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肩关节创伤的诊断和治疗》内容涉及肩关节创伤的各个方面,对创伤科医师、运动医学医师以及矫形外科医师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肩关节创伤的诊断和治疗》有如下特色:
包括六大部分内容:肱骨近端骨折、锁骨骨折、肩胛骨骨折、肩锁关节损伤、胸锁关节损伤和青少年肩部骨折。
每部分骨折包括流行病学、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内容。
详细阐述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方法,并在并发症和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含有大量手术、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照片。注重循证医学证据,提供足够的文献,以供读者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肱骨近端骨折
第1章 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和分型
第2章 肱骨近端骨折的非手术治疗:适应证、原则和疗效
第3章 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适应证、手术技术、疗效和并发症
第4章 肱骨近端骨折的假体治疗
第5章 慢性盂肱关节脱位及压缩骨折:评估、影像学检查、治疗和疗效
第6章 肱骨近端骨折的并发症:评估和处理
第二部分 锁骨骨折
第7章 锁骨骨折:流行病学、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和分型
第8章 锁骨骨折的非手术治疗:适应证、技术和疗效
第9章 锁骨骨折的手术治疗:适应证、手术技术和疗效
第10章 锁骨骨折的并发症:诊断和处理
第三部分 肩胛骨骨折
第11章 肩胛骨骨折的流行病学、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和分型
第12章 肩胛骨骨折的非手术治疗:适应证、技术和疗效
第13章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适应证、手术技术和疗效
第14章 肩胛骨骨折的并发症:诊断和处理
第四部分 肩锁关节损伤
第15章 肩锁关节损伤的流行病学、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和分型
第16章 肩锁关节损伤的非手术治疗:适应证和疗效
第17章 肩锁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适应证、手术技术和疗效
第18章 肩锁关节损伤的并发症:诊断和处理
第五部分 胸锁关节损伤
第19章 胸锁关节损伤的流行病学、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和分型
第20章 胸锁关节损伤的非手术治疗:适应证、技术和疗效
第21章 胸锁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适应证、手术技术和疗效
第22章 胸锁关节损伤的并发症
第六部分 青少年肩部骨折
第23章 青少年锁骨骨折:诊断、治疗和并发症
第24章 青少年肱骨近端骨折:诊断、治疗和并发症
第25章 青少年肩胛骨骨折:诊断、治疗和并发症
前言/序言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肩关节外科医师队伍不断壮大。随着众多医学工作者对肩关节学科的关注以及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肩关节外科已经在骨科领域占有了重要的位置。对我国肩关节外科医师来说,《肩关节创伤的诊断和治疗(第3版)》的出版提供了一次与国际大师亲密接触的机会。
本书自1999年出版了第1版后,就受到了肩关节外科医师的高度推崇,于2007年进行了再版。本书的第3版同样以肩关节专科医师、运动医学医师和康复专业人员为目标人群,新增内容涉及创伤、运动医学、麻醉和康复等领域,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们及时学习国际最新理论和技术提供了最为翔实的材料。
本书以肱骨近端骨折为开篇内容,分析了各种肩关节骨折的特点和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同时指出,在治疗骨折的同时要关注软组织的创伤,包括对肩袖和盂唇的治疗;而对青少年肩关节创伤的治疗又与成人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肩关节运动医学方面,本书涵盖了最新的理念与技术。更重要的是,本书提醒我们:在关注手术的同时,肩关节的康复尤为重要。这也是符合肩关节疾病整体治疗方案的理念。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有诸多专家参与、讨论与校对。非常感谢姜保国教授对此次翻译工作倾注了很多心血。另外,国内著名的肩关节外科专家——姜春岩、付中国、东靖明、向明和陈云丰等对本书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也对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各位领导和同仁表示诚挚的感谢。再次感谢所有的译者为此付出的努力。
全面解读肩关节运动损伤:从病因机制到前沿康复 肩关节,作为人体最灵活的关节之一,承载着上肢绝大部分的活动功能,从精细的抓握到强大的推举,无不依赖于其精妙的结构与协调的运动。然而,正是由于其高度的活动度,肩关节也成为运动损伤的“高发区”。无论是职业运动员还是业余爱好者,肩关节的伤痛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困扰,影响训练表现、日常生活,甚至导致长期的功能障碍。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肩关节运动损伤解读。我们并非简单罗列各种损伤,而是从根本上剖析其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结合最新的影像学、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进展,为您呈现一个清晰、系统的知识体系。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解剖生理学到复杂创伤的鉴别诊断,从保守治疗的精细化到手术修复的微创化,再到康复训练的科学化与个性化,力求为广大运动爱好者、教练员、运动康复从业者以及相关医务人员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 第一部分:解剖生理学的基石——理解肩关节的精妙运作 要深刻理解肩关节的损伤,首先必须对其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有清晰的认知。本书将首先详细介绍肩关节的骨性结构,包括锁骨、肩胛骨和肱骨的形态特征及其相互连接。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构成肩关节“动力骨架”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系统。 肩袖肌群的精细功能: 重点阐述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这四块肌的起源、止点、功能以及它们在维持肩关节稳定性和实现多向运动中的协同作用。我们将探讨肩袖肌腱的血液供应特点,这是理解其易损性的关键。 肩胛带的整体协调: 除了肩关节本身的盂肱关节,肩胛带的整体协调运动对于肩关节功能至关重要。本书将分析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等肩胛带肌肉的功能,以及它们如何与肩袖肌群协同工作,完成复杂的上肢运动,并强调肩胛骨运动异常在肩关节损伤中的潜在影响。 关节囊、韧带与盂唇: 详细讲解关节囊的结构及其重要性,特别是其在关节稳定中的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盂唇的解剖位置、形态及其在增加关节盂深度、提高肩关节稳定性和被动约束方面的核心作用,这是理解肩关节不稳和盂唇损伤的基础。 神经与血管系统: 简要介绍支配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神经和血管,理解其走行路径,有助于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避免损伤,并为理解神经源性疼痛提供基础。 第二部分:伤痛的根源探索——运动损伤的多维度成因分析 肩关节运动损伤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些成因,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损伤机制的系统性理解。 生物力学失衡: 过度使用与重复性劳损: 详细解析在某些运动项目中(如棒球投掷、羽毛球击打、游泳划水等)肩关节所承受的巨大重复性应力,以及这些应力如何逐渐导致微损伤的累积,最终引发肌腱炎、滑囊炎等。 不当的运动技术: 分析错误的投掷、挥拍、举重等动作模式如何破坏肩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链,增加特定结构(如肩袖、盂唇)的受力,诱发损伤。 肩胛骨运动异常: 深入探讨肩胛骨翼状、下回旋、前倾等异常运动模式如何影响肩峰下间隙,导致肩袖撞击,并可能伴随肩胛下肌功能障碍。 肌肉失衡与协调性下降: 优势肌群的过度活跃与拮抗肌的薄弱: 分析如胸大肌、背阔肌等大肌群的过度发展与肩袖肌群、肩胛带稳定肌群的相对薄弱,导致肩关节前移、下回旋等不稳定姿态,增加撞击风险。 核心肌群力量不足: 强调核心肌群作为全身运动的“稳定器”,其力量不足会迫使肩部代偿,承受更大的负荷,从而增加损伤概率。 结构性脆弱与退变: 年龄相关性退变: 探讨随着年龄增长,肩袖肌腱、盂唇等组织的血供减少、胶原蛋白降解等退行性改变,使其更容易在运动负荷下发生撕裂。 解剖变异: 介绍肩峰形态(如II型、III型肩峰)和肩峰下间隙狭窄等先天性结构因素如何增加肩袖撞击的风险。 外伤因素: 急性撞击与跌倒: 分析直接撞击、肩部着地等急性外伤如何导致肩袖撕裂、肩锁关节损伤、肩关节脱位等。 过度牵拉与扭转: 讲解在某些运动动作中,因瞬间的过度牵拉或扭转可能导致的韧带拉伤、关节囊撕裂或盂唇损伤。 第三部分:精准锁定病灶——现代影像学与临床检查的整合应用 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本书将系统介绍肩关节运动损伤的临床评估方法,并重点讲解现代影像学技术在诊断中的关键作用。 详细的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疼痛的性质、部位、诱发因素及缓解因素: 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询问详细的病史,初步判断损伤的可能部位和性质。 专项体格检查技巧: 详细介绍一系列特异性体格检查方法,如Neer征、Hawkins征、Lift-off test、Jobe test、Apprehension test等,以及如何解读这些检查结果,鉴别不同损伤。 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评估: 强调客观评估肩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度,以及各肌群的肌力,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影像学技术的深度解析: X光片: 介绍X光在评估骨性结构(骨赘、骨刺、肩峰形态、肩锁关节退变)、肩关节间隙狭窄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其局限性。 超声检查: 重点讲解超声在评估肩袖肌腱(部分撕裂、全层撕裂、钙化)、滑囊、盂唇(部分撕裂)等软组织损伤中的灵敏性和动态评估能力,以及其优势和局限性。 磁共振成像(MRI): 详细阐述MRI在评估肩袖全层撕裂、盂唇损伤(Bankart、SLAP损伤)、关节盂缘骨缺损、关节囊及韧带损伤、软骨损伤、骨髓水肿等方面的“金标准”地位,以及不同序列的应用。 CT与MRI关节造影: 介绍CT关节造影和MRI关节造影在诊断微小盂唇撕裂、关节囊松弛等方面的辅助价值。 第四部分:治疗策略的精细化——从保守到手术的阶梯式干预 本书将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分阶段的治疗方案,强调个体化治疗理念,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活动水平及期望值,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手段。 保守治疗的精髓: 急性期处理: 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的详细应用。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封闭治疗在缓解炎症和疼痛中的作用。 物理治疗: 疼痛管理: 冲击波、激光、超声波等物理因子治疗的应用。 关节活动度训练: 强调早期、渐进性的关节活动度恢复,避免关节僵硬。 肌力恢复与强化: 针对肩袖肌群、肩胛带稳定肌群的渐进性力量训练,以及核心肌群的训练。 本体感觉与平衡训练: 帮助重建肩关节的运动协调性和稳定性。 支具与肌内效贴: 在不同阶段的应用和作用。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与技术进展: 微创关节镜手术: 肩袖修复术: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肩袖撕裂(部分撕裂、全层撕裂)的关节镜修复技术、缝合方式、生物材料的应用(如锚钉),以及术后注意事项。 盂唇修复术(Bankart修复、SLAP修复): 讲解不同类型的盂唇损伤的关节镜修复原则和技术。 肩峰下减压术(肩峰成形术): 针对撞击综合征的手术适应症和操作。 肩锁关节修复/重建术: 针对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 开放性手术: 在某些复杂或特殊病例中的应用。 特殊情况下的手术考量: 如巨大肩袖撕裂、陈旧性损伤、合并骨折等。 第五部分:重返巅峰——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指导 成功的康复是肩关节损伤治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决定患者能否恢复原有运动水平的关键。本书将提供一套详尽、循序渐进的康复计划,并强调个性化与运动回归的理念。 康复原则与目标设定: 明确康复的各个阶段目标,如减轻疼痛、恢复关节活动度、重建肌力、恢复协调性、最终安全地重返运动。 分阶段康复计划: 早期(保护期): 重点是疼痛和炎症控制,保持关节活动度,避免加重损伤。 中期(恢复期): 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开始肌力训练,注重肩胛带的稳定。 后期(强化与功能恢复期): 逐步增加负荷,进行抗阻力训练,引入专项运动的模拟训练,提高爆发力、耐力和协调性。 运动回归策略: 循序渐进: 详细指导患者如何逐步恢复到训练和比赛状态。 技术优化: 强调在重返运动前,需要评估和优化运动技术,防止再次受伤。 预防性训练: 强调长期坚持科学的训练和康复计划,是预防肩关节运动损伤的关键。 心理康复的重要性: 关注患者在伤病恢复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建立积极的心态。 结语: 肩关节的健康不仅关乎运动表现,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本书希望通过对肩关节运动损伤的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预防、诊断和治疗肩部伤痛。我们鼓励读者将本书作为一本实用的工具书,结合自身情况,与专业人士共同协作,最终实现肩关节的健康与功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