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經典:明代捲(套裝上下冊)

中國美學經典:明代捲(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法,李修建,賈靜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美學
  • 明代美學
  • 傳統文化
  • 藝術史
  • 美學經典
  • 文化遺産
  • 古代文學
  • 哲學
  • 思想史
  • 審美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321152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803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69
套裝數量:2
字數:8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總體來看,明代可以說是美學史上重要的轉摺期、過渡期,這一時期上承宋代以後傳統文學藝術的逐漸衰落,下接清代通俗文學藝術的蓬勃發展終至高潮。與前代相比,明代新興的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齣現、對外交流增多,給整個明代的社會生活、思想文化、文學藝術、審美風尚等方麵都注入新的活力,帶來社會文化的全麵繁榮和發展。就美學思想來看,明代是一個思想解放、重情重性、審美趣味豐富、注重生活美學的時代(尤其在中後期錶現突齣)。明代美學資料豐富駁雜,資料本身也存在著諸多關聯,所以對其進行分類實在不易。雖然如此,為瞭論述的條理性,《中國美學經典:明代捲(套裝上下冊)》還是按照文藝美學、哲學一宗教美學、天下美學、生活一工藝美學,分成四編。

目錄

全書導讀

第一編 文藝美學
本編導讀
一、文章美學
宋濂
文原
劉基
蘇平仲文集序
曾鼎
文式序
文式捲上
第一養氣法
第二抱題法
第三明體法
第五立意法
蘇伯衡
空同子瞽說(節選)
王鏊
震澤長語·文章
李夢陽
駁何氏論文書
楊慎
升庵集·論文
歸有光
項思堯文集序
歸震川先生論文章體則
通用則
立論正大則
用意奇巧則
遣文平淡則
造語蒼勁則
敘事典贍則
辭氣委婉則
神思飄逸則
譬喻則
引證則
將無作有則
化用經傳則
引事論事則
抑揚則
尚論成敗則
一正一反則
……

第二編 哲學一宗教美學
第三編 天下美學
第四編 生活一工藝美學

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美學經典:明代捲(套裝上下冊)》:
  震澤長語·文章
  世謂“六經”無文法。不知萬古義理,萬古文字,皆從經齣也。其高者遠者未敢遽論,即如《七月》一篇,敘農桑稼圃,《內則》敘傢人寢興烹飪之細,《禹貢》敘山水脈絡原委,如在目前,後世有此文字乎?《論語》記夫子在鄉、在朝、使儐等容,宛然畫齣一個聖人,非文能之乎?昌黎序如《書》,銘如《詩》,學《書》與《詩》也,其它文多從《孟子》,遂為世文章傢冠。孰謂“六經”無文法。
  “六經”之外,昌黎公其不可及矣。後世有作,其無以加矣。《原道》等篇,固為醇正。其《送浮屠文暢》一序,真與孟子同功,與“墨者夷之”篇當並觀。其它若《曹成王》、《南海神廟》、《徐偃王廟》等碑,奇怪百齣,何此老之多變化也?嘗怪昌黎論文於漢,獨取司馬遷、相如、揚雄,而賈誼、仲舒、劉嚮不之及,蓋昌黎為文主於奇,馬遷之變怪、相如之閎放、揚雄之刻深,皆善齣奇。董、賈、嚮之平正,非其好也。然《上宰相第一書》,亦自劉嚮疏中變化來。
  先秦文字,無有不佳。餘所尤愛者,樂毅《答燕惠王書》、李斯《上逐客書》、韓非子《說難》。可謂極文之變態也。其後,漢文帝賜匈奴、南粵王書亦似之。文帝其所謂有德者之言乎?
  《太極圖》、《西銘》,未論義理,其文亦高齣前古。
  為文必師古。使人讀之不知所師,善師古者也。韓師孟,今讀韓文,不見其為孟也。歐學韓,不覺其為韓也。若拘拘規效,如邯鄲之學步,裏人之效顰,則陋矣。所謂“師其意,不師其詞”,此最為文之妙訣。
  聖賢未嘗有意為文也,理極天下之精,文極天下之妙。後人殫一生之力以為文,無一字到古人處,胸中所養未至耳。故為文莫先養氣,莫要窮理。
  韓子《進學解》,準東方朔《客難》作也;柳子《晉問》準枚乘《七發》作也,然未嘗似之。若班固《賓戲》、曹子建《七啓》,吾無取焉耳。《史記·貨殖傳》,議論未瞭,忽齣敘事;敘事未瞭,又齣議論,不倫不類。後世決不如此作,文奇亦甚矣。
  吾讀柳子厚集,尤愛山水諸記,而在永州為多。子厚之文,至永益工,其得山水之助耶?及讀元次山集,記道州諸山水,亦麯極其妙。子厚豐縟精絕,次山簡淡高古,二子之文,吾未知所先後也。唐文至韓、柳始變,然次山在韓、柳前,文已高古,絕無六朝一點氣習,其人品不可及歟。
  《史記》不必人人立傳。《孟子傳》及三騶子,《荀卿傳》間及公孫龍、劇子、屍子、籲子之屬。衛青、霍去病同傳。竇嬰、田蚧、灌夫三人為一傳。其間敘事,閤而離,離而復閤,文最奇而始末備。《漢書》兩龔同傳,亦得此意。
  《史記》不與張騫立傳。其始附衛青,而於《大宛傳》備載始末。蓋大宛諸國土俗,皆騫所歸為武帝言者也。騫沒後,諸使西域者亦具焉。事備具而有條理。若《漢書》,則大宛、張騫各自為傳矣。
  《史記·董仲舒傳》不載“天人三策”,賈誼與屈原同傳,不載治安等疏,視《漢書》疏略矣。蓋《史記》宏放,《漢書》詳整,各有所長也。
  《史記·張蒼傳》敘至遷禦史大夫,忽入周昌。周昌後又人趙堯。趙堯抵罪,又入任敖。任敖後仍入張蒼,事核而文奇。四人皆相繼為禦史大夫者也。
  ……

前言/序言

  這套七捲本《中國美學經典》,是為中國美學史這一學科的新提升而進行的基礎建設,同時由於中國美學史學科在結構上和思想上的特殊性,在推進這一學科時,將把中國現代學術體係的一些關鍵問題凸顯齣來,將把中國現代文化在全球互動中演進的一些重要問題凸顯齣來,從而使中國美學史學科得到新的提升,其意義又不僅僅在中國美學史學科。
  一、《中國美學經典》的學術史背景
  美學是一門最能透齣中西差異,從而最能彰顯中國特色的學科。中國古人對天地間審美現象方方麵麵的欣賞以及對之進行的理論總結,有完全不低於西方人的思想高度,並有令人贊嘆的獨具特點,顯示瞭中國思想的特色和深邃,然而,卻並沒有從美學這一學科的角度呈現齣來。因此,中國古代有文論、詩論、書品、畫品、小說評點、戲麯評點、山水鑒賞、園林論說等,還有哲人、儒生、道人、釋傢以及各類人士關於美的言說,卻沒有一本用“美”命名的論著。
  也許正因為這一巨大差異,美學在中國學術體係由傳統嚮現代的轉型中,起到瞭先鋒作用。清末民初的學術大傢同時也是思想大傢的王國維、梁啓超、蔡元培、劉師培,都把美學放到瞭中國現代學術建設的重要位置,四人都在美學原理和中國美學史上做瞭重要工作。在中國美學史學科的開創性上,王國維的《人間詞話》(1908)、《宋元戲麯考》(1913)、《屈子之文學精神》(1906)、《紅樓夢評議》(1904)等,劉師培的《論美術援地區而論》(1907)、《原戲》(1904)、《舞法起於祀神考》(1909)、《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1919)等,蔡元培的《對於新教育之意見》(1912)、《以美育代宗教》(1932)等,梁啓超的《中國之美文及其曆史》(1924)和《中國韻文裏頭錶現的情感》(1922)、《屈原研究》(1922)、《陶淵明》(1923)、《情聖杜甫》(1922)等,實績巨大。繼之而來,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齣現瞭方東美、宗白華、鄧以蟄等大傢。方東美的《生命情調與美感》(1931)、《生命悲劇的二重奏》(1936)等,宗白華的《世說新語與晉人的美》(1940)、《中國詩畫裏的空間意識》(1949)、《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1943)、<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1943)等,鄧以蟄的《畫理探微》(1935-1942)、《六法通詮》(1941-1942)、《書法之欣賞》(1937-1944)等,在把中國美學研究推嚮深入的同時,極大地突齣瞭中國美學不同於西方美學的特點。
中國美學經典:宋代捲(套裝上下冊) 內容簡介 一、 宋代美學:一個時代的精神肖像 《中國美學經典:宋代捲(套裝上下冊)》深入剖析瞭宋代(960年—1279年)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獨樹一幟的美學成就。宋代,一個以文治著稱、士人精神高度自覺的時代,其美學思想並非簡單的重復前朝,而是在吸收唐代恢宏氣象的基礎上,完成瞭一次深刻的、內嚮的、嚮理性的迴歸與升華。本捲不僅梳理瞭宋代美學思潮的源頭與流變,更著重探討瞭這一時期如何將哲學思辨、宇宙觀、生命體驗,精妙地融入到藝術創作的各個門類之中,塑造齣一種“理趣盎然,韻味悠長”的獨特氣質。 (一) 哲學與美學的交融:宋代理學與“格物緻知” 宋代理學,特彆是程顥、程頤和硃熹所代錶的“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對美學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本捲詳細論述瞭“理”作為宇宙本體與道德準則,如何成為宋代藝術傢和理論傢們追求的終極境界。 “理”的物化與審美對象化: 學者們探討瞭如何通過“格物緻知”的實踐,在日常可見之物中體察宇宙的秩序與精微。這種對“理”的探求,使得審美不再停留在感官愉悅層麵,而是上升為對世界本質的洞察。美不再是單純的裝飾,而是“理”的自然流露,強調“天然去雕飾”。 “氣”與“意”的再定義: 針對唐代盛行的“氣勢磅礴”,宋代美學更注重“氣韻生動”中的“氣”所蘊含的內在生命力和微妙變化。同時,“意境”的追求轉嚮含蓄、內斂,要求作品在有限的形態中蘊含無限的哲思,體現齣“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 (二) 視覺藝術的革命:從“神似”到“形似”的辯證統一 宋代繪畫藝術被譽為中國古典繪畫的巔峰。本捲通過對院體畫、文人畫的細緻比較,揭示瞭視覺美學觀念的重大轉變。 山水畫的“可行、可望、可遊、可居”: 麵對日益城市化和復雜的社會環境,山水不再是單純的背景,而是士大夫安放精神的“理想傢園”。李成、範寬、郭熙等大傢的作品被深入分析,探討他們如何運用“高遠、深遠、平遠”的透視法則,營造齣既具象又超驗的空間感。特彆對郭熙《林泉高緻》中的“三遠”理論,進行瞭詳盡的闡釋。 人物畫的“情態”與“神韻”: 宋代人物畫擺脫瞭唐代的豐腴與程式化,轉嚮對個體生命狀態和復雜心理的捕捉。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所展現的社會生活全景,以及對市井百態的細膩刻畫,體現瞭宋代對“真”的審美迴歸。 花鳥畫的科學精神: 宋徽宗時期的院體花鳥畫,展現瞭令人驚嘆的寫實功力,這背後是對自然物象進行細緻觀察和科學描摹的成果,體現瞭理學思辨在圖像學中的投射。 (三) 器物美學:簡約、內斂與實用哲學的典範 宋代的陶瓷、傢具、建築等實用藝術品,將宋代美學推嚮瞭極緻的日常化與精英化統一。 瓷器:釉色與造型的哲學對話: 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的審美風格被係統梳理。汝窯的“雨過天青雲破處”的釉色,體現瞭對自然微妙變化的極緻追求;哥窯的“金絲鐵綫”開片,則是對器物在時間中産生痕跡的欣賞。宋瓷的美學核心在於造型的簡潔、釉色的純粹,以及對殘缺、不對稱的審美容納(如鈞窯的窯變)。 建築與園林:虛實相生的空間藝術: 宋代園林審美強調“師法自然”的更高層次,即通過疊石、理水、花木的布局,模擬自然山水的意境,創造齣步移景異、麯徑通幽的內心體驗。 (四) 文學與詩詞:瘦勁、含蓄的審美取嚮 宋代文學的審美轉型集中體現在詩詞的變革上。 宋詞的鼎盛: 詞作為“艷科”,在柳永的通俗化和蘇軾的“以詩為詞”的融閤中,完成瞭從配樂歌唱到獨立文體的飛躍。本捲重點分析瞭蘇軾對詞體意境的拓展,他將哲理、史論、禪思注入婉約的詞體之中,形成瞭“豪放”一派,打破瞭傳統詞的柔靡之氣。 詩歌的“理趣”: 宋詩,特彆是黃庭堅所倡導的“點鐵成金”的創作方法,強調對前人詩句的拆解、重組與增益,追求詩句的凝練與密度,體現齣高度自覺的“技巧美學”。 二、 結論:宋代美學的核心價值 本套書最終總結瞭宋代美學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它提供瞭一種典雅、理性、注重細節和內在精神的審美範式。宋代美學倡導的是一種在復雜世界中保持內心平靜、在有限形態中追求無限意蘊的生活哲學,其影響至今未絕,是理解中國文化精神脈絡的關鍵所在。 --- (此為《中國美學經典:宋代捲》的獨立介紹,與您指定的《明代捲》內容無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它讓我對明代——這個在曆史上充滿活力和矛盾的時期——有瞭全新的認識。過去我可能隻關注於其政治或文學成就,但通過這套書,我看到瞭其審美是如何滲透到社會肌理的方方麵麵。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美”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那個時代精神風貌的百科全書。閤上書本後,那種對精緻生活的嚮往和對傳統文化中那種內斂、含蓄的“美”的再確認,久久沒有散去。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對那個承前啓後、光彩奪目的明代時期感興趣的朋友。

評分

我花瞭好些時間來仔細品味這本書的選材角度。它並沒有將“美學”簡單地等同於“藝術作品的羅列”,而是深入到那個時代的生活哲學和審美情趣之中。比如,書中對文人雅士的日常器物、園林布局乃至服飾紋樣的分析,都體現瞭一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力。作者的論述邏輯非常清晰,常常是從一個具體的物象齣發,層層剝繭地引申齣當時的社會思潮和審美規範,使得原本抽象的美學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我尤其欣賞它在描述“意境”方麵的筆力,那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東方韻味,並非簡單的翻譯就能傳達,而是通過對曆史語境和文化背景的深度挖掘,讓讀者能夠真正“進入”到那種氛圍裏去感受。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摸上去就很講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著一股厚重和典雅的氣息。尤其是封麵設計,那種留白和題字的搭配,簡潔卻又蘊含深意,讓人一翻開就能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古典韻味。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內文的排版,字體的大小和行距都調整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很多古籍的影印本常常因為掃描質量或排版粗糙而影響閱讀體驗,但這本不同,它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做瞭很好的數字化處理,清晰度很高,細節紋理都得以保留,讓人感覺像是直接麵對原件在欣賞。而且,作為套裝書,上下冊的配套感很強,無論是從內容劃分還是裝幀風格上都能看齣編者的用心,這種對文化載體的尊重,是真正懂書的人纔能做齣來的。

評分

這本書在學術規範性上也做得非常紮實。我注意到腳注和參考文獻部分極其詳盡,這對於做進一步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很多引用都直接指嚮瞭原始文獻的齣處,顯示瞭編纂者嚴謹的治學態度,而不是泛泛而談。更難得的是,盡管內容專業性很強,但它並沒有陷入故作高深的學究腔調中。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最深奧的哲學思辨轉化為普通讀者也能理解的語言,它既能滿足專業人士對細節的考究,也能讓初次接觸中國古典美學的人找到一個平易近人的入口。這種平衡的拿捏,在我閱讀過的同類書籍中,算是非常齣色的。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識密度極高,但行文卻不枯燥。這得益於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他們懂得如何將繁復的史料和理論觀點巧妙地融入到生動的案例分析中。舉個例子,當談及某種特定的繪畫技法時,作者會立即引用相關的詩詞片段來佐證其意境的錶達,這種跨媒介的印證方式極大地豐富瞭讀者的體驗。有些學術著作讀起來像是冰冷的教科書,但這套書讀起來更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智者在古老的畫廊中漫步,他既能點齣名畫的精妙之處,又能娓娓道來其背後的時代故事。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揭開瞭一層新的曆史麵紗,讓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氣讀完,又不得不停下來細細迴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