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本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它在结构编排上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我注意到很多篇幅是围绕着考试标准来设计的,这一点对于目标明确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仅仅是在教你“怎么泡茶”,更是在教你“怎么通过考试”。从基础知识点到高级技能模块,逻辑链条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递进关系自然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比如,关于茶文化史的部分,它没有堆砌冗长的人名和年代,而是选取了几个关键的转折点进行深入剖析,将历史背景与茶艺演变紧密结合起来,让你明白为什么今天的茶艺是这个样子。这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式,比起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而且,教材中对各种职业规范和礼仪要求的描述,也体现了其职业导向性,让你在掌握技艺的同时,也建立起专业人士应有的素养和仪态。
评分说实话,我这人比较“实战派”,看书最怕的就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但这本教材,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那种让你在象牙塔里空想的“意境之书”,而是赤裸裸地告诉你,如何操作,每一步的精度是多少。我尤其喜欢它对操作流程的图文解析,那些步骤分解得极其细致,配合清晰的插图,简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你手边手把手地教导。我试着按照书里的指导,重新调整了我日常泡铁观音的水温和闷泡时间,效果立竿见影!茶的鲜爽度一下就提升了一个层次。这种即学即用的感觉,对于我这种兼职学习者来说太重要了。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常见错误与纠正”的板块,非常人性化,它预判了我们在练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所有“坑”,提前给出解决方案,大大减少了试错成本。这本书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一本高密度的实操宝典。
评分我个人感觉,这本书的“新版”升级确实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它没有固步自封于传统的茶艺流程,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比如如何利用一些现代辅助工具来提升效率和稳定性。书中对水质分析和温度控制的讨论,明显比我以前看过的老版本资料要科学和精确得多,引入了不少现代感官科学的理念。这让我体会到,即便是传承千年的茶艺,也需要与时俱进。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茶艺特点都有所涉猎,虽然篇幅有限,但足以开阔视野。读完后,我不再只局限于自己家乡的那一套泡法,而是开始尝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定义是如何在茶中体现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让学习者能够从一个更宏大、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和学习茶艺。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一种温润的引导力,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冰冷的技术手册的压迫感。作者似乎非常了解初学者的心理障碍,总能在关键时刻用一句精炼的话语点拨迷津。比如,在讲解“意境的表达”时,它没有去用那些玄乎的词藻,而是回归到操作者自身的“心境”上,强调专注和放松的重要性。这在我看来,是茶艺学习中最难量化、也最核心的一环。它教会你的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种对待事物、对待生活的态度。整本书散发着一种“慢下来,用心去做”的气场。对于我这样需要从高压工作中抽离出来寻找片刻宁静的人来说,光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它让我意识到,茶艺的最高境界,或许就在于那份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沉稳与平和。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严谨的排版吸引了。封面设计得很雅致,那种沉静的茶色调,让人一下就联想到茶汤的醇厚与茶道的内敛。我原本对茶艺只是停留在“泡杯好茶”的层面,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一本简单的茶艺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部系统性的技术手册,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透露着专业与深入。比如关于茶具的选材、不同茶类的发酵程度控制、甚至到品茗环境的营造,都有详尽的论述。我特别欣赏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把握,理论部分讲得透彻而不晦涩,举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人很容易理解那些看似高深的专业术语。当我读到关于茶汤审评那一章时,那种对香气、滋味、汤色的细致描述,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茶香,感受到茶汤的滑顺。这让我对“茶艺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它需要的不仅是审美,更是科学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手法。这本书的深度,绝对能满足那些真正想把茶艺学到骨子里的人的需求。
评分哲学
评分凑单产品,有人推荐,有时间看看。
评分很不错,有些用途啊,哈哈
评分凑单产品,有人推荐,有时间看看。
评分马力 相信很少有人知道,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纷纷举办各种活动鼓励阅读。相较于其他节日,“读书日”更多的是宣告着自己的警示作用——重视读书、尊重创作。去年公布的第1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6.74本,而韩国人均图书阅读量约为10本,俄罗斯人均超过20本,以色列人均最多,在60本左右。 文化大国的的阅读量着实让国人自惭形秽了一把。国人阅读量与以色列人相差近10倍,这引起了读书人们的反思:国人为何不爱阅读?其实不尽然,调查报告的样本选取与问题设置都有可能使得调查结果以一个狭义的阅读概念去笼统地分析广义的阅读量。国人不阅读吗?你在大街上、公车上或者公园里看到不断滑动手机屏的人们,也许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完成一个阅读的环节,当然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而是在非纸质阅读媒介上完成的一个零碎信息的吸收过程。 除了这些“低头族”外,浸泡在网络文学的年轻一代的阅读量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项。据报道,我国目前有4亿手机阅读网民,而网络文学是主要阅读内容之一。而在2009年红袖添香举办的华语言情小说大赛中,大赛8个月齐集17536部言情作品,其中133部作品总阅读量超过1000万次,1076部作品阅读量超过100万次,所有作品总阅读量高达数十亿次。网络时代已经打破传统的阅读模式,而这上亿次的阅读量却很难科学地进行调查统计。 其实,相较于“为什么不读书”的问题,“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更应该得到关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现在网络文学、快餐文化、碎片化信息挤压着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据统计,中国网络文学历经16年发展,网络写手的数量超过100万,仅一天发表的网络文学就超过1000万字,相当于一个中等出版社一年的出版量。而这些海量的网络文学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不乏黄色、崇尚暴力以及玛丽苏情节等等的不良示范,读者往往从中获得了片刻的信息需求或精神幻想,却无法汲取细嚼慢咽经典作品时所能得到的营养和魅力。 另外,我们应该怎样读书?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把一本好书当作是镇静剂,完全是极度浪费。不论睡着,还是花了好几小时的时间想要从书中获得利益——主要想要理解这本书——最后却一路胡思乱想,都绝对无法达成你原来的目标。”每本书都像有血有肉的躯体,它们盛装而来,你不得不撕开它华丽的衣裳,沿着它的血肉,找到它的骨、它的气。只是,在浮躁的快餐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够像小学生一般端坐在书桌前,细细地品味作品的意蕴。
评分还可以,快递很快?
评分还行吧,书店太远就难得跑了。
评分史诗
评分1、最重要的找出哲学书想要解决的问题2、哲学作品都有些不证自明的原理3、不要因哲学家的不同意见而困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