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本让留学生少走弯路,给美剧迷补习背景知识,为白领小资增加谈资的书,还算有趣。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多角度、全方位介绍美国的书。作者用十年时间,从留学生到资深CPA,在迷茫中从未停止探索,最终成功跻身金融巨头公司。其中的人间冷暖、社会万象让作者感慨良多,感慨之余也便将这种种社会现实、文化现象落于笔端,于是便有了本书。《美国不装腔指南》,一本有态度、有温度的美国文化读本。
作者简介
朱一帆,十年闯荡美利坚,从留学小鲜肉熬成资深金融狗,冷眼旁观灯塔国社会变迁,笑对异乡中国人酸甜苦辣。如今主业在华尔街卖脑为生,副业用双脚丈量美国名山大川。
目录
第一章|美国就是这样
1. 美国第一印象 p. 002
2. 美国发家史 p. 008
3. 拿什么代表美国 p. 022
4. 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 p. 031
?第二章|美国必备生存技能
1. 租房指南 p. 042
2. 购物天堂 p. 048
3. 车轮上的国家 p. 054
4. 饮食文化有讲究 p. 058
5. 优雅吃西餐 p. 061
6. 美国看病不容易 p. 065
7. 天大地大,警察最大 p. 071
?第三章|留学在美国
1. 大学并不大 p. 078
2. 学霸不吃香 p. 087
3. 神秘的兄弟会 p. 092
4. 作弊?作死! p. 098
5. 和美国人交朋友 p. 101
?第四章|工作在美国
1. 华尔街和硅谷 p. 108
2. 留学生求职的艰辛 p. 111
3. 求职攻略 p. 116
4. 压力山大的税收 p. 121
5. 办公室政治 p. 125
6. 玻璃天花板 p. 129
?第五章|有意思的美国
1. 美国大选全知道 p. 136
2. 从扶门习惯看社会关怀 p. 150
3. 信用成本 p. 155
4. 枪文化 p. 161
5. 英雄主义情结 p. 165
6. 唐人街的前世今生 p. 172
?第六章|在美国玩什么
1. 最流行的体育运动 p. 178
2. 电影和电视剧 p. 185
3. 美国音乐 p. 191
4. 美国派对文化 p. 195
5. 有趣的美国节日 p. 198
?第七章|不可不知的美国文化
1. 美国人的爱情 p. 212
2. 女权主义 p. 217
3. 种族歧视 p. 221
4. 美国的同性恋 p. 229
5. 美国家庭观念 p. 234
?第八章|美国风光
1. 黄石公园 p. 246
2. 科罗拉多大峡谷 p. 252
3. 阿拉斯加 p. 264
4. 尼亚加拉大瀑布 p. 271
5. 夏威夷 p. 277
6. 纽约 p. 285
?后记
精彩书摘
1.在美国,必须服从警察的指示,这是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
2.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太随便了,两个人都还没有建立男女朋友关系就睡了。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人真是太随便了,两个人竟然睡过了就要建立男女朋友关系了。
3.下次你再说美国人很有钱的时候,应当说10%的美国人很有钱。剩下的普通民众里面,财富还比不上普通中国家庭的美国人大有人在。
4.事实上,出国以后我最挂念的除了国内的美食以外,就是国内的高效医院。平心而论,在中国看病的成本跟其他发达国家比起来,真的很低。
5.美国人对体育运动的狂热是举世闻名的,却对世界第一运动足球不感冒。美国人有着自己热爱的四大运动:棒球、美式足球、篮球、冰球。
……
前言/序言
中国与美国,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两个重量级大国,既相互探究又警惕对视。中国人好像对美国怀有一种特别复杂的情绪,从1865年中国劳工踏上美利坚这片国土参与修建美国第一条跨州铁路起,一批批“金山伯”[美国旧金山(SanFrancisco),旧时译作“金山”,后指少壮出国到美洲做工,老大回来的华侨为“金山伯”]漂洋过海,到心目中的“金山”追寻淘金之梦。而八国联军无情地攻入北京烧毁圆明园,则在中国人心中烙下了永久的伤痛。之后经历漫长的纠缠,两国之间的制衡与合作更是21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最重要的议题。
一方面,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美国是一个想分杯羹的豪强,曾与清朝廷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辛丑条约》等数个不平等条约,以侵略者的身份在中国身上撕下过一块块血肉;另一方面,美国又是几个侵略国里面最希望中国强大起来的国家,也是第一个主动提出把庚子赔款的一部分退给清王朝,条件是中国需要使用该赔款选拔优秀人才到美国留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双方的关系似乎更加复杂。一方面,美国处处压制中国的崛起,红色中国和资本美国处处抗衡,双方都视对方为最重要的对手之一;另一方面,美国资本又在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投资中国,中美双方是对方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美国需要中国这个庞大的生产基地源源不断地为他们加工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中国也需要美国的市场投资和强大购买力,赚取美元外汇后再到世界各地采购国家需要的战略物资,完成原始积累。
这种亦友亦敌的关系可以用一个非正式的网络词“frienemy”来形容,意思是friend+enemy,亦敌亦友。
十几年前,中美之间关系经历了南斯拉夫大使馆空袭事件,中美关系降到冰点。但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中美双方经贸关系逐步加深,现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已经是缺一不可。美国需要中国的购买力帮助他们走出经济泥潭,而中国也还没强大到可以脱离对外资和外国技术的依赖,单纯靠国内的资本和技术发展经济自力更生的地步。于是中美之间在学术、商业、艺术等方面交流愈渐频繁,连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也极度重视中国市场,谋求一切机会粗糙地植入中国元素,他们拉着队伍到东京拍个街头喋血已经不再时髦,流行的是拉着队伍到长城上来一场生死竞技。
倍受推动的是两国民众的日常交流。大量的中国学生精英和成功企业家纷纷申请学生签证和投资移民签证,迫不及待地想见识这个一直在新闻联播上占据国际新闻头条的世界第一强国。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数据,中国赴美留学人数近年来一直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美国也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第一留学目的国。与此同时,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国际留学生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11.6%增长到了2013年的28.7%。据美国《开放报告》显示,一直到2008年,美国国际留学生最大生源国是印度,中国排名第二,而在2009年,中国上升到第一位。在2013年,美国成为中国留学生最青睐的留学目的地。中国赴美国留学的人数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从2005—2006学年的62582人增长到了2012—2013学年的235597人,创造了历史纪录。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在8年间增长了将近3倍。
而中国土豪们更是将移民美国视为自己功成名就之后的最理想出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于多年前启动的EB-5移民项目2015年首次出现移民签证名额即将告罄的现象。这一签证项目中规定:美国每年为那些向美国开发项目投资至少50万美元的外国人提供1万个移民签证名额,获得签证的投资者及家属一般可在两年内有资格获取绿卡,此类签证为有意获取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提供了一个快速通道。文章报道称,当年中国投资者已经占到了EB-5签证的大约85%,另外还有10375个投资移民申请正在等待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的审核,申请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因此,在10月1日开始的2015财年之前,中国申请人将无法获取此类签证。
疯狂增长的赴美人员数量背后表明:尽管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诸多的利益分歧,但中国政府和民众也同样认可美国这个当今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更认可美国在科技、教育、金融、军事等领域的领先优势。
然而,单单从报纸、电影上读看出来的美国故事,能不能真正理解美国的文化?这么多背井离乡在新大陆追寻美国梦的年轻人,又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将会把汗水挥洒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在中国生活多年赚到了第一桶金的土豪们,又是不是真的能够适应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的文化思维?
作为一个在美国居住、学习、工作多年的纯正中国人,我将会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为您献上对以上问题的深度解读。
《美国不装腔指南》 书籍简介: 《美国不装腔指南》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更真实地理解美国社会文化,并提供实用建议,从而在美国生活、工作或旅行时,能够自信、自在地融入并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隔阂的指南。这本书并非一本教人如何“假装”成美国人的手册,而是侧重于剖析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社交礼仪、沟通方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潜规则”,帮助读者建立一种基于理解和尊重的真实交流。 本书的出发点,是认识到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即使拥有流利的英语,也可能因为不了解美国社会的独特文化背景而产生沟通障碍。许多时候,看似简单的日常互动,背后却蕴含着深层的文化意涵。例如,为什么美国人似乎总是那么“直接”?为什么他们在社交场合经常使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寒暄?为什么他们的工作文化与许多其他文化存在显著差异?《美国不装腔指南》将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并提供一套更贴近实际的“使用说明”。 第一部分:理解美国的社会基石——个体主义与实用主义 美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其高度的个体主义。这本书将深入探讨个体主义在美国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包括对个人权利、自由和独立性的强调。我们会分析这种个体主义如何体现在政治体制、法律体系、教育理念以及家庭关系中。理解个体主义,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在某些情况下会显得“自私”或“不合群”,但同时也认识到其背后对个人价值和潜力的尊重。 同时,实用主义也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将探讨实用主义如何影响美国人的决策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效率的追求。从商业模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能看到实用主义的影子。理解实用主义,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美国人建立合作关系,理解他们的商业逻辑,并学习如何以更务实的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美国人的沟通密码——直接、含蓄与非语言信号 沟通是跨文化交流的重中之重。《美国不装腔指南》将详细解析美国人的沟通风格。我们会区分“直接”沟通与“含蓄”沟通,并探讨美国人在不同情境下会倾向于哪种方式。例如,在工作场合,直接的反馈和明确的指令往往被视为高效;而在社交场合,适度的寒暄和委婉的表达则更为常见。 这本书将特别强调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以及个人空间。这些看似细微的信号,在美国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会分析常见的非语言误解,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提升自身的非语言沟通能力。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小对话”(small talk)在美国社交中的功能和技巧,帮助读者不再将这种形式的交流视为空洞的寒暄,而是理解其建立连接、缓和气氛的积极作用。 第三部分:融入美国社会——社交礼仪与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融入任何社会的关键。《美国不装腔指南》将提供一套实用的社交礼仪指南,涵盖日常交往的各个方面。从第一次见面如何打招呼、交换名片,到如何参加派对、聚餐,再到如何表达感谢、道歉,本书都将提供清晰的指导。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美国人对于“友谊”和“熟人”的定义,以及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方式。了解美国人在建立信任、表达情感以及处理冲突方面的习惯,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与美国人相处的尺度,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本书还会介绍一些关于“边界感”的文化理解,解释为何美国人有时会显得“疏远”,以及如何尊重和理解这种边界。 第四部分:日常生活与社会风俗——从餐桌到职场 这本书将从更微观的层面,描绘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图景。我们将讨论不同场合的着装要求、用餐礼仪、小费文化以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往往是观察和理解一个社会的重要窗口。 在职场方面,《美国不装腔指南》将分析美国的工作文化,包括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团队合作的模式、以及关于“职业道德”和“晋升机会”的普遍看法。我们将探讨美国人对于“权力距离”的感知,以及如何在工作环境中更有效地与同事和上级沟通。本书还会涉及一些关于“时间观念”和“守时”的文化习惯,强调其在美国社会中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避免文化陷阱——常见的误解与应对策略 这本书的另一大重点是帮助读者识别并避免可能遇到的文化陷阱。我们会列举一些常见的跨文化误解,例如对“礼貌”的不同理解、对“个人隐私”的边界模糊,以及在评价和批评他人时的文化差异。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直接的批评被认为是坦诚和有建设性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粗鲁和不尊重。本书将提供具体的应对策略,指导读者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恰当的回应,既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避免冒犯他人。我们还将探讨关于“抱怨”和“积极性”的文化差异,帮助读者理解美国人为何更倾向于表达积极的态度,以及如何在保持真实自我的同时,更好地适应这种文化氛围。 第六部分:深入理解多元与包容——美国社会的另一面 美国社会以其多元化而闻名,而“包容性”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美国不装腔指南》将探讨多元文化在美国社会中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包容性”的具体体现。我们会分析不同族裔、宗教、性别和性取向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以及相关的社会观念和法律保障。 理解并尊重这种多元与包容,是真正融入美国社会的关键。本书将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学习不同的文化视角,认识到多样性带来的丰富性和价值。我们还将讨论关于“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的争议,并尝试从文化理解的角度去解读其背后的意图和影响。 第七部分:实用工具与资源——让你的美国之旅更顺畅 为了让本书的内容更具实践性,《美国不装腔指南》还将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和资源。这可能包括: 常用美语俚语与表达: 解释一些在美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非正式表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对话,并能自然地融入。 常见生活场景模拟: 提供一些常见生活场景的对话示例,例如在餐厅点餐、在商店购物、咨询信息等,帮助读者提前演练。 推荐的文化体验项目: 建议一些能够深入体验美国文化的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参加社区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 常用英文网站与APP推荐: 介绍一些有助于了解美国社会、获取信息、解决生活问题的实用工具。 文化参考书目与影视推荐: 推荐一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美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书籍与影视作品,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补充。 总结: 《美国不装腔指南》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建立一种自信、从容、真实地与美国社会互动的能力。它不是一本教人伪装的指南,而是一把钥匙,帮助你打开通往理解和共鸣的大门。通过深入剖析美国文化的根源,解析其沟通模式,指导其社交礼仪,描绘其日常生活,并提供实用的应对策略,本书希望能为每一位希望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留下真实足迹的读者,提供一份有力的支持。这本书倡导的是一种基于尊重、理解和真实交流的融入方式,让你能够在不“装腔作势”的情况下,也能在美国社会中游刃有余,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