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方史志文献丛书:西宁府新志(套装上下册)

青海地方史志文献丛书:西宁府新志(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杨应琚 著,崔永红 校
图书标签:
  • 青海历史
  • 西宁府
  • 地方志
  • 史志文献
  • 清代
  • 民国
  • 历史地理
  • 府志
  • 套装
  • 地方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50510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998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青海地方史志文献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89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青海地方史志文献丛书:西宁府新志(套装上下册)》是清代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方志的上乘之作。全书共四十卷,以10纲105细目,将全书52万字紧凑地联系在一起,分别记载了西宁的星野、疆域、建置沿革、山川、风俗、城池、河防、封建、户口、田赋、物产等方面的详细情况,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考究立足于西宁地区自身的地理、人文特点,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乃至对清朝统治影响的深远程度,考察严谨、细致,文字表达客观,史论结合,创新意识突出,并完善地贯彻了“以志为史”的理念,其体例、内容、语言等方面,展示出作者在一本志书内尽情驰骋的史才。作者虽然对史家法度的实践不是大胆彻底的,却是非常完整而自觉的,其著述的整体性是《青海地方史志文献丛书:西宁府新志(套装上下册)》的*显著的特征。

作者简介

杨应琚,字佩之,号松门,辽海(今辽宁)人,杨文乾之子。清雍正十一年(1733)任西宁道按察司佥事,次年调临巩布政使。清乾隆元年(1736)又出任西宁道,在任十三年后调走。杨两次出任西宁道,政绩相当突出,而且能诗文。著有《西宁府新志》四十卷,《据鞍录》一卷。崔永红,1949年生,甘肃古浪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现已退休。主要研究方向为青海地方历史。主要著作有《青海通史》《青海经济史?古代卷》《青海简史》(合著)等。

目录

上册
重印《西宁府新志》弁言(李文实)
西宁府新志序(杭世骏)
西宁府新志序(杨应琚)
大通卫改大通县、贵德所改西宁县县丞序(刘弘绪)
凡例
卷一舆图
卷二星野志
卷三地理志(一)
沿革
疆域形势附
卷四地理志(二)
山川
卷五地理志(三)
山川
卷六地理志(四)
水利
卷七地理志(五)
古迹冢墓附
卷八地理志(六)
风俗
物产
卷九建置志(一)
城池
街市
卷十建置志(二)
公署库场所狱坊厂暨杂置附
驿传铺递附
卷十一建置志(三)
学校社学附
卷十二建置志(四)
堡寨
卷十三建置志(五)
仓廪社仓附
津梁
关隘
塞垣漏泽园附
卷十四祠祀志(一)
坛壝
祠庙
卷十五祠祀志(二)
寺观番寺(附)
祥异
卷十六田赋志(一)
贡赋番粮番贡附
塞外番贡
户口
番民户口
岁榷
卷十七田赋志(二)
茶马
盐法
钱法
卷十八武备志(一)
兵制土兵附
戎器、驼马
备兵
戍兵
贵德民兵
卷十九武备志(二)
番族
塞外贡马番族
卷二十武备志(三)
明塞外四卫
青海
卷二十一武备志(四)
西藏附国赴藏路程附
卷二十二官师志(一)
官制
卷二十三官师志(二)
职官
卷二十四官师志(三)
命使
……

下册

精彩书摘

  人事官多世袭治事。藏王之下设噶隆数人总理事务。设高觉一名,察核境内事宜;昌诸数名,专司钱粮;浪子沙数名,管理刑名并承办差务。其料理家务头人名业尔巴,其各处大头人日碟巴,次日热熬。其统兵之人名代奔,皆取读经典、善书、能干事而家道殷实者为之。人不薤发,耳饰大环,项挂念珠,视耳环大小以分等威。
  农遇春和水至,耕耘锄耨,水田、旱地,各乘时力作。农事差似中华,惟牛微小,有五头作一具者。
  工匠各色皆备。木、石工玲珑细腻,丹青累丝,尤属奇巧。
  商有本地及西洋、缠头、鄂罗厄勒素、回回各色目人。货物辐辏,交易街市,妇人充牙侩经纪其间。
  医药卜筮俱有。诏中人病,俱服药延医诊治。诸药大半与中华异,皆出藏地及西洋远方购易者,多系丸散。小疾则以清油、酥油遍身擦之,暴于日中,或刺血。卜筮遇事则翻检其经,以数目推测休咎。其经典中每事务注明吉凶,观玩以告占者,似乎中国神签之词。又有刺麻以纸画八卦,书番字而占者;有以青稞排卦、抽五色毛索而占者;或数素珠而占者;或画地而占者;或看水碗而占者。妇人中亦有能者。
  交接礼仪自噶隆、碟巴下至小番,见藏王暨长子,祗卸帽于手,伸舌打半躬,垂手曲腰,各自就坐。凡进见必递哈达,如绫绢手帕,长短不一,亦如中华投刺之意。即平行,亦彼此交换为礼。
  居室皆系平顶碉房,砌石为墙,层累而上,覆以土石,有二三层至五七层者。
  衣冠男衣大领衫,红绿彩色不一。腰缠白缎,头戴白巾,以极细帛布为之,仿唐进士巾。妇人衣偏衫,裙长摺,细发覆珠帽,甚有费至数千金者。若百余金,中人以下之饰矣。凡见刺麻,妇女皆用红糖涂其腮,不然则谓其呈妍献媚,罚征不宥。
  刑法有律例三本,共四十一条。所载刑法甚酷,内有枪打、箭射者;有送曲水蝎子洞,令蝎子食者;有凿眼、砍手者;有解送络狳,令野人分啖者;有用滚油滴其胸者。是以禽兽视其民,无怪乎杀夺相寻也。
  天时自木鲁乌苏西一路至乌斯藏,每晚日落见星,仰观经星及象星,觉光芒闪烁,较中土为更大。历夏、秋、冬三季,并不见北斗七星。乌斯藏恭奉正朔,遵时宪书,行岁以建寅孟春为首。亦有闰月,但其闰月不同时耳。如壬子年闰五月,其地闰正月;乙卯年闰四月,其地甲寅年闰七月。更有闰日之异,月无小尽,如闰初一,则无初二,即至初三日矣。或于月内摘去二三日,如二十六日,次日即二十八日。推日月之蚀,亦毫发不爽。四时气多温和,夏亦暑。虽秋分后经冬至春分,鲜严寒,颇似中华二、八月也。日月明晦,雷电震作,较中华无异。少晴霁,多阴雨,夜亦有露。
  ……

前言/序言

  西宁为湟中地,武帝筑令居之塞,以隔绝羌人。历代以来,屡收屡弃。唐陷吐蕃,宋没西夏,其隶中国之版宇者,十曾不得二三焉。
  皇帝混一函夏,薄海内外,罔不率俾。世宗宪皇帝策勋青海,卧鼓销锋,古所称不臣不贡之区,悉示包荒之度,收而登之衽席。割大通以实其后,设贵德以屹于前,金城千里,所以壮西服而柔远夷者,至矣,尽矣!黠羌草旅距之心,蠕蠕蟫蟫,稽首蛾伏,遁迹荒远之外。圣天子憪然念反侧之不易安,新邑之不易治,寤寐谋略不世出之臣,策之以长驾远驭之术,久任而不迁,以裕其施设,则辽海杨公实膺斯寄焉。
  公兼资文武,世袭忠孝,有古尹吉甫、樊仲山之才。其于沿边之要害,战争之陈迹,蕃帐之强弱,若聚米于山而筹沙于海,短长攻守,指掌可示。经营此土,岁逾一纪,举平昔所蕴负者,从容而措之。增营坞,列兵戍,折羌氐之逆萌,广圣主之德意,兵食优裕,民物浩穰,隐然张西极之一臂,而忘其孤悬万里之外也。
  西宁文献寥略,志故不足征,公以筹边之暇,提铅握椠,诹土宜,问风俗,因以周知塞下之险要。发凡起例,勒有成书。远道邮书,嘱予序其简首。夫公之懋绩在边蛲,绵之尸祝,著之旃常,业可恢廓自信矣。一编削之任,闾巷之儒所断断以为不朽之业者,公犹且专之而不肯多让,何也?予观凉州三明.前后皆著平羌之绩,迹其见誉于前史者,讨伐之力为多。所为善后之策,长治之道,犹未暇以及焉。
  公遭际圣明,涵濡庭训,深谋硕画,措四境于磐石之安。优游命笔,洞夷情而固民气,虽老于边事者,犹噤不敢出一语以相难,况沾沾持目睫之论者乎?故以文字之役窥公,精笔削,密鉴裁,所以论公似矣,其所以知公也浅。若夫纾庙堂之忧,筹定远之策,斯一编也,则公精神之所存,而经世之大业出其中。固非尠见逖闻之士所能参其末议也已。
  旧史仁和杭世骏拜手撰。
《青海地方史志文献丛书:西宁府新志(套装上下册)》是一部系统梳理和呈现西宁府历史面貌的珍贵史料集。本丛书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大量翔实史籍、地方文献、碑刻、口传等一手资料之上,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细致的梳理,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多维度的西宁府。 内容构成与价值: 本书籍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和历史的纵深感。它不仅仅记录了西宁府在行政区划、人口统计、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宏观变迁,更深入挖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文化、科技工艺等微观层面。从农耕技术、手工业生产到商贸流通、城市建设,从科举制度、文人墨客到民间艺人、乡贤人物,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记录。 历史脉络与地域特色: 《西宁府新志》的编纂,旨在勾勒出西宁府自古至今的演进轨迹。它将西宁府置于更广阔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下考察,分析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作用,探讨其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西宁府的地理环境变化、自然灾害记载、军事防御体系等内容,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有助于理解该地区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文献整理与学术贡献: 本丛书的另一项重要价值在于其文献整理工作。编者们深入各大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搜集散落于各处的珍贵史料,并对之进行系统的分类、标点、校注。这种严谨细致的学术态度,极大地提升了史料的可读性和研究价值,为后来的历史学者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研究基础。通过对这些原始文献的解读,本书不仅呈现了西宁府的历史,更展现了史料研究的方法论,对于地方史志研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读者对象与应用前景: 《西宁府新志》的读者群体广泛。对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可以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洞见。对于青海本地居民而言,本书是了解自身历史根源、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对于关心中国地方历史、对古代城市发展、社会变迁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也能提供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打开一扇了解真实历史的窗户。 整体而言,《青海地方史志文献丛书:西宁府新志(套装上下册)》是一部集史料性、学术性、普及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以严谨的态度、详实的资料、深刻的分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西宁府历史画卷,是研究青海历史、地方史志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西宁府新志》中关于民族关系和宗教信仰的部分,我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是理解这片土地历史的关键。书中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互动都有细致的描述。 我尤其关注书中对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西宁府地区传播和发展情况的记载。这些宗教不仅塑造了当地人民的精神世界,也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社会文化。书中对寺庙、清真寺的修建、宗教仪式的举行、以及宗教教义的阐释,都让我对这些宗教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评分

最后,《西宁府新志》的附录和参考文献部分,更是让我惊喜连连。那些精心整理的古籍影印件、地图、以及详细的参考文献列表,都体现了编纂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这对于我进一步深入研究西宁府的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线索和方法。 我发现,通过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查阅,我能够对书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参考文献也为我指明了更多值得探索的方向。这套志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个开启更广阔历史研究大门的钥匙。我深信,在未来的研究中,它将成为我不可或缺的工具。

评分

这套《青海地方史志文献丛书:西宁府新志(套装上下册)》的出现,无疑是给所有对青海历史,特别是西宁府地区历史感兴趣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们带来了一份厚礼。我是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平日里最喜欢的就是钻研地方志,因为总觉得那里面藏着最真实、最鲜活的民间故事和时代变迁的脉络。拿到这套书,首先就被其厚重感所吸引,精美的装帧,沉甸甸的纸质,都散发着一种古籍特有的魅力。 翻开第一册,映入眼帘的是细致入微的地理环境描述,从山川河流的走向,到气候物产的特点,无不详尽。这部分内容让我对西宁府的自然禀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古人依山傍水而居,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不易。接着,它又细致地梳理了西宁府的行政区划变迁,从最初的设置到后来的几度调整,这种微观层面的梳理,对于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分配至关重要。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地方官员任免、职能划分的记载感到好奇,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和治理智慧?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虽然未必直白,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信息,足以让读者自行揣摩。

评分

紧接着,我将目光聚焦在《西宁府新志》关于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的部分。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最贴近普通人生活的,也是最能展现一个地方独特文化底蕴的。书中对居民的构成、家庭结构、婚丧嫁娶等习俗的描述,让我对当时的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很好奇,在那个时代,西宁府的百姓是如何处理亲情、友情、邻里关系的?他们的生活节奏又是怎样的? 对当地节日庆典、民间信仰、宗教活动的记载,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流传至今的习俗,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节日,都如同珍珠般散落在文字中。我注意到书中对祭祀活动、宗教场所的描述,这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精神寄托,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文化与宗教信仰的深度融合。还有关于饮食习惯、服饰特点、娱乐方式的描写,虽然看似细枝末节,但恰恰是这些细节,勾勒出了西宁府居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

评分

我对《西宁府新志》中关于文化教育的内容尤其感兴趣,因为我认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书中对学校的设置、教育的内容、师资力量的构成都有详细的记录。这让我了解到,在古代,知识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当时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有何不同。我很好奇,那些在西宁府接受过教育的人,是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发展的? 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介绍和评论。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闪耀过的文人墨客,他们的诗词歌赋,他们的书画作品,都通过这本志书得以流传。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的描述,这展现了西宁府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艺术追求。读到这些内容,我仿佛能听到悠扬的戏腔,看到舞动的身影,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西宁府新志》对于交通、邮驿系统的梳理,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高效的运行机制。书中对道路的修建、驿站的设置、以及信息传递的流程都有详尽的描述。这不仅仅是关于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关于信息和人员流动的网络。我了解到,在古代,西宁府是如何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与内陆地区乃至更远的地方进行联系的。 我对书中关于商旅往来的记录尤为关注。那些穿越丝绸之路的商队,那些往返于不同地区的信使,他们的身影在文字中鲜活起来。这让我感受到,即使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也从未停止探索和交流的脚步。这种对古代交通体系的细致描绘,也为我研究古代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人物的传记和事迹抱有浓厚的兴趣,《西宁府新志》在这方面的内容,为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书中收录了历代在西宁府任职过的官员、对当地做出贡献的士绅、以及一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普通人的事迹。这些人物传记,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人物功过是非的客观评价,以及对他们行为动机的深入分析。这让我了解到,历史并非简单的英雄史观,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构成。通过这些人物故事,我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追求,也从中汲取了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第二部分内容,也就是关于西宁府经济发展的部分,投入了极大的阅读热情。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西宁的经济发展轨迹无疑是其城市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书中有关于农业生产的详细记录,从耕种技术、主要作物,到土地制度的演变,都清晰可见。这让我了解到,在古代,西宁府的百姓是如何辛勤劳作,依靠土地养活自己的。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例如,关于羊毛加工、陶瓷制作、甚至是一些特色手工艺的记载,都展现了当地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 商业部分则更是精彩,它描绘了西宁府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如何通过贸易往来而繁荣起来的。对各种商品的流通、商贾的活动、乃至市场监管的描述,都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我带回到那个熙熙攘攘的古老集市。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税收和赋役的记载,这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活负担和政府的财政状况,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读到这部分,我仿佛能听到驼铃声声,闻到货物飘香,感受到那个时代经济的脉动。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的灾害史,也是其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宁府新志》在这方面的内容,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书中对地震、洪涝、干旱、瘟疫等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影响范围、以及应对措施都有详尽的记录。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古代,人类面对自然力量的脆弱,以及他们在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灾后重建、救助措施的描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记录,更是对古代社会互助精神和治理能力的展现。我了解到,在面对天灾人祸时,政府和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共同渡过难关的。这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灾害的叙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也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从《西宁府新志》的篇章中,我窥见了西宁府在军事防御和政治治理方面的历史印记。书中对历代军事机构的设置、兵役制度的演变、以及重要战役的记载,都为我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斗争的边疆地区。我深入了解了西宁府在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地人民为保卫家园所付出的努力。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这片土地多了一份敬畏。 接着,我转向了对地方官制和法律制度的探究。书中对各级官员的选拔、职责、以及对地方的管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得以窥见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运作机制,以及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一些地方性法规和判例的记录,这不仅展现了古代法律的实用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读到这部分,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亲历一场场审判,感受正义的运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