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書:覺醒/維新/國變/革命,首度集結齣版
閱讀晚讀本,馬勇首次披露四十年治學心路曆程
敬意與溫情,重敘晚清曆史
傳統與創新,重構中國社會
本書敘述瞭由改良派發動、光緒帝主導的維新運動正如火如荼進行,卻一夜之間被慈禧太後扼殺的全過程。慈禧是為求自保殺康黨,還是戀棧權柄擒光緒?康有為是百日維新之首腦功臣,還是變法失敗之罪魁禍首?袁世凱是力推新政領先鋒,還是背叛改革真告密?本書將為您揭曉答案。戊戌政變徹底斬斷瞭維新變法之路,剛看到一絲曙光的晚清政府再一次跌入黑暗的深淵。
馬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中國學術史、中國現代化史、中國文明史等研究。著有《漢代春鞦學研究》《近代中國文化諸問題》《1894-1915:夢想與睏惑》《1895年大夢初醒》《1898年中國故事》《1900年中國尷尬記憶》《1911中國大革命》《chao越革命與改良》《晚清二十年》《重新認識近代中國》等,並為梁漱溟、董仲舒、嚴復、章太炎、蔣夢麟等多人立傳。
晚清的魅力
小 引
第一章 騷動的春天
伏闕憂危數上書
開學會振士氣
愛國的權利
第二章 問題並非那麼嚴重
西花廳問話
警惕“雅各賓主義”
“伴食宰相”的西方認知
第三章 一個親王之死
晚清政局中的關鍵人物
令人遐想的十三天
撲朔迷離的決策內幕
閃電擊倒瞭翁同
第四章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感覺錯位的一次召見
“政治新銳”的失望
設譯局透露齣耐人尋味的信息
第五章 黨爭:中國政治的頑疾
變科舉為新政第一要義
新舊黨爭拉開瞭序幕
乘勝而進,立廢八股
“政治邊緣人”的權利訴求
所謂維新誌士
第六章 其實不是一個新舊問題
以改革的名義
結黨攻訐,各立門戶
禮部六堂官“集體下崗”
超常升遷的軍機四章京
廢我軍機?
軍機大臣找到瞭應對辦法
不僅僅是一個飯碗問題
第七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
風乍起
一個值得琢磨的細節
誰知我心
“康不得去,禍不得息”
想象中的敵
“非袁莫屬”
告不告密確實是個問題
第八章 巧閤,還是陰謀
期待客卿
一笑泯恩仇
覺悟似乎太遲瞭
瞭無深意的會麵
列強鬥法與寵臣失寵
走,還是留?
解鈴還須係鈴人
牆倒眾人推
第九章 失望的結尾
“欽差大臣”悄然齣走
籲請太後齣園訓政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
事情正在起變化
歸復舊製
第一章騷動的春天
當膠州灣事件爆發時,中國思想界正在醞釀新一輪變法維新思潮。兩年前在北京齣盡風頭的康有為雖然不知道北部中國發生瞭什麼事,但他恰巧離開差不多隱居講學兩年之久的故裏廣州,於1897年9月至上海。稍後至杭州西湖泛舟。11月,復還上海。
伏闕憂危數上書
在上海,康有為拜會瞭文廷式,嚮他討教北京官場的情況。文廷式是珍妃的老師,師生關係非同尋常,而且因光緒帝寵愛珍妃,愛屋及烏,皇上對文廷式自然是另眼相看,推崇備至;而文廷式則自以為當今帝師,有時不免不知收斂,無形中不知惹得多少顯貴不舒服。
但不管怎麼說,文廷式是京城乃至全國範圍內的顯要名流,隻是由於他深深介入瞭宮廷內部紛爭,於是在甲午戰後失寵於慈禧太後,又受到言官彈劾,遂被驅逐迴江西原籍,鬱悶中經營煤礦,等待時機東山再起。文廷式不僅對京城官場的人脈瞭如指掌,而且自認為帝黨中堅,當然樂意為帝黨物色康有為這樣的青年纔俊。
康有為與文廷式也不是初次認識,他們於《馬關條約》簽訂前後,一起在京師從事過救亡運動。文廷式在甲午戰後力主追究李鴻章的責任,並予以嚴懲。對於《馬關條約》,文廷式痛心疾首,堅守拒約、遷都、抗戰三大原則,這些主張都深刻影響瞭康有為。
稍後,文廷式為改革現狀,挽救國傢,在北京發起成立強學會,思開啓風氣,變法圖強。康有為、梁啓超聞訊加入,並逐漸成為該會領袖人物。康有為與文廷式政治理念比較一緻,因此文廷式也就樂於為康寫瞭密劄數通,為其到北京後疏通各方麵關係提供方便。
康有為此次北京之行主要是為瞭請求清政府準許國人移民巴西。康以為中國人滿為患,若大規模移民巴西,不僅可以化解這個問題,而且可以在巴西建立一“新中國”。據康說,這個想法由來已久,在1895年公車上書後似乎就已堅定瞭這一信念,在其當年不得不離開京師南下時,曾與友人陳熾鄭重相約:“君維持舊國,吾開闢新國。”廣東具有移民海外的悠久傳統,如果一切順利,康有為可能會成為海外移民的領袖,在巴西廣袤的土地上建立一個以華人為主的新國傢。
然而甲午戰後,中國的政治不僅沒有多大變化,而且在康看來,簡直是一切不變:壓製更甚,心慮必亡,於是“欲開巴西以存吾種”的信念更加堅定。與此同時,康遇見葡萄牙人及曾經遊曆過巴西的中國人,知巴西政府曾來約通商招工,其使至香港,而甲午戰爭起。巴西使節在香港逗留數月,本計劃戰爭結束後與中國方麵進行談判,不料戰事久拖不決,隻好空手返國。而香港、澳門的商人獲悉此消息後,均願承擔此任,尤以何穗田的計劃最為詳盡,任雇船招工之事。
何穗田又名何廷光,澳門巨商,且具有非凡的政治眼光,與孫中山、康有為等人都有不同尋常的交往。康有為此次赴京,其實隻是為瞭這樁移民巴西的生意。
在北京的那些天,康有為主要為移民巴西的事奔波。他通過關係找到當朝大臣李鴻章,嚮李詳細介紹瞭這個構想。李鴻章原則上錶示同意,隻是他略感睏難的是,此事並非中國政府說瞭算,而必須待巴西政府委派專使前來談判乃可行。
李鴻章的錶態閤乎情理,在這種情況下,康有為再待在京師似乎已經沒有多大必要。
在這一短暫時間裏,正是中國外交危機急劇發生及變化的關鍵時刻。由巨野教案引發的膠州灣危機弄得朝中大臣不得安寜,尤其是德國政府不僅不肯讓步,反而步步進逼,至12月5日齣兵占領即墨城,故意擴大事態,迫使中國政府讓步。
康有為有著天生的政治熱情,他是不得已纔從事移民巴西的商業活動,一旦有機會參與到現實政治中來,政治熱情使他很快放棄一切。這段時間,因文廷式等人的關係,接觸瞭不少像李鴻章、翁同龠禾這樣的朝中大臣,他與他們的地位雖然比較懸殊,但這並不影響他發錶自己對這些外交危機的看法。因為在過去的若乾年裏,康有為曾就中國政治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嚮清政府錶達過意見,這幾次上書雖然都沒有取得具體效果,但康有為的名字在京城官場似乎並不陌生。所以,膠州灣危機可能是清政府的外交難題,但對康有為來說,無疑使他因此而獲得瞭一個難得的發言機會。據他自己後來描述,膠州灣事件確實給他極度脆弱的心靈以緻命打擊,愛國保種之心油然而生,於是奮筆疾書,上書言事,很快草就《外釁危迫分割洊至急宜及時發憤革舊圖新以少存國祚呈》。康有為期待由此重演1895年公車上書故事。
在這份後來被稱為《上清帝第五書》的文件中,康有為詳盡分析瞭當時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以為甲午戰後三年來,萬國報館議論沸騰,鹹以瓜分中國為言。其分割之圖,傳遍大地,籌劃詳明,絕無隱諱。康有為推測,德國齣兵強占膠州灣,實在為列強瓜分中國開瞭一個很不好的先例。德如成功,列強必群起而效尤,諸國鹹來,並思一臠,瓜分豆剖,漸露機牙,猶如地雷四伏,導管遍布,一處火燃,四麵皆應,膠州灣事件隻不過是列強的藉口而已。
在康有為看來,中國如欲擺脫被動的國際環境,隻有在內政上下功夫,使中國盡快以近代民主國傢的形象齣現在世界舞颱。至於如何變法,康在這份奏摺中提齣上中下三策:
上策:取法俄、日以定國是,鏟除舊製度根基,建立君主立憲體製。
中策:大集群纔而謀變政。
下策:中央政府拱手無為,聽任疆臣各自變法。
康自信,實行上策,國傢可以富強;能行中策,中國還可以維持積弱的局麵;僅行下策,大清王朝則不至於盡亡。若徘徊遲疑,因循守舊,上中下三策都不實行,那麼幅員日割,手足俱縛,腹心已劃,大清王朝欲為偏安,無能為計,必將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任人宰割,終必如前明一樣,重演煤山故事。
康有為此時的官方職務為工部主事,理所當然,這份建議書要想上報清廷政治高層,隻能通過工部主管予以轉遞。不料工部尚書淞誰讀到“職恐自爾之後,皇上與諸臣雖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與諸臣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時,以為這些詞句盡管說得極為痛心,極為真誠,但無疑具有明顯的“犯上”傾嚮,至少不是吉祥之言。淞淮為此極為震怒,而且決定不能以工部的名義轉遞。
淞淮字壽泉,滿洲鑲藍旗人。原為翁同龠禾任工部尚書時的屬員,據說是翁一手提拔起來的。翁同龠禾獲知康有為上書情形後,覺得有必要通過正常渠道將這份上書送到光緒帝手裏,所以他憑藉自己與淞淮的交情,先後兩次到工部與淞淮交涉,作疏通工作,勸他將這份上書轉呈。或許是淞淮受到其他更高層麵的壓力,或許是他真的認為這份上書沒有多少價值,總之他並沒有聽從翁同龠禾的勸告。
不過,康有為在呈遞給工部的同時,就有意識將這份上書分發齣去。京城內外廣為傳抄,且刊載於報,受到一些士大夫和開明官僚的稱贊。而翁同龠禾大概也是通過外間的流傳看到這份上書,並找淞淮進行交涉的。
翁的交涉並沒有起到作用,京城官場上關於這件事的各種傳言大概也使康有為有點不快。總之,根據他的既定計劃,將於1897年12月11日(十一月十八日)離開北京,返迴南方,因為“是時將冰河”,不便久留,所以“行李已上車”。
臨行前,康有為又草三疏交內閣侍讀楊銳分轉監察禦史王鵬運、給事中高燮曾上之,又與戶部主事曾習經(剛甫)相約同赴都察院麵呈,並先與都察院主管徐壽蘅言之。就政治理念而言,康有為清楚地知道徐壽蘅本屬舊黨,不過他的優點也很突齣,即“能待士”。徐壽蘅看瞭康的上書後,並不像淞淮那樣以為有什麼問題,很爽快地答應將這份文件轉呈清政府高層。
當此時,梁啓超的內兄、時任刑部左侍郎的李端棻也在膠州灣事件的刺激下,激昂忠憤,欲聯九卿上書清廷,於是康有為在臨行前也為他起草瞭一份奏摺。不過遺憾的是,當李端棻拿著這份奏摺找人聯署時,竟然沒有人同意。不得已,李端棻將此摺轉交國子監司業貽榖上之。
處理完這些文件後,康有為前往當今帝師翁同龠禾的官邸告辭。翁不在傢,康“投以書告歸”,留個紙條,說他將在今天(12月11日)返迴南方。
翁同龠禾並不是故意不見康有為,這些天他正為膠州灣的事情忙得不可開交所以當他退朝迴傢看到康的留言後覺得有必要勸他留下,以為外援,遂以帝師之尊枉顧南海會館,明確告訴康不要走,並告訴康,他已在今天早朝時力薦康於上矣,謂康有為之纔過臣百倍,請舉國以聽。相信朝廷不久將“大用君矣,不可行”。
或許是翁同龠禾知道光緒帝將大用康有為的心跡,或許是其真的愛纔如渴,總之,翁期待這位將來終有一日掌握清政府大權的年輕後生要耐得住寂寞,不要計較一時之得失,不要因為這些小小的挫摺就放棄多年的追求,更不應該因為上書無法轉至高層就意氣用事一走瞭之。他似乎還就自己所知的一些情況作瞭介紹,甚至嚮康錶白自己也是主張變法維新的新黨,與他在本質上是同道。
在翁的勸說下,康有為迴心轉意。他覺得無論從哪個方麵說,自己都應該繼續留在京城利用已贏得的機會,更應該對得起翁師傅的厚愛,為國盡力,為國效忠,在政治場上進行一番拼殺,以達到光宗耀祖、留名青史的人生目的。不管怎麼說,康此時至少相信,留在京師進行政治投資,肯定要比迴到南方進行移民巴西的商業活動有利得多,也有效得多。
對於翁的誠懇挽留,康有為感激至深,他在後來所作的一首詩中比較真切地留存瞭這次晤麵對其後來的深刻影響。詩中寫道:
膠西警近聖人居,伏闕憂危數上書。
已格九關空痛哭,但思吾黨賦歸歟。
早攜書劍將行馬,忽枉軒裳特執裾。
深惜追亡蕭相國,天心存漢果何如。
詩意雖然比較隱晦,但多少透露齣他們談話的信息。他把自己與翁的關係比喻為韓信與蕭何,說翁深夜來訪並挽留他,就是韓信月夜追蕭何,是大清王朝禮聘能夠輔佐江山的能臣賢相。他在這首詩的“題記”中說得更明白:“膠變,上書不達,思萬木草堂學者,於十一月十九(12月12日)曉,束裝決歸。是日朝,常熟力薦於上,淩晨來南海館,吾臥未起,排闥入汗漫舫,留行,遂不獲歸。”不過這次見麵並不見於翁同龠禾的日記。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真是令人叫絕,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編劇,將曆史的洪流巧妙地分割成一個個引人入勝的片段。初讀之下,我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所震撼,但奇怪的是,它絕非枯燥的年代羅列。相反,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精心搭建的舞颱,人物的命運在其中跌宕起伏,充滿瞭戲劇性的張力。特彆是對於關鍵轉摺點的描摹,那種山雨欲來的緊迫感,以及最終爆發時的磅礴氣勢,都處理得極為細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細節上的那種剋製與精準,他懂得什麼時候應該放慢筆速,著墨於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什麼時候又需要快刀斬亂麻,迅速推進宏大的曆史進程。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能清晰地想象齣當時場景的聲光色俱全,仿佛穿越瞭時空,親眼目睹瞭那些偉人們的抉擇與掙紮。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曆史著作難以企及的高度,它不僅僅是在講述“發生瞭什麼”,更在於探究“為什麼會那樣發生”,並將這種探究過程包裝得如此引人入勝,讓人欲罷不能,隻想一口氣讀到結局,卻又忍不住放慢腳步,細細品味其中的深意。
評分本書的結構安排和邏輯推進,展現齣一種令人嘆服的宏觀視野和微觀把控能力。它不像某些曆史著作那樣,僅僅局限於一個時間段或某一個事件的始末,而是將敘事置於更廣闊的全球和時代背景之下進行審視。作者總能高屋建瓴地指齣,某個局部的變動,是如何與外部世界的脈動相互呼應,形成閤力。這種多層次的分析框架,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認知邊界。更精妙的是,作者在宏大敘事中穿插瞭大量的“小切口”敘事,比如某個傢族的興衰、某次民間輿論的爆發,這些鮮活的個案恰到好處地印證瞭宏觀論斷的正確性,使得論證鏈條嚴密而富有層次感。每一次從微觀迴到宏觀,都像是一次視野的提升,讓我清晰地看到瞭曆史演進的內在驅動力,而不是被零散的事件所迷惑。這種敘事結構的精妙布局,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曆史理論功底和非凡的組織能力。
評分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達到瞭令人耳目一新的境界。它既保有曆史著作應有的嚴謹與準確性,卻又跳脫瞭傳統史學的刻闆與晦澀。作者的遣詞造句充滿瞭力量感和畫麵感,如同古典詩詞的凝練,又兼具現代白話的流暢與曉暢。我常常停下來,迴味那些精彩的論斷和精妙的比喻,它們如同散落在珍珠串上的寶石,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特彆是當作者闡述某個復雜概念或論證某個觀點時,他總能找到最恰當的比喻或最犀利的措辭,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論瞬間變得通俗易懂,卻又不失其深刻性。這種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讓閱讀本身變成瞭一種享受。對我來說,曆史書的閱讀往往伴隨著大量的筆記和查閱,但閱讀此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酣暢淋灕的智力對話,我被作者的洞察力和文字的韻律感所吸引,心甘情願地跟隨他的思路,一同探索曆史的幽深之處。它證明瞭嚴肅的曆史解讀完全可以與高水準的文學錶達完美結閤。
評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和模糊性的曆史節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開放的態度。他沒有急於給齣非黑即白的定論,而是清晰地梳理瞭不同派彆的觀點、不同的史料記載,將曆史的“謎團”原原本本地呈現給讀者,引導我們去思考和判斷。這種邀請讀者共同參與曆史解讀的寫作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批判性思維。我發現自己時常會暫停閱讀,開始在腦海中構建自己的觀點,並與作者提供的分析進行對比和印證。這種互動性閱讀體驗,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於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種思維方法的訓練。它教會我,麵對復雜的世界和變幻的曆史,保持好奇心和質疑精神是多麼重要。最終,讀完後留下的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一種更成熟、更審慎的曆史觀,這纔是真正優秀的曆史作品帶給讀者的寶貴財富。
評分我個人對書中對於“人物群像”的刻畫給予高度評價,這遠超齣瞭簡單的人物傳記式記錄。作者沒有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極其復雜且立體地展現瞭他們的多麵性。那些身居高位者,他們的光環之下隱藏著常人的焦慮、矛盾與局限;那些默默無聞的參與者,他們的微小行動卻可能匯聚成改變曆史的洪流。尤其贊賞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種“同理心”的視角,他不會輕易地站在後世的道德高地上進行批判,而是努力還原人物所處的特定時空背景,去理解他們在巨大壓力下的選擇。這種“理解而非審判”的態度,使得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充滿瞭人性的溫度。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思考,如果我置身於他們的位置,是否能做齣更優的決策?這種深度的代入感,讓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冰冷條文,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在睏境中的掙紮與抗爭,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代入感和感染力,也讓人對人類復雜的天性有瞭更深的體悟。
評分馬勇的作品,買來讀讀
評分馬勇老師的書應當不錯。期待讀
評分本書敘述瞭由改良派發動、光緒帝主導的維新運動正如火如荼進行,卻一夜之間被慈禧太後扼殺的全過程。慈禧是為求自保殺康黨,還是戀棧權柄擒光緒?康有為是百日維新之首腦功臣,還是變法失敗之罪魁禍首?袁世凱是力推新政領先鋒,還是背叛改革真告密?本書將為您揭曉答案。戊戌政變徹底斬斷瞭維新變法之路,剛看到一絲曙光的晚清政府再一次跌入黑暗的深淵。
評分挺好的,活動非常給力。傢裏的書基本都是購於京東,雖說開捲有益,但有些還是覺得應該在書店翻過再買。
評分本書敘述瞭由改良派發動、光緒帝主導的維新運動正如火如荼進行,卻一夜之間被慈禧太後扼殺的全過程。慈禧是為求自保殺康黨,還是戀棧權柄擒光緒?康有為是百日維新之首腦功臣,還是變法失敗之罪魁禍首?袁世凱是力推新政領先鋒,還是背叛改革真告密?本書將為您揭曉答案。戊戌政變徹底斬斷瞭維新變法之路,剛看到一絲曙光的晚清政府再一次跌入黑暗的深淵。
評分書很好,沒有破損,物流也很給力。
評分這個價格應該比較實惠的。
評分馬勇的作品,買來讀讀
評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