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策兰诗全集(第八卷:暗蚀)

保罗·策兰诗全集(第八卷:暗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罗·策兰 著,孟明 译
图书标签:
  • 保罗·策兰
  • 诗歌
  • 现代诗
  • 德国文学
  • 犹太文学
  • 全集
  • 第八卷
  • 暗蚀
  • 翻译诗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24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575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保罗·策兰诗全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1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策兰完成于精神病院治疗期间的诗作,直探人性深不可测的底蕴,德汉对照,全译全注!

《暗蚀》系诗人在巴黎圣安娜精神病院治疗期间完成的诗集。作品交织着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希伯来的预言传统,使得这些诗作探测到人性那深不可测的底蕴。
《保罗·策兰诗全集》的出版,不仅将一飨中文读者获睹策兰诗歌全貌的夙愿,更将引领读者沉潜于此前未见之诗境深处,启迪中国诗艺。第八卷《暗蚀》系诗人在巴黎圣安娜精神病院治疗期间完成的诗集。作品交织着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希伯来的预言传统,有着阅读思考莎士比亚、卡夫卡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书籍的影子与话语,使得这些诗作探测到人性那深不可测的底蕴。

内容简介

《保罗·策兰诗全集(第八卷:暗蚀)》系诗人在巴黎圣安娜精神病院治疗期间完成的诗集。作品交织着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希伯来的预言传统,揭示了神的缺席、文明的失效以及黑暗的内心之网。精神治疗的痛苦中形成的诗作,貌似新奇、古怪、远古的词语,零乱的语法、省略、再无人能训诂的用典,背后却有着阅读思考莎士比亚、卡夫卡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书籍的影子与话语,这种自我探究与对精确专业知识的狂热融合,使得这些诗作探测到人性那深不可测的底蕴。

作者简介

作者: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二战以来影响大的德语诗人。1952年,其成名作《死亡赋格曲》震撼德国,1960年获德国高文学奖——毕希纳奖。作品备受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阿多诺、哈贝马斯等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推重。1970年4月的一个深夜在巴黎投水自尽。
译者:孟明,著有诗集《大记忆书》。另译有梵乐希(Paul Valery)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La jeune Parque)、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长诗《流亡》(Exil)、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的论文《回忆》(Andenken)、弗朗索瓦·傅勒(Francois Furet)史学著作《思考法国大革命》(Penser la Revolution francaise)、《保罗·策兰诗选》等。出版个人诗集《细色》。

目录

中译本序 1

暗蚀 (1968)
不假思索 5
光明放弃之后 7
清晰 11
从高索上 13
越过人头 17
你投下 19
问罪石 21
暗蚀 23
把那荒寒 25
袭来 27
跟着我们 29
暗蚀外篇(遗作)你脸四周 33
熔化的金子 35
思想之奄奄一息 37
棱角分明 41
底掏空了 43
因为羞耻 45
兜圈 47
那伤疤一样真的 49
你与旋转的 51
或者是它来了 53
危难之歌 55
时间空隙 57
戴上大叶藻佩饰 61
绳 63
空寂的中间 67
这烧红的铁上 69
不要完全熄灭 71
荒凉 73
别把你写进 75
精神 77
浇祭 79
毁灭? 83
随风而来 87
椴树叶的 89

夜之断章(手稿)(1966年 5月底—7月中旬 )

[1]浪游者在空中 95
[2]熄灭了 101
[3]在浇沥青的坑洼 107
[4]在基坑里 111
[5]火星云 113
[6]苦难的鸡毛蒜皮 115
言语之间
[1]言语之间 117
[2]万物 119
[3]你听见 121

夜之断章
[1]在基坑里 123
[2]你听见 125
[3]言语之间 127
[4]万物 129
[5]火星云 131
[6]废气排出的圣迹 133
[7]在源头破裂的静脉里 135
[8]声音的裂罅里睡着 137
[9]上下遭暗杀 139
[10-1]分裂的思想乐章〔一稿〕 141
[10-2]分裂的思想乐章〔二稿〕 143
[10-3]分裂的思想乐章〔三稿〕 145
[11-1]被施舍的骨头〔一稿〕 149
[11-2]被施舍的骨头〔二稿〕 151
[11-3]被施舍的骨头〔三稿〕 153
[12-1]在薄如蝉翼的金色面具上缝缝补补〔一稿〕 155
[12-2]在薄如蝉翼的金色面具上缝缝补补〔二稿〕 157
[13]额缝肿起来的歌 159
[14-1]在人工营养液里培养〔一稿〕 161
[14-2]人工营养液的眼睛里长出〔二稿〕 163
[15]化成钟虫 165
[16-1]去吧〔一稿〕 167
[16-2]去吧〔二稿〕 169
[17-1]一根生锈的钉子 173
[17-2]多少 175

注释 181

保罗·策兰著作版本缩写 331
本卷策兰诗德文索引 338

精彩书摘

不假思索不假思索

不假思索,
抗拒重重迷云,
这悬挂的烛台烧得炽红
朝下,向着我们

多枝的火,
此刻寻找它的铁,听,
哪来的,从靠近人皮之处,
嘶的一声,

找到,
失去,

兀然
读来,几分钟之久,
那沉重的,
闪闪烁烁的
指令。



光明放弃之后

光明放弃之后:
信人捎来这明亮的,
回响的白日。

盛世开花的消息,
尖厉更尖厉,
抵达流血的耳朵。



清晰

清晰,直至远处,敞开的
交困缠缚之迹象,

把情侣们放出来,
也挣脱榆树根的囚禁,

那舌头
发黑的,成熟,挨着死亡,
又一次变得响亮,擦亮之物
更近地靠了过来。

不假思索,
抗拒重重迷云,
这悬挂的烛台烧得炽红
朝下,向着我们

多枝的火,
此刻寻找它的铁,听,
哪来的,从靠近人皮之处,
嘶的一声,

找到,
失去,

兀然
读来,几分钟之久,
那沉重的,
闪闪烁烁的
指令。




光明放弃之后

光明放弃之后:
信人捎来这明亮的,
回响的白日。

盛世开花的消息,
尖厉更尖厉,
抵达流血的耳朵。




清晰

清晰,直至远处,敞开的
交困缠缚之迹象,


把情侣们放出来,
也挣脱榆树根的囚禁,


那舌头
发黑的,成熟,挨着死亡,
又一次变得响亮,擦亮之物
更近地靠了过来。





从高索上

从高索上被迫
下来,你琢磨着,
这得指望
多大的本事,


乳酪白的面孔
那人,朝我们扑来,


快调夜光指针,夜光
数字,


很快,以人的方式,
黑暗插了进来,
你认出它
从所有这些
死不反悔,永不屈服的
游戏




越过人头

越过人头
奋力擎起
这标记,如大梦燃烧
在它命名的方位。

如今﹕摇着沙烟叶挥手示意,
直到天国
冒烟。

前言/序言

中译本序
1
  精神领域晦暗的事物 ,尤其那些被视为 “疾病 ”的骇异方面 ,一旦成为人的亲历 ,便具有了命运的色彩。这种情形落在诗人身上 ,往往被视为天使降黜那样的神秘事件 ,其诗歌生命也成为吾人阅读经验中超乎文字和版牍的冥暗之物。不消说 ,此种窘境带来的困难也在于 ,如果我们仅从纯粹的语言经验出发 ,极有可能在繁琐的解释中失之意度。  《暗蚀》这部书大概属于此种情形。时至今日,人们对这部书谈论甚少。也许我们不该称之为 “命运 ”,毕竟这个词听来多少具有宿命的意味,而缺少希腊人那种更乐于领受生之 “份额 ”的含义。领受是自主性的,且本身就是此在的特征。在策兰之前,言及黑暗,大概只有神学家雅各布·伯默曾经触及其中要害: “切莫以为,黑暗的生命会沉入痛苦,似乎它是伤悲的就将被遗忘。伤悲并不存在,只是依此一征象伴随我们在大地上的所谓伤悲,在黑暗中依黑暗者的本质却是力量和欢乐。因为伤悲是整个湮没于死亡的东西;而死亡和垂死正是黑暗之物的生命…… ”1伯默这段话非常睿智地道出了伤悲的本质及其对立面:纯粹的伤悲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在黑暗者身上成为依托;没有作为生命本质的最高欢乐在大地上召唤,就不会有伤悲来纠缠我们。何为伤悲?

狂野的诗,晦而不明,
在纯粹的 匆匆诵读的
血迹前。

每一个没有黎明的白日,每一个白日就是它的黎明,万
物在场,空无 标记。

  这是策兰未竟手稿《夜之断章·晦》中的一个片段。按常人的看法,伤悲乃是变暗的血( le sang noir),此种变暗的血在沉沦之际甚至将承载其奔流的肉身整个携入黑暗。然依伯默之见 ,大地上本无伤悲 ,只是因为欢乐之物退隐 ,伤悲才成其为伤悲。是故黑暗之物怎么黑暗,伤悲绝非弃绝,而是一种自行克制,将力量和欢乐隐入其中。策兰这个手稿片段作于 “暗蚀 ”期间 ,确切地说 ,作于《暗蚀》诸稿完成 ,诗人即将出院的前夕。手稿中 ,“诗 ”,“晦而不明 ”,“血迹 ”,“万物 ”,“标记 ”这几个词语几乎以线性的跳跃方式进入我们的眼帘 ,而上下两节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伤悲的根源不是生活中的挫败感 ,而是存在的根基从根本上丧失:空无标记。《断章》与《暗蚀》诸稿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察考 ,但我们有这样的直觉 ,这个总括性的后续片段应是诗人为《暗蚀》诸稿留下的附注之一。假若这个推断言之成理 ,我们不妨将它移过来 ,暂且作为我们进入《暗蚀》这部书的路径或导语。根据作者的提示 ,诗人落入晦而不明的境地 ,并非万事皆空 ,而是存在的权利被褫夺了。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 ,在紧接这个片段的另一手稿 1中 ,事情讲得更加明白:

再也没有你的名字和容貌。

这个 “你 ”是谁?当策兰写下 “万物在场,空无标记 ”这个前所未有的诗句,我们又如何从 “空无标记 ”中确定一个在场者,或曾经的在场者?在其前期作品中,譬如 1958年完成的《密接和应》那首著名长诗中,诗人曾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垂在历史下面的死者的 “残屑飞灰 ”浮出地表,这个宏大而沉重的主题一直占据他写作的主线;在《暗蚀》这部书里,历史叙事暂时地埋入了作品的隐线,诗的追问更多地指向 “空无标记 ”何以成为我们这个人文的时代如此被人淡忘的事情。我们可以读一读《越过人头》这首诗: “奋力擎起/这标记,如大梦燃烧/在它命名的方位。 ”如果不是人的 “头脑 ”在历史记忆面前暗蚀了,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奋力去擎起那种作为见证的东西?战后,人们确实在草草打发着历史和记忆,一种充满 “血迹 ”的时间。但对于策兰,见证的东西不会自行消亡,它只是如同焚毁的星座,必须重新点燃并给它标出一个方向。诗人转向历史记忆存在的理由,从而有力地反驳那些对其诗歌不理解,甚至怀抱敌意,将《死亡赋格》和《密接和应》这样的作品说成是作者利用身世 “在乐谱上玩音乐对位法 ”的人。我们在《暗蚀》组诗收篇之作《跟着我们》这首 “示儿诗 ”的最初稿本里,可以读到策兰对此写下的悲愤诗句:“多少/读歪了的词语/多少旁观的看客 ”。 诗人有他对事物的把握。在策兰看来,文字这个东西是很轻的,只有言语(一个诗人的表达)能还事物以真相。 “不要完全熄灭——就像他人曾经这么做 ”,策兰写《暗蚀》这部书时只是对自己有这么一个要求。这已经是一个困难的考量。可以想象,在他那个年代用诗歌这种抒情体裁去讲述罪行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这其中还有一种来自人性的尺度——不是诗歌伦理学,而是道义,诗人拒绝对苦难的升华。走出废墟的一代人急于书写新时代的气象,而那些以 “战争 ”名义(或其他名义)企图淡化和抹去历史记忆者大有人在。《暗蚀》成篇距我们已逾半个世纪,读这本书我们可曾想过 “没有名字和容貌 ”是何意味?历史仿佛还是一种伤悲。世人只是议论和悬想,而策兰写真实的东西。

你,和你,都得留下:
还给你们 想好了别的东西,哀叹也要 回到哀叹之中回到自身之中。
(《戴上大叶藻佩饰》)

如何倾听这样一种总要回返到自身的伤悲呢?策兰诗歌中的 “你 ”和 “我 ”,自伽达默尔那本从解释学观点出发的专门论著 1问世以来,这两个人称成为学界津津乐道的一个策兰话题。也许将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尽管从语文分析的层面,我们可以把这两个人称视为文本中的叙事主体或言说者。譬如 “你 ”,它常常是诗人面对自我——他作为幸存者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摆到另一面,将 “我 ”视为死难者中的一个,因此更多的时候这个人称代词超越了他个人的命运而指代每一个在历史大劫难中消失的亲人。语言这个东西,从未像在策兰诗中那样凝聚了历史和人的命运。 “你 ”和 “我 ”,甚至在诗人将它们写进作品之前,这两个人称代词就已先期地成为历史命运的承载。 
早在一首估计作于 1941年的青年时期作品《异乡兄弟之歌》中,策兰曾经自称 “我们黑暗之人 ”(“Wir Finstern”)2。自从 1938年途经柏林目击了 “水晶之夜 ”,诗的抒情性就不再明亮了。 “黑暗之人 ”这个悲怆的词语虽然着墨不多,但它再也没有离开过作者的笔端,而是不时以更强烈的笔触出现在他后来不同时期的写作中。“万物在场,空无标记”——这个碑铭式的诗句,是诗人刻在这个大地上的碑文。万物,在这里是诗人对生命的指称,包括作为历史记忆的作品本身。人称指代成为一种生命的延续。
……
晦暗的深渊与星辰的挽歌:聚焦保罗·策兰诗歌的内在逻辑与艺术轨迹 保罗·策兰(Paul Celan)无疑是二十世纪诗坛上一位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诗歌,以其令人窒息的深度、精炼的语言和对历史创伤的深刻回应,征服了无数读者,也构筑了一个至今仍待深入探索的诗歌宇宙。然而,策兰的诗歌并非易于轻易解读的文本,它们如同深邃的矿井,需要我们怀揣敬畏与耐心,一层层剥开矿石,才能瞥见其中璀璨的晶体。理解策兰的诗歌,既是走进一个艺术家痛苦而辉煌的灵魂,也是一次对语言极限的探索,更是一次与历史幽灵的艰难对话。 策兰的诗歌,其最核心的特质便是其“晦暗”的风格。但这并非简单的、故意的卖弄玄虚,而是源于他对语言本身的深刻体悟,以及他对二战后犹太人所承受的巨大苦难——特别是纳粹大屠杀——的直接而痛苦的感受。对于策兰而言,语言在纳粹的暴行面前,在 Auschwitz 的灰烬面前,似乎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承载力。他目睹了语言被扭曲、被用来制造仇恨和死亡,因此,他必须用一种全新的、破碎的、仿佛从废墟中打捞出来的语言来重新建构意义,来尝试表达那些几乎无法言说的痛苦。 这种“晦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其诗歌内部逻辑的必然产物。首先,策兰大量运用意象的跳跃与并置。他的诗歌常常如同蒙太奇一般,将毫不相干的意象并列在一起,强迫读者在脑海中建立起新的、往往是令人不安的联系。例如,在“死亡赋格”中,“黑牛奶”与“墓中”的联结,在视觉和情感上都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这种碎片化的意象构成,模拟了被创伤撕裂的经验,也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而非被动接受。 其次,策兰的语言具有极强的“内凝性”和“词语的稀薄化”。他常常剥离词语日常的、习惯性的意义,让它们在诗歌的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更原始、更深刻的光芒。他所使用的词汇,常常带着一种沉重的、历史的印记,如同被时间的洪流磨砺过的石子。他热衷于“词语的解构与重构”,通过对词语的增减、拆分、组合,以及对词语之间关系的重塑,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充满张力的诗歌语言。这种语言,仿佛是从沉默的深渊中一点点提炼出来的,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的重量。 再者,策兰的诗歌中充斥着“负面言说”。他常常通过否定、缺席、留白来表达,而非直接的肯定和陈述。这种“负面言说”并非逃避,而是因为他深知,对于某些极致的痛苦和历史真相,直接的语言表达反而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一种冒犯。他更倾向于用“不说”来暗示“说”,用“缺席”来彰显“存在”。例如,对“ Auschwitz ”的提及,往往不是直接描绘场景,而是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意象,将那份沉重的历史记忆笼罩在诗歌的氛围中。 深入策兰的诗歌,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于“犹太性”与“土地”之间复杂关系的探索。作为一名犹太诗人,策兰的血脉与文化中流淌着古老的传统。他的诗歌中,频繁出现与犹太历史、宗教、神秘主义相关的意象和隐喻。然而,他的“犹太性”并非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更普世的人类境遇的象征。他所承载的苦难,也成为了对所有被压迫、被流放者的哀歌。 同时,策兰对“土地”的描绘也极其复杂。他早期在罗马尼亚的经历,以及后来在德国和法国的生活,都让他对土地产生了一种既深情又疏离的复杂情感。土地在他那里,既是故乡的滋养,也是历史伤痕的载体。他所描绘的土地,常常是荒芜的、被战争蹂躏过的,但同时又是孕育生命、承载希望的。这种矛盾性,恰恰反映了他对身处历史洪流中个体的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 策兰的诗歌,也是对“记忆”与“遗忘”的深刻辩证。在经历过大屠杀的创伤后,记忆的重负几乎压垮了整个民族,但同时,遗忘又是自我疗愈、继续前行的必要条件。策兰的诗歌,就是在这种记忆与遗忘的拉扯中不断探索。他试图在诗歌中“铭记”那些被剥夺的名字,那些消失的生命,同时,他又在寻找一种超越创伤的、能够让生命得以延续的可能性。 他的诗歌,也是对“死亡”的持续凝视。“死亡赋格”无疑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但“死亡”的概念贯穿了他几乎所有的作品。然而,策兰笔下的死亡,并非是对生命终结的绝望哀叹,而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极致状态的体验,是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印证,更是对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存在的呼唤。他的死亡,常常与“存在”、“时间”、“真理”紧密相连,带有一种哲学性的深度。 理解策兰的诗歌,还需要我们关注其“音乐性”的独特之处。尽管他的语言充满了碎片化和晦涩感,但细读之下,我们能发现其诗歌内在的旋律和节奏。他极其讲究词语的发音、语调的起伏,以及音节的排列组合。这种音乐性,并非是为了营造悦耳的听觉效果,而是为了通过声音的共振,来触及语言更深层的情感和意义。他的诗歌,如同一种古老的咒语,通过声音的力量,唤醒沉睡的记忆,触碰内心的创伤。 最后,策兰的诗歌创作,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追问、自我超越的过程。他并非停留在对历史伤痛的陈述,而是在持续地探索语言的可能性,探索人类存在的极限,探索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道路。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不断深化的趋势,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向着内心更深处、向着语言更未知领域的进发。 总而言之,保罗·策兰的诗歌,是一座需要我们付出耐心、智慧和情感去攀登的艺术高峰。它拒绝浅尝辄止的阅读,呼唤深入的沉思和共鸣。他的诗歌,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伤痕,也是最耀眼的星辰,它们在晦暗中闪烁,指引着我们对历史、对人性、对语言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艰难而必要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保罗·策兰的诗歌,特别是像《保罗·策兰诗全集(第八卷:暗蚀)》这样的卷集,常常让我陷入一种难以言说的状态。不是因为难以理解,而是因为他所触及的深度太过惊人。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站在悬崖边上的观察者,策兰用他那精准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言,将悬崖下深不见底的深渊展现在我眼前,我能感受到那股强大的吸引力,又克制住自己不被卷入。这一卷的“暗蚀”,我猜测它指向的是那种缓慢而又无法阻挡的腐蚀,可能是内心的,也可能是外部世界的。策兰的诗歌,常常是对二战后欧洲,以及他个人犹太身份的深刻反思,那种无法抹去的创伤,那种被剥夺的故土,那种失落的语言,都成为他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母题。我期待在这一卷中,看到他对这些主题更深入的挖掘,更尖锐的表达,甚至更加绝望的呐喊。他的诗,总是能触碰到人类最柔软也最脆弱的部分,让我们不得不正视那些被我们刻意回避的痛苦。

评分

初读《保罗·策兰诗全集(第八卷:暗蚀)》,我便被一种近乎冷酷的精确所震撼。这不是那种煽情的文字,也不是故作高深的晦涩。策兰的诗,更像是一种对现实本质的赤裸剥离,一种不留情面的解剖。每一行,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既坚硬如铁,又细腻如丝。在“暗蚀”这个主题下,我预感会涌现出更多关于历史伤痕、身份认同以及语言困境的探讨。策兰的诗歌,从来不是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付出情感,甚至付出灵魂。他对待语言的态度,是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他相信语言的力量,也深知语言的局限。因此,他的诗中常常充斥着一种沉默的力量,一种言外之意,一种留白带来的巨大张力。我常常在反复阅读中,才能逐渐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最终找到一条通往理解的路径。第八卷,对我而言,将是一次更为艰深的探索,一次与自我,与历史,与存在的深刻对话。

评分

对于《保罗·策兰诗全集(第八卷:暗蚀)》的阅读,我预设的将是一场与孤独的漫长对话。策兰的诗,从不喧哗,它们如同在荒野中生长出的野花,带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却又散发着淡淡的忧伤。第八卷的“暗蚀”,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可逆转的意味,一种被逐渐侵蚀,最终消融的状态。我猜测,这一卷的诗歌,或许会更加聚焦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那种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被记忆的阴影笼罩的挣扎。策兰的语言,是一种炼金术,他将痛苦、失落、绝望,通过精炼的意象和独特的语汇,转化为一种具有净化力量的艺术。我期待在这一卷中,体验到那种在极致的黑暗中寻找微光的旅程,那种在绝望的边缘,依然保有对意义的追寻。他的诗,不是为了提供答案,而是为了激发提问,让我们在反思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自身的存在。

评分

这本《保罗·策兰诗全集(第八卷:暗蚀)》的扉页上,印着策兰那双总是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的眼睛。我拿到这本书时,心里其实是有种莫名的期待,但也夹杂着一丝畏惧。策兰的诗,总是那样浓烈,那样沉重,仿佛每一句都经过了无数次地狱般的淬炼。我常常在读他的诗时,感到一种灵魂被撕裂的疼痛,又在疼痛中窥见一丝难以言喻的美。这第八卷,光是名字“暗蚀”就足够让人心悸,仿佛预示着一种不可逆转的消融,一种被时间与痛苦侵蚀的痕迹。我猜想,这一卷的诗歌,或许会更加直白地触碰那些关于遗忘、关于失去、关于存在的深邃伤痕。策兰的语言,如同精密的仪器,剖析着人类最脆弱的内心,他用最精炼的词汇,构建起一座座充满象征意义的迷宫,而读者,则如同坠入其中的旅人,在迷宫中寻找着回家的路,却又常常迷失在那些意象的光影之中。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一次,他又将带领我走向何方,又将揭示怎样令人心碎却又引人深思的真相。

评分

当我翻开《保罗·策兰诗全集(第八卷:暗蚀)》时,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具体的诗句,而是一种氛围,一种由策兰的语言所构筑的独特空间。这一卷的书名“暗蚀”,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缓慢的、无声的侵蚀,可能是时间对记忆的淡化,也可能是历史伤痕对个体心灵的腐蚀。策兰的诗歌,向来以其高度的凝练和象征性著称,它们如同精心雕琢的宝石,每一面都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我预感,这一卷的诗歌,将继续深入探索那些关于失落、关于记忆、关于语言的断裂等主题。策兰的诗,往往是沉重的,但这种沉重并非压垮读者,而是迫使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直面那些人类存在中最根本的困境。我期待在这一卷中,再次体验到那种被他诗歌的巨大能量所裹挟,又在字里行间寻找慰藉的奇妙感受。他的诗,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救赎。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哈。

评分

保罗策兰,看崔卫平的书了解到。

评分

期待已久的好书,京东正品,值得信赖。

评分

纸张不错,如果内容没有错的话还会再来!

评分

很好,很不错,非常不错,满意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活动囤了好多,这下子有的看了!物流一如既往的好,因为订单比较散,又比较多,所以叫快递小哥一次性送过来,还帮我提上楼,谢谢小哥!

评分

保罗·策兰诗全集(第八卷:暗蚀),布面小精装

评分

好书,好价,好评,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