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华人处皆能读雅舍,梁实秋之女梁文蔷绘图
《雅舍小品》初版于1949年,收小品散文34篇。《雅舍小品》中的“雅舍”,即作者的居室。在抗战期间,作者因避战火而到了四川的北碚,跟同学吴景超夫妇合资在北碚买了一幢房子.由于房子筑在路边的山坡上,没有门牌,邮递不便,便用吴景超夫人龚业雅的名字,替居室命名为“雅舍”。《雅舍小品》的文章,本来都属于专栏式的作品,而且都是短篇,没有太大的连贯性。其中所写的,涉及不少作者熟悉的真人真事。根据作者自述,《雅舍小品》中的作品“虽多调侃,并非虚拟”,可以看出作品内容的真确性和写作的取向。《雅舍小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写的都是身边琐事,生活随笔.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谈中西文化问题。全书固然没有统一的主题,所写的都是独立成篇,而且题材多是随手拈来的。初看题目时,可能给读者平凡的感觉,但细看内容后,却又别饶趣味。像《握手》《理发》《衣裳》《女人》《男人》等,平常人绝对想不到这样平凡的题目,竟然可写出这么丰富的内容。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说,他的作品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雅舍小品》堪称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其影响力足与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朝花夕拾》相媲美。更为难得的是本书邀请了目前身在美国的梁实秋先生的女儿梁文蔷女士为本书绘制了插图数十幅,梁文蔷女士为艺术教育学博士,其绘画功底扎实,画功虽没不如当今一流的画家,但因为梁文蔷女士与父亲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其绘画能够准确传达梁实秋散文作品的意境;同时,梁文蔷女士还提供了多幅梁实秋先生生前的书画作品及珍贵的照片,不仅可以有助于读者阅读《雅舍小品》中的文章,也具有相当的史料意义。
梁实秋(1903—1987),浙江杭州人,原名梁治华。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谈徐志摩》《清华八年》《秋室杂文》《秋室杂忆》《看云集》《槐园梦忆》;文学皮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骂人的艺术》《文学的纪律》《偏见集》;学术专著《英国文学史》;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等。
梁文蔷,生于1933年,浙江杭州人,生于山东青岛。美籍著名营养学家。梁实秋先生幼女。著有《春华秋实》《长相思——梁实秋与程季淑》等。
一个人有许多方面可以表现他的才华。画家拉斐尔不是也写过诗吗?诗人但丁不是也想画吗?“雅舍小品”不过是实秋的一面。许多人喜欢他这一面,虽然这不是他的全貌。
——龚业雅
实秋先生活到耄耋之年。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我想特别提出一点来说一说。他到了老年,同胡适先生一样,并没有留恋异国,而是回到台湾定居。这充分说明,他是热爱我们祖国大地的。
——季羡林
梁氏的风格上承唐宋,下撷晚明,旁取英国小品文的洒脱容与,更佐以王尔德的惊骇特效,zui讲究好处收笔,留下袅袅的余音。学者的散文夹叙夹议,说理而不忘抒情,议论要有波澜回荡,有时不免正话反说,几番回弹逆转,终于正反相合。
——余光中
在那小小的六间房间里,生活过一位爱国的现代文人,他写得一手好文章,虽然条件既简陋又艰苦,可是他却生活得很愉快。由六间房间中飘出的散文成了坚忍不拔、自信、乐观、潇洒和情趣的化身,为那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代刻上了可纪念的注释。这便是雅舍应该长存的价值。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参与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学漫步。它没有固定的路线图,作者牵着你的手,时而走进幽深的小径,探讨一些关于人性的小困惑;时而又走到开阔的湖边,让你领略一片豁然开朗的风景。这种起伏变化,使得长篇阅读过程丝毫没有感到疲倦。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孤独感”的剖析。它没有将孤独描绘成一种需要被治愈的病态,而是将其塑造成一种可以主动选择、精心享用的状态。书中有些篇章,大段的留白和沉思,仿佛是作者在向读者发出邀请,让他们也加入到这场独处的冥想中。这种对“自我空间”的肯定,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时刻需要连接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鼓励你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教导你如何有效地与自己相处,如何从独处中汲取力量。每当我感到外界的喧嚣有些让人喘不过气时,翻开这本书的任意一页,都能立刻找到一个避风的港湾,重新调整呼吸的频率。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以“生活美学”为主题的书籍,但大多流于表面,充斥着对昂贵物品的堆砌和不切实际的理想化场景。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的美学根植于对本土文化和个人经历的深刻理解。作者引用的典故、描述的器物,都带着浓厚的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根”的感觉。比如谈论旧时的家具,不只是描绘其造型,还会提及制作这件家具的匠人的精神,以及这件家具在家中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这种叙事层次,让“美”不再是孤立的审美对象,而是与历史、情感、记忆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这种深沉的文化底蕴,使得作品的耐读性大大增加。很多地方需要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厚重感。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家里的那些老物件,它们不再是碍事的旧物,而是一个个沉默的历史见证者,这让我对“传承”这个概念有了更具体、更温情的认知。这本书,是关于如何优雅地生活,更是关于如何有尊严地怀旧。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有点担心它的内容会过于清冷或高深,毕竟这类题材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疏离感。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找到了“雅致”与“烟火气”之间的绝妙平衡点。它写风花雪月,但笔下的风花雪月绝不是空中楼阁。它可能在描写一朵精心培育的兰花时,突然话锋一转,聊到为养兰而支付的水电费用,那种瞬间的拉回现实,处理得极其自然且幽默。这种处理手法,使得作品接地气而不失格调。尤其是对“日常琐事”的升华,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比如讲述一次制作点心的过程,从面粉的筛分到火候的控制,每一个步骤都被赋予了仪式感,仿佛在进行一项神圣的、需要全心投入的艺术创作。这种将平凡瞬间精致化的能力,让人不禁反思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是否过于急躁,错过了那些本可以闪闪发光的美好瞬间?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粗糙,并温柔地提示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更精致。
评分这本新近读完的书,着实让人回味无穷。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也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它更像是在一个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午后,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作者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场景,那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比如描写一次日常的聚餐,不是简单罗列了吃了什么,而是将空气中弥漫的食物香气、人们交谈时的神态、甚至是桌边不经意掉落的一粒米,都写得入木三分。读起来,你会感觉到自己的感官都被唤醒了,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画面之中。全书的基调是平和而又带着一丝哲思的,它不刻意说教,却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深处对于“生活意义”的思考。特别是对人情世故的描摹,那种洞悉世事而不世故的达观,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更添一份敬意。这本书适合在安静的时候细细品味,它不需要你紧盯着情节发展,而是邀请你慢下来,去感受文字里流淌出的那份从容与淡定。每次合上书页,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被真诚和智慧浸润后的满足感。
评分我一直以为,好的散文,是需要一点点“锋芒”才能让人印象深刻的。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看法。它的力量是内敛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如果说有些作家的笔触是锋利的刻刀,那么这位作者的笔触更像是蘸着温热水墨的毛笔,在宣纸上缓缓洇开,晕染出层次丰富的意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时间流逝”的看法。没有那种对青春不再的哀叹,也没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而是将每一个当下都视为值得珍视的片段。例如书中描绘某处老建筑的变迁,并不是简单地感慨“物是人非”,而是细致地对比了旧时砖瓦的纹理和今日翻修后的光滑,从中提炼出一种循环往复、生命不息的韵味。这种叙事方式,极其考验作者的观察力和文字驾驭能力。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因为稍一走神,可能就会错过那些隐藏在朴素词句下的精妙比喻。读完后,我清理书桌上的旧物时,动作都变得轻柔了许多,那是一种对“旧”的尊重,一种由书本传递而来的对过往岁月的温柔凝视。
评分想买这本书很久了。很喜欢,而且很便宜。包裹也很好。推荐。
评分等到花了都谢了。
评分好
评分我说,感觉不错,支持大家购买,希望大家能买到合适的时候,京东的价格有点虚高,不实惠,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谢谢
评分还没看、先囤着
评分还没看、先囤着
评分不错!只是还没看完
评分是正版
评分还没看、先囤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