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鼓楼与风雨桥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鼓楼与风雨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雷,程丽莲,高喆 著
图书标签:
  • 侗族
  • 鼓楼
  • 风雨桥
  • 广西
  • 三江侗族自治县
  • 建筑
  • 民族文化
  • 传统工艺
  • 地方志
  • 旅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902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6676
包装:精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字数:3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广西三江侗族鼓楼和风雨桥是灿烂辉煌华夏建筑文化的奇蕊异葩。《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鼓楼与风雨桥》内容包括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历史、地理、社会状况;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等。
  全书可供广大建筑师、建筑艺术爱好者、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师生等学习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历史、地理、社会状况
一、民族渊源
二、地理环境
三、历史发展
四、社会结构
五、宗教信仰

第二章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鼓楼
一、鼓楼的造型
(一)亭式
(二)厅式
(三)塔式
二、鼓楼的平面
三、鼓楼的结构
四、鼓楼的建造
五、鼓楼的装饰细部
(一)屋脊
(二)屋檐
(三)门窗
六、鼓楼的功能
七、鼓楼的渊源
八、鼓楼的实例
(一)亭式鼓楼
1.孟寨鼓楼凉亭
2.冠洞鼓楼凉亭
3.吴家寨鼓楼
4.坐龙小鼓楼
5.吉培鼓楼
6.吉达鼓楼
(二)厅式鼓楼
7.程阳岩寨鼓楼
8.亮寨鼓楼
9.林溪岩寨鼓楼
10.平寨鼓楼
11.林略上寨鼓楼
12.盘兴鼓楼
13.五通旧鼓楼
(三)塔式鼓楼(下方檐上四角攒尖顶)
14.东寨鼓楼
15.皇朝鼓楼
16.华夏鼓楼
17.马鞍鼓楼
18.平铺下寨鼓楼
19.吴苗鼓楼
20.楼瓦鼓楼
21.五通新鼓楼
22.平岩岩寨鼓楼
(四)塔式鼓楼(下六角檐上六角攒尖顶)
23.干冲寨下鼓楼
24.南寨鼓楼
(五)塔式鼓楼(下八角檐上八角攒尖顶)
25.平铺上寨鼓楼
(六)塔式鼓楼(下方檐上八角攒尖顶)
26.晃轩阁鼓楼
27.冠小屯鼓楼
28.坐龙大鼓楼
29.华炼鼓楼
30.菜园鼓楼
31.林略大鼓楼
32.福星鼓楼
(七)塔式鼓楼(下方檐上六角攒尖顶)
33.马胖岩寨鼓楼
(八)塔式鼓楼(下方檐上歇山屋顶)
34.合善鼓楼
35.冠洞鼓楼
36.冠大屯鼓楼
37.马胖鼓楼
38.牙寨鼓楼
39.盘贵鼓楼
40.独峒下寨鼓楼
41.独峒村中心鼓楼
42.高定上寨鼓楼
43.八协鼓楼
44.具河鼓楼
45.坳寨上鼓楼
46.坳寨下鼓楼
47.孟寨鼓楼
(九)塔式鼓楼(下八角檐上歇山屋顶)
48.干冲寨中鼓楼
49.干冲寨上鼓楼
50.六雄鼓楼
(十)塔式巨型鼓楼
51.颐和鼓楼——三江县中心鼓楼
(十一)鼓楼造型戏台
52.平铺戏台
53.八协新戏台
54.独峒戏台
55.归盆戏台
56.林略水沟花鼓楼戏台
57.南寨戏台
58.人民广场大戏台
九、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鼓楼测绘图一览表
十、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鼓楼分布图

第三章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风雨桥
一、丰富的风雨桥形式
(一)平廊桥
(二)楼廊桥
(三)亭廊桥
(四)阁廊桥
(五)塔廊桥
二、古朴的建筑艺术
三、合理的木石结构
四、广泛的使用功能
五、悠久的历史渊源
六、风雨桥实例
(一)平廊桥
1.林福上桥
2.马哨桥
3.科马界桥
4.坐龙桥
5.乐善桥
(二)楼廊桥
6.小三合桥
7.志忠桥
8.福星桥
9.下河屯桥
10.独峒上寨桥
11.禄星桥
12.频安桥
13.尚义桥
14.修界桥
15.孟寨村上寨桥
(三)亭廊桥
16.大三合桥
17.玉带回桥
18.禾安桥
19.接龙桥
20.八江桥
(四)阁廊桥
21.孟寨村下寨桥
22.归盆桥
23.高友桥
24.安济桥
25.具河桥
26.文星桥
27.亮寨桥
28.岜团桥
29.普济桥
30.合龙桥
31.培风桥
32.关岳桥
33.赐福桥
(五)塔廊桥
34.八斗桥
35.巩福桥
36.冠洞桥
37.永济桥
(六)拱廊桥
38.人和桥
(七)梁廊桥
39.万寿桥
40.新寨桥
41.三江风雨桥
七、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风雨桥测绘图一览表
八、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风雨桥分布图

参考文献
后记
《山水之间,岁月流歌——侗乡风情录》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群山连绵,云雾缭绕,坐落着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三江侗族自治县。这里,被誉为“中国侗族博物馆”,更是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精湛的建筑技艺闻名于世。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类具体建筑,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去捕捉和呈现这片土地上,那份流淌在山水之间的侗族风情,以及岁月沉淀下的人文痕迹。 一、 历史的脉络与自然的馈赠 要理解三江的侗乡风情,就不能不追溯其历史的源头。数千年来,侗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体系。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侗族的起源与迁徙,了解他们如何在这崇山峻岭中开垦土地,逐水而居,并最终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明。我们将深入了解侗族在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他们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侗族的精神风貌。 同时,三江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侗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书将描绘三江壮丽的自然风光:苍翠的青山,蜿蜒的河流,飞瀑流泉,云雾缭绕的梯田……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是侗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是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山水的热爱,体现在他们的歌谣、舞蹈、服饰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将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和谐统一,让读者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 二、 侗族人民的社会结构与生活习俗 一个民族的灵魂,往往体现在其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之中。本书将深入剖析侗族社会的独特组织方式,特别是其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宗族制度,以及这种制度如何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我们将走进侗族的村寨,去了解他们传统的居住模式,村落的布局如何体现了侗族人对风水和邻里关系的考量。 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智慧。本书将详细介绍侗族的传统服饰,那些精美的刺绣、靛蓝的色彩,不仅是衣物的遮蔽,更是侗族人民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我们将探访侗族的传统节日,如“占牛节”、“吃新节”等,了解这些节日背后蕴含的感恩、祈福以及对丰收的期盼。从农耕劳作到渔猎捕捞,从家庭婚丧嫁娶到迎来送往,每一个生活场景都将以生动的故事和细致的描绘,展现侗族人民勤劳、淳朴、热情好客的品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侗族的饮食文化也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带您品尝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侗族美食,如酸汤鱼、腊味、糯米饭等,深入了解这些食物的制作方法,以及它们在侗族人民生活中的意义。这些看似朴实的食物,却蕴含着侗族人对食材的巧妙运用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 侗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歌谣与艺术 侗族文化中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源远流长的歌谣文化。本书将 devote significant attention to this aspect,去发掘那些传唱了千百年的侗族大歌,以及那些蕴含着生活哲理、历史传说、情感寄托的民歌。我们将尝试去理解侗族歌谣的艺术特点:复调的演唱方式,悠扬的旋律,以及歌词中对自然、对生活、对情感的细腻表达。通过对歌谣的深入解读,读者将更能体会到侗族人民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朴素愿望。 除了歌谣,侗族的艺术形式还有许多。本书将涉猎侗族的民间绘画、雕刻、刺绣等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侗族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追求。这些艺术作品往往与侗族的传说故事、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紧密相连,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将努力捕捉这些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信息,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 侗乡的现代变迁与未来展望 任何文化都无法脱离时代的发展而独立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江侗族自治县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并非只停留在对传统的描绘,而是会关注侗乡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我们将探讨现代文明对侗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侗族人民如何在新旧文化的交融中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以及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这片珍贵的土地和独特的文化。 本书还将关注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古老的侗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如何通过旅游、文化交流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侗族文化?我们将尝试去描绘侗族人民在传承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期许。 《山水之间,岁月流歌——侗乡风情录》旨在以一种深情而客观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一个鲜活、立体、充满魅力的侗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水,淳朴的人民,以及那在岁月流歌中愈发闪耀的民族文化。它不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专著,而是一曲献给侗乡大地和勤劳侗族人民的赞歌,一幅用文字描绘出的,关于山水、人文、历史与未来的画卷。本书希望能引发读者对这片土地的向往,对侗族文化的兴趣,并最终思考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文化之旅,它如同乘着一叶扁舟,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漂流,岸边是风景如画的侗族村落,而指引方向的,便是那些屹立不倒的鼓楼和横跨溪流的风雨桥。当我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我仿佛能听到鼓楼传来的阵阵鼓声,那是召集村民,那是庆祝丰收,那是传递喜讯,那是宣告庄严。我能感受到风雨桥上,人们的脚步声,笑语声,在岁月的风雨中交织回响。这本书,不仅仅是建筑图纸的堆砌,更是对侗族人民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以及他们独特审美情趣的深入挖掘。我渴望了解,那些精美的木雕艺术,是如何承载着侗族的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那些色彩斑斓的染织技艺,又如何与建筑的装饰相结合,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我希望,作者能够带我走进侗族人的家庭,去看看他们的起居室,去品尝他们的特色美食,去聆听他们的民歌谣曲。我想知道,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鼓楼和风雨桥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否是他们精神上的寄托,是他们对于家园最深沉的眷恋。这本书,能否让我看到,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文化,是如何顽强地延续着它们的生命力?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答案,并为之感到深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建筑艺术的全新认知。我一直认为,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更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而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鼓楼与风雨桥,恰恰是这句话最生动的例证。我被书中对这些建筑的描述所深深吸引,它们不仅仅是宏伟壮观,更是充满了精巧的设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我期待着,能够看到书中对这些建筑的建造工艺、材料选择、以及它们在侗族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的详细解读。我很好奇,在那个没有先进科技的年代,侗族人民是如何凭借着智慧和双手,建造出如此坚固且美观的建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那些关于鼓楼和风雨桥的传说,那些在它们身上发生的故事,那些侗族人民对于它们的情感寄托。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这些古老的建筑,是如何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节日庆典、他们的社会组织紧密相连的?我渴望在书中找到答案,并为之感到深深的赞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给我一种深深的吸引力,一种古朴而又充满神秘感的召唤。它不像那些市面上常见的畅销书,有着花哨的封面设计和煽情的宣传语,而是低调地散发着一种文化底蕴。当我翻开第一页,仿佛就踏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一个隐藏着无数故事的侗族聚落。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片被称为“三江”的土地上,那些宏伟的鼓楼和精巧的风雨桥,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又见证了多少人间烟火。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建筑细节,又是如何将那些古老的传说和习俗娓娓道来。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宝藏,等待着我去发掘其中的闪光点。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人性的探索之旅。我渴望了解,那些梁柱上的雕刻,那些飞檐上的图案,是否都有着特别的含义;那些桥上的廊亭,是否曾经是人们休憩、交流、分享喜悦的地方。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清晨,薄雾笼罩下的鼓楼,炊烟袅袅升起;傍晚,夕阳余晖洒在风雨桥上,人们在桥上悠闲散步,孩童们嬉戏追逐。这本书,能否带我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我甚至想象,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侗族村寨,与当地的居民交流,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生活。这种深入的田野调查,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比拟的。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对侗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独到见解。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巧的引子,轻轻地拨动了我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古老村落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鼓楼与风雨桥,无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直接进入到建筑的细节,而是先被作者对三江这片土地的描绘所吸引。那种质朴、宁静、和谐的氛围,瞬间将我拉入了其中。我仿佛能看到,在青山绿水之间,古老的侗族村寨依山傍水而建,炊烟袅袅,鸡犬相闻。而耸立在村寨中央的鼓楼,如同村寨的灵魂,承载着侗族人民的集会、议事、以及重要的节日庆典。而蜿蜒曲折的河流上,一座座风雨桥,如同一条条彩虹,连接着两岸,也连接着人们的生活。这本书,能否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侗族人民的社会结构,他们的家族观念,以及他们与自然之间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期待着,能够通过对鼓楼和风雨桥的解读,来理解侗族人民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智慧,以及他们对于家园的深厚感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珍视和尊重那些即将消失的古老文明。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民族建筑艺术的全新视角。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建筑颇感兴趣,但对于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的了解却知之甚少。当我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三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亲眼目睹着那些雄伟壮丽的鼓楼和精巧别致的风雨桥。我被书中对这些建筑的描述所深深吸引,它们不仅仅是建筑的杰作,更是侗族人民智慧、勤劳和创造力的结晶。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鼓楼的结构特点、建造工艺,以及它们在侗族村寨中的文化功能和象征意义。同时,我也对风雨桥充满了好奇,它们的设计巧妙,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更是侗族人民在恶劣天气下休憩、交流的重要场所。我希望,书中能够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那些关于侗族人民世代传承的建筑技艺,那些流传在他们口中的古老传说,以及那些能够让我更深刻理解侗族文化精髓的内容。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鼓楼与风雨桥,这两个名词对我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它们充满了好奇和敬意。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向我介绍这些令人惊叹的建筑。我希望能够看到书中对鼓楼的详细描述,它们的功能,它们的结构,它们在侗族村寨中的地位,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同时,我也对风雨桥充满了兴趣,它们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桥梁,更是侗族人民智慧和创意的体现。我希望,书中能够讲述风雨桥的建造技术,它们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在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这些古老的建筑,是如何与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社会结构、他们的精神信仰紧密相连的。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那些关于侗族人民的故事,那些关于鼓楼和风雨桥的传说,以及那些能够让我更深刻理解侗族文化的点点滴滴。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我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所吸引,它仿佛是来自遥远的过去,带着古老的气息,却又如此鲜活,如此生动。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鼓楼与风雨桥,这两个名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智慧。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侗族的腹地,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山水之间的瑰宝。我期待着,能够看到作者对于鼓楼和风雨桥的精细描绘,不仅仅是它们的建筑结构和尺寸,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鼓楼,作为侗族村寨的中心,是否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是社区凝聚力的象征?风雨桥,不仅是交通的便利,是否是人们社交的场所,是情感交流的桥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这些古老的建筑,是如何与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以及他们的精神信仰紧密相连的。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份淳朴、热情和对家园的热爱。

评分

这本书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我带入了三江侗族自治县那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古老村落抱有浓厚的兴趣,而鼓楼与风雨桥,无疑是侗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当我开始阅读,我被书中对这些建筑的描述所深深吸引,它们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更是侗族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鼓楼的结构、建造方式,以及它们在侗族社会中的核心地位。鼓楼,是否是村寨的精神象征?是人们聚集、交流、娱乐的场所?同时,我也对风雨桥充满了好奇。风雨桥,是否是连接两岸的物理桥梁,更是侗族人民情感交流的纽带?我希望,书中能够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那些关于侗族人民的传说、习俗,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这些古老的建筑,是如何在岁月的洗礼中,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并承载着侗族人民对家园的深情?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它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民族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凭借着代代相传的技艺和对生活的理解,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我一直对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感兴趣,而鼓楼和风雨桥,无疑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我很好奇,在那个没有现代工程技术和工具的年代,侗族人民是如何将巨大的木材运送到高处,又是如何将它们巧妙地榫卯连接,建造出如此坚固且美观的建筑。这本书,能否解答我心中的这些疑问?我期望能够看到对建筑结构、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的详细解读,当然,是以一种生动易懂的方式,而不是枯燥的技术说明。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它们是如何与侗族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的。鼓楼,不仅仅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更是侗族村寨的中心,是人们集会、议事、举行庆典的地方。风雨桥,则连接着河流两岸,不仅方便了交通,更成为了人们社交、休憩、避风挡雨的场所。我希望,作者能够描绘出这些场景,让我感受到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以及他们对家族和社群的深厚情感。这本书,能否让我仿佛置身于那古朴的村寨中,与侗族人民一同感受那份宁静而充实的生活?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次关于建筑、关于文化、关于人性的深度体验。

评分

这本关于三江侗族自治县鼓楼与风雨桥的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快餐式读物,而更像是一坛陈年的佳酿,需要慢慢品味,细细回味。当我开始阅读,我并没有被繁复的学术术语所困扰,而是被作者如诗如画的文字所吸引。他笔下的鼓楼,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它们仿佛有了呼吸,有了心跳。我能感受到,鼓楼的每一次敲击,都回荡着侗族人民的汗水与欢笑,回荡着他们的历史与传承。而风雨桥,在我眼中,也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桥梁,它们是侗族人民智慧的象征,是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我看到了,在那些精巧的结构中,蕴含着多少代人的经验与匠心。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讲述一些关于鼓楼和风雨桥的传说故事,那些流传在侗族人民口中的古老故事,一定充满了神秘和智慧,能够让我更深切地理解侗族文化的内涵。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文化,是如何被珍视和保护的?我渴望在书中找到答案,并为之感到欣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