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描述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誕生的經過,揭示其為什麼誕生在延安的曆史原因,敘述詞作者公木、麯作者鄭律成在中國共産黨指引下的成長道路,以及軍歌為什麼由他們創作完成的諸多緣由。在讓人們瞭解軍歌産生流傳經過的同時,從作者人生成長道路中受到啓迪。《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是人民軍隊的精神象徵,在各個革命時期起到瞭頗為持久的、極為廣泛的動員、鼓舞、教育作用,是一首全軍全民喜聞樂唱的不朽之歌。歌詞堅毅豪邁、麯調氣勢磅礴,詞麯渾然一體,錶現瞭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瞭中國人民解放軍肩負曆史重托,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英勇奮戰的威武形象,鼓舞人民軍隊在強軍路上攻關奪隘,去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樊希安,1955年3月生。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係。文學碩士。編審。國務院參事。中國作傢協會會員。曾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40餘年來筆耕不輟,齣版《信仰的力量——雙槍老太婆傳奇》《公木評傳》《社會與人生》《事業與追求》《筆端流痕》《愧對蘆薈》《有話直說》《五鬆居新詠》《五鬆居雜筆 》《總編輯手記》《燈下蟲草鳴》《樊希安新古體詩》等多部專著和作品集。
石麗俠,1954年7月生。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係。文學碩士。副編審。曾在各類報刊發錶過散文、知識小品、報告文學、通訊等百餘篇,齣版《物海拾貝》《革命英雄集體故事》《世界著名戰爭與戰役》《高考應試技巧》《高考填報誌願指南》等多部專著。
第一篇 軍歌嘹亮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誕生 / 002
曆史永遠銘記的《八路軍大閤唱》 / 010
插上音樂翅膀的《岢嵐謠》 / 015
第二篇 公木傳
傢世與童年 / 030
刻苦好學的優等生 / 034
找到一條人生的光明大道 / 039
在鬥爭中經受鍛煉 / 043
和“魯司令”的親密接觸 / 047
兩地“追殺”記 / 054
挎槍策馬走太行 / 061
嘩啦啦的延河水 / 065
鎸刻在東北大地上的腳印 / 075
盛開在東北大學的愛情之花 / 082
風煙滾滾唱英雄 / 094
終生不渝的堅定信仰 / 100
軍歌嘹亮壯君行 / 108
第三篇 鄭律成傳
誕生於富有革命傳統的傢庭 / 129
胸有大誌名律成 / 136
一麯成名《延安頌》 / 144
苦戀見真情 / 151
一個國際主義戰士 / 165
心係軍隊忠於黨 / 174
植根於人民生活的沃土中 / 184
從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 / 190
登上音樂創作的最後一個高峰 / 199
聰慧頭腦鮮明個性 / 206
閃光的品德 / 213
魂歸大自然的懷抱中 / 224
第四篇 兄弟情深
公木,親如兄弟 / 240
為愛情之火添柴 / 245
最後的見麵與悼念 / 252
附 錄
公木生平 / 260
鄭律成生平 / 264
主要參考書目 / 268
後記 / 269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誕生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老兵和一名中國老兵在加拿大探親相遇,兩人都上過朝鮮戰場。美國老兵非要請中國老兵吃飯,席間問瞭一個他多年不解的問題:你們的人為什麼會像機器人一樣不怕死,潮水般地倒下一批又上一批?聽瞭迴答意猶未盡,又問:你們有軍歌嗎?答曰:有。中國老兵立即站起開唱:“嚮前,嚮前,嚮前……”,美國老兵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磅礴氣勢感染,舉手行瞭一個標準的軍禮錶示敬意。
一個國傢的軍歌,其重要性僅次於國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其前身為《八路軍進行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麯》,在各個革命時期,起瞭頗為持久的、極為廣泛的動員、鼓舞、教育作用,成為一首全軍全民喜聞樂唱的不朽之歌。這首歌在國際上也産生過良好的影響,先後被介紹到蘇聯、捷剋、羅馬尼亞、日本等國傢。記不清誰說過這樣一句話:“一首好的革命戰歌,勝過一個兵團的威力。”《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就是這樣有威力的歌,它的威力遠勝過一個兵團,具有無堅不摧的無敵力量,韆百萬戰士和億萬人民喜歡它,唱著它衝鋒陷陣,唱著它去開闢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這是人民對作者的最高評價和奬賞,是一個作者的最高榮譽。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詞作者公木、作麯鄭律成,我們子孫萬代應牢牢記住這兩個人的名字。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歌詞是:
嚮前嚮前嚮前!
我們的隊伍嚮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我們是工農的子弟,
我們是人民的武裝,
從無畏懼,
決不屈服,
英勇戰鬥,
直到把反動派消滅乾淨,
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
聽!風在呼嘯軍號響;
聽!革命歌聲多嘹亮!
同誌們整齊步伐奔嚮解放的戰場,
同誌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
嚮前嚮前!
我們的隊伍嚮太陽,
嚮最後的勝利,
嚮全國的解放!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歌詞內容,反映瞭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性質、任務、革命精神和戰鬥作風。麯調氣勢磅礴,堅毅豪邁,熱情奔放。詞麯渾然一體,錶現瞭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瞭中國人民解放軍肩負曆史重托、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英勇奮戰的英雄形象。隻要有國傢存在,就有軍隊存在;有軍隊存在,就有軍歌存在。軍歌不是普通的歌麯,它是振奮人心、激昂鬥誌、鼓舞人們永遠嚮前的精神力量,而這種力量是巨大的、無時不在的,在激發軍隊戰鬥力和民族凝聚力方麵,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首歌也是完美的、富有藝術性和感染力的,一旦定型,一字難易,堪稱經典。
……
序言
嚮前嚮前嚮前
我們的隊伍嚮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
每當唱起或聽到威武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人們就熱血沸騰激情奔湧充滿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是人民軍隊的精神象徵,其前身為《八路軍進行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麯》,在各個革命曆史時期起到瞭頗為持久的、極為廣泛的動員、鼓舞、教育作用,是一首全軍全民喜聞樂唱的不朽之歌。歌詞堅毅豪邁,麯調氣勢磅礴,詞麯渾然一體,錶現瞭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瞭中國人民解放軍肩負曆史重托、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英勇奮戰的威武形象,鼓舞人民軍隊在強軍路上攻關奪隘,去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在迎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之際,追溯軍歌的誕生,我們不能也不會忘記詞麯作者公木、鄭律成為創作這首傳世之作作齣的貢獻。公木是我國著名詩人、學者、教育傢,1930年1月在北師大求學期間參加革命工作,一生坎坷麯摺,經曆豐富傳奇。他的詩作與臧剋傢、艾青齊名,創作有《父與子》《鳥槍的故事》《哈嘍!鬍子》《人類萬歲》等名篇佳作。他長期任教,培養瞭大批學子,科研著述豐碩,首創“第三自然界”理論體係。除軍歌外,他還創作電影《英雄兒女》主題歌《英雄贊歌》和《白毛女》《豹子灣戰鬥》等電影插麯,這些歌在我國幾代人中廣為傳唱。他集革命戰士、著名詩人、教育專傢、學術耆宿、仁厚長者、謙謙君子於一身,是不懈奮鬥特彆是逆境中進取獲得事業成功的楷模。
鄭律成的經曆更為傳奇。他在1933年春天背著小提琴、曼陀鈴和幾本《世界經典名麯集》,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尋求真理。“七七”事變全國抗戰爆發,他勇於投身抗戰洪流中來,放棄瞭去意大利深造成為世界著名歌唱傢的機會,選擇瞭投奔延安參加革命。他發揮音樂特長推進抗戰,創作瞭《延安頌》《延水謠》等係列名麯,對鼓舞民眾抗戰鬥誌起到瞭重要作用。抗戰勝利後,他迴朝鮮工作五年,爾後選擇在中國定居,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他一生譜寫瞭三百六十餘首(部)不同形式、體裁的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以豐碩的藝術成果獲得人們的贊譽,成為我國當代繼聶耳、冼星海之後又一位傑齣的優秀作麯傢、中國無産階級革命音樂事業的一個重要開拓者。鄭律成是國際主義戰士。他和丁雪鬆忠貞不渝的跨國婚戀在中朝大地廣為傳頌。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由公木、鄭律成閤作完成,有曆史機遇、自身素養和人生機緣等多種因素。兩人有共同的理想願望、目標追求,為瞭參加抗戰,從不同的地方來到延安,聚集在寶塔山下。在一個土窯洞裏,詩人和作麯傢激情碰撞,誕生瞭《八路軍大閤唱》,而其中的《八路軍進行麯》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前身,今天成為永世不朽的經典名麯。長期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凝聚起巨大的精神力量,形成瞭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軍歌精神”。公木、鄭律成是軍歌的詞麯作者,同時也是“軍歌精神”的踐行者。兩人在閤作中結下的深厚的兄弟般情誼,他們自己格外珍惜,也為世人稱頌。本書溯源軍歌的誕生過程,旨在探尋詞麯作者公木、鄭律成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成長道路,以及他們努力奮鬥取得輝煌業績的人生軌跡,挖掘軍歌誕生背後的精彩故事,弘揚作者身上體現的奮鬥精神和優秀品質,給廣大讀者提供人生坐標和精神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正能量。如果能收到這樣的效果,我們心願足矣。
此為序。
樊希安石麗俠
2017年3月
這本《戰歌的迴響》雖然並非我期望中的那種直接講述歌麯創作過程的詳盡記錄,但它卻以一種更為宏觀且富有力量的方式,描繪瞭那個特殊年代士兵們的心聲與呐喊。作者並非機械地羅列歌詞或作麯傢的名字,而是將自己置身於那個硝煙彌漫、激情燃燒的戰場,用鮮活的筆觸勾勒齣戰士們在艱苦歲月中如何從內心深處迸發齣對勝利的渴望、對戰友的思念以及對故土的眷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對一次突圍戰役的描寫,在子彈橫飛、生死一綫之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兵,低沉卻充滿力量地哼唱起一段不成調的鏇律,瞬間點燃瞭周圍戰友的鬥誌。那不僅僅是一段鏇律,更是他們內心壓抑已久情緒的宣泄,是對生命頑強不屈的呐喊,是對即將到來的黎明的期盼。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偉大的軍歌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深深植根於士兵們最真實的經曆與情感之中,是他們用鮮血和汗水譜寫齣的生命贊歌。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耳熟能詳的軍歌,不再僅僅是作為一首歌麯來欣賞,而是將其理解為那個時代無數個平凡英雄不平凡瞬間的濃縮。
評分《鐵血洪流》這本書,從我最初拿起它時,就帶著一種莫名的期待,或許是它那充滿力量感的書名,又或許是它封麵設計所傳遞齣的某種沉重感。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它所探討的主題遠比我想象的要更為深邃。作者並沒有著重於對某個特定時期、特定戰鬥的微觀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曆史視野,審視瞭戰爭對個體命運、集體意誌以及民族精神所産生的深刻影響。書中對於“集體主義”這一概念的剖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通過幾個不同側麵的人物故事,展現瞭在極端環境下,個體如何溶解於集體之中,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又如何在集體的洪流中,依然保持著個體獨特的思考與掙紮。我特彆被其中一位在戰俘營中,默默組織戰友進行文化學習的知識分子所打動。他明知希望渺茫,卻依然堅守著精神的陣地,用知識和文化來抵抗絕望,這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反抗,一種對生命尊嚴的捍衛。這本書讓我思考,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個體的選擇與堅持,其意義究竟有多重。
評分《戰火中的光》這本書,其筆觸之細膩、情感之真摯,著實讓我為之動容。我原以為這是一本關於戰爭策略或者軍事裝備的書籍,但打開之後,我卻發現自己被捲入瞭一個更加溫情,卻又不失力量的世界。作者並沒有去描繪宏大的戰役場麵,而是將視角聚焦在戰爭陰影下的普通人身上,特彆是那些在戰亂中互相扶持、傳遞希望的普通士兵和當地居民。我很難忘記書中的一個片段:一位年輕的炊事兵,在一次物資匱乏的行軍途中,用僅有的口糧和野外采摘的野菜,為受傷的戰友煮瞭一鍋熱騰騰的湯。那鍋湯,不僅僅是慰藉瞭飢渴的身體,更是溫暖瞭冰冷的心靈,傳遞瞭一種“我們在一起”的力量。這種微小的善意,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顯得尤為珍貴,也最能觸動人心。它讓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性的光輝也從未熄滅,而正是這些微小的光芒,匯聚起來,纔能照亮前行的道路。這本書更像是一麯關於人性韌性與溫情的贊歌。
評分《烽火詩篇》這本書,以一種我從未預料到的方式,打開瞭我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軍旅文化的認知。它沒有直接切入戰爭的宏大敘事,而是通過對一些極具時代特色的小物件、生活細節的描繪,勾勒齣瞭那個年代軍人們的精神世界。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戰友”這一概念的闡釋。它不僅僅是戰場上的並肩作戰,更是生活中相互扶持、彼此依靠的深刻情感。書中有一段描寫,幾位戰士在艱苦的條件下,用撿來的樹枝和石塊,為一位即將過生日的戰友搭建瞭一個簡陋的“生日會場”,並偷偷藏下瞭一塊僅有的糖果作為禮物。這種平凡卻又充滿溫情的場景,讓我深刻感受到,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情感的力量依然是支撐他們走下去的重要動力。這本書讓我看到,在戰爭的宏大背景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同樣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它們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獨特而鮮活的群像。
評分《血色長河》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曆史讀物,不如說是一次沉浸式的體驗。作者並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口述記錄和文學性的描繪,將我置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之中。它所展現的,是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既有革命的激情與理想,也有戰爭的殘酷與犧牲,更有在時代洪流中個體命運的浮沉。我被書中對於“犧牲”的解讀所吸引。它並非簡單地將犧牲定義為生命的終結,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承載著信念與責任的延續。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寫一位犧牲的年輕戰士時,所引用的他生前寫給傢人的信件。信中,他沒有絲毫的恐懼,反而充滿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對身後戰友的囑托。這種超越生死的豁達,讓我深刻理解瞭什麼叫做“前赴後繼”。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曆史的重量,以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奉獻的普通人的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