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發展:論外圍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

不平等的發展:論外圍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埃及] 薩米爾·阿明(Samir,Amin) 著,高銛 譯
圖書標籤:
  • 不平等
  • 發展中國傢
  • 資本主義
  • 外圍
  • 社會形態
  • 經濟發展
  • 社會學
  • 政治經濟學
  • 發展經濟學
  • 全球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052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788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社科文獻學術譯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3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埃及著名經濟學傢薩米爾·阿明教授的一部代錶作,其副標題“論外圍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可以說明全書以分析不發達問題為中心。書中作者不僅對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傢發展道路進行剖析,而且對整個資本主義南北世界(“外圍”與“中心”)進行曆史的和地域的縱橫描述。作者認為,在全世界範圍設想的過渡必須以“外圍”的解放作為開端,真正的發展(而不是“不發達的發展”)應該是“民族的、民主的和社會主義的”。

作者簡介

薩米爾·阿明(Samir Amin ),男,1931年生於埃及開羅。埃及著名經濟學傢,研究發展中國傢社會經濟發展理論的著名學者,當代著名的新馬剋思主義理論傢。1957年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獲經濟哲學博士學位。1957年至1960年擔任埃及經濟發展組織的高級經濟學傢。後來,一直在國外工作。1960年至1963年擔任馬裏政府計劃技術顧問。1963年起,先後擔任過法國普瓦蒂埃大學、巴黎大學和塞內加爾達喀爾大學的教授和設在達喀爾的聯閤國非洲經濟開發與計劃研究所所長。

高銛,1928年11月生,上海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譯審,原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翻譯專業高級職稱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國際文化編審,第三世界研究中心乾事(前秘書長),中國國際閤作學會理事,中國亞非發展交流學會理事,聯閤國科教文組織國際文化發展研究與閤作網絡(剋羅地亞)成員,中國南社與柳亞子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南社學會(美國)理事。1952年於復旦大學畢業,1952~1957年從事亞洲研究與翻譯,1957~1976年從事美國研究與翻譯,1976~1988年從事拉丁美洲與第三世界研究,1988年退休後從事第三世界與中國研究。曾受聘擔任客座教授在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任教,在美國、法國、丹麥、瑞典、荷蘭、巴西、阿根廷等國擔任訪問教授與研究員,從事研究與講學。

目錄

中文新版前言 普遍化壟斷資本主義與資本主義文明的末日/1
導 言/11
第一章 前資本主義形態/13
第一節 生産方式/13
第二節 社會形態/15
第三節 社會各階級:各個問題的聯結/19
第四節 國傢和民族集團/22
第五節 遠距離貿易以及封建關係的解體/25
第六節 貿易社會形態發展的障礙:阿拉伯世界與黑非洲/29
第七節 納貢製社會形態發展的障礙/39
第二章 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基本規律/45
第一節 中心資本主義形態中的生産力和生産關係/45
第二節 中心資本主義形態中的資本積纍/54
第三節 自主中心式積纍的條件:貨幣製度的作用/57
從古典思想到凱恩斯和米爾頓?弗裏德曼/58
使問題按需要作調整/59
貨幣在積纍過程中的地位/62
當代貨幣體係活動的條件:爬行式通貨膨脹/64
第四節 自主中心式積纍的形式:從周期到危機形勢/67
周期的“純理論”:貨幣的幻想/68
當前壟斷資本主義的成熟論和剩餘論:從周期到危機形勢/71
第五節 國際關係與中心地區資本主義國傢形態的相互聯係/74
關於國際收支平衡的經濟理論/74
危機形勢國際傳播的經濟理論/82
國際貨幣體係和當前的危機/83
各種國傢形態之間進行結構調整的科學理論/92
第三章 從專業化到依附/93
第一節 國際專業化的基礎/93
第二節 不平等交換的理論/96
一種基本貢獻/96
是否可能齣現一個國際交換的經濟理論?/102
不平等交換的其他闡述和方麵/104
第三節 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擴張主義/108
前資本主義的和重商主義的對外貿易/108
充分發展的資本主義體係中的資本國際流動/109
貿易比價的問題/113
資本主義擴大市場的固有傾嚮/119
資本的國際流動/122
外圍地區的職能/127
第四節 外嚮積纍和依附性/132
第四章 不發達的起源與發展/137
第一節 嚮外圍資本主義過渡的理論/137
第二節 不發達經濟社會的外嚮性/140
外嚮性的曆史根源/141
生産率的部門不平衡以及價格結構從中心傳到外圍/148
外圍地區對生産技術的選擇:體係的不閤理/155
不平等的國際專業化,外國資本的統治,乘數機製的轉移,脫節/160
第三節 貧窮化/164
第三産業部門的過度膨脹/164
發展,不發達,以及非生産性活動/166
第四節 依附/169
商業依附,金融依附和技術依附/169
外圍國傢國際收支的赤字傾嚮/172
在依附形成中的外圍國傢貨幣體係的作用/177
外圍在世界危機形勢運動中的作用/190
第五節 對過渡的障礙/195
第五章 外圍地區的當代社會形態/200
第一節 當代外圍地區的曆史形態/200
美洲的外圍形態/201
阿拉伯和亞洲的外圍形態/203
非洲的外圍形態/217
第二節 外圍形態的一般特點/228
農業資本主義的主導地位/228
外國資本所強加的限度/231
嚮本國官僚機構發展的當代趨勢/234
無産階級化和貧窮化:階級鬥爭的世界性質/239
新的中心與外圍形態/249
第三節 爭取一項過渡的戰略/252
蘇聯生産方式/252
資本主義製度的自發傾嚮/258
過渡的基本問題/261
參考書目/264
索 引/296
社科文獻學術譯庫書目/318

精彩書摘

  《不平等的發展:論外圍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
  第三,地租地位的加強,這是外圍形態國際性結閤的一個有特點的結果,並帶來收入花費的特定方嚮,以有利於某些第三産業活動(例如,個人服務)的畸形為標誌。在中心資本主義的形態中,土地資産已經在經濟中和社會上失去其統治地位而使形勢有利於資本。可是在外圍國傢,對外交換的加緊:一開始即以農産品齣口作為基礎的一種專業化的結構:加強瞭地租的主導地位,而土地所有權的不平等分布(不論是早先存在的,還是作為生産商業化的結果而齣現的)使這種情況成為可能。現在,地租並不一定要儲蓄起來,而資本的利潤則必須儲蓄起來投資於現代化,這是競爭所必需的,因為那是壟斷得來的收人,因此可以全部花掉。這種花費是一種奢侈性開支,就物質商品而言它集中於進口品,就當地産品而言它集中於勞務(僕役、閑暇服務,等等)。
  ……

前言/序言

譯者序
《不平等的發展——論外圍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以下簡稱《不平等的發展》)是埃及著名經濟學傢薩米爾·阿明教授的一部代錶作,1973年由巴黎午夜齣版社齣法文版,1976年由美國每月評論齣版社齣英文版,商務印書館在1980年齣首部中文版,颱灣久大文化公司與桂冠圖書公司在1990年聯閤齣中文繁體字版,商務印書館又在2000年進行再版,並加入瞭阿明當時專門為此撰寫的中文版序“資本主義的新階段——新的挑戰”。在16年後的今天,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下屬的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在阿明教授欣然同意之下,決定再次齣版這部經典之作,在當今世界局勢、南北關係和新興經濟體齣現諸多新因素的情況下,確屬富有遠見之舉。
阿明是著名的國際學者,發錶過一係列論述非洲和第三世界經濟發展道路、資本主義矛盾和帝國主義問題的著作。1970年發錶的兩捲集《世界規模的積纍:欠發達理論批判》論述瞭帝國主義和不發達問題,本書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係統分析資本主義體係的全貌,反映瞭作者關於發展問題的思想核心。
《不平等的發展》一書的副標題“論外圍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可以說明全書的主旨是以分析不發達問題為中心。本書不僅是作者對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傢發展道路的剖析,而且是對整個資本主義南北世界(即“外圍”與“中心”)進行曆史的和地域的縱橫描述。這不是一部單純的經濟學著作,而是一部聯係現實世界的政治經濟學論著。全書的結構安排,正如作者在“導言”中所說:第一章談資本主義的起源,後四章談社會主義的起源,其中第二、三兩章分彆分析中心和外圍資本主義的規律,第四章集中說明依附性問題和“不發達的發展”,最後在第五章裏作者闡明瞭他對世界發展前景的看法。他說:“外圍國傢擺脫中心國傢政治統治的每一個行動都導緻衝突,而令人有必要考慮到社會主義的前景。”他認為,在全世界範圍設想的過渡必須以外圍的解放作為開端,真正的發展(而不是“不發達的發展”)應該是“民族的、民主的和社會主義的”。阿明從第三世界國傢的立場齣發抨擊西方大國的剝削,揭露資本主義製度,譴責帝國主義。他的學術思想不但在非洲和整個第三世界,而且在西歐、北美的學術界都有一定影響。
阿明是研究“依附論”思潮的著名學者。這一思潮在20世紀60年代形成於拉丁美洲,美國的左翼學者對此也有較大影響,爾後擴展到其他許多地區和國傢;它主要從宏觀方麵探討第三世界的不發達問題,批判傳統的資産階級經濟學觀點和發展理論,強調第三世界不發達的根源主要在於它受到來自美國等西方大國的控製和剝削,認為資本主義世界體係的“中心—外圍”結構實則是“統治—依附”結構,在這種結構內,外圍的發展隻能是“不發達的發展”,不可能齣現成熟的、自主的資本主義前景,因此它們如不脫離世界資本主義體係,就不可能擺脫其依附地位而獲得真正的獨立。依附論觀點中維護第三世界利益的反帝反殖民立場以及寄希望於社會主義等方麵無疑是有益的貢獻。拉丁美洲當然有一批“依附論”的中堅力量,諸如巴西的特奧托尼奧·多斯桑托斯等;拉美以外也有這一領域的著名學者。他們從“依附論”研究拓展到更大範圍的世界體係研究,阿明就是其中之一。美國的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德裔的安德烈·貢德·弗蘭剋、意大利的喬瓦尼·阿裏吉以及埃及的薩米爾·阿明,他們在學術上活躍自由,大膽爭論,但對世界的基本分析趨於一緻或相近,在國際學術界頗具影響,人們戲稱他們為“四人幫”。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比較重視這一國際思潮和有關學者,多年來選譯齣版瞭他們的一些名著(括號為中譯本齣版年份),如: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的四捲集《現代世界體係》(2013)、安德烈·貢德·弗蘭剋(與巴裏·吉爾斯)的《世界體係:五百年還是五韆年?》(2004)、薩米爾·阿明的《世界規模的積纍:欠發達理論批判》(2008,2017)、喬瓦尼·阿裏吉的《亞當·斯密在北京》(2009)以及特奧托尼奧·多斯桑托斯的《帝國主義與依附》(1992,2017)等。
本書在2000年再版時,阿明撰寫瞭題為“資本主義的新階段——新的挑戰”的中文版序,並說明是針對過去20年間齣現的新形勢與新問題而作。這次的最新再版,阿明又專門寫瞭題為“普遍化壟斷資本主義與資産階級文明的末日”的新前言。兩篇前言的內容非同一般,都是對此前20年或近20年形勢和問題的深入探討與評述,是阿明對本書主題的引伸與進一步思考,可以據此進一步認識阿明對當今世界體係與全球化發展的剖析和見解。
高銛
1988年初撰於北京
1999年補記
2016年增補改寫
中文版序 資本主義的新階段——新的挑戰
幾十年前寫的《不平等的發展》一書一直被認為是對依附理論的一大貢獻。它說明“不發達”是資本主義擴張的産物,並批判社會主義國傢和激進第三世界國傢想趕上發達資本主義中心國傢的企圖。我這兩個觀點至今並無改變。隻是從那時以來曆史已繼續發展:資本主義進入瞭一場危機和全球主義的新階段,社會主義的和激進的經驗垮瞭颱。因此,外圍各國人民和工人階級正麵臨新的挑戰。
所以,我在《不平等的發展》中文版的這篇序言裏就要集中談談過去20年間齣現的那些新問題。
我們看來都同意一個事實: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後時期已經過去。但我們也有彆於主導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傾嚮,不把這種變化歸納為“冷戰的結束”。我認為,這種變化是由形成戰後時期(1945~1980年)生活與鬥爭的三種社會模式的垮颱所界定的。這三種社會模式就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的福利國傢,蘇聯模式以及第三世界國傢民族解放與現代化計劃。
“迴復”到這些模式是不可能的,這種迴復的願望隻是失去活動能力的集團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懷舊錶現。“重塑”也無濟於事,因為全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本身都已發生深刻變化,今非昔比。
我們看來也都同意過去15年間經曆的發展是不可取的,因為我們認為經濟應服務於人民,而不是人民服務於經濟。
這種發展可以相當簡單地概括如下:我們談到的日益增大的社會扭麯現象在大多數西方國傢、前東方集團國傢和南方國傢中齣現很大轉摺。貿易中重現大規模永久性失業,福利國傢衰敗,被排擠和貧睏化的新現象已成為圖景中的永久性特點。前東方集團國傢和南方國傢的形勢尤為顯著。某些經濟強勁的南方國傢是少數例外,值得進一步研討(但無論如何,這種例外是相對的,這些國傢中也能看到同樣的現象,隻是還比較剋製)。
我們不同意主導觀點所說的這種發展是“過渡時期必須付齣的代價”,說最終會導嚮使人人受益的一種新型的、據說更健全、更強勁的經濟。
可是,我們能不能說這種社會扭麯實際上是資本主義擴張史上的一種新現象呢?或者說戰後時代是這段曆史中的一種例外,那是由於法西斯主義失敗以後的大國關係比之前更有利於勞動階級和世界各國人民呢?如果是那樣的話,當前形勢就是迴復正常(即迴復到馬剋思理論所說的積纍與貧睏化的法則)。
第三世界已分裂為新興國傢集團(它們已進入工業時代,甚至具備在世界市場上競爭的能力)和貧睏化的、被排擠的國傢集團。具體如下。
(1)東亞資本主義國傢和地區(韓國、中國颱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還有其他東南亞國傢(首先是馬來西亞和泰國),加上中國大陸,正在取得加速的增長率,而世界上幾乎所有其他地方的增長率都在下降。這些國傢(地區)都在積極地競相嚮世界市場提供工業産品。這些國傢(地區)除瞭經濟強勁以外,受嚴重社會扭麯的影響較少(這一點需要按各個實例加以界定和討論),脆弱性較少(由於東亞所特有的地區內部關係的加強,程度上類似於歐洲共同體內部的情況),並且具有國傢有效乾預的特點,在推行全國(地區)發展戰略方麵起關鍵作用(即便這些戰略轉為外嚮)。
(2)拉丁美洲國傢和印度的工業能力也是同等重要的。可是,它們的地區一體化較差(拉丁美洲為20%,而東亞或歐洲共同體為60%),國傢乾預較不一貫。這些地區的增長率仍然較低,已很嚴重的不平等現象的強化尤為突齣。
(3)總的說來,非洲國傢和伊斯蘭世界仍然陷於過時的國際分工。它們仍然是初級産品齣口國,這是由於它們沒有進入工業階段,或者是由於它們的工業脆弱無力、缺乏競爭力。這裏的社會扭麯現象主要錶現為貧睏化和被排擠的人數大量增加。那裏(非洲內部或阿拉伯內部)毫無地區一體化進展的跡象。增長實際上是零。雖然這個集團中包括“富”國(人口稀少的石油齣口國)以及貧窮或赤貧的國傢,但並不包括積極參與形成世界體係的其他國傢。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真正且十分貧睏的。
區分活躍外圍國和貧睏化外圍國,並不完全看它們工業生産的競爭力。還有一個政治差異。活躍外圍國中的主導力量以及背後的整個社會(不論其社會矛盾如何)都有計劃目標和實現的戰略。中國、韓國的情況顯然就是這樣,某些東南亞國傢、印度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傢在較低程度上也是這樣。
這些國傢計劃同帝國主義的計劃相對抗,帝國主義目前主宰著世界,而這種對抗的結果將形成明日的世界。另外,貧睏化外圍國則既無計劃(盡管諸如伊斯蘭的政治講話作齣種種口頭主張)又無自身的戰略。其結果,它們的思想為帝國主義國傢所左右,帝國主義掌握著為這些地區提齣“計劃”的絕對權力(例如非加太—歐經共聯盟,美國和以色列的“中東”計劃,歐洲含糊的地中海計劃),這些計劃事實上不受任何當地計劃的反對。所以,這些國傢都是全球化的被動對象。
這些國傢集團之間不斷增大的分野打破瞭“第三世界”的概念,結束瞭萬隆時代(1955~1975年)的共同戰綫戰略。
可是我們將看到,對於如何評估資本主義在前第三世界國傢擴張的性質與前景,並沒有總的一緻意見。有些人認為,最強有力的新興國傢正處在“趕上”的過程,不再是“外圍國傢”瞭,即使它們在世界等級層次中仍處於中間水平。彆的人(包括我)認為,這些國傢代錶未來的真正外圍國傢。中心—外圍的相對,從1800年到1950~1980年間,與工業化經濟和非工業化經濟之間的對立相閤,在今天則以新的、不同的標準為基礎,這些標準可以通過對西方大國掌握的五種壟斷進行分析來加以界定(金融全球化、技術創新、取得世界資源、通信與信息手段、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貧睏化地區的情況怎樣?這種現象是有曆史先例,還是相反地體現資本主義擴張的一種永久性傾嚮呢?(這種現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因權力對比較少不利於整個外圍地區而暫時有所抑止。)有論者認為這種例外情況是由於第三世界——盡管組成的國傢多種多樣——在反殖民主義鬥爭方麵,在有關初級産品的要求方麵,以及在推行自身現代化與工業化(西方大國對此力圖阻止)的政治意誌方麵的“團結”。正是由於在這些方麵取得的成功不均衡,所以第三世界的凝聚力和團結力都被消蝕瞭。
占主導的意識形態聲稱“彆無選擇”,說世界各國人民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的所謂理性和效率要求。我們認為,資本(即“市場”)必須被迫適應人民與社會進步的要求。
世界資本主義體係中的新東西是什麼?
今日總的經濟形勢中的若乾主要特點已經被界定並且得到認真研究。因此,我們如果勾畫齣最重要的那些特點,那就夠瞭。
(1)同一基本選擇——新自由主義——影響瞭世界上幾乎每個政府的經濟政策。在西方大國和歐共體內部,這些選擇涉及對確定目標的取消管製,更加放鬆勞工市場,對私有化不加限製(包括對傳統公共服務的私有化),削減社會福利支齣,強調反對通貨膨脹(以收緊銀根政策和提高實際利率作支撐),不加限製地放開國際資金轉移,等等。在許多南方與東方國傢中,這種選擇由於實行嚴厲的“結構性調整”計劃(在有些情況下實行所謂“休剋療法”)而得到強化。然而,這種一般性說明必須受一些重要的區彆的限定,那就是東亞國傢和地區(韓國、中國大陸及颱灣地區,以及較低程度的東南亞),它們實際上沒有參與新自由主義的遊戲。這些國傢(地區)實行瞭其他國傢棄而不用的堅持一貫的工業化政策,政府乾預對這方麵的要求提供大力支持,所以實際上是“有計劃的”。
(2)全世界幾乎每個國傢都正在經曆一場危機,而東亞再一次成瞭例外。其徵象包括:虛弱的經濟增長(許多東歐國傢和第三世界貧睏化地區是零增長或負增長),生産投資疲軟,失業率上升和就業不穩,同時“非正式”就業活動增加,等等。我們已經提到,伴隨著這一切的是分配不平等的現象加劇。經濟持續停滯,雖然官方仍在集中談論“衰退”與“迴升”。
(3)齣現金融化現象,即短期、投機心理占瞭上風而犧牲瞭有利於生産性投資的長期選擇。
(4)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傢政策也隨之從屬於這種無約束的全球化冒險,這由於基本的新自由主義選擇而無法控製(靈活的匯率、金融自由轉移,等等)。
這些因素加到一起幾乎在各處造成發展速度各不相同的經濟:某些部門、地區和公司(特彆是大跨國公司)增長速度強勁、利潤豐厚,而其他則處於停滯、後退或解體狀態。勞工市場則四散分割以適應這種形勢。
我們再問一句,這真正是一個新現象,還是一種多速度係統,事實上在整個資本主義曆史上是常規的呢?這種現象隻是在戰後時期(1945~1980年)因例外的原因而有所減弱,當時的社會力量對比推行瞭有計劃的政府乾預(在福利國傢、蘇維埃國傢和萬隆時代第三世界的民族國傢),它通過組織地區間和部門間轉移而方便瞭增長的普遍化和生産力的現代化。
這些變化至少在兩個方麵帶來瞭決定性的長期效果。
(1)大公司當然並不是資本主義曆史上的新發展。但是,可以正確地指齣,大公司演變的某些方麵是新的。直到現在,大公司(甚至是跨國公司)首先是(特彆就資本擁有者而言)全國性公司,其活動則超越瞭母國國界。為瞭公司的調度部署,它們需要本國政府主動、積極的支持。今天,它們已強大到可以不考慮(有時是反對)政府政策的設想來發展自身的擴張戰略。所以,它們要政府政策從屬於它們自身的戰略。反政府的新自由主義論述掩蓋瞭這個目標,把保護這些公司所代錶的私人利益這一特有目的閤法化。要求的“自由”並非人人享有的自由,是公司犧牲他人以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從這個觀點來看,新自由主義的論述完全是意識形態性質的和不誠實的。
(2)另外,更加直接地關係到當前的技術革命,工作進程現在正發生極大變化。裝配綫生産(泰勒製)正為新的形式所取代,深刻地影響瞭社會階級結構及其對工人麵臨的問題和挑戰的認識。這裏我們也發現與勞工市場四散分割有關問題的重要因素。
金融化可以被分析為危機的産物。過剩資本在現存結構下無法從生産係統的擴大中尋找齣路,對統治階級是一個嚴重的危險——資本大規模貶值的危險。所以,危機治理要求提供金融齣路以避免這種最壞可能的結果。高額利率、靈活匯率、第三世界與東歐國傢的外債、美國的赤字、私有化與養老金金融化都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但是,奔嚮金融化並不是解決危機的齣路;相反,它導緻陷於停滯性螺鏇之中,因為它使分配不平等更加惡化,並迫使公司玩弄金融遊戲。就這個意義來說,金融化並不僅僅是金融機構(銀行、保險公司、養老基金)主宰的同義語;它還意味著各公司管理階層把金融設想放在主導地位。
我們在上文各方麵都可看到的東西方之間新的分裂,肯定對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理論提齣挑戰。
“亞洲奇跡”值得大書特書。亞洲(或亞洲/太平洋地區)作為未來新興的中心取代歐洲/北美主宰世界的地位,中國則正成為明天的超級大國。
比較冷靜地說,“亞洲奇跡”使人們認為值得認真關注,雖然我感到有些倉促。這些看法質疑世界資本主義擴張中固有的兩極分化理論(這一理論往往不幸地混同於對“依附論”的庸俗解釋),也質疑作為對付兩極分化挑戰的脫離戰略。據說有證據說明趕上是可能的,而且認為通過積極參與全球化,這更有可能實現(對這種論點的庸俗解釋,這最終意味著齣口導嚮戰略),認為幻想式的脫離造成瞭蘇聯的災難。
所以,內部因素,包括“文化”因素,可以說明有些國傢成功地使自己成為積極塑造世界的一員,而其他國傢則一敗塗地,陷於違背自身意願的貧睏化和脫離主流的境地。
如果我們要在討論這些復雜問題上取得真正的進展,我們必須明確地區分對內部社會結構以及對世界體係中活躍力量的不同層次的分析。如果我們不想做不花力氣、不得要領的論戰,那麼那樣進行使問題明晰則更為可取。例如,我認為蘇聯演變的原因主要是該製度的社會選擇(“沒有資本傢的資本主義”計劃)。積極而有節製地參與全球化,同以齣口優先為基礎的經濟戰略是有很大不同的,兩者建基於不同的內部統治社會集團中。東亞國傢之所以成功,正是由於它們使對外關係從屬於內部發展——換言之,它們拒絕“適應”世界範圍的主導傾嚮。事實上,這就是脫鈎的定義,有些性急的讀者把它混同於閉關鎖國。
兩極分化,如同資本主義社會的任何其他方麵,不能一勞永逸、毫無改變地作界定。一個半世紀中由於工業化國傢與非工業化國傢之間的不同對比,它的錶達方式肯定也變化瞭——這種對比事實上受到外圍國傢民族解放運動的挑戰,迫使中心國傢適應外圍國傢工業化(不管多麼不均衡)帶來的變革。這個事實能否以此肯定所謂東亞正在“趕上”中心國傢的說法呢?這個結論未免操之過急。我在這裏提齣的論點導嚮非常不同的結論:通過西方大國五大壟斷的行動,全球化的價值法則産生瞭新形式的兩極分化,使得強大外圍國傢的工業居於從屬地位。中國如果進一步融入國際分工的話,也逃不脫這種演化。
關於歐洲建設的問題,也必須在這種全球架構內重新加以評估。我感到遺憾的是歐洲左翼內部對這些問題的辯論往往局限於歐洲的範圍,或者最多是西方大國的範圍。除此以外,隻能聽到一些善意的希望(特彆是關於南北關係的主題)。
(1)歐洲建設問題是作為一個共同市場計劃開始的。在世界經濟擴張階段(直到1975年前後)中這項計劃容易取勝,現在當資本主義進入結構性危機階段後,這個計劃就越來越睏難瞭。我認為,超越共同市場走嚮多方麵經濟一體化意味著首要優先應是歐洲的政治一體化。可是,政治一體化同堅持本國現實相衝突,而且歐共體各國的左翼(以及右翼)在這個問題上有內部分歧。在這種情況下,優先實行共同貨幣(歐元)可能促進必要的政治一體化,還是會造成歐洲各國間的矛盾爆發?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歐洲左翼內部討論和意見不一緻的熱點。
(2)在歐洲,新自由主義綱領是統治派力量贊同的(不但是右翼力量,而且是選舉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黨人,雖然他們的贊同有時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一個可能的社會抉擇(在整個歐共體內建立一種新的、進步的社會和解)似乎不能提上日程。然而,關於新歐洲社會條約會是什麼樣的辯論卻已開始,把這個辯論進行下去並且界定其戰略選擇及前景是很重要的。除瞭內容不確定的“奇妙”名稱(“新凱恩斯主義”?)以外,事實上要的是什麼呢?是1,一種社會“堡壘式的歐洲”,還是2,一種開放社會的歐洲(如果是這種情況,它應如何處理同美國、日本以及外圍國傢的關係呢)?
(3)歐洲的統治階層(大公司),如同在日本和美國,把它們的戰略界定在不受約束的全球化背景中。但在全球範圍內它們並不是能嚮美國霸權挑戰的活躍分子,也沒有能力提齣對南北關係的另一種看法。
(4)還有一點是,歐洲內部的新東西關係自發地進入瞭使東歐“拉丁美洲化”的架構,而不是把它平等地結閤進來。東、西方的歐洲左翼力量會不會聯閤起來提齣一個不同的戰略以滿足實現一個進步的、泛歐社會條約的要求呢?
(5)自由主義的選擇和東歐的拉丁美洲化使得歐共體的內部平衡嚮有利於德國的方嚮傾斜。長期而言,“德國式歐洲”能夠被英國、法國和俄羅斯接受嗎?同時,贊成本計劃就能使美國的全球霸權長存下去,因為德國如同日本,起的是在世界問題上同美國聯盟的地區國傢的作用。
對危機進行全球性治理
對危機進行經濟治理的要求在以上談到的經濟政策中作瞭錶達。然而,對體係的這方麵治理,如果沒有適當政治形式的支持,是無法自行進行的,因為新自由主義産生的隻有混亂,並導緻似乎無法解決的衝突不斷加劇。所以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隻是治理危機的一種方法(這一點引起瞭不同意見,這方麵的含義應予以澄清)。
我們可能全都同意政治生活結構在戰後時期過去以後發生瞭深刻變化。
政治生活與政治鬥爭傳統上是在閤法性沒有疑問的政治國傢框架內發生的(可能對政府産生爭議,但對國傢本身不會有爭議)。在這個國傢內,政黨、工會、若乾主要機構(即商界領導)以及媒體界定為“政治階級”的領域形成瞭該體係的結構基礎,政治運動、社會鬥爭和意識形態潮流在其中錶現齣來。
顯然幾乎在世界各地,所有這些機構都已失去它們的部分或全部閤法性。人民“不再信任它們”。取代它們的是占據中心舞颱的各種“運動”,集中反映環保主義者、婦女、爭取民主或社會正義者、主張群體特性者(民族群體或宗教群體)的種種要求。這些運動的地位、它們的組織或無組織形式、它們的錶達方法(在某些情況下純粹是誇誇其談,在彆的情況下則通過諸如黨派和選舉等政治生活渠道進行,有時候則訴諸暴力恐怖活動或其他方式)因國而異,因時而異。所以,這種新政治生活的一個特點是極端不穩定。這些要求與運動和激進批判(批判實際現存的資本主義)相結閤的方式,或者適應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管理階層的方式,值得具體加以討論。這些運動中,有些參與或可能參與自覺地、有組織地反對統治權力的社會計劃,相反,其他一些則對於反對這種計劃沒有興趣。
統治權力知道怎樣分而治之,而且確實做到瞭。對有些運動進行操縱或者明裏暗裏的支持,對另一些運動則進行堅決反對,這就是這些新的、混亂的、受到鼓勵的政治生活的統治手段。左翼也應作齣自身的分析並且在製定其動員和行動戰略時牢牢記住。
統治勢力的新自由主義進攻的重要主題之一是全麵反國傢的思想。
我們已經注意到這種進攻是為大公司的私有利益服務的,大公司設法使自己從可能的政府乾預中脫身,因為政府可能對它們以外的其他利益作齣呼應。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世界真的可以作為不要政府的純粹市場活動。大公司本身,以及總的資本,需要一個至少能作為警官的政府。這種警官的作用,在國傢範圍和世界範圍,隨形勢不同而變化。
在最廣義的外圍國傢中——亞洲與拉丁美洲整閤有力的外圍、東歐的潛在新外圍、非洲與伊斯蘭世界的貧睏外圍——有用的警官行動排除瞭任何認真的民主企圖。在這裏,民主的主題被譏諷地用來打擊對手(社會主義對手或平民主義對手),但從不用來反對盟友或代理人。在這方麵實行著雙重標準。可是,有時政治危機的暴力在於它錶現某種民主的外錶,就是我所說的“小小的低密度民主”,假平民主義的、假選舉的民主,作為對付“過渡”的一種方式。獨裁時代和專製政權,不論是軍事的、神權的還是其他的,都遠沒有結束。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大多數人的願望同當前政策産生的結果之間的矛盾、國傢無力對付全球化産生的力量(國傢的統治階級對此卻俯首接受,甚至心甘情願)以及傳媒操縱的種種可怕影響已經産生瞭影響民主思想與實踐的真正危機。
一般來說,真正現存的當代資本主義是在“低密度民主”體係內運行的。後現代主義意識形態貶低對基本選擇的主要鬥爭而贊揚對日常生活的管理,以此肯定這種形勢的正確。非政府組織激增,在很大程度上是對這種把全世界各國人民非政治化的戰略的一個迴答。這種重組遠沒有構成有力的市民社會基本結構來麵對國傢,卻同資本統治力量與社會管理階層作伴。強大的市民社會是和廣泛的政治化、生動活躍的階級組織(黨派、工會等)並駕齊驅的,一個國傢的強大得益於它的真正民主。軟弱的國傢最易導緻民主和市民社會的削弱。
沒有能在全球範圍活動的警官,這種管理體係無法運行。就這方麵來說,所有的統治力量都認為美國(裝備遠程控製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美國軍事力量)將完成這種職能。這些資本統治力量提齣的全球化同美國霸權之間沒有矛盾。日本、歐共體以及組成歐共體的任何國傢都沒有任何真正的野心去削弱這種權力,即使在一些歐洲國傢裏,有時也會有“如果事情不是這樣,倒也不錯”的感覺。反國傢的談論是針對所有國傢的,除瞭握有政治與軍事霸權的美國。
有一項全球管理的全麵政治戰略。這項戰略由美國執行,得到西方大國的支持。這一點肯定是矛盾所在,需要加以討論。不能藉口說我們對手有一貫戰略就是迴復到陳舊的“陰謀理論”,因而迴避辯論。陰謀是沒有的,但是對手的確有一項總戰略。
我認為,這項總戰略就是通過支持割裂國傢形式的社會組織來最大限度地分散潛在的反體係力量。斯洛文尼亞、車臣,越多越好!在這個背景下,這項總戰略利用或操縱人們追求特性的要求,極受歡迎。
所以,群體特性的問題——種族的、宗教的,或其他的——是中心問題之一,必須以最認真的態度和責任感來進行辯論,特彆因為在這個領域,情況和意識形態及政治立場極為多樣。一般化是我們必須設法避免的危險。
基本的民主原則意味著真正的尊重多樣性,不論是民族的、種族的、宗教的、文化的還是意識形態的,都必須充分得到尊重。多樣性除瞭通過真誠實行民主,不能用任何其他方式來對待。否則,必定會成為被對手根據自身目的加以利用或操縱的一種武器。
從曆史上看,左翼力量在這一領域往往有欠缺,當然,並不總是這樣,也不像今天常說的那種程度。其中的一個例子是鐵托的南斯拉夫,這實際上是各民族在真正平等地位上共處的一個楷模。另外,羅馬尼亞則不同。在萬隆時代的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往往成功地團結不同種族和宗教群體反對帝國主義敵人,而非洲各國的第一代統治階級往往是真正跨種族的。然而,這種權力卻很少善於民主地處理這種多樣性,並保持成就(如果有成就的話)。他們的民主傾嚮産生的結果同他們治理社會麵臨的其他問題,同樣令人遺憾。危機來臨時統治階級無力應對,就采取不顧一切的緊急手段,往往退入人群,作為延長他們“控製”群眾的一種方式。
可是,甚至在許多尊重基本自由的真正資産階級民主國傢中(即便沒有其他國傢,也沒有理由不去設法推進民主),群體的多樣性總是肯定得不到恰當的處理。加拿大、英國在愛爾蘭、民主的美國對黑人的種族主義(或者在很不民主的巴西以及一般也很不民主的拉丁美洲對土著人民的態度),提供瞭若乾同前蘇聯非民主政權一樣的例子。還可以提齣許多其他例子。所以,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很真實的問題,或者無視被壓迫的各國人民的權利,即便被壓迫程度有所不同。我們不能不支持尊重多樣性的完全閤法願望,這是現存體係沒有做到的。
所以,很有必要對特性問題和文化主義意識形態進行嚴肅的辯論。我認為(許多人並不同意),文化主義的成功同民主處理多樣性的缺點成正比。所謂文化主義,我指的是主張那些分歧是“首要”的,應予“優先”對付的(例如對階級分歧);有時甚至認為它們是“跨曆史”的,即以曆史不變因素為基礎(宗教文化主義往往是這種情況,它很容易滑嚮愚民和盲從)。
為瞭在紛紛提齣特性要求之中看得更清,我提齣一個我認為非常重要的標準來討論。進步運動提齣的要求總是結閤反對社會剝削以及在各方麵爭取擴大民主的鬥爭。所以,在現階段,進步運動應有助於使人們看清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管理的社會計劃的現實,也就是要明確地拒絕支持、容忍或無視不受約束的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目標、對工人和各國人民的統治、“低密度民主”的管理、對專製而馴順政權的支持,等等。另外,那些聲稱“沒有社會綱領的”(認為那不重要)或者“不敵視全球化的”(當然也不重要!)運動——更不用說那些認為民主於它們格格不入的運動——則是完全為統治資本的利益服務的赤裸裸的反動運動,實際上的法西斯主義運動。而且,統治資本知道這一點,支持這些運動,即使媒體利用它們肆無忌憚的內容來譴責受害的各國人民。這些運動被利用,某些情況下甚至被操縱。
最後,我要迴過來談談根據資本全球化統治計劃部署基本設想的未來形勢。
根據上麵所談的,一種大形勢可能有多種變項。
(1)歐洲變項:德國式歐洲?有歐元或無歐元?東歐的拉丁美洲化?歐共體的割裂(或弱化)?等等。
(2)亞洲變項:以日美為中心的亞太地區一體化?以中國為中心的沒有日本的東亞地區一體化?等等。
無論如何,“大”計劃已經根據新帝國主義地區化(按照“分擔負擔”的方針)製訂齣來瞭,把地理上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南方地區在主要西方大國後麵作瞭界定。
(1)美國/加拿大/拉丁美洲(這一地區界定開始於墨西哥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被結閤)。
(2)美國/以色列/波斯灣石油生産國/阿拉伯國傢。
(3)歐共體/馬格裏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4)歐共體(或德國)/東歐。或者另一種可能是:德國/美國/東歐/前蘇聯。
(5)日本/東盟。或者:日本/美國/亞太。
這裏還有兩個情況可能值得進一步討論。
(1)新帝國主義計劃是否可能同大約15個地區極和小地區極的興起相容呢?它們享有本地區的“特權”,但繼續作為開放全球化中忠實的接力站。首先是美國的副手德國和日本。其他還包括南美的巴西、中東的以色列、南部非洲的南非、西中亞的土耳其(和/或伊朗),以及東亞的韓國;它們得到二等地區國傢如埃及、尼日利亞、肯尼亞、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的支持。
(2)一些小地區極有沒有可能對全球化/美國霸權“造反”或者因發展自主權而發生衝突呢?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呢?例如,如果南美南錐共同市場計劃同自由主義教條拉開距離的話,巴西和南錐共同市場就可能會提供一個例子。
在這個大背景下,很容易想象一個資本主義擴張的新階段,其基礎是活躍外圍的加速增長(中國、東亞、印度、拉美)以及東歐、前蘇聯和歐共體的增長更新,而非洲和伊斯蘭世界則仍然處於災難中。世界上各個有力地區之間加強交往肯定有助於這一計劃。可是,我認為(不一定所有人都這樣看),我們越朝這個方嚮發展,有關地區之間的交往就越加強,以西方大國五大壟斷為基礎的新的兩極分化就越增多。在這種前景下,地區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不會減少;相反,中心與新外圍之間的距離會拉大。
不乏以相反形式打破形勢部署的情況。
(1)可以預見階級鬥爭再起,而且已經可見(法國1995年,韓國1997年1月……)。運動將擴展並不斷侵蝕統治資本進犯的實力。這為我們將在本文下一部分考慮的可選擇方案的齣現準備瞭條件。
(2)某些國傢的統治階級和盟主集團也可能采取行動來改變這種模式的方嚮,使之更有利於他們,從而擴大他們的主動權。我首先想到瞭中國——特彆是,如果具有顯著本國特點的社會團結由於當前被排除的民眾力量參與而得到加強的話——而且也想到韓國、印度和巴西。還可能有彆的國傢發生這種演變。
一項可供選擇的方案的概貌:服務於人民的經濟
體現尊重工人與各國人民利益的任何可供選擇的方案,必須通過人們的鬥爭在他們的本國社會裏加強他們的權利作為起點。
沒有這種發展,談論可供選擇的方案則隻是善意的希望、書生的學究行為和願望。根據“理性”或一般利益嚮現有權力當局提齣的“辯訴”決不可能有效,因為這個權力當局實行的政策從它們捍衛的社會利益的觀點來看是足夠理性和有效能的。它們産生的結果(失業、不平等、排他)正是它們真實的目的,而研討這些問題的政客們的誇誇其談則純屬僞善。我們也不能依靠鬥爭的自發性來指望其産生一個堅持一貫的可選擇方案。
所以,對於社會變革的所有分析者和行動者來說,對於可選擇方案的內容進行極其負責的討論始終是必不可少的。幸運的是,這類辯論為數眾多而且常常內容豐富。然而,它們往往是在一國或一地區(歐洲、拉美、阿拉伯世界,等等)內進行,因而這些問題與解決辦法的全球角度往往缺乏。其他的辯論常有相反的弱點:世界問題不聯係本國問題,後者常被忽略或簡單化。
目前有一種企圖,要強迫輿論接受這樣的看法:全球化要不要由你——要,就不加約束,滿足大公司的需要;不要,就甘心做閉關鎖國的蠢事。全球化如同其他事物一樣,可以體現為許多可供選擇的可能,由任何特定時刻國與國之間力量對比平衡或不平衡以及各國內部的社會關係作界定。
正如民眾階級的加強對於一國範圍可供選擇方案的齣現是絕對必要的條件,外圍各國(活躍的和貧睏化的)人民的加強在世界體係內是重要的。怎麼做到這一點呢?肯定不是通過“人道主義”的言辭(或乾預),也不是通過“閤作”,因為它是在最善意的圈子裏發展的。
在這個實例中,正如在內部事務中,我們是在處理力量對比,這隻能由有關各方(即外圍各國,不論活躍的或貧睏化的)來加以修改。我認為應強調優先建設大地區集團。然而,這些區域不應按它們在新帝國主義計劃中的現狀作界定(作為對每個西方大國成員負有特殊義務的區域,即作為無約束的全球化的工具),而是相反,作為對抗全球化的集團,有能力迫使重新談判南北方關係問題。顯然,我們都想到拉美、非洲、東南亞集團,因為這些地區中沒有一個國傢具有足夠的分量來修改無約束的全球化所強加的重大限製。唯一的例外是洲一般的大國:中國,印度,或許還有巴西,或俄羅斯。我提議的地區化似乎是反對西方大國五大壟斷的兩極分化影響的唯一閤理和有效的方式。在這五大壟斷的具體基礎上,有可能界定我所提議的地區化計劃的重要方嚮,即該計劃應為之服務的優先重點。
當然,隻有在民眾的民族民主領導集團取代瞭統治買辦集團而使外圍國傢中的政權性質本身發生轉變的情況下,我所主張的國際秩序的轉變纔會可行。
在這一點上,有可能再看看有關世界秩序的主要問題,以便提齣重大的談判方嚮和目標,可以組織有控製的相互依存至少在以下主要問題上服務於世界各國人民。
(1)重新談判“市場份額”以及進入市場的規則。這項計劃當然對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提齣瞭挑戰,後者在“公平競爭”的言辭背後完全充斥著保護全世界寡頭的特權。
(2)重新談判資本市場體係,以便在南方與北方結束金融投機活動的統治並把投資納入生産性活動。這項計劃對所謂世界銀行的職能,甚至其生存提齣挑戰(世界銀行實際上是針對南方的北方銀行或者美國銀行)。
(3)重新談判貨幣體係,以便建立地區安排和體係,保證匯率相對穩定,並組織它們的相互依存。這項計劃對國際貨幣基金、美元本位製以及自由浮動匯率提齣挑戰。
(4)開始一項全世界範圍的稅務體係,包括對開發自然資源的所得課稅並根據閤適的標準和目的在全世界進行再分配。
(5)全球非軍事化,從削減最強大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開始。
(6)聯閤國的民主化,辦法是建立一個對會員國中民眾社會力量更具代錶性的第二全體大會。
總的來看,上述勾畫的建議體現瞭建設服務於世界人民的經濟的一種方案。
這是資本主義經濟還是社會主義經濟?辯論這一點很重要。我的認識是它以無可否認的衝突關係把兩個因素聯閤起來,在現階段,在資本主義設想和獨立於資本主義的設想之間實行妥協(如果有人希望,則可以把這描繪為反製度的)。這是從世界資本主義嚮世界社會主義漫長過渡中的一個階段。
薩米爾·阿明
1999年



用戶評價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挺好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