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更美書店“種齣來”的詩意閱讀現場
2、200餘幅圖片,11傢連鎖書店之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蜀中文化、西北文化
3、20幅手繪圖、概念設計圖紙,4位建築設計師首次披露鍾書閣設計之秘
4、一部電影小說,講述白樺林大海、人與書店、苦難與歡喜、相遇與離彆、暖與糖
5、葉辛、蔣子龍、於殿利、趙麗宏、賀聖遂、黃亞洲、孫甘露、阮義忠、何建明、青山周平????齣版傢、作傢、建築師、攝影大師、學者跨界暢談實體書店的未來,城市新生活美學運動,社區裏的天堂圖書館,靈魂的巴彆塔??
望南:詩人,寫作者,齣版從業者。70後,1987年開始發錶小說、詩歌、散文。1997年,魯迅文學院高級作傢班學習,在京、滬從事齣版工作14年,傳媒工作5年。著有小說集《販賣故事的漁夫》、長詩《阿姆萊的夏天》。
像鍾書閣這樣的典雅而又有創意的書店,就該廣為傳播,把它的品牌做到祖國各地去,讓它美好的形象,在世界上的每個角落都有一席之地。————著名作傢葉辛
鍾書閣在書店的形態上很下工夫,做得非常藝術,它的環境讓人覺得不僅是書店,更像是一個藝術場所,非常有文化氣息。————著名作傢趙麗宏
實體書店,在我看來,還看不到它消亡的那一天。……圖書和閱讀,已經成為人類的一種文化方式,深深地固定在人們的生活方式中。————著名齣版人於殿利
鍾書閣,比想象的還要美,哪怕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著名學者許紀霖
我理想中的書房就是看不見書,真正的書房就是我喜歡的現在這個樣子的,真的就是喜歡看景,看光綫。————著名攝影傢阮義忠
閱讀的方式可以不一樣,書店於未來也可以不一樣。書店與城市生活結閤、與自然結閤,在未來就會有很多可能性,也會帶給城市裏的人更多的美好。————著名設計師青山周平
目錄
引言:緣與夢
詩|天賜之詩|我心裏一直都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講述|創始人、此岸、彼岸
中國最美書店創始人金浩|一輩子隻做一件事,鍾書緣,鍾書夢
8·我有兩個孩子,一個是女兒,一個是鍾書書店
9·讀者永遠是對的,錯的永遠是我們
11·儒傢文化影響瞭我的管理觀念
12·憑良心做事與“不二過”
14·企業文化與卓越員工
16·閱讀的神聖“巴彆塔”
18·“最美”實體書店夢
20·感恩這個世界和每一個人
鍾書閣的藍色彼岸|金鍾書的計劃與美學
23·女兒眼中的父親:他想把事情做得更美好
24·書店是慢慢養齣來的
25·站在讀者的角度完善所有的細節
27·互聯網+的書店體驗“美學”
詩|鏡子|每一麵鏡子都十分狡黠/大地與天空對它而言都太小
設計|態度、觀念、詩意
俞挺|讀書人的天堂一定飄滿瞭透明的靈魂
46·在過去中創造未來
48·打造一個靈魂書店
49·上句是塞北,下句是江南
50·用自己的態度去看這個世界
李想|講述你不知道的空間現實
68·普通的一個句號沒有情感
69·你會忘記的更多的現實
70·設計的偏好與唯一的選擇
71·最科學的考量來自於分析綜閤環境
72·每間書店背後的隱喻
陳嘉煒|一個古典的美好的書的容器
88·要在文脈中尋找獨特氣質
89·設計的要素:人、時間與空間
91·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園林
93·真正的本源是以書為美
呂戎|法國梧桐樹下的閱讀光陰
102·紹興路的寜靜與詩意
103·人的尺度空間
104·從書店迴到童年的上海
詩|復活|天使在我頭上傾聽/薊草凝聚著凍雨/生機勃勃
影像與文本|卑爾霍雅之巔,以及苜蓿書店
詩|阿納霍瑞什|我的“清水之地”/世界上最初的山、泉水衝刷著、發亮的草葉
聲音|書店、城市美學、詩意棲居
於殿利|實體書店的未來,一條船,一條有固定方嚮流淌的河流
148·大的文明語境下的圖書産業
149·電商衝擊實體書店——存在?不存在?
150·紙質閱讀,深深地固定在人們的生活方式中
152·書店在城市中消失的時候,這座城市離消失也就不遠瞭
153·書店不應該是商店,書店應該是文化服務中心
155·書店的氣質一定要與圖書的品質相契閤
157·網絡書店銷售形式是從外部闖進來的“野蠻人”
158·國外書店值得藉鑒的觀念與實踐
賀聖遂|書店是靈魂、情感的棲息地
160·書店是活著的靈魂在交流
161·我想開一傢有“交流”的舊書店
163·福州路書店憶舊
164·應該鼓勵開小的社區書店
165·開書店的都是理想主義者
趙麗宏|書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徵
186·書店是讀書人的好朋友
187·紙質書不會被消滅
188·哪怕隻是聞聞書的味道
孫甘露|閱讀永遠是優雅的生活方式
186·與一本書不期而遇是種無法言說的美好
191·書對城市和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192·我們尊重尊重書的人
193·一座城市的書店要有多樣性的生態
195·關於上海老書店的記憶
阮義忠|閱讀是一件可以讓靈魂美好的事情
217·1960年代,在宜蘭的鄉下書店
218·用20秒讀詩是一次美好的逃離
219·理想中的書房是沒有書
青山周平|美好的書店要有“傢”的感覺
222·我的設計跟社會生活有關
223·“傢”應該是嚮外延展的
224·書店是共享的交流平颱
225·書店是一個有機的多元文化空間
劉明清|書店是人詩意棲居的“林中路”
236·實體書店有不可替代的公共屬性
237·社區書店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嚮
237·80年代書攤老闆都能聊尼采
239·讀書會:發現閱讀新空間
範文兵|一傢最美的書店,一種虛擬社區、公共空間的存在
241·書店創造社區
242·書店與社區
243·良性發展的城市公共空間
244·具象的市民社會
詩|潮汐|黃昏前進,然後又後退/把我們的杯子和書像島嶼留在地闆上
檔案|思考“美”的書店
作傢眼中的書店之美
264·葉辛|锺書閣,種書閣:世界上所有的書都是種齣來的
266·蔣子龍|書香大業:書之“香”,其香在骨
269·黃亞洲|中國最美書店:所有書裏的雨水、鷗燕、燈塔
272·何建明|心聲、書聲、鍾聲:每一天太陽升起時的詩意
媒體報道中的“最美”現象
289·中國齣版傳媒商報|鍾書閣可否被復製
292·北京商報|一傢實體書店利潤年增30%的背後
293·上海青年報|“上海最優雅書店”的生存之道
293·解放日報|當鍾書閣成為一個復數
294·中國文化報|鍾書閣:走在“愛與美”的轉型路上
295·齣版商務周報|鍾書閣:以書為本,做“纔貌”雙全的“最美書店”
引言:緣與夢
加拿大女詩人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在《復活》一詩中這樣寫道:我能聽到/下雪的沙沙聲/天使在我頭上傾聽/薊草凝聚著凍雨/生機勃勃/等候那個時刻/抵達我。
這是首摺扇一樣打開的詩意之夢,詩人以她特有的女性敏感,抒寫瞭不同語境、不同時空中,一再重復上演的“復活”之夢。
用這首詩來修辭“鍾書閣”,再恰當不過。對於讀書人而言,一本書是一次相逢的生命之緣,一場進入異域的時空夢旅;無數本書聚在一起,書店則成瞭聚夢聚緣的地方,而在夢想與現實之間,鍾書閣“復活”瞭“最美的書店”,這些書店原本在每一位讀者心中,以夢的形式期待著來到現實。
鍾書閣第一傢店在上海鬆江泰晤士小鎮“降生”時,幾乎一夜之間擁有瞭上海最美書店的贊譽。很多讀者走進這傢店,都覺得是進入瞭一場關於書的夢,對於鍾書閣的創始人金浩而言,這傢店更是他期待已久的夢。現在,他終於把這個夢放在瞭鬆江,並從那裏起步。
究竟該怎樣展現鍾書閣的“書店”之夢呢,有諸多故事可以講述,有很多角度可以進入,我們最終選擇瞭紙上展覽的方式,以講述、設計、聲音、影像與文本、檔案五個場域進行一場紙上的最美閱讀之旅。
本書是關於鍾書閣的一場夢,時間與空間搭建起她的十字坐標。時間的縱嚮性而言,21年匠人般的堅守,“鍾書”從街邊默默無聞的小書店生長成瞭上海新文化地標,從上海灘走嚮瞭全國,成為中國最美的書店!她始終在閱讀深處安靜地等待著每一位讀者。
空間的多樣性而言,鍾書閣以最美的空間編織瞭閱讀之夢,如果一傢書店,僅以空間設計之美博得“最美書店”的聲譽,那與一傢酒店便沒有什麼差彆。鍾書閣“最美”的內涵涵蓋瞭更多的場域,這些場域輻射、延展瞭更多的話題,關涉到書店業的方方麵麵。
我們不禁要問,鍾書閣在“最美”麵紗背後“復活”瞭什麼?她給中國書店業的未來發展提供瞭什麼樣的思考及答案,她僅是一道可供觀瞻的“盆景”,還是真正良性生長的“標本”,在數字時代不可逆轉的大潮中,她擁有瞭怎樣的基因,這些基因又是如何生長變化的,她纔能獲得如此生機勃勃的生命力。
我們請來瞭中國著名作傢、知名齣版人、建築師、攝影大師、學者,圍繞著書店與閱讀、書店與城市記憶、書店與社區、書店與書房、書店的公共屬性等,關乎書店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多元性話題展開深入的討論。
我們想尋找到更多的答案,給中國書店業未來發展提供一份參考,一如結果孕育於開始,答案深藏於過程,1+1等於2肯定誕生不瞭“最美“書店,多元性的話題與探討,纔是中國書店業在大的文化語境下嚮縱深發展無法迴避的“航嚮”。
商務印書館的總編輯於殿利評價實體書店的未來,是一條船行走在一條有固定方嚮流淌的河流中,在關於鍾書閣的閱讀航行中,在這條安靜的河流上,我們放上瞭一部關於最美書店的電影小說,這不是文本的一次非虛構之旅,而是閱讀進入生命的一場虛構之夢,卑爾霍雅之巔,一個小書店的美好時光,關於青春的成長與生命的驪歌,時間淹沒鑰匙,溪水注入骨骼,理想與現實的長途跋涉後,期待已久的夢都是“等候那個時刻/抵達我”。
……
讀完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的是一種“打卡式”的文化現象與真正沉浸式閱讀體驗之間的張力。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一切都講究效率和展示性,一個被譽為“最美”的場所,必然會吸引無數的“攝影愛好者”蜂擁而至,他們追求的是一個完美的自拍角度,而非書本散發的微弱光芒。因此,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描繪或探討這種現象的?是批判性地展示瞭這種過度包裝帶來的異化,還是贊美瞭這種美學傳播所帶來的文化影響力?如果我親自去造訪,我可能會非常關注那些“非遊客區”角落的設計。那些真正用於深度閱讀、提供舒適座椅的區域,它們是不是同樣被用心對待瞭?設計師是否預留瞭足夠的空間給那些攜帶筆記本電腦、需要長時間逗留的“數字遊民”?一傢真正優秀的公共文化空間,應該能夠同時容納“快閃”的驚嘆和“長駐”的安寜。我希望這本書能揭示齣,這傢書店是如何在商業的考量與公共服務的理念之間,劃齣一條既能吸引眼球,又不至於讓閱讀淪為背景噪音的界限。
評分天呐,光是衝著這個名字,就讓人心生嚮往,忍不住想立刻打包行李飛過去。我一直覺得,書店不隻是買書的地方,它更像是一個城市精神的容器,是城市裏最溫柔的角落。那些被精心設計的空間,燈光的處理,書架的高度和材質,都默默地講述著關於閱讀、關於美學、關於生活的哲學。這傢“中國最美書店”,光是想象它坐落在哪個城市,周遭的環境是古樸的黛瓦白牆,還是現代的摩天大樓之間,就已經足夠引人入勝瞭。我猜想,裏麵的設計一定大膽而富有創意,或許有挑高的空間,讓書本仿佛直插雲霄;又或者運用瞭大量的自然光,營造齣一種聖潔的閱讀氛圍。那種將建築藝術與人文精神完美融閤的場所,總是能讓人在推開門的一刹那,感受到一種近乎朝聖的寜靜與震撼。我期待的,是那種能讓人忘記時間,沉浸在墨香與光影交織中的體驗,它一定不僅僅是一個商業空間,而是一個關於“如何好好閱讀”的宣言。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遠離喧囂、與自我對話的庇護所,讓我可以在那裏重新校準自己的精神頻率,重新找迴那種被文字擁抱的踏實感。這傢店,對我來說,已經超越瞭“書店”這個簡單的標簽,它代錶著一種對精緻生活的追求,一種對知識的虔誠。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強烈的地域指嚮性和審美宣言,這立刻激起瞭我對於“中國式美學”在當代商業空間中如何重生的強烈好奇心。我們總是習慣於將書店的“美”與北歐的極簡或者日式的侘寂掛鈎,那麼,這傢冠以“中國最美”之名的書店,會是如何詮釋本土的語境和氣質?我設想,它的美必然是立足於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上的,或許是藉鑒瞭古典園林的移步換景,又或者是在材料的選擇上,大量使用瞭溫暖的木質和帶有肌理感的石材,讓每一次觸摸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更讓我好奇的是,這種“美”是如何服務於“閱讀”這一核心目的的。一個空間如果僅僅是好看的花瓶,最終還是會被人遺忘。我希望這傢書店的設計能夠巧妙地引導顧客,讓他們在被視覺震撼的同時,自然而然地被書本吸引。比如,書架的排列是否形成瞭一種特定的韻律感?照明設計是否精準地打在瞭書脊上,像舞颱聚光燈一樣,讓每一本書都成為主角?這種平衡——在藝術的張力與閱讀的實用性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支點——纔是一傢偉大書店的標誌。我期待從中看到一種自信的、不盲從於國際潮流的東方設計力量。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讀者角度來看,我最看重的還是“人情味”和“功能性”的平衡。那些被譽為“最美”的空間,往往因為設計過於前衛或復雜,反而讓人感到局促和不自在。我希望這傢書店的設計能夠超越純粹的視覺衝擊,而達到一種“無感設計”的境界——即,環境的設計優秀到讓你幾乎注意不到它的存在,你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引導至你手中的書本和麵前的文字上。書店的氣味、背景音樂的選擇、甚至店員的服務流程,都應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體驗。比如,找書的路徑是不是清晰明瞭?試閱區的沙發是不是久坐不纍,讓人願意停留更久?我特彆關注那些“小細節”:洗手間的清潔度、咖啡吧颱的設計是否會串味到書區、以及有沒有提供方便的電源插口。這些看似瑣碎之處,恰恰是衡量一個空間是否真正以人為本的核心標準。如果這本書能深入到這些具體的、日常的使用體驗層麵,去解析這些“最美”背後隱藏的“最人性化”的考量,那它對我的價值將無可估量。我買的不是一本關於建築的畫冊,而是一份關於“理想閱讀生活”的指南。
評分這傢書店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種極高的期待值設定,這讓我對它的“在地性”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最美”的資本,難道僅僅是室內裝潢的奢華堆砌嗎?我更傾嚮於認為,真正的美,來自於它與所在城市、與周邊社區的對話。這本書,我希望它能幫我探尋到這種連接。它是否巧妙地將地方性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瞭空間敘事中?比如,如果它開在江南水鄉,它的綫條是否會更流暢、更具流動感?如果它位於曆史悠久的商業街區,它的立麵是否尊重瞭原有的城市肌理?更進一步說,我好奇它的“內容策展”是否也體現瞭這種在地精神。書店裏陳列的讀物,除瞭暢銷書之外,有沒有大量關於本地曆史、文學、風土人情的書籍?這纔能體現齣書店的“根”。一個成功的文化地標,不應該是一個被空投到任何城市都能成立的模闆,而應該是個性鮮明,與腳下的土地緊密相連的有機體。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份設計藍圖背後的文化思考,一份讓人們願意為瞭一段本地故事而駐足的誠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