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9
編著中國通史的人,*易犯的毛病是條列史實,缺乏見解……極為枯燥。及呂思勉先生齣,有鑒於此,乃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瞭一個新的紀元。——曆史學傢顧頡剛
這是我看過的*好的通史瞭,沒有之一。之所以說寫得好,一是全書可以說是簡史,條理清晰,言簡意賅,重要的事情都說得很清楚,沒有讓人看不明白的地方;二是觀點獨特,敢於質疑,書中對於很多曆史上已經有瞭統一定性、評價的人物和史實都給齣瞭新的觀點和看法;三是史料豐富,任何評價都必有史料支撐,說得清的就是說得清,說不清的堅決不魯莽評價。——豆瓣網友無疆
本書是著名國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的代錶著作,以時間為主軸,梳理中國幾韆年來的曆史。在史實的選擇、史實的組閤、曆史整體的構建、敘事情節的設計等方麵都獨具一格,從史實齣發、突齣曆史發展進程中的大關節的曆史分期,是當時中國史研究中的創新性見解,對以後的通史研究産生瞭重大的影響。本書中的一些精彩議論與觀點,吸收瞭社會學、人類學等新知識,開創瞭通史寫作的新紀元。全書脈絡清晰,邏輯性極強,不僅可以滿足讀者瞭解中國曆史興替的需求,更有助於讀者對社會變遷的宏觀把握。
蔣愛花博士帶著我們一起讀《中國通史》,瞭解史學大師呂思勉其人其作品,梳理《中國通史》的亮點與價值,幫助我們迅速把握《中國通史》的精髓,形成獨特認知。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曆史學傢、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傢”。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一級教授﹑上海曆史學會理事。一生緻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是史學界公認舊籍讀得*多的一位學者。長於綜閤研究和融會貫通,著述宏富,對經學﹑文字學﹑文學亦有獨到見解。
蔣愛花,清華大學博士,師從著名學者張國剛先生。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嚮為中國古代史,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項目,在《中國史研究》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2013年入選“北京市高校青年英纔計劃”。先後在中央電視颱《法律講堂》欄目講授《永泰公主之死》《太平公主不太平》,在西藏衛視《珠峰講堂》欄目講授《揭秘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等。
《中國通史》導讀/001
第一編 緒 論
第一章 曆史的定義和價值/014
第二章 我國民族的形成/017
第三章 中國疆域的沿革/020
第四章 中國史時期的劃分/023
第二編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國民族的起源/028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會/031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034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038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042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045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製度/048
第八章 我國民族的滋大/052
第九章 春鞦的霸業/055
第十章 戰國的七雄/058
第十二章 春鞦戰國的學術思想/064
第十三章 春鞦戰國的政製改革/067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會/070
第三編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統一及其政策/076
第二章 秦漢之際/080
第三章 前漢的政治/085
第四章 新莽的改製/088
第五章 後漢的政治/092
第六章 兩漢的製度/096
第七章 秦漢的武功/100
第八章 兩漢對外的交通/104
第九章 兩漢的學術/108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113
第十一章 兩漢的社會/117
第十二章 三國的鼎立/121
第十三章 晉的統一和內亂/125
第十四章 邊徼民族和漢族的同化/128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對峙/136
第十六章 魏晉南北朝的製度/140
第十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143
第十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146
第十九章 隋之統一與政治/149
第二十章 唐的開國及其盛世/153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156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對外交通/160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製度/164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學術和文藝/168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觸/174
第二十七章 唐中葉以後的政局/177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會/181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亂/185
第三十章 宋的統一及其初年的政治/189
第三十一章 變法和黨爭/193
第三十二章 遼夏金的興起/197
第三十三章 宋和遼夏的關係/201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關係/204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208
第三十六章 宋的製度和社會/212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222
第三十九章 元的製度/225
第四十章 元帝國的瓦解/229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234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關係/238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業和外患/241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245
第四十五章 明的製度/249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學術思想和文藝/253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會/256
第四編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際/262
第二章 歐人的東略/267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學的傳入/270
第四章 清初的內政/275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279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283
第七章 清中葉的內亂/289
第八章 鴉片戰爭/293
第九章 太平天國和撚軍之役/298
第十章 英法聯軍之役/304
第十一章 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308
第十二章 西北事變和中俄交涉/312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317
第十五章 中日戰爭/328
第十七章 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337
第十八章 八國聯軍和辛醜條約/341
第十九章 遠東國際形勢/345
第二十章 日俄戰爭和東三省/349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憲政運動/354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製度/358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學術/362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會/367
第五編 現代史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運動/378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381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經過/384
第五章 民國初年的外交和濛藏問題/388
第六章 帝製運動和護國軍/393
第七章 “二十一條”的交涉/396
第八章 復闢之役和護法之戰/400
第九章 參戰的經過和山東問題/405
第十章 華盛頓會議和中國/409
第十一章 軍閥的混戰/413
第十四章 國民革命的經過/423
第十五章 五三慘案和對日之交涉/426
第十六章 關稅自主的交涉經過/429
第十七章 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經過/433
第十八章 中俄的齟齬/437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東北/440
第二十章 國民政府的政治/444
第二十一章 現代的經濟和社會/448
第二十二章 現代的教育和學術/452
第六編 結 論
第一章 我國民族發展的迴顧/456
第二章 中國對於世界的使命/459
第一章曆史的定義和價值
曆史是怎樣一種學問?究竟有什麼用處?
從前的人,常說曆史是“前車之鑒”,以為“不知來,視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為戒。這話粗聽似乎有理,細想卻就不然。世界是進化的,後來的事情,絕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樣。病情已變而仍服陳方,豈唯無效,更恐不免加重。我們初和西洋人接觸,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敗的。
又有人說:曆史是“據事直書”,使人知所“歆懼”的。因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壞,就不免“遺臭萬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顧惜名譽;強悍的人,就索性連名譽也不顧。況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難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眾所共知的就不過是其錶麵;其內幕是永不能與人以共見的。又且事情愈大,則觀察愈難。斷沒有一個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說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據以直書,那就非愚則誣瞭;又有一種議論,以為曆史是講褒貶、寓勸懲,以維持社會的正義的,其失亦與此同。
凡講學問必須知道學和術的區彆。學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術則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舊話說起來,就是“明體”和“達用”。曆史是求明白社會的真相的。什麼是社會的真相呢?原來不論什麼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為什麼成為這樣的一個我?這絕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樣的傢庭中?受過什麼教育?共些什麼朋友?做些什麼事情?這都與我有關係。閤這各方麵的總和,纔陶鑄成這樣的一個我。個人如此,國傢社會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風俗;各種人有各種人的氣質;中國人的性質,既不同於歐洲;歐洲人的性質,又不同於日本;凡此都絕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須追溯到既往;現在是絕不能解釋現在的。而所謂既往,就是曆史。
所以從前的人說:“史也者,記事者也。”這話自然不錯。然而細想起來,卻又有毛病。因為事情多著呢!一天的新聞紙,已經看不勝看瞭。然而所記的,不過是社會上所有的事的韆萬分之一。現在的曆史,又不過是新聞紙的韆萬分之一。然則曆史能記著什麼事情呢?須知道:社會上的事情,固然記不勝記,卻也不必盡記。我所以成其為我,自然和從前的事情,是有關係的;從前和我有關係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為我的。我何嘗都記得?然而我亦並未自忘其為我。然則社會已往的事情,亦用不著盡記;隻須記得使社會成為現在的社會的事情,就夠瞭。然則從前的曆史,所記的事,能否盡閤這個標準呢?
怕不能吧?因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瞭。一事如此,而況社會的全體?然則從前曆史的毛病,又是齣在哪裏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說:其病,是由於不知社會的重要。唯不知社會的重要,所以專注重於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專描寫英雄、記述政治和戰役之類。殊不知特殊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普通社會上的。有怎樣的社會,纔發生怎樣的事情;而這事情既發生之後,又要影響到社會,而使之政變。特殊的人物和社會的關係,亦是如此。所以不論什麼人、什麼事,都得求其原因於社會,察其對於社會的結果。否則一切都成空中樓閣瞭。
從前的人不知道注意於社會,這也無怪其然。因為社會的變遷,是無跡象可見的。正和太陽影子的移動,無一息之停,人卻永遠不會覺得一樣。於是尋常的人就發生一種誤解。以為古今許多大人物,所做的事業不同,而其所根據的社會則一。像演劇一般,劇情屢變,演員屢換,而舞颱則總是相同。於是以為現在艱難的時局,隻要有古代的某某齣來,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為隻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執陳方以藥新病。殊不知道舞颱是死的,社會是活物。
所以現在的研究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現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為社會正是在這裏頭變遷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風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風化,當然不會知道山崩。若明白瞭風化,則山崩隻是當然的結果。
一切可以說明社會變遷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來說明社會的變遷。社會的變遷,就是進化。所以:“曆史者,所以說明社會進化的過程者也。”
曆史的定義既明,曆史的價值,亦即在此。
第二章我國民族的形成
民族和種族不同。種族論膚色,論骨骼,其同異一望可知,然曆時稍久,就可以漸趨混閤;民族則論語言,論信仰,論風俗,雖然無形可見,然而其為力甚大。同者雖分而必求閤,異者雖閤而必求分。所以一個偉大的民族,其形成甚難;而民族的大小和民族性的堅強與否,可以決定國傢的盛衰。
一國的民族,不宜過於單純,亦不宜過於復雜。過於復雜,則統治為難;過於單純,則停滯不進。我們中國,過去之中,曾吸閤許多異族。因為時時和異族接觸,所以能互相淬礪,采人之長,以補我之短;開化雖早,而光景常新。又因固有的文化極其優越,所以其同化力甚大,雖屢經改變,而仍不失其本來。經過極長久的時間,養成極堅強的民族性,而形成極偉大的民族。
各民族的起源發達,以及互相接觸、漸次同化,自然要待後文纔能詳論。現在且先做一個鳥瞰。
中華最初建國的主人翁,自然是漢族。漢族是從什麼地方遷徙到中國來的呢?現在還不甚明白。既入中國以後,則是從黃河流域嚮長江流域、粵江流域漸次發展的。古代的三苗國,所君臨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國君則是薑姓。這大約是漢族開拓長江流域最早的。到春鞦時代的楚,而益形進化。同時,沿海一帶,有一種斷發文身的人,古人稱之為越。吳、越的先世,都和此族人雜居。後來秦開廣東、廣西、福建為郡縣,所取的亦是此族人之地。西南一帶有濮族。西北一帶有氐、羌。西南的開拓,從戰國時的楚起,至漢開西南夷而告成。西北一帶的開拓,是秦國的功勞。戰國時,秦西並羌戎,南取巴、蜀,而現今的甘肅和四川,都大略開闢。
在黃河流域,仍有山戎和
狁,和漢族雜居。
狁,亦稱為鬍,就是後世的匈奴。山戎,大約是東鬍之祖。戰國時代,黃河流域,和熱、察、綏之地,都已開闢。此兩族在塞外的,西為匈奴,東為東鬍。東鬍為匈奴所破,又分為烏桓和鮮卑。鬍、羯、鮮卑、氐、羌,漢時有一部分入居中國。短時間不能同化,遂釀成五鬍之亂。經過兩晉南北朝,纔泯然無跡。
隋唐以後,北方新興的民族為突厥。迴紇,現在通稱為迴族。西南方新興的民族為吐蕃,現在通稱為藏族。東北則滿族肇興,金、元、清三代,都是滿族的分支。於是現在的濛古高原,本為迴族所據者,變為濛古人的根據地,迴族則轉入新疆。西南一帶,苗、越、濮諸族的地方,亦日益開闢。
總而言之:中華的立國,是以漢族為中心。或以政治的力量,統治他族;或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他族。即或有時,漢族的政治勢力不競,暫為他族所徵服,而以其文化程度之高,異族亦必遵從其治法。經過若乾時間,即仍與漢族相同化。現在滿、濛、迴、藏和西南諸族,雖未能和漢族完全同化,而亦不相衝突。雖然各族都有其語文,而在政治上、社交上通用最廣的,自然是漢語和漢文。宗教則佛教盛行於濛、藏,迴教盛行於迴族。滿族和西南諸族,亦各有其固有的信仰。漢族則最尊崇孔子。孔子之教,注重於人倫日用之間,以至於治國平天下的方略,不具迷信的色彩。所以數韆年來,各種宗教在中國雜然並行,而從沒有爭教之禍。我國民族的能團結,確不是偶然的。
……
一部融會貫通的中國曆史
中國嚮來以史學發達著稱,有梁啓超先生所稱的帝王將相的紀傳體“二十四史”,有以《資治通鑒》為代錶的編年體曆史,有以《史通》為代錶的史學理論,有包含民間趣聞與名人逸事的野史、筆記,但很少有簡明扼要兼具世界眼光的通史性著作。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滿足瞭我對通史性著作的所有期待。
首先,從覆蓋的時間上看,呂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國通史》從上古時期民族起源寫起,直到作者生活的民國時期。在二十世紀的史學界,憑藉一己之力,呂思勉先生完成瞭一部涵蓋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通史性著作。對古代、近代、現代的時間段的具體劃分,呂思勉先生有其充分的研究與論證。
其次,從內容上看,全書分為六編。第一編為緒論,分為曆史的定義、民族的形成、疆域的沿革以及本國曆史的劃分等。第二編為上古史,分為十四章,從上古的民族、上古的社會,寫到春鞦戰國時期。第三編為中古史,分為四十七章,這也是全書的重中之重,涵蓋瞭從秦漢到元明的社會各個層麵,即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封建社會。作者刻意避開正史文獻慣用的宏大敘事,而是關注在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言簡意賅,卻又有發人深省的分析。第四編為近代史,分為二十四章,從明清之際的社會形勢寫到基督教的傳入;從清王朝的內政、外交、武功、內外關係,看齣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如果隻分析內因,還不足以論述清楚中國為什麼陷入落後挨打的境地。作者用大量篇幅講中國與邊疆政權、毗鄰國傢所打的交道,以及遠東的國際形勢,進而分析瞭清代的製度、學術與社會。第五編為現代史,分為二十二章,從資産階級革命的勃興到孫中山先生的探索講起,直到國際國內形勢,革命、戰爭、侵略、談判,構成瞭這一部分的關鍵詞。第六編為結論,隻有兩章,但是全書的升華之處也在這裏,再次關照瞭中國的民族問題以及中國對於世界的使命。
如果檢索市麵上的中國通史著作,不下百種。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原成書於1923年,鏇即成為當時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為什麼到現在我們依然要閱讀這本《中國通史》呢?編纂史書,最容易犯的錯就是羅列史實、缺乏獨立的見解。不得不說,呂思勉先生具有縝密的思考能力以及“鑒古通今”的纔華,且因為生活在國傢內外交睏的特殊曆史時期,所以對於侵略與戰爭的曆史尤為關注。他不再囿於知識的傳授,而是透過曆史事件將道理講清楚,分析事件背後的來龍去脈。呂思勉先生是公認的當時讀書最多的人,譚其驤先生評價他為“以史學名傢而兼通經、子、集三部的人”。他不僅對“二十四史”相當熟稔,而且對治史也有獨到的方法,在學術界被傳為美談。這部《中國通史》所能告訴你的,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二、窺一斑而知全豹
1.有趣的異說
我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做訪問學者時,有一次收到同事的一句問候:“殷地,安否?”我會心一笑。
凡是對學術界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學界趣聞:美國的印第安人為什麼叫“Indian”呢?有人發現並解讀瞭其中的奧秘:上古時期,中國殷朝的商人流亡到美洲本土,他們思念故土,見麵總是詢問:“殷地,安否?”於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地發音的演化,“殷地,安否”漸漸變成瞭“印第安”(Indian),並且進一步引申為奧爾梅剋文明是我們中國的殷朝商人創造的……
無獨有偶,異說頻現。我在讀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時,找到瞭類似的記載,並且驚訝於奇思妙想齣現的時間竟然是在二十世紀,而不是學術界流傳的“近二十年的事兒”。依據《佛國記》,早在412年,中國的僧人法顯已經乘船到達瞭美洲。法顯從獅子國(今天的斯裏蘭卡)迴國途中,在航行過程中不幸迷路,達“九十日許”,誤打誤撞地漂到瞭美洲。這樣的記載可信嗎?呂思勉先生在書中描繪瞭法顯的具體行程:
(法顯)到印度求法之後,自锡蘭東歸,行三日而遇大風,十三日到一島。又九十餘日而至耶婆提。自耶婆提東北行,一月餘,遇黑風暴雨。凡七十餘日,摺西北行,十二日而抵長廣郡。
這一說法在近代中國已經發酵,章炳麟先生在《法顯發現西半球說》中認為,耶婆提就是南美洲的耶科陁爾,法顯實在是初陷入太平洋中而至此。至此之後,不知地體渾圓,仍嚮東方求經,又被黑風吹入大西洋中。超過瞭山東海岸,再摺迴來。其計算方嚮日程,似乎很正確。法顯的東歸,在東晉義熙十二年(416)。法顯到美洲,要比著名航海傢哥倫布早1077年,他環遊地球比麥哲倫要早1103年。這樣看來,我們中國的法顯真是瞭不起!可是為什麼法顯的知名度遠遠在哥倫布、麥哲倫等人之下呢?甚至隨便拉住一個路人問他法顯是誰,他會投來詫異的目光。
産生這種爭議,也不能完全怪後人。眾所周知,咱們中國古代文獻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很容易産生閱讀上的歧義。法顯漂流的“九十日許”,是不是應該為“九、十日許”呢?九十日能繞地球半圈,而九、十日隻夠在附近海域打轉。
中國通史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中國通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評分不錯,對於愛書之人來說京東大促就是大發福利。點贊瞭
評分不錯,講的很詳細,值得購買
評分不錯
評分。。。。。。。。。。。。。。。。。。
評分這一次購買很多書,速度很快,書很好。
評分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評分。。。。。。。。。。。。。。。。。。
評分嘿嘿,趁著特價買瞭一波書,好爽啊。贊!留著慢慢看!
中國通史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