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疗效是医学的硬道理,而疗效又与遣方用药紧密相关。但“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用之得当,效如桴鼓,力挽沉疴。方药之用,还在于法古创新,化裁尽变,出奇制胜。《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用药心悟卷》介绍临床大家朱良春近80年丰富、独到的临证用药经验,集中反映了历经千锤百炼的一代名医辨证之精,用药之巧,新意之奇,皆实践心得之精华,不袭陈言,非人云亦云,其中不乏不传之秘。后学可按图索骥,按证用药,进而学习大师立方选药之意,于“做临床”大有裨益。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良医良师传薪火,春风春雨育人才!
——国医大师邓铁涛
★中国传统医学真了不起,这是我看到的*杰出的奇迹!它纠正了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不能修复的错误认识。(目睹朱老研制的“益肾蠲痹丸”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病理模型实验结果后的感慨)
——诺贝尔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原主席诺罗顿斯·强博士
★才智天生,思维超人;善于继承,勇于创新;辨证辨病,见解英明;虫类研究,誉满杏林。
——名医江育仁
★“朱良春现象”揭示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的可循规律,折射出中医药学扎根临床、l发扬光大的真谛,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后学者可以从中借鉴,为新世纪新形势下发挥中医药学的优势和特色作出应有的贡献!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史载祥
目录
序一 皇古融新 卓然自立——从章朱学派看《朱良春全集》
序二 研精覃思 寻本开新
祝贺朱良春老师期颐之庆暨《全集》梓行
自叙
前言
中药配伍,当用则用_朱老为“中药十八反”平反
经验用药
1 外感病证药
清热解毒,疏风达表|一枝黄花
通督升阳,祛风疗湿|苍耳子
散风定痉,化痰软坚|僵蚕
疗疮疡痈肿,除温热疫毒|僵蚕配蝉蜕
疏散宣透,止咳利咽|牛蒡子
能升能降|柴胡
泄热解毒,清上利下|鱼腥草
清肺化痰,善治咳嗽|金养麦
2 心脑病证药
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附子
平降冲逆,温复心阳效捷|桂枝
温补镇摄治失眠症|黄芪配磁石
治顽固性失眠|延胡索配徐长卿
善养心气,擅敛虚汗|小麦
合欢皮配功劳叶|理气和络,擅治胸痹
太子参配合欢皮|功擅调畅心脉、益气和阴
石菖蒲|功擅治痰
夏枯草|安神解毒,止血除痹
3 肺系病证药
细辛|治咳逆,水肿,痹痛,善愈口疮
葎草|除蒸散结,通络利水
葶苈子|泻肺强心之佳药
紫菀|润宣肺,二便滞塞俱效
白芥|利气豁痰,搜剔内外
白及|妙用三则
射干|利咽定喘除湿
4 胃肠病证药
苦参|性苦寒沉降,调心律,抗菌止痢
栀子|治疗胰腺炎有特效
人参与五灵脂|同用效佳而无弊
甘松|醒脾,解郁安神
黄芪配莪术|治慢性胃疾,消瘢瘕积聚
苍术|升清气,除癖囊
白头翁|功效探析
蒲公英|应用琐谈
莱菔子|功用三辨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大黄|推陈致新,延缓衰老
预知子理气通淋
5 肝系病证药
桑寄生|祛风湿,降压平肝,兼疗胸痹
……
经验药对(含小品方)
本书药名索引
本书病症索引
前言/序言
在近现代中医学术史上,朱良春教授可谓是最享师承之福的大师。他是名师之徒,又是名师之师。他的老师,就是那位倡“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章次公先生。他的弟子很多,其中的何绍奇、朱步先、史载祥教授等人,已是行医海内外,医名隆盛的临床家了。是他们以精诚的仁心仁术,自辟户牖创立了以皇古融新为旗帜的章朱学派。
人生就是经历与感恩。今年已经九十九虚岁的朱良春教授,最令人击节敬佩的,就是他在经历、品德、学识几方面都推至臻备。近日阅读朱良春教授颐年集篇隽献的《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增补本》和《朱良春全集》,读后心向阳光催律动,令人敬仰不止。
章次公先生是近现代中医的一座高山,德艺高乘。弟子朱良春大师尊许勉学,笔底含情,悉心整理完成了乃师名山大业。而良春教授不唯垂绍,弥重推出,在辉煌中自己也耸立为一座峻丽的奇峰。我们看到,由良春教授整理的这部经验集,章次公先生之超过及其临床之卓绝尽在书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终结了干余年来的伤寒温病之争,做出了历史性的提升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宋以前一直循《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指认仲景六经辨证系以寒为病因统概外感。金之刘完素有所突破,言“伤寒是热病”,把热性病全归于火热之邪。元明之交的王履则寒温分立,言“伤寒自是伤寒,温病自是温病”,主张寒温分治。明末大疫流行,吴又可创“戾气”说,撰《温疫论》。清初叶天士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立论,创卫气营血辨证,后吴鞠通又针对温热病创三焦辨证。由是而从宋代以降,外感热病就有伤寒派、温病派、温疫派,特别是围绕寒和温,既有病因病性之争,也有治法之争,不曾消歇。甚至伤寒学派中尚有陆九芝的伤寒统温病派,温病学派中又有杨栗山等人的温病统伤寒派。章次公先生伤寒师从曹颖甫,一温病师从丁甘仁,又博览群籍,对《伤寒论》《干金方》《外台秘要》《普济本事方》《世补斋医书·广温热论》等用力尤勤。他在自己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许多以伤寒经方和温病时方论治传染病的经验,并指出“叶天士等总结前人的理论与经验,阐发温病学正是对《伤寒论》的发展”,慧识寒温一体。伤寒六经、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是三种不同的辨证方法,其病种和病因以辨证为要务,脱却了历代以来的门户之争,冶寒温于一炉。他在总结三种辨证纲领的共性时,尤其重视病期(各阶段发病时间及病程)和维护心力。次公先生的这一炯鉴,已为当代外感热病病证论治之理则,也载入了现代医学《传染病学》中。
用药心悟:医者仁心与智慧的沉淀 《用药心悟》并非一本单纯的药物手册,它是一部凝结了无数临床经验、理论思辨与人文关怀的医学著作。它所呈现的,是作者在长达数十载的中医药实践中,对于药物认识的深化,对于临证遣药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医者职业道德与人生哲学的深刻体悟。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药物的性味归经,不如说是在描绘一位仁心仁术的医者,如何以其毕生所学,去应对疾病的千变万化,去守护生命的尊严与安宁。 全书洋溢着一种严谨而不失灵动的学术氛围。作者并非仅仅罗列药性,而是深入剖析每味药物的内在机理,探究其在不同病症、不同体质、不同时令下的应用差异。他善于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病机,再落脚于微观的药物选择,将药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巧妙地融为一体。在这里,药物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而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治疗工具,是医者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承载着中医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精髓的载体。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其“心悟”二字。这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更是智慧的闪光。作者在叙述中,常常穿插着他对医道、医德的思考。他深知,用药之道,不仅在于药之本身,更在于用药之人。医者之心,应如明镜,澄澈通透,洞察秋毫;医者之技,应如巧匠,精益求精,炉火纯青。他反复强调,对待疾病,不可拘泥于成方,不可固步自封,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因人施治,因证立法。这种“心悟”,是对中医“活”的精髓的生动诠释,是对“医者意也”的深刻注解。 在药物的应用层面,《用药心悟》展现了作者非凡的临床洞察力。他并非一味追求名贵药材,而是更注重药物的协同作用、配伍的精妙以及炮制的工艺。对于一些看似平凡的药物,他能挖掘出其独特的疗效,并阐述其在复杂病证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对于一些常用药物,他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阐述其在升降浮沉、表里寒热、虚实兼夹等不同病理变化中的应用差异,以及如何通过精妙的配伍,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疗效。他也会探讨一些“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的深层原理,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合理的规避或化解方法。 作者在书中对药物的认识,并非停留在单一的性味归经层面,而是更加注重药物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以及炮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某些药物的毒性特点,以及如何在临床上安全有效地使用它们。同时,他也强调了炮制在提升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分享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独到经验。这种对药物认识的全面性与深入性,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用药心悟》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医学著作。作者在书中,不仅展现了其精湛的医术,更流露出其深厚的医者情怀。他将每一次的临床实践,都视为一次与生命的对话,一次对人性尊严的守护。他深刻理解患者的疾苦, empathizes with their pain, and strives to alleviate their suffering. 他认为,医者不仅要医治身体的疾病,更要安抚心灵的创伤。因此,他在书中也融入了一些关于医患沟通、疾病心理学等方面的思考,力求在提供物质治疗的同时,也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与慰藉。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力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摹,将复杂的医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他行文流畅,逻辑清晰,读来令人心生敬意,又倍感亲切。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对生命健康的珍视,以及对医者使命的担当。 《用药心悟》是一部值得所有对中医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的书籍。对于中医从业者而言,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临床宝典,能够帮助他们深化对药物的认识,提高临床用药水平,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则是一扇了解中医智慧的窗口,能够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药物的知识,更是关于医者仁心、智慧与担当的深刻诠释,是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医学瑰宝。它所传递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关怀,更是对“医者仁心”最真挚的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