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從曆史的角度,對意大利的政治、軍事等方麵進行研究和總結,從而探求振興祖國的道路。
目錄
第一捲
第一章
北方居民侵入羅馬帝國領土——西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剋人和勃艮第人——匈奴——盎格魯人在英格蘭——阿蒂拉——詹塞裏剋——倫巴第人
第二章
芝諾治下的羅馬帝國——提奧多裏剋——羅馬帝國的變遷——新語言——新名稱——貝利薩留斯——托蒂拉——納爾塞斯——倫巴第人改變治理方式
第三章
教皇在意大利——法蘭西國王丕平——查理曼——樞機主教的稱號——帝國轉入日耳曼人手中——貝倫加裏烏斯
第四章
圭爾夫派和吉貝林派——那不勒斯王國——教皇烏爾班二世——十字軍第一次東徵——紅鬍子弗裏德利希——擅立教皇——英格蘭王亨利——聖多米尼剋會和聖法蘭西斯會
第五章
伊斯特傢族——弗裏德利希二世——那不勒斯——圭爾夫派和吉貝林派在倫巴第——昂儒的查理——尼古拉三世——百年慶典製度——教皇在阿維尼翁
第六章
亨利皇帝在意大利——米蘭公國——路易皇帝——波希米亞王約翰——威尼斯——威尼斯人
第七章
教會分裂——博尼法斯九世——比薩宗教會議——康斯坦茨宗教會議——菲利波·維斯康蒂——那不勒斯女王喬萬娜二世
第二捲
第一章
殖民地的好處——佛羅倫薩的起源——佛羅倫薩人攻占菲埃索萊——佛羅倫薩第一次分裂——奔德爾濛蒂
第二章
佛羅倫薩受那不勒斯統治——法裏納塔·德利·烏貝爾蒂——成立行會——圭多·諾韋洛伯爵
第三章
成立執政團——設正義旗手——烏巴爾多·魯弗利——賈諾·德拉·貝拉
第四章
……
第三捲
第四捲
第五捲
第六捲
第七捲
第八捲
英漢譯名錶
精彩書摘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佛羅倫薩史》:
現在言歸正傳。路易皇帝為瞭加強他自己那一派,也為瞭加冕,就來到意大利。到達米蘭後,為瞭要從米蘭人處弄到錢找藉口,他假惺惺地賜給米蘭人自由並把維斯康蒂傢族成員投入監獄。但不久之後又把他們釋放。他到達羅馬後,為瞭更便於把意大利搞亂,就擅自推舉皮埃羅-德拉·科爾瓦拉為教皇;企圖利用他的勢力和維斯康蒂傢族的實力削弱托斯卡納和倫巴第兩處敵對派的勢力。但這時卡斯特魯喬死瞭,使皇帝未能如願以償,因為比薩和盧卡兩地已叛變。比薩人捉住皮埃羅·德拉·科爾瓦拉,把他押送法國交給教皇。皇帝對意大利的事情感到失望之後,就迴到德意誌。他剛離去,波希米亞王約翰就在布雷西亞吉貝林派的邀請下進入意大利,自封為該城和貝加莫的君主。他的到來是經教皇同意的(雖然教皇錶麵上假裝反對)。教皇在波洛尼亞的代錶因麵對他錶示支持,認為用這個辦法可以阻止皇帝再來。這樣就引起意大利黨派的變動。因為佛羅倫薩人和國王羅伯特發現教皇代錶贊助吉貝林派搞的勾當,於是就敵視所有受到教皇代錶和波希米亞國王友好對待的人。許多君主,不管是圭爾夫派還是吉貝林派,都和他們聯閤起來,其中包括維斯康蒂傢族,德拉·斯卡拉傢族,曼圖亞的菲利波·貢紮戈,卡拉拉傢族和伊斯特傢族。因此,教皇把他們統統開除教籍。國王由於害怕這個聯盟,就迴到自己的國傢調集兵力。當他率領一支大軍迴來時,仍然感到事情難辦。他知道這件事自己做錯瞭,就撤迴波希米亞,隻留下些部隊駐守勒佐和莫德納;帕爾馬則由城內最有勢力的馬爾西利奧和皮埃羅·德·羅西照管;教皇代錶對此深為不滿。
波希米亞國王撤走後,波洛尼亞就加入聯盟。後來聯盟各國把仍舊站在教會那邊的四個城市瓜分瞭。他們取得的協議是這樣:帕爾馬歸屬德拉·斯卡拉傢族,勒佐歸貢紮加傢族,莫德納歸伊斯特傢族,盧卡歸佛羅倫薩。但在他們進占這些城市時又發生許多糾紛;後來大多由於威尼斯人調停解決。有些人或許會認為,既然威尼斯人的政體是共和製,不但在實力方麵而且在內部規章製度方麵比意大利任何其他君主國都值得贊揚,而我們卻拖瞭這麼久還不曾提起他們,似乎很不恰當。但當讀者把原因瞭解清楚之後,就不會感到奇怪瞭。我打算從更古遠的時代開始敘述他們這個城市,以便使所有的人都明白他們的起源如何,還要弄清楚究竟是些什麼原因這麼長時期阻止他們介入意大利事務。
……
前言/序言
馬基雅維裏(1469-1527年)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巨人;他的《佛羅倫薩史》是人文主義曆史學的巨著。
馬基雅維裏的故鄉是意大利半島上的佛羅倫薩。中世紀的意大利是經濟上的先進地區,早在十四五世紀,這裏已齣現資本主義的最初萌芽。但是它在政治上卻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麵。十五世紀後半期,半島上存在著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教皇轄地和那不勒斯等五個較大的國傢,另外還有一些較小的城市國傢和諸侯國。各國之間爭雄掠土,兵連禍結。此時的西歐已經有一些國傢實現瞭政治統一,但在意大利半島上卻不存在一個能夠完成統一的力量。各國統治者為瞭戰勝對方,不惜勾結外國,引狼入室。到1494年,爆發瞭曆時半個世紀,有法、西、德等國參加的意大利戰爭。
佛羅倫薩是意大利半島上最大的手工業城市,也是資本主義關係最早萌芽的地方。但是這個共和國正如《佛羅倫薩史》書中所說的那樣,長期以來“受到公民內部接連不斷的分裂的摺磨。”(第二捲,第二章)1378年的梳毛工起義是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手工工人起義。至於平民貴族間、政治黨派間和世傢大族間的鬥爭更是錯綜交織,史不絕書。從十五世紀初期起,共和國政權歸人美第奇傢族之手,實行僭主政治。這個長期從事銀行業和商業的傢族成瞭佛羅倫薩的無冕之王。馬基雅維裏描寫這個傢族最早的代錶人喬萬尼時說:“他從來都不追求政府中的名位,但卻享有一切。”(第四捲,第三章)1494年,法國軍隊侵入意大利,美第奇傢族投降,佛羅倫薩人民在薩伏那羅拉領導下舉行起義,重建共和國。1498年薩伏那羅拉遇害後,共和國繼續存在瞭十四年,到1512年美第奇傢族恢復僭主政治為止。這段時間構成瞭馬基雅維裏的政治生命的黃金時代。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佛羅倫薩史 作者: 費爾南多·巴爾迪奇歐尼 譯者: 佚名(此處假設為虛構的學術翻譯團隊) 齣版社: 某知名學術齣版社(此處假設為虛構的齣版社) 叢書: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導讀:文明的搖籃與權力的新生 《佛羅倫薩史》是理解歐洲中世紀晚期至文藝復興早期社會、政治與文化轉型的關鍵文本。它並非僅僅記錄瞭一座城市的興衰榮辱,更是描摹瞭現代西方文明諸多核心要素——市民自治、商業資本主義、人文主義思想的萌發——如何在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內,通過激烈的內部衝突與不斷的外部博弈中鍛造而成。 本書的作者巴爾迪奇歐尼,作為一位深諳佛羅倫薩城邦政治生態的史學傢,以其嚴謹的考據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揭示瞭這座“阿爾諾河畔的珍珠”如何從一個地方性的公社,蛻變為歐洲最富裕、最具創新精神的經濟與文化中心。 一、從公社到城邦的艱難嬗變 本書的開篇,將曆史的聚光燈投嚮瞭中世紀的佛羅倫薩。在神聖羅馬帝國權威式微、教皇權力受到挑戰的背景下,佛羅倫薩的市民階層——以新興的紡織業工匠、羊毛行會成員以及日益壯大的金融傢群體為代錶——開始尋求自主權。 巴爾迪奇歐尼細緻地剖析瞭“公社”製度的建立過程。這不僅僅是行政權力的交接,更是一場社會結構的重塑。早期的公社由貴族與富裕市民共同維係,權力結構脆弱且充滿內訌。作者詳盡記錄瞭市民階層如何通過建立各種“行會”(Arti)和“大議會”(Maggiori),逐步將權力從世襲貴族手中奪取,轉化為基於經濟實力和職業身份的政治權力。 重點分析: 行會政治的復雜性: 佛羅倫薩的權力基礎在於其高度組織化的行會。大行會(Arti Maggiori),如絲綢、羊毛和金融傢行會,掌握瞭實質性的經濟命脈和政治話語權。本書深入探討瞭這些行會內部的運作機製、利益衝突,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復雜的選舉程序和內部製衡機製來維持錶麵的穩定。 市民階層的分化: 隨著財富的積纍,市民階層內部也産生瞭顯著的裂痕。以銀行傢為代錶的“大資産者”與底層手工業者、小商販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這種內部張力,是驅動城市政治劇烈動蕩的根本動力。 二、美第奇傢族的崛起與“隱藏的暴政”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無疑是對美第奇傢族掌權曆程的剖析。科西莫·德·美第奇(Pater Patriae,祖國之父)以及後來的洛倫佐·美第奇(Il Magnifico,偉大的洛倫佐),並非通過傳統的軍事徵服或公開的政變來獲取統治權,而是運用瞭極其高明的政治手腕。 巴爾迪奇歐尼揭示瞭美第奇傢族如何利用其強大的金融網絡和對教會的巨大影響力,巧妙地操控瞭選舉製度、公職任命以及對外政策。他們深諳“以閤法性掩蓋專製”的藝術。 本書強調的觀點: “軟權力”的運用: 美第奇傢族的統治是“隱形”的。他們讓共和體的外殼保持完整,但所有關鍵決策都必須符閤他們的意願。這種“僭主政治”(Signoria)的形成過程,為後世的政治傢提供瞭研究“非正式權力”運作的經典案例。 金融資本與政治權力的高度融閤: 美第奇銀行不僅僅是斂財的工具,更是滲透到歐洲各國宮廷、教廷的政治工具。作者通過對銀行往來賬目的分析(或引述他人的相關研究),說明瞭經濟霸權如何轉化為無可匹敵的政治影響力。 三、人文主義的土壤與藝術的贊助 佛羅倫薩的偉大,在於它不僅是金融中心,更是文藝復興的熔爐。巴爾迪奇歐尼並未將文化現象視為政治鬥爭的簡單副産品,而是將其視為整個社會結構轉型在精神層麵的投射。 文化贊助的政治意圖: 本書詳細考察瞭美第奇傢族以及其他富商巨賈如何大規模贊助藝術和學術活動。這些行為並非純粹的利他主義,而是服務於鞏固其社會地位和政治閤法性的重要手段。贊助米開朗基羅、波提切利等藝術巨匠,建造宏偉的宮殿與教堂,是為瞭嚮市民和對手展示其財富、品味和對“古典美德”的繼承。 作者通過分析當時留存的契約、信件和藝術評論,探討瞭人文主義思想如何從學術圈滲透到公共生活,如何挑戰瞭中世紀神學主導的世界觀,轉而強調人類的潛能與現世的價值。 四、社會衝突與外部乾預 佛羅倫薩的曆史並非一帆風順。本書對內部的社會動蕩給予瞭充分的關注,特彆是1378年的“奇翁比起義”(Ciompi Revolt)。 奇翁比起義的深層意義: 此次起義是城市底層工人階級對行會寡頭政治的反抗。巴爾迪奇歐尼認為,這次起義雖然最終被鎮壓,但它暴露瞭佛羅倫薩共和國在分配財富和保障基本公民權方麵的根本缺陷。這次事件標誌著市民共和國的擴張階段結束,轉嚮更加保守和精英化的治理模式。 此外,本書也梳理瞭佛羅倫薩在意大利半島的對外擴張、與米蘭的競爭,以及與教皇國的復雜關係。戰爭的開銷、同盟的建立與背叛,都直接影響瞭城邦的經濟穩定和政治決策。 結論:一座城市的現代性縮影 《佛羅倫薩史》的價值在於其整體性。它拒絕將政治、經濟、文化割裂看待,而是將它們編織成一幅連續的、動態的曆史畫捲。通過對佛羅倫薩的深入研究,讀者不僅能理解一個具體城市的命運,更能洞察到西方從封建中世紀嚮近代早期過渡的普遍性動力——商業擴張、市民階層的崛起、世俗化權力中心的形成,以及對古典遺産的重新發掘與運用。 本書是理解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基石,為所有希望探究現代資本主義精神起源、政治權力運作模式,以及精英文化如何塑造社會景觀的學者和讀者,提供瞭不可替代的學術資源。其嚴謹的敘事結構和對史料的精妙運用,使其成為該領域內的一部不朽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