围缩小到“入选者仅三百人,皆得为宫人之长矣。在宫一月,熟察其性情言论,而汇评其人之刚柔、愚智、贤否,于是入选者仅五十人,皆得为妃嫔矣” 。这里所说的虽然是明朝的选妃状况,但由于明清两代都有采选秀女的制度,多少有近似性,若以此一准则衡量《红楼梦》所根植的社会环境状况,应可提供一个合理的参照系。则元春既然是“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随后又进一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所有的遴选条件都聚焦在“贤孝才德”上,浓缩简称的“贤德”甚至是她的正式封号,可见其封妃的主要条件就是“贤德”。
然而,“贤德”又是什么?从字面来看,就是沉静贤良之妇德,以及由此所产生的雍容华贵之气度。但言及贤良的妇德,现代读者很可能又从抽象的成见联想到迂腐、死板、僵化、三从四德之类的封建标签,其实却全非如此,元妃的贤德来自于崇高的人格与智慧的体现,是融合了先天资质与后天修为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涵养。其贤德的表现之一,就是“富贵不能淫”的人格厚度。
(一)富贵不能淫
《孟子?滕文公下》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如果不拘泥于性别,而单就人格判准来看孟子对“大丈夫”的定义,这三种境界都能产生难能可贵的伟大人格,一般人也都不容易达到。但若一定要强分出难易程度,或许“富贵不能淫”才是最大的挑战,原因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两项都有特定的对象,最关键的是其性质也都属于外来的压力,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既容易察觉,也比较容易集中心力进行对抗,只要咬紧牙根、立定脚跟“不移”“不屈”,就可以守住人格阵线。
但“富贵”的性质却和“贫贱”与“威武”截然不同。如果说“贫贱”与“威武”对人所造成的是高度的紧张压迫感,那么“富贵”所带来的却是极度的愉悦舒适感,它并不是外来的压力,也没有集中在特定范围,而是一种顺着人性让人通身遍体都极其舒畅的感受,只要放松就可以享受各种权力快感与物质满足。然而,一个人要如何对抗时时遍布于千万毛细孔中的熏风暖意?要如何处处防范围绕于身边所有人事物的友善笑容,以及鼻之所嗅的芬芳气息、耳之所闻的动听声语、口之所尝的膏腴滋味与眼之所见的华丽光芒?而“淫”字所意指的“过度”,其界线又该如何划分?既然不知不觉中得寸进尺、变本加厉乃人之常情,以致产生19世纪英国史学家兼政治家阿克顿爵士(Lord Acton, 1834—1902)于《自由与权力》一书中所说“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腐化”的现象,“富贵”对人性的影响亦然,因此才会有“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的深切观察。则若要守住恰如其分的界线,就必须“时时、处处”省思觉知,以免稍有松懈不察便有所逾越堕失,因此道德自觉与自我克制在时间上更持续、在深度上更沉厚、在幅度上更广延,等于是随时随地的精神修炼。就此而言,所动员到的心理能量和道德力量便相对大增,通过考验的难度也随之相对提高。这就是“富贵不能淫”才是最大挑战的原因。
衡诸元春的人格表现,正堪称是“富贵不能淫”的女中大丈夫。试观她在“白玉为堂金作马”(第四回)的贾家中诞生成长,并没有落入“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而眼高于顶、骄奢任性,如《颜氏家训》所说:“古人云:‘膏粱难整。’以其为骄奢自足,不能克励也。” 反而谦逊温厚又朴实真诚,可见成熟大度、稳重和平早已是她内蕴之品格。再看她飞入帝王家,荣获帝王宠幸,晋升为皇妃而恩遇正隆之际,也并未得意忘形地不可一世,利用权势恣意纵情于挥霍享乐之中,反而依然以人伦亲情为贵,以朴实俭约为重。由她含泪对父亲贾政所说的:
田舍之家,虽虀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第十八回)
可知在元春人生价值的天秤上,富贵荣华乃是轻如鸿毛,骨肉亲情则是重于泰山,所看重的正是人生中最本质性的价值。也因此,她在回府省亲时,“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并一再劝请“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恰如在游园题撰中,众清客都说的“贵妃崇节尚俭,天性恶繁悦朴”,全然没有一般骄奢之辈的作威作福。单单一门一户的理家权力,就足以使“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第六十二回黛玉语),元春身为天下第一人身边的宠妃,却完全没有被权力腐化,身在绝顶富贵荣华之中更能长葆心灵的朴实无华,真正展现出“富贵不能淫”的淳厚人格,可以说已经达到崇高的君子品性。
除此之外,宫廷位于皇城的森严禁地中,与世隔绝,乃是“不得见人的去处”,因此入宫为妃的元春除了返家省亲之外,与贾府的联系只能等待少数宫中会面的机会,如《国朝宫史?宫规》所记载:“内庭等位父母年老,奉特旨许入宫会亲者,或一年,或数月,许本生父母入宫,家下妇女不许随入。其余外戚一概不许入宫。” 反映在小说里,则是借由皇帝推己及人的悲悯,“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可见这些可以直接见面的情况是少之又少,且入宫时现场禁锢重重,势必无法随兴尽情;即使蒙恩获准回府省亲,也是偶一为之的蜻蜓点水。整体而言,无论相会之地在于何处,都难以在父母手足的天伦中获得家庭的温暖,以致元春才会伤心悲叹“骨肉各方,终无意趣”(第十八回)。

元春大约于十三岁时入宫,她就这样一个人在后宫孤独地度过二十年,从少女到中年,在没有亲人的支援系统之下长期独自面对复杂的生活,若无坚忍不拔的韧性,如何能够承担?身在绝顶富贵荣华之中,而长葆心灵的朴实无华,始终固守着生命中最珍贵的初衷,不离不弃,这是贤德的另一个深厚内涵。

前言/序言

开卷语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在晚年回望他的第一本诗集时说,那个年轻诗人向往“黄昏、郊区和悲伤”,而如今他喜欢的是“清晨、城市和宁静”。
《红楼梦》所刻画的,不只是年轻诗人向往的黄昏、郊区和悲伤。在弥漫于大观园中的夕阳、哀凄之外,更展演出老诗人所喜爱的清晨、城市和宁静—荣国府当家的已婚女性们,在贵族道德责任感(sense of noblesse oblige)的涵养之下,以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所说的“有才者虚怀若谷,有力者耻于伤人”,成为羽翼众生的慈悲母神;连来自乡野的刘姥姥,也都反映出城市历练过的机智世故,才能有履险如夷、不为繁华所惑的淡定自如。
从“为赋新词强说愁”到“识尽愁滋味”,《红楼梦》中的母神们,吟诵的是老诗人所喜爱的清晨、城市和宁静,其中蕴含着生命的炉火纯青,而火种便来自于淳厚的文化与善良的天性。
那淳厚的文化去今已远,但音乐家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告诉我们:“传统不是对灰烬的膜拜,而是薪火的相传。”重新回顾这些在传统文化中所培养成就的母神们,依然可见薪火的光辉闪烁。

?
《红楼梦》: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古典小说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一部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伟大作品。这部鸿篇巨制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庞大而错综复杂的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史,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矛盾与危机。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家族的悲剧,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社会、人性的镜子,至今读来仍能引发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一、 宏大的叙事结构与精巧的人物塑造 《红楼梦》的结构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曹雪芹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但其辐射的范围远不止于此。小说中出现了近四百位人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论男女老幼,几乎都被作者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性格、命运和生活轨迹,共同构成了贾府乃至整个社会的缩影。 作者在人物塑造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并非简单地划分善恶,而是深入探究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展现了人性的多面与矛盾。 贾宝玉: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宝玉衔玉而生,备受宠爱,但他厌恶世俗,蔑视功名利禄,对封建礼教有着天然的叛逆。他钟情于“情”,珍视女儿的纯真与美好,对林黛玉的爱更是他灵魂深处最真挚的呼唤。然而,在那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他的理想注定无法实现,最终在家族的衰败和爱情的幻灭中遁入空门。宝玉的形象,是对封建社会僵化价值观的一次深刻反叛,也寄托了作者对纯真情感和美好人性的向往。 林黛玉:这位才情卓绝、孤高敏感的女子,是大观园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她出身名门,却命运多舛,寄人篱下,这造就了她纤弱的身体和多愁善感的性情。她与宝玉心心相印,是彼此的知己,她的爱情纯粹而炽烈,但这份爱情在封建礼教和现实压力下,显得尤为脆弱。她的泪水,既是对爱情的哀叹,也是对命运不公的哭诉。《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爱情绝唱。 薛宝钗:与黛玉形成鲜明对比的宝钗,是“金玉良缘”的代表。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待人处事圆滑周到,深谙世故。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迎合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她的人生哲学是“随分从时”,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然而,在爱情的选择上,她最终获得了“金玉良缘”,却也难以抵挡内心的空虚与寂寞,最终吞咽下“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苦果。宝钗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规训和期许,也揭示了在现实面前,个体情感的无奈。 除了这三位核心人物,《红楼梦》中还有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 王熙凤:作为贾府的实际管家,凤姐精明强干,泼辣狠毒,是封建大家族中女性权力斗争的典型代表。她既有治家理财的才能,又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她的兴衰也预示着贾府的败落。 贾母:贾府的老祖宗,集尊荣与权威于一身,是贾府的精神支柱。她溺爱宝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家族的体面与规矩。 晴雯:这位貌似美丽、心高气傲的丫鬟,是宝玉心中“最干净”的女子,她的刚烈不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污蔑、被逐出的悲惨命运。 袭人:温柔和顺,对宝玉忠心耿耿,是“贤妻”的典范。她代表了另一类女性在那个社会中的生存之道。 刘姥姥:一位来自乡野的质朴老妇,她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贾府的奢华与繁盛,也通过她的朴实和智慧,对比了世态炎凉。 这些人物,无论是主子还是丫鬟,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如同真实生活中存在过一般,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被曹雪芹刻画得淋漓尽致,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画卷。 二、 深刻的社会批判与历史反思 《红楼梦》并非仅仅停留在个人情感的描写,它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批判史。小说通过对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转衰的过程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内部的腐朽与没落。 阶级固化与压迫:贾府作为四大家族之一,代表着封建社会的最高层。小说中,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对下层人民的压迫,对女性的束缚,都得到了深刻的揭示。从丫鬟小厮的卑微地位,到贵族小姐们被包办婚姻的命运,都体现了那个时代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官场腐败与政治黑暗:贾府的兴盛离不开与官场的勾结。贾赦、贾政等人的官场活动,以及小说中对朝廷权臣的影射,都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与黑暗。贾府最终的抄家,更是这种政治斗争的直接体现。 经济危机与道德沦丧:小说中,贾府表面上的奢华背后,隐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入不敷出,入不敷出,依赖借贷和官场庇护,都预示着这个庞大帝国的衰败。同时,家族内部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也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 《红楼梦》对封建社会最深刻的批判在于,它并非用激进的语言去抨击,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其中的荒谬与残酷。曹雪芹以一种悲悯的笔触,展现了封建制度下个体的悲剧,以及整个社会的必然走向衰亡的命运。 三、 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成就。 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宝库:小说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服饰、饮食、建筑、园林、医药、民俗、诗词歌赋、戏曲绘画,乃至佛教、道教的思想,都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其中。例如,大观园的精巧设计,每一处景致都有其深意;人物的服饰穿戴,都符合当时的等级与身份;诗社的活动,更是展示了人物的才情与品味。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红楼梦》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 语言艺术的极致:曹雪芹的语言,洗练、优美、生动、传神,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巅峰。他能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处的环境,使用恰当的语言。王熙凤的语言泼辣犀利,林黛玉的语言清雅脱俗,刘姥姥的语言质朴幽默,都令人过目难忘。作者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词曲赋的运用:小说中穿插的大量诗词曲赋,不仅是人物才情的展现,更深化了主题,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如《葬花吟》、《好了歌》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结构与伏笔的精妙:曹雪芹在结构布局上匠心独运,许多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实则都埋下了伏笔,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这种精巧的设计,使得小说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结语 《红楼梦》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意涵,获得新的感悟。它是一部关于青春、爱情、家族、命运的史诗,也是一部关于社会、人性和历史的深刻反思。它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阅读《红楼梦》,就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在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大观红楼2:欧丽娟讲红楼梦》,就被这股扑面而来的“红楼”热气给裹挟住了。不得不说,欧丽娟老师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她并非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深入贾府的每一个角落,去感受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去体会那些情节背后的深层含义。她对宝黛钗三人之间情感纠葛的梳理,细致入微,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乏微观的洞察。读她的解读,常常会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以来我们对某些人物的理解,都有失偏颇,又或者,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她对“情”字的理解,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不再是简单的男女之爱,而是贯穿了亲情、友情,甚至是人与自然、人与精神层面的连接。每一段文字都仿佛经过千锤百炼,逻辑严谨,论证有力,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被引领着去发现新的视角。这种阅读体验,远远超出了读一本普通小说的范畴,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度对话。

评分

《大观红楼2:欧丽娟讲红楼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重游旧地”的惊喜发现。我曾以为我对《红楼梦》已经足够熟悉,但欧丽娟老师的解读,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之前从未注意过的许多扇门。她对书中一些次要人物的刻画,也同样细致入微,比如对晴雯、袭人等丫鬟的命运,她都能从中挖掘出人性的光辉与复杂。她对书中许多细节的关注,往往能点亮整个人物的形象,或者揭示一段情节的关键。我记得她曾提到过书中对美食的描写,虽然只是寥寥几笔,却能反映出当时的生活水平、人物的性格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种“以小见大”的解析方式,让我惊叹于曹雪芹的匠心独运,也折服于欧丽娟老师的敏锐洞察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评分

说实话,在接触《大观红楼2:欧丽娟讲红楼梦》之前,我对《红楼梦》的理解,多少有些“叶公好龙”的成分。总是觉得它博大精深,却又无从下手。然而,欧丽娟老师的解读,却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心中那片干涸的“红楼”土壤。她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抓住读者的心,让他们愿意静下心来,与她一同品味这部不朽的巨著。她对书中一些关键情节的处理,比如“黛玉之死”或者“宝钗成婚”,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思考,不再是简单的悲剧陈述,而是对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深刻写照。她对《红楼梦》的解读,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这本书,让我对《红楼梦》的敬畏之情,转化为了一种亲切的喜爱。

评分

在我看来,《大观红楼2:欧丽娟讲红楼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真诚。欧丽娟老师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框架,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贴切。她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将《红楼梦》这部巨著的精髓娓娓道来。她对人物的分析,始终围绕着“人”本身,去探究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去理解他们内心的挣扎。我尤其喜欢她对贾宝玉这个人物的解读,她没有简单地将他定义为一个纨绔子弟,而是深入地剖析了他身上那种超越时代的叛逆精神,以及他对女性的尊重和欣赏。这种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宝玉,也让我对《红楼梦》的认识有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老朋友聊天,分享着对同一本书的理解和感悟,充满了温暖和启发。

评分

对于《大观红楼2:欧丽娟讲红楼梦》的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欧丽娟老师那种“细嚼慢咽”式的解读方式。她不像有些评论者那样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娓娓道来,层层剥开。仿佛她本人就置身于那个时代,用现代人的智慧去洞悉古人的情感世界。尤其是在分析某些经典场景时,她会从人物的微表情、对话的潜台词,乃至当时的社会背景、服饰礼仪等方方面面去解读,使得原本熟悉的情节瞬间变得立体而鲜活。比如,她对林黛玉葬花的解读,就远不止于“多愁善感”,而是挖掘出了黛玉内心深处的孤独、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敏感,以及她对自身命运的某种预感。这种解读方式,既满足了我作为读者的好奇心,也教会了我如何去更深入地理解一部文学作品,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地沉浸其中,去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评分

欧讲红楼,有一定影响力,红楼爱好者可读。

评分

很优秀的书籍,收藏了,谢谢!

评分

宝贝很不错,物流很迅速。不错。

评分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特别赞

评分

收藏!!!!!!!

评分

喜爱红楼梦,也连带看看人家的观点

评分

喜欢欧丽娟老师

评分

绝对的大家风范,独树一帜的观点,更新对传统观念的认知。

评分

别开生面的欧丽娟讲红楼及红楼文化,继俞平伯、胡适与周汝昌、刘心武、刘再复以来不可或缺的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