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
本书是综合理科的趣味辅助读物,以中学物理为知识骨架,着重介绍了基本物理知识的来源,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艰苦过程,书中还介绍了可操作的动手活动,不但能帮助读者理解物理知识,还可启发读者创新发明。
郭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领导人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领导人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宏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的名字,倍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
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最近对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很感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硅基之梦:机器智能的边界与未来》。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陷入那些陈词滥调的“机器人会不会统治人类”的恐慌叙事中,而是从图灵测试的早期争论,一直探讨到最新的深度学习算法的局限性。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批判性思维,他冷静地剖析了当前AI模型在理解“常识”和“情感”方面的根本性缺陷,并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比如“一个完美模拟人类行为的机器,是否拥有了意识?”这种问题,让你在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需要花时间在脑海里反复推敲。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链条非常紧密,引用的文献资料也相当广泛,看得出作者在幕后做了极其扎实的研究工作。对于想深入了解AI本质而非仅仅停留在应用层面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读完《地球深处的秘密:板块构造与生命演化史》,我感觉自己好像进行了一次漫长而精彩的地质旅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棒,时而聚焦于数亿年前大陆漂移的缓慢宏大,时而又细致描绘火山喷发时岩浆的炽热细节。作者对地质年代的描述,不是干巴巴的数字罗列,而是通过具体重大地质事件串联起来的生动故事,比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描绘成地球生命演化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创新浪潮”。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地球内部结构时,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感。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实地考察的笔记和测绘图,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险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站在了最古老的岩层面前,触摸到了地球的心跳。这本书成功地将地质学这门看似冷僻的学科,描绘成了一部充满戏剧性和内在逻辑的宏大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金色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是个很注重书籍“第一印象”的人,这本《时间的皱褶与宇宙的低语》无疑做到了。内容上,作者对量子纠缠的阐述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那种将高深莫测的理论,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来类比,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一丝门径。特别是书中关于“多重宇宙”的假说部分,不是那种空泛的想象,而是建立在一系列严谨的数学模型和哲学思辨之上,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在不断被拓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中的那种自信和幽默感,它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式叙述,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带着你一步步探索科学迷宫的乐趣。虽然有些概念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但这正是我喜欢的阅读体验——有挑战,才有回味无穷的价值。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买了《光速之外的风景》,因为我对相对论总是有些敬而远之。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在解释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时,大量采用了图示和类比,而且这些类比极其巧妙,比如用一个拉伸的蹦床来解释引力如何扭曲时空,这个画面感极强,瞬间击穿了我心中那堵长久以来的思维壁垒。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目前前沿的引力波探测和黑洞成像技术,并将这些尖端研究的最新进展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受到科学探索的脉搏从未停歇。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考究,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合理,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个深度阅读者来说,无疑是加分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必须给个大大的赞。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晦涩而故意堆砌生僻词汇,反而有一种近乎诗意的流畅感。翻开《星尘的起源:生命的化学足迹》的任意一页,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宇宙万物深沉的爱意。例如,描述碳原子如何通过恒星的死亡洒向宇宙,成为生命之源的那一段,读得我热泪盈眶,那哪里是科普,简直是史诗般的赞歌!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极其到位,比如讲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加入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八卦和科学家的个性侧写,使得那些拗口的化学名词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心思,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叙事,而是将宏观宇宙的演化与微观生命的诞生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与整个自然界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更亲密的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