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本简明扼要的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力图将研究方法从理论的高度转化为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指南。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结合中外论著,以浅显的文字,提纲挈领地从选题、研究目的、定义、假设、变量、信度、效度、研究设计,一直到定性定量、归纳演绎、结论等,分十章加以论述及说明。
本书采用论述与范例相结合的方式,提纲挈领,深入浅出,针对性强,可作为高校师生论文写作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方法论的由来
第三章研究方向、课题与资料搜集
第四章研究目的、变量、构念、定义与假设
第五章文献探讨与理论应用
范例(上)
第六章研究设计与工具
第七章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第八章效度与信度
第九章归纳法与演绎法
第十章结论
范例(下)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导论
认识论与方法论并非自然科学所独有,其他学科也离不开它们,而且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所有的研究方法也逐渐统一了,不能区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钱学森
千百年来,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总结出来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经过时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学习与掌握这些研究方法,无论对自然科学,还是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使我们在研究活动中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获得研究成果。
一、 什么是科学
目前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并没有统一,贝尔纳就主张不要对科学下任何定义,他说: “科学不是一个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科学是一种有待研究和叙述的程序,是一种人类活动,而联系到所有其他种种人类活动,并且不断地和它们相互作用着。”贝纳尔.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 684.
如果一定要为科学下个定义的话,那我以康德和达尔文对科学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总和。”
——康德
但科学还应包括认识过程和研究方法。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
——达尔文
科学的意义在于分析、解释甚至预测事实。所有的“现在”都根源于“过去”,而所有的“未来”都由“过去”与“现在”发展而来,其间必然是有因果关系的。
——静态的定义: 现有的定律、知识、假设和原理,这些已经发展出来的有系统的知识,比如物理学,心理学等。
——动态的定义: 符合逻辑的实证方法论,科学本身代表着“方法”,掌握了方法,就可以研究许多现象,并获得答案。
——科学的知识: 经由科学方法所获得的知识,科学是科学家的活动,由这一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就是科学知识。
二、 什么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工作是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应用,包括对已经产生的知识的整理、统计、图表及其数据的搜索、编辑和分析研究工作。”
——美国资源委员会
对自然科学来说,科学研究是研究“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从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发现到技术的发明,从科学原理的产生到产品的试制,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都是科学研究。
对社会科学来说,科学研究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凡探索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变化规律的过程,都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领域,不但包括基础自然科学和技术,而且还包括社会科学,这就是我们建立统一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基础。
科学研究是人们对未知的知识的探索,是对学说和原理进行不断检验的一种活动。
1986年,克林芝尔KERLINGER F N,LEE H B.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M].4th Ed.Belmont,CA: Wadsworth Publishing,1999.认为研究是以定义或假设来引导,对现象作系统的、可控制的、实证的及关键性的调查。
……
前言/序言
据说北京国家图书馆有关研究方法的中文书有404本,而20世纪90年代英文出版的有1100多种孙小李、张增一.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M].北京: 学林出版社,2004.。数量是够多的,这些书主要的读者应该都是研究人员,少有针对在校研究生的。
研究方法从理论的高度转化为研究生写论文的指引,还有一段距离。在校3~5年的博士生,要拿学分又得写论文,是难以先去搞清楚研究方法然后才去写论文的,加上许多大学都没有开研究方法的课,所以中国的研究生所写的论文,很少依照研究方法的原则的。
硕士生、博士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什么?国内外的看法有差别。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对博士生,主要要求学会研究方法。所谓“授之以渔”,希望博士生受过这一方面的训练,毕业后可以继续作研究,而不是期望他们在校期间所写的论文,就能出什么成果。这和我们相当不同,我想我们必须对这种不同的看法进行深思和检讨。
我这几年在几所大学给研究生上研究方法的课,教材主要是采用约翰·克斯威尔的《研究设计——定性与定量的方法》CRESWELL J W.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4.,有时也采用一些克林芝尔的《行为研究的基础》KERLINGER F N,LEE H B.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M].4th Ed.Belmont,CA: Wadsworth Publishing,1999.中的相关内容,但都觉得不是那么顺手,学生也难以直接阅读这些艰深的原文。 因此许多学生都强烈要求我编写一本他们能够应用的工具书,我因此不避浅陋,勉力而为。我以我认知的论文的框架与内容的要求来编写,从选题、
研究目的、变量与定义、假设、文献探索、理论基础、研究设计、信度与效度等,一直到归纳与演绎,分章分节加以论述及说明。我不是要在研究方法方面争艳斗丽,而只是想将研究方法的理论结合到实际应用中来,让研究生初步掌握研究方法并将之用于论文的撰写,比单纯的论文写作指引多一点思维。希望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之中,会被我引入研究方法中去,自己不断深入,从而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如此而已。
林作新
2009年6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务》(第X版,假设为第3版,且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版)”完全不重叠)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深入阐述其核心内容、适用对象和理论框架,力求内容翔实、专业且自然流畅。 ---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务(第3版) 导论:战略思维的必要性与时代背景 在当前全球化、数字化和技术爆炸性发展的复杂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前所未有。传统的、线性的战略规划模式已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动态。本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务》旨在为管理者、决策者和未来商业领袖提供一个系统化、动态化且高度实操性的战略框架,帮助组织在不确定性中识别增长路径,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 本书突破了仅关注“计划制定”的传统范畴,将战略视为一种持续的“学习-适应-执行”循环。我们不仅探讨了战略的“是什么”(What),更着重于“如何做”(How)以及“为什么”(Why),确保理论与企业实践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第一篇:战略基础与环境分析——洞察宏观与微观图景 本篇是理解企业战略的基石,重点在于构建准确的外部认知和深刻的内部剖析能力。 第一章:战略管理的核心概念与职能 本章首先界定了战略(Strategy)、战术(Tactic)与运营(Operation)的根本区别。探讨了不同层级的战略——企业层、业务层和职能层——之间的协同关系。同时,深入剖析了愿景(Vision)、使命(Mission)与核心价值观在塑造战略导向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清晰的价值主张是所有战略行动的起点。 第二章:宏观环境的扫描与预判(PESTEL/STEEPLE模型应用) 成功的战略始于对外部环境的精准洞察。本章详细解析了宏观环境分析的工具箱,重点阐述了如何运用PESTEL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框架,识别影响行业的关键驱动力(Key Drivers of Change)。特别加入了对地缘政治风险和气候变化对商业模型冲击的深度分析,引导读者从“趋势”层面预判“事件”的发生。 第三章:行业结构分析与竞争强度评估(波特五力模型深化) 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仍是分析行业吸引力的核心工具,但本章对其进行了动态化和本土化的拓展。我们不仅分析了现有竞争者、替代品、新进入者、供应商和买家的议价能力,还加入了“生态系统力量”的考量,探讨在平台经济和跨界竞争时代,五力模型如何演变为“生态系统博弈”。 第四章:内部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RBV视角) 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其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本章聚焦于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 RBV),系统性地评估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关键在于引入VRIO框架(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组织性)来检验资源是否真正构成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SCA)。本章提供了一套详细的能力图谱绘制方法,帮助企业识别并保护其关键“能力堆栈”。 第二篇:战略制定与选择——构建增长蓝图 在全面评估内外部环境后,本篇转向具体的战略选择与定位。 第五章:企业层战略:组合管理与增长路径 企业层战略关注“我们应该进入哪些行业?”本章系统梳理了组合管理工具,如BCG矩阵、GE/麦肯锡矩阵的现代应用与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本章详细介绍了“集中化增长”、“多元化(相关与非相关)”以及“收缩与退出”等核心增长战略的决策逻辑和实施路径,特别是如何评估多元化带来的协同效应(Synergy)。 第六章:业务层战略:实现竞争优势的部署 业务层战略是关于“在特定市场中如何取胜”。本章深入探讨了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聚焦)这三大基本竞争战略的细致部署。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战略如何从蓝图转化为具体的价值链活动优化,例如如何通过供应链创新实现“低成本差异化”。 第七章:创新战略与技术颠覆管理 在技术驱动的时代,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本章区分了渐进式创新与颠覆式创新的特点,并探讨了企业如何构建“双元组织”(Ambidexterity)——即同时管理核心业务的效率提升与探索性新业务的孵化。本章还涉及知识产权战略、研发投入的有效性评估以及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的实践模型。 第八章:全球化战略与跨国经营模式 本章分析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机、风险与进入模式。重点对比了标准化(全球化)战略、本土化(多国化)战略与全球化整合(跨国化)战略之间的权衡取舍。引入了CAGE框架(文化、行政、地理、经济距离)来系统性地评估市场进入的壁垒与潜力。 第三篇:战略实施与组织变革——将计划转化为成果 战略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有效的执行上。本篇聚焦于战略执行中的组织设计、文化塑造与绩效控制。 第九章:战略与组织结构的设计 战略选择决定了最优的组织形态。本章详细解析了从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到网络型等不同组织结构的优劣势及其与战略匹配度的关系。特别强调了在敏捷战略背景下,组织结构如何从层级化向流程化和网络化过渡,以增强响应速度。 第十章:企业文化、领导力与战略一致性 文化是“组织做事的习惯方式”,它对战略执行具有决定性影响。本章探讨了文化类型(如创新文化、控制文化)如何支持或阻碍既定战略。同时,分析了不同战略阶段所需的关键领导力特质,并提供了文化诊断与变革的实用工具包。 第十一章:战略绩效管理与控制体系 没有准确的衡量,就没有有效的管理。本章全面介绍了平衡计分卡(BSC)的深度应用,将其视为连接战略目标与日常运营的关键桥梁。此外,还探讨了关键绩效指标(KPIs)的设定原则、战略审计的实施流程,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战略反馈与修正机制,确保组织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第十二章:动态战略、敏捷执行与战略重塑 在 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战略必须具备韧性。本章提出了“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理论,解释了企业如何通过感知、抓住和重构能力来适应环境变化。本章的重点是敏捷战略(Agile Strategy Making)的实践,强调快速原型、小步快跑和持续学习,而不是僵化的年度计划。 结语:面向未来的战略领导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前瞻性、整合性和批判性思维的战略领导者。通过对理论模型的深入剖析和对前沿案例的详尽讨论,我们相信读者将不仅掌握分析工具,更能培养出在复杂情境下做出高风险、高回报决策的战略直觉与能力。 --- 适用读者: MBA/EMBA学生、企业高层管理者(CEO/COO/CFO)、战略规划部门专业人士、企业中高层转型管理者以及对企业长期发展有深刻兴趣的商业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